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其中古代埃及有大約6000年的歷史,古巴比倫有大約5500年的歷史,古印度有大約4300年的歷史,同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到底有多少年的歷史呢?
長期以來,中國的歷史典籍中就認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其主要依據是司馬遷《史記》。《史記》中記載了中國夏朝一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並且給出了夏朝從開國之主啟到亡國之主桀的統治者順序表,因此中華文明通常被認為是上下五千年。
但是這樣一種說法,國內外歷史學界並不認可,因為單單從文字記載上看中國有確切記載年代的歷史是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確切年份的歷史,在殷墟出土之前,國外學者通常認為中國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從民國算起)。
對於這種說法,中國學者和國人極其不服氣,但是很無奈,因為確定一個文明存在,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中的至少一個,要麼發現歷史遺蹟,像埃及金字塔那樣,要麼文字記載中有明確的紀年,而這兩點中國的歷史都是欠缺的。
1928年到1936年,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主持,開始殷墟的發掘工作,主要參加者有李濟、梁思永等人,發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文、和一部分遺蹟,但是不久抗日戰爭爆發,發掘工作中斷,同時當時的科技也無法證明一個遺蹟的存在年代,因此中國人想爭回這口氣依然沒有實現。
建國後,中國考古學家又對殷墟進行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又陸續發現了商朝的宮殿、婦好墓、大量帶有文字的甲骨、帶有文字的青銅器(如司母戊鼎)等重要歷史證據,但又因為種種原因,對殷墟出土文物的研究趨於中斷,中國還是無法斷定商朝的年代。
1995年秋,國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請在北京的部分學者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上宋健提出並與大家討論建立夏商周斷代工程這一設想。此時開展這項工程已經具備了很多條件,其中甲骨文的突破和碳—14年代測定法成為其中最為重要的條件。
據統計,當時共計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陸收藏97600多片,這些甲骨上刻有的單字約 4500個,已釋讀出的字約有2000個左右。結合釋讀出甲骨上的文字和中國古代典籍記載,中國歷史學家已經可以對商朝的年代進行一定程度的推斷。
另外一個條件就是碳—14年代測定法,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 獲得者威拉得·利比應用碳14發明了碳-14年代測定法,根據它可以確定考古學、地質學和水文地質學樣本的大致年代 。
於是,1996年5月,國家正式啟動了夏商周斷代工程。
夏商周斷代工程集中了9個學科12個專業,200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攻關,歷史學家將以歷史文獻為基礎,把中國歷代典籍中有關夏商周年代和天象的材料儘量收集起來,加以分析整理;天文學家要全面總結天文學成果,推斷若干絕對年代,為夏商周年代確定科學準確的坐標;考古學家對和夏商周年代有密切關係的考古遺存進行系統研究,建立相對年代系列和分期;在測年科學技術方面,主要採用碳14測年方法,
主夏商周斷代工程要目的在於制定有科學依據的《夏商周年表》,對公元前841年以前到商代後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較準確的年代;對商代前期,提出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對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經歷幾年的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接受了國家驗收,於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
《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約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都約在公元前1300年,武王伐紂大約為公元前前1046年,這就是我們初中課本上夏商周的年代為何要帶上「約」。
但是《夏商周年表》卻受到部分國內外史學家的質疑,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工程本身受到政府主導,政治性因素過強;二是碳-14年代測定法存在一定的誤差,夏商周的年代誤差在一百多年;三是天文學資料中無標點符號,一種資料可以有多重解釋,天文學建立的年代坐標不夠準確;四是未出土能夠明確證明是夏朝遺蹟的考古發現。
因此,國內外史學家對夏朝年代表時間質疑很大,對商周年表確切年代有不夠準確的質疑。
但是,即使如此,中國歷史最早的年代卻也推到了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國),這一結果基本上被國內外史學界接受(質疑也僅僅是一些年代誤差問題),因此中華上下五千年說法目前來看並不準確,應該是上下三千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