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決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和魂

2020-12-08 黃南州委

黃南州全境均屬黃河流域,黃河流經黃南州境南北兩端,共長257公裡,在黃河孕育下,黃南州成為青海文化資源最具多樣性、獨特性、唯一性的地區,而熱貢文化就根植於此。熱貢文化是多個民族在漫長歷史時期傳承藏傳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多種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形成的包含多種文化元素在內的區域文化形態,包括熱貢藝術、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土族於菟,以及民間歌舞、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俗風情、地方方言等,是黃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融的見證,也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黃南州成為原國家文化部批准設立的全國第三個,黃河流域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2019年底順利通過國家文旅部驗收,正式成為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近年來,黃南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文化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作為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價值的歷史擔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工作理念,通過掛牌成立專門機構、完善政策措施、改善發展環境、豐富保護方式等措施,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既符合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規律和國家保護標準,又有利於保護傳承弘揚黃河熱貢文化整體性保護和熱貢文化保護區後續產業發展的新路子。全州現有各級非遺名錄項目723項,其中: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項(熱貢藝術、黃南藏戲),國家級6項(熱貢藝術、黃南藏戲、土族於菟、澤庫和日寺石刻技藝、同仁刻板印刷技藝、熱貢六月會),省級24項,州級243項,縣級448項。

注重政府主導,非遺保護體系逐步完善。一是注重頂層設計。省、州、縣(市)三級政府高度重視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將《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2011年-2025年)》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與《黃南州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規劃》《黃南州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黃南州十三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等文化旅遊發展規劃,以及城鎮建設、生態建設、交通建設、農牧業建設、扶貧開發等行業專項規劃相銜接、融合,形成了「政府重視、部門銜接、上下聯動」的格局,做到了保護區建設與文化旅遊業、社會事業、生態環境、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相得益彰。二是健全工作機制。經省編委批准成立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廳級建制),專職負責保護區建設相關工作,下達副廳、正處領導職數各1個,全面加強對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組織領導。同時,州文體旅遊廣電局掛牌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局,增設熱貢藝術研究院、藏戲研究中心2個工作機構,所轄同仁市文體旅遊廣電局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辦公室;建立黃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和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專家委員會;協調成立黃南州熱貢文化協會、同仁市熱貢藝術協會、尖扎縣射箭協會等機構,在推進保護區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強化政策支撐。制定《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評審管理辦法(試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點評定規定(試行)》《黃南州州級工藝美術師、民間工藝師評審認定細則(試行)》《熱貢唐卡鑑定評估實施細則(試行)》等,從傳習中心設置、非遺名錄項目審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審批等內容進行了規範,完善了非遺保護傳承及保護區建設的工作機制,提升了工作效率。

注重保護方式,非遺活化價值不斷提升。一是加大傳習場所建設。以文化部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為引導,廣泛調動熱貢地區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及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建設各類非遺傳承中心99個, 涵蓋熱貢藝術(唐卡、堆繡、泥塑、金銀雕、礦物質顏料、石雕、建築彩繪)、土族於菟、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保安社火等非遺項目,其中在核心區同仁市設立的傳習中心佔總數的92.8%。強化非遺名錄的傳承培訓,唐卡技藝的傳習活動從同仁輻射擴大到尖扎、澤庫、河南三縣,四川、山東、陝西、甘肅等地青少年來保護區拜師學藝逐年增多,形成了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參與的發展局面。二是加大搶救性保護。組織專業人員,運用錄音、錄像及文字記錄等方式,將非遺名錄項目的技藝展示過程等記錄下來,分類整理、建立檔案或資料庫,進行數位化保護,並做好資料編輯和出版工作。開展非遺普查和非遺資源再調查活動,實施了熱貢唐卡白描技藝、彩繪技藝和熱貢六月會、土族於菟、黃南藏戲的搶救性記錄保護工作。建立熱貢藝術博物館,徵集藏醫藥系列唐卡《四部醫典》82幅,非遺名錄項目實物538幅(件)並進行集中保存展示。扶持黃南藏戲發展,民間藏戲團由8年前的6家增加到現在的22家,得到國家文旅部的充分肯定。登記非遺項目520項,整理歸類後建立非遺項目12大類265項,拍攝照片7000餘張,錄音379小時,錄像578小時。三是加大生產性保護。在非遺保護傳承上,將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結合緊密、易走向市場的唐卡、雕塑、堆繡等非遺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通過以非遺傳習中心培訓班、非遺名錄項目專項培訓和傳承、工藝美術大師帶學生徒弟的模式,不斷壯大以唐卡、雕塑、堆繡、雕刻技藝為主體的文化傳承群體及文化從藝人員,為生產性保護提供人才支撐。制定《熱貢唐卡青海省地方標準》以及6種《熱貢唐卡礦物質顏料聯合企業標準》,依託唐卡鑑定中心,通過對熱貢唐卡等級、礦物質顏料成分進行檢測,建立熱貢唐卡質量檢驗及質量信息追溯體系,設置唐卡專屬二維碼等措施,為每幅唐卡設定唯一的識別身份證,從源頭上解決了唐卡藝術品質量問題,進一步規範了熱貢藝術品經營市場秩序。熱貢唐卡於2015年12月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保護區於2016年12月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全國熱貢文化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為生產性保護提供品牌支持。經統計,從2011年至2019年,黃南州文化從業人員從1.31萬人增加到3.38萬人,文化產業營業收入從2.4億元增長到11.2億元,持續保持20%的增長率。生產性保護已成為熱貢藝術繁榮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形成了傳承保護與經濟發展互動雙贏的新格局。

