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字伯高,公元685年吳縣(今天的江蘇省蘇州市),唐朝著名的書法家,世稱張巔,善於草書,也是「飲中八仙」之一。他的草書行雲流水,還與當時李白的詩歌,以及裴旻的武劍並稱三絕;另外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很也高,風格自成一派,尤以七絕見長。他的詩清新脫俗,也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與當時的賀知章、張若虛、包融等人號稱「吳中四士」。
《全唐詩》、《千家詩》、《唐詩選集》等等,這些經典的詩集裡都有收錄張旭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也是膾炙人口,譬如《桃花溪》、《春草》、《柳》便是他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這些詩情感細膩,寫得也是很美。唐朝之所以能夠在文學上取得那麼大的成就,正是由於當時的文人都致力於詩歌的創作,人們不僅喜愛詩歌,同時也加入到詩歌創作的隊伍,逐漸使得詩歌慢慢地融入進了生活中。
張旭的詩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以這首《山行留客》來說,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這首詩意境高遠,同時還充滿了深刻的哲理。儘管唐詩並不突出哲理,不像後來的宋詩一味地側重於哲理,但是在這首作品中,卻是有著詩人最深沉的思考,表達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還有對於生命的詮釋,這樣的作品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只要真正理解透了其中的意思,相信對於人生也是會有幫助。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這首詩緊扣主題中的「留」字,借留客於秀麗的春山之中,描寫得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每一句都很美,另外那份哲理也是呼之欲出,所以使得整首詩顯得別具一格,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成為了唐詩裡比較獨特的一首作品。看似只寫了普通的事物,還有尋常之景,但是只要細細品來,則是會發現作品中那種深沉的哲理。
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的話,通篇好像並不存在哲理,其實詩人正是告訴了世人,事物本身是複雜的,看問題不應該太過於片面,要從全方位去了解,另外對待困難的態度是如此。這種獨特的描寫方式,也讓這首詩顯得與眾不同,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讀來讓人讚嘆不已,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時,還是要下一番功夫,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
那這首詩它大致的意思是:春天的景色很美,在這春光幻影之下,到處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山上的景色也是氣象萬千。為什麼剛剛見到了陰雲,便認為是要下雨,要匆匆回家呢?在這裡詩人正是告訴了別人,看待問題要全面,不要認為出現了陰雲就會下雨,這種看法不太正確,畢竟陰天不一定會下雨。後面兩句寫得就更加深刻,即使是在晴天,天氣晴朗,沒有一絲雨意,這個時候走進深山之中,也會沾溼衣裳。
張旭這首詩有理有據,寫得很是有趣,同時那份哲理也很深刻,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明明只是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可是詩人層層推進,從而告訴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看問題要全面,不能太過於片面,對於人和事物其實都是一樣,只有這樣才能夠看清楚一個人,以及周圍的事物。不應該被一些細小的事物蒙蔽了眼睛,所以詩人的這種哲理非常深刻,寫得也是極為抒情,讀來讓人讚嘆不已,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從中也應該要學會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