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確定為重大國家戰略,特別指出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組成部分的歷史地位,強調挖掘黃河文化時代價值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23日,在國家文物局和黃河流域九省區文物行政部門的指導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沿黃九省區40多家博物館攜手共講黃河故事,擔當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使命;2020年1月5日,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在京錄製,「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48家文博機構館長首次集體亮相。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四川,向來都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之地。黃河的哺育使得四川沃野千裡,更孕育了悠久燦爛的巴蜀文化。濤濤水聲既迴蕩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更傳頌著富饒巴蜀的動人樂章。四川的歷史流淌著黃河的血脈,凝聚著黃河的力量。聆聽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講述,共鑑黃河文化的歷史文脈。
加強文物保護展示,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四川博物院院長 韋荃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千古名句展現了黃河奔騰赴海的宏偉畫卷,那浩蕩水勢更是中華民族奮發自強,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象徵。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把黃河歷史傳承好、把黃河精神發揚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是黃河流域各地文博機構在新時代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沿黃九省區48家博物館熱烈響應國家文物局號召,積極參加「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成立大會、「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發展推廣研討會,參與《「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節目錄製。從黃河各段採集的48瓶黃河水樣匯集北京,同九省的黃河文物共同低吟著黃河的歷史,更高歌著黃河的風採。
黃河的水聲訴說著中華民族的歷史。黃河流域的博物館既是黃河歷史的保存者,更是黃河精神的傳承人。成立「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是推進黃河流域文物保護發展,弘揚黃河文化,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舉措和創新。為把聯盟的工作開展好,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好,我們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展示,讓文物和歷史說話,讓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澤被華夏。
一是要加強文物保護,為傳承黃河文化打下堅實基礎。習總書記指出:「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博物館是文物保護與收藏的主要機構,在保護文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成員單位要做好文物的「守護人」,把更多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科技應用到文物保護中去,探索建立黃河流域文物保護項目,並以此為支撐, 展開文物搶救和系統保護工程,同時做好黃河流域博物館可移動文物的預防性保護,為文物安全保駕護航,把承載著沿黃地區人民共同歷史記憶的文物保護好,為傳承黃河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創新展示方式,為講好「黃河故事」拓展多元平臺。博物館最獨特的語言是陳列展覽,「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要加強對黃河流域相關文物的研究,探尋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科學嚴謹的詮釋和解讀文物,闡明時代精神和當代價值。通過主辦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聯合展覽,創新展覽方式、拓展展示平臺,讓公眾了解和走近「黃河文化」,進而推動黃河文化科學化、大眾化傳播。我們要把黃河故事講到老百姓心中去,引發全社會共鳴,凝聚起人民群眾的廣泛共識,激發追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豪邁激情和萬丈雄心。
四川省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溼地生態功能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與黃河有著深沉而緊密的聯繫。考古資料顯示,四川岷江上遊地區的發展與黃河文明關係密切,是古蜀文化溯源的重要區域之一。自秦漢以降,四川盆地猶如一座「水庫」,對之後各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人口等,都起到了流動、儲存、調節、融合、擴散的作用,為傳承華夏文明,保存中華文脈做出了重要貢獻。近代以來,四川在中國革命和建設史中地位獨特,發揮著重要作用。
本次《「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中四川省黃河水樣的採集點,既包括了九曲黃河第一灣、唐藩古道、茶馬古道,又有紅軍長徵經過的紅原縣和若爾蓋草原,五瓶黃河水把黃河文化與巴蜀千年歷史迴響、紅色革命徵程緊密聯繫在一起。濤濤水聲既迴蕩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更傳頌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徵程。
《「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是「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的開篇之舉。四川博物院在今後願與沿黃九省區的文博單位共同做好文物保護和展示工作,彰顯黃河文化的精神標識、文化精髓和當代價值。為貫徹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唱響黃河樂章,凝聚黃河力量,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