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王士禎跟隨兄長去京師參加殿試,這一年他剛剛21歲,帶著滿負理想,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兩人開始北上,經由山東濟南府,由於初春時節,此時天氣異常的寒冷,大雪紛飛,一路舟車勞累,但是到了濟南後,紛紛揚揚的大雪突然停了,天氣也開始晴朗,這讓詩人心中十分喜悅,再加當時泉城兼山郡極具的山水風景極其特色,為此他寫下了平生最得意之作《初春濟南作》。
那這首詩也是王士禎的傳世名篇,後人對於這首詩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不僅寫出了新意,也寫出了初春時節不一樣的春色美得。整首詩只有短短的幾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每一句都美得令人驚豔。雖然只是一首隨興之作,詩人信手拈來,卻成就了詩人的一世美名,直到今天這首詩,也依舊為人們津津樂道。
《初春濟南作》
清代:王士禎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
王士禎,原名王士禛,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後人稱他為「王海洋」,公元1634年生於新城(今天的山東省桓臺縣人),清初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學者;他的詩不僅繼承了唐詩的文風,同時又大膽勇於創新,從而形成了獨有的風格。尤其是他的一字詩,寫得很有韻味。那這首《初春濟南作》便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即使是放在唐詩裡,那也是絲毫不會遜色半分。
這首詩通篇純寫景,沒有過多的議論,也沒有其它的方面的描寫,只不過是信手拈來,著力於描寫眼見之景。可能對於別的詩人來說,寫這樣的作品,往往喜歡融入思想,從而刻意突出那份哲理,但是王士禎不一樣,它更多的還是表達內心的感受,還有對於初春美景細膩的描寫,也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風格,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有著一種獨特的美。
用文字構建美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僅僅單純地去描寫,反而會落入俗套,還是要全方面,從不同的角度來描寫,只有這樣才能夠推陳出新,從而寫出新意。王士禎這首詩無疑做到了,他用一種極為平淡的口吻,把眼前之景,還有普通的事物寫出了新意,所以使得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有著一種獨特的美,讀來也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前兩句寫濟南初春雨後乍晴,還有當地泉水眾多的特點,只用了淡淡幾筆,便是勾勒出了一幅唯美的山水畫卷,讓這首詩有了靈性,也美得令人驚豔,春天原本就陰晴不定,走到了濟南天空突然放晴,陽光下的池塘閃著亮光,那泉水清澈見底,從地面一股股地冒出來。這兩句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它著實是很一般,可是只要結合下面的兩句,則是會發現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味。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後千峰半入城。」最後這兩句寫得極好,詩人讚美了濟南的美,還有當地獨特的風景,這樣的描寫也是為了與前面兩句形成對應,從而使得這首詩更加立體;濟南這個地方到處都有泉水,處處都有垂楊柳,與別的地方不太一樣,春雪過後城南的千佛山倒影在水中,這讓人賞心悅目,而我最是喜歡這樣的春色美景。
王士禎這首詩純寫景,儘管所描寫的只是普通的事物,還有尋常的景色,可是由於寫得生動有趣,也讓這首詩顯得別具一格,有著一種不一樣的美。詩人當時正是胸懷大志,再加上是去京城參加科舉考試,內心也是充滿了陽光,所以創作出來的作品,也就與眾不同,看似寫得很普通,其實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每一句都美得令人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