注重多元傳播,非遺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一是講好黃南非遺故事。積極挖掘非遺資源,把非遺拍成電影、舞劇、網絡宣傳片,大力宣傳非遺保護成果,使熱貢文化在國內外不斷引發關注。近年來,黃南非遺文化在央視、鳳凰衛視、東方衛視以及青海電視臺等電視媒體以及新華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新民晚報、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西寧晚報等多次進行報導。拍攝具有濃鬱非遺元素的電影《五彩神箭》《靜靜的瑪尼石》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世界石書奇觀和日石經牆》《熱貢藝術》等非遺宣傳片在百度、優酷、迅雷、樂視等網絡視頻中點擊率和播放率居高不下。二是用好各種載體平臺。通過各類校園(高校、職校、中小學)對非遺項目的深度參與,拓展了教學內容和科研領域,實現了教與學同步提高,為保護區非遺傳統技藝研究、傳承方式、創新措施、推廣渠道做出了積極、長遠、紮實的貢獻。開展民俗節慶活動,每年舉辦熱貢六月會、土族於菟、河南那達慕、尖扎達頓宴等傳統節慶活動,年參與人數達20餘萬人次。在政府網站、熱貢旅遊網、黃南報等媒體上開通熱貢文化專欄,設立黃南州攝影家協會「印象黃南」微信公眾號,熱貢畫院、熱貢民族文化宮、龍樹畫苑、仁俊泥塑傳習院等20餘家非遺企業開通自己的網站、微博、微信等宣傳平臺,形成「政府搭臺、傳承人唱戲」的繁榮局面。三是辦好各類非遺展會。引導民間藝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福州、大同、瀋陽、呼和浩特、成都、拉薩、香格裡拉、西安等國內城市設立熱貢文化窗口達200餘個,形成以保護區為核心,輻射全國各地的熱貢文化宣傳脈絡,使國內民眾進一步了解以熱貢藝術為代表的熱貢文化。支持傳承人和大師走出青海舉辦精品展,國家級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娘本在聯合國總部、英國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舉辦娘本精品唐卡展,以及作為文化形象大使隨習近平總書記在蒙古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等;國家級傳承人夏吾角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泥塑及唐卡藝術精品展;省級傳承人扎西尖措在日本、北京、大同、濟南等國內外舉辦熱貢唐卡精品展。多幅唐卡、泥塑藝術品被各國博物館和個人收藏,極大地宣傳了熱貢文化,黃河流域黃南段非遺文化在國內外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相關焦點

