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夢麟(1886年-1964年),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蔣夢麟既是蔡元培的學生,也是蔡元培的接班人。他把蔡元培比作是北大的功臣,卻將自己比作北是大的「功狗」。
蔣夢麟在北大「專橫獨斷」,鐵腕治校,嚴於整治校風,辭舊聘新,打破教授終身制,將北大從一個學生運動頻繁的地方變成了學術中心。
在北京大學的百年校史上,曾經有多位著名的人物擔任過校長一職,而被人們銘記到現在的卻只有蔡元培一人。實際上,在民國期間,蔣夢麟對北大做出的貢獻不亞於蔡元培。
蔣夢麟出生於1886年,六歲進私塾讀書, 十二歲進入紹興中西學堂,十八歲考中秀才,並轉入上海南洋公學就讀。在南洋公學就讀期間,他目睹了維新派和革命派之間的論戰。
同時,他還受到了西方先進思想的衝擊,他感覺到「西化的潮流已經無法抗拒」,於是,他決定去美國深造。期間,他和胡適一樣師從於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先生,攻讀哲學和教育學。
在美國深造的9年間,蔣夢麟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西方的新文化,儘管如此,但他並沒有將中國文化拋諸腦後,而是認為「對本國文化的了解愈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
1917年,蔣夢麟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和教育博士學位後,決定回國,從事教育事業,並辦有《新教育》雜誌。他認為中國教育應該「取中國之國粹,調和世界近世之精神:定標準,立問題」。
1919年,蔣夢麟被蔡元培聘為北大教育系教授。五四運動爆發後,受蔡元培委託,代理北大校長。同年9月,蔡元培返回北大,聘他為教育學教授兼總務長。
蔡元培
1920年10月,蔡元培出國考察,蔣夢麟再次代理北大校務。1923年,蔡元培因教育總長彭允彝幹涉司法、蹂躪人權而羞與為伍、憤然辭職,蔣夢麟第三次擔任代理校長職務。
蔡元培曾說過: 「總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
蔡校長在職而不在校期間,代為處理北大行政事務的,便是蔣夢麟長期代行校長職權,以致當時就有人評價:「這五六年來的北大校長,與其說是蔡元培,不如說是蔣夢麟。」
1930年,蔣夢麟由代理校長轉正成為校長,開始名正言順地接管北大,從此,北大開始「蔣夢麟時代」。
蔣夢麟治校做事歷來奉行「三子原則」:以孔子做人,以老子處世,以鬼子辦事。
所謂「鬼子」,說的是「洋鬼子」,指的是以科學務實的精神辦事。
蔣夢麟正式成為北大校長後,明確提出「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的方針,他雷厲風行地進行聘任制改革。
左起:蔣夢麟、蔡元培、胡適、李大釗
在蔣夢麟的治校方針下,原屬北大各學院的教務和事務等工作,改由學校秘書處和課業處負責,改變了過去教授兼任各種事務的現象,使教授得以專心治學與教學。同時,他嚴格限制教師在校外兼課,使教授有充分時間研究和積蓄學問。
蔣夢麟曾對北大的各院院長說:「辭退舊人,我去做;選聘新人,你們去做……放手做去,向全國挑選教授與研究的人才。」
在蔣夢麟的鐵腕手段下,解僱了不少北大教授,也因此挨了不少罵。其中,國文系教授林損被解僱的事在北大和社會上鬧得最兇,因為林損曾在報紙上刊文大罵蔣夢麟和胡適在北大搞獨裁。
而同在北大執教的胡適先生卻非常欣賞蔣夢麟,稱讚其為「有魄力、有擔當」的校長。
對此,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馬勇曾評價道: 「蔣夢麟重掌北大,確實是把校長的權力用得淋漓盡致,但他受過西方民主訓練,骨子裡有民主意識。正是這原因,雖然是校長治校,但沒有走向校長獨裁,他建立的是一個有效率的行政體制。」
在北大由於缺少教育經費,即將面臨關門的時候,蔣夢麟卻鼓勵大家說: "至少也要維持北大的生命,決不讓他中斷。」
後來,在北大召開的全體員工會議上,多數人贊同如果政府不兌現撥款承諾就關掉北大的意見,而蔣夢麟卻不無悲痛地說: 「如果主張關門,自無用說;若大家仍要維持,我雖則能力已盡,但為著本校的維持,我仍舊願負這責任,雖生死以之可也。」最終,在蔣夢麟的努力下,北大得以保存下來。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北京各大院校的學生紛紛罷課,上街進行反日遊行,抗議國民政府的軟弱無能。
作為北大校長的蔣夢麟並不支持學生參與政治運動,因為他認為學生的本職是學習,至於政治運動應該交給中老年人去處理。
但是,對於那些對國事無動於衷的中老年人,蔣夢麟指責道:「荒唐的中老年人鬧下亂子,卻要未成年的學生拋棄學業,荒廢光陰,來幹涉糾正,這是天下最不經濟的事。」
為了阻止學生繼續參加反日遊行,蔣夢麟聯名同清華大學的校長梅貽琦等人發表《告同學書》,指出「赤手空拳的群眾活動只有荒廢學業,絕非有效的救國方法」,希望學生們馬上複課,但學生們並沒有因此而回到課堂上。
後來,政府逮捕了反日遊行中的28名學生。為了讓政府釋放學生,蔣夢麟親自找到北平市長進行交涉。最終,市長才答應放人。
在蔣夢麟從蔡元培的手中接管北大之後,蔣夢麟致力於「整訪紀律,發展群治",他將曾經是革命活動和學生運動漩渦的北大逐步變成為一個全國學術之中心。
一次,在北大周年的紀念會上,北大教授傅斯年(1896年—1950年)在演講中說道: "孟鄰(蔣夢麟)先生學問比不上子民(蔡元培)先生,辦事卻比蔡先生高明。」
傅斯年又狡點地看了臺下的胡適一眼,笑著繼續說道: "我學問雖比不上胡適先生,但辦事卻比胡適先生高明。」
蔣夢麟聽後,笑著回應道: 「這話對極了,所以他們兩位是北大的功臣,我們兩個人不過是北大的『功狗』。」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蔣夢麟辭去北京大學校長,同時退出西南聯大,由胡適繼任。1964年6月19日,蔣夢麟因肝癌病逝於臺北,終年78歲。
作為北大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蔣夢麟把一生的大部精力投之於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和北大的建設上。他把營造學術中心,作為治理北大的理想目標,長期堅持「兼容並包、思想自由」的方針,使北大人才雲集,學術繁榮,鑄就了北京大學的幾度輝煌,
本文參考自:《民國風流:大人物的情與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