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文大文豪蘇軾對於盛唐詩人王維的詩極為推崇,認為他的詩那是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不僅僅突出了詩意,同時他的作品裡,更是詩中有畫,畫中還有詩,完全就是一幅絕美的山水畫。這樣的評價其實是很高,要知道蘇軾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極少評價別人的作品,可是對於王維,他極為崇拜。王維作為那個時代重要的詩人,很多的作品都是家喻戶曉,成為了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那麼王維之後描寫山水詩比較傳神的詩人,我個人認為還有楊萬裡,作為南宋的才子,楊萬裡的詩通俗易懂,寫得非常簡練,不過這種簡練的風格,也是讓作品顯得更有特色,人們一讀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可能有的詩人會刻意引用一些典故,這也使得人們會難以解讀,很顯然楊萬裡不會刻意引經據典,也不會使用比較生僻的字,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同樣很唯美。
楊萬裡的這首《曉行望雲山》,也是一首經典名篇,儘管不如他的成名作《小池》名氣大,但也不失為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唯美,寫出了新意,同樣達到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而且這首詩也是他後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當時他創立了「誠齋體」,這首詩就是那種風格的代表,通篇只是那麼淡淡著筆,可是每一句都充滿了詩情畫意,美得也是令人驚豔。
《曉行望雲山》
宋代:楊萬裡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楊萬裡寫這首詩時已經離開了臨安,回到了故鄉江西吉水,此時的他心如止水,不再像年輕的時候熱情奔放,為了生活四處奔波,開始更加注重於生活的享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的詩更有靈性,同時那種獨特的美,也是讓我們感受到了宋朝詩人身上獨有氣質。整首詩就像是一幅畫,看上去好像只是描寫了很普通的事物,可是只要細細品來,則是會發現每一句都很有趣,寫出了新意,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第一二句便是充滿了上詩情畫意,也有著一種纖細的美,這也是楊萬裡詩作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地方,「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昨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等天亮了之後雨才停,東方剛剛破曉的時候我就出門了,遠處的山峰層層疊疊,但是看得又不太清楚,只是影影綽綽,看上去模模糊糊,儘管看不清楚,但是明顯可以知道那就是遠山。
第三四句寫得最為巧妙,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讓這整首詩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的唯美,「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突然之間發現遠處有一座山峰,正在向上緩緩地升起,只是在停下了腳步,細細地觀察了之後,才發現那並不是真山,只有那不動的山才是真山,緩緩上升的只是流動的煙霧,不是真正的山峰。
楊萬裡這首詩儘管不是很有名,可是同樣寫得很有趣,只用了淡淡幾筆,但是把眼前所見所聞,還有尋常之景描寫得充滿了詩情畫意,有了一種獨特的美,這樣的作品也是值得我們一讀,只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一定會發現其中不一樣的美。楊萬裡的簡練風格,在這首詩中展現的淋漓盡致,只不過是信手拈來,可是每一句都很有趣,每一句都美得猶如一幅淡淡的山水畫卷,真正是達到了詩中有畫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