  • 黃南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決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
    熱貢文化在多種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融合形成的包含多種文化元素在內的區域文化形態,包括熱貢藝術、熱貢六月會、黃南藏戲、土族於菟,以及民間歌舞、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俗風情、地方方言等,是黃河流域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融的見證,也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河號子」搬上舞臺,保護傳承黃河文化
    此次展演是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河南省文化館、鄭州文化館(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河南省小浪底旅遊管理局、河南藝術中心、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藝術幼兒園、河南省文化藝術音像出版有限責任公司、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機關服務中心、濟源市文化館、濟源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洛陽市吉利區文化館共同協辦的。
  • 文化和旅遊部: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
    新華社太原11月26日電(記者翟翔、王學濤)「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精神」「深刻把握黃河文化『根和魂』的重要地位」「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6日在山西太原舉行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上
  • 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這篇大文章——「扛穩保護傳承弘揚黃河...
    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這一重要論斷將黃河文化提升到民族復興、文化自信的新高度,發出大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號召。
  • 陝西成立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陝西黃河流域文化遺產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及來陝考察時,多次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傳承黃河文化 講好黃河故事——河南洛陽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文章稱:作為黃河流域重要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當前,河南洛陽正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機遇,全面深化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堅持生態保護為先、確保安瀾為底、統籌治理為要、傳承文化為魂、高質量發展為本,把黃河建成水清岸綠景美惠民的生態河幸福河、傳承歷史的文脈河,著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今日全文轉發,敬請關注。
  • 省社科院課題組: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這篇大文章
    核心提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之四川:加強文物保護展示,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2019年12月23日,在國家文物局和黃河流域九省區文物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沿黃九省區40多家博物館攜手共講黃河故事,擔當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使命;2020年1月5日,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在京錄製,「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48家文博機構館長首次集體亮相
  • 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45家博物館合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他指出,黃河流域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也是我國博物館發展起步較早的區域。豐富的文物藏品,承載著沿黃地區人民的共同歷史記憶,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和展示黃河流域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態文明。黃河流域博物館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下一步,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不斷提高黃河文化遺產保護水平。
  • 在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黃河流域9省有919項
    截至目前,在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黃河流域9省有919項,約佔全國的30%,且涵蓋我國非遺的十大門類。這些國家級非遺項目和流域內大量的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共同構成了黃河非遺的寶庫,是黃河文化傳承發展豐富而鮮活的本體。
  • 做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這篇大文章
    ——「扛穩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歷史責任 推動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發揚光大理論研討會」發言摘登編者按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 【守護母親河 建設幸福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如是強調黃河文化的重要性,並提出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
  • 興慶區多舉措保護弘揚傳承黃河文化
    9月10日,記者從興慶區政府獲悉,興慶區將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挖掘好文明內涵,推進文化與生態融合,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據了解,興慶區是黃河穿境而過的市轄區,將以入黃排水溝為重點,以汙染源頭治理為關鍵,推進飲用水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汙水、農村排水「五水共治」,實現減量排放、截汙納管、處理達標;實施入黃排水溝綜合治理項目,提升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通過分類施策、精準治汙,使劣V類水體穩定消除,黃河銀古公路橋斷面水質持續保持Ⅱ類,主要河湖、排水溝水質穩定達標,做到清流入河;並建立溼地監測體系,實施黃河流域溼地保護修復項目
  • 「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研討會在黃河科技學院舉行
    「黃河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專題調研活動歷經鄭州、三門峽、開封等多地,從自然生態視角關注河南境內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在考察中,專家們綜合古蹟尋訪和自然探索,結合理論研討和實踐考察,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與生態價值,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出謀劃策。郝耀華提出,弘揚黃河文化,挖掘從大禹治水到當今護河安瀾的成功經驗和民間生態智慧,是保護與研究工作的一個重點方向。
  • 加強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流域(陝西段)地域文化之民居
    一、概述黃河流域(陝西段)流經的縣市有榆林的佳縣、吳堡、綏德、清澗、神木、府谷;延安的延川、延長、宜川和渭南的韓城、合陽、大荔以及潼關等地。這裡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陣地,文化資源富集、歷史文脈完整、文化價值突出。
  • 楊峰:傳承弘揚黃河地名文化精神|智觀地名NO.008
    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記錄了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僅反映自然地理的特點,也反映人文地理景觀的特點,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能夠折射出歷史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各行各業,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有效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青海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各民族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如何有效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青海聲音成為這兩天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之一。青海省海東市作為河湟文化的發祥地,肩負著保護傳承弘揚河湟文化的責任與擔當。阿生青代表說,海東市共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54項,擁有兩個全國唯一的少數民族土族和撒拉族。
  • 專家學者在西安共論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近日,「陝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院士論壇——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分論壇」在西安召開,來自陝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陝西省文物局等有關部門及黃河流域相關市縣的領導、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學界同仁等近百人參加了論壇。
  • 促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與恭王府博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於近日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支持山東省和濟南市開展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建設、「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品牌系列活動相關工作,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 為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貢獻陝西力量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資源等級高、價值大,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如何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黃河歷史文脈,我省多家文博單位積極行動,為研究、保護、宣傳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貢獻陝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