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老校長蔣夢麟結緣西南聯大

2020-12-12 漯河統戰網

抗戰時期,作為西南聯大三常委之一,蔣夢麟曾以「駱駝精神」美譽梅貽琦,並以「敏捷的猴子」自謂,他也是聯大人永未忘記的星辰。


1943年,蔣夢麟在物價飛漲和警報聲聲的昆明寫成的《西潮》中回憶:「與北方三個大學有關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議學校內遷的計劃。大家有意把北平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的南開大學從北方撤退而在長沙成立聯合大學。胡適之從南京打電話給我,要我回到南京商量實施這個計劃的辦法。我經過考慮,勉強同意了這個計劃。」


為什麼只是勉強同意?蔣先生在四年後所寫的《紀念日話聯大回憶當年》中說得明白:「當初由胡適之、王雪艇、傅孟真三位先生,創議北大、清華、南開三校聯合在長沙開辦臨時大學的時候,我搖頭不贊成。我眼光短淺,有些害怕。說這三個歷史和校風不同的學校,放在一起,我可辦不了,我不去辦,讓年高德劭的張伯苓先生去辦吧。我於是一溜煙跑到杭州去躲避了。我說一窩蜂裡有三個蜂王,是不成的。必定要把多餘的蜂王刺死,才不致分窩。我不待養蜂的來刺,我先自己刺死。我當時想,三個校長中,如有兩個願意放棄校權,這事就容易辦些。後來胡適之先生派了樊逵羽先生到浙江把我拉了出來。中國人終是中國人啊,情面難卻四個字。」


就這樣,蔣夢麟到南京後幾天便搭輪船溯江至漢口,再搭粵漢鐵路赴長沙。這時,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已經先期到達。面對戰亂時期「三個個性不同歷史各異」的大學,又「各有思想不同的教授們」,在胃病時發的情況下,「我仍勉強打起精神和梅校長共同負起責任來,幸靠同仁的和衷共濟,我們才把這條由混雜水手操縱的危舟渡過驚濤駭浪。」


在長沙辦學幾個月,南京淪陷,危及長沙,蔣夢麟乘飛機到漢口徵詢政府對學校再遷內地的意見。在陳立夫建議下,他又去徵詢蔣介石的意見。「他贊成把臨大再往西遷,我建議遷往昆明,因為那裡可以經滇越鐵路與海運銜接。他馬上表示同意,並且提議應先派人到昆明勘尋校址。」


1938年2月間,搬遷的「準備工作已經大致完成,我從長沙飛到香港,然後搭法國郵船到越南的海防。我從海防搭火車到法屬越南首府河內,再由河內乘滇越鐵路火車,經過叢山峻岭而達昆明。」2月15日抵昆當晚,雲南省教育廳長龔自知設宴洗塵。翌日,又晤見省主席龍雲。不久,遷昆途中的長沙臨時大學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樣,蔣夢麟就成為籌建昆明西南聯大的急先鋒,「隻身往昆,拓荒結舍,頗費周章」,他在昆明和蒙自協商各方,選校址,籌經費,為聯大在昆明落腳奠定了立校基礎。聯大校友當時就說:「聯大能順利的搬到昆明,借到大批的校址,安安穩穩的上課,誰能否認不是蔣校長之功?」


1938年,在北大四十周年紀念會上,蔣夢麟發表過這樣的話:「個人之生命有限,大學之生命無窮。吾輩從前之奮鬥,盡入北京大學之血液。為功為罪,想不能磨滅。今後之努力,與在聯大中之三校共之。三校各有奮鬥之歷史,陶冶合一,貢獻於聯大。聯大共同之努力,亦將入三校血液,為功為罪,三校亦共之。」他表面上較少留在昆明處理校務,但實際上卻不斷為聯大爭取外援。除此,蔣夢麟常常也成為西南聯大的「新聞發言人」,他時常通過各種場合向海內外的校友、朋友介紹聯大的情形。


對於聯大的聯合,蔣夢麟感到非常滿意。他認為:「聯大合作成功最大的秘密,是教員們求學做人,都有相當的標準。他們不敷衍了事,騙碗飯吃。他們都把學生當人,決不下流,把他們當兵自己當督軍。大家是君子人,彼此有很多的批評,有時使人難受。但對於公事公辦,決不用卑劣手段。」


在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三位常委和三校同仁、學生的通力合作下,聯大不僅影響了整個教育界、文化界和邊疆各項事業,也從辦學精神上壯實了三校自身。這八年,也是北大、清華、南開鑄造大學精神的黃金期。


1940年,蔣夢麟為即將走出校園的西南聯大電訊專修科畢業同學題詞:「耐勞苦,勤操作,處事以忠,遇人以厚。」這個題詞,當是蔣夢麟人格魅力的最好寫照。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但我想,我們可以看看西南聯大當時校長們的做法,也許會有些啟發。西南聯大是三校組成,當時的校長分別是:清華梅貽琦校長、北大蔣夢麟校長、南開張伯苓校長。西南聯大並沒有另選校長,而是搞了個三常委,就是三個校長輪流當值當校長,下面再設校務委員會、教授會。我先介紹三位校長,再談他們在西南聯大的工作。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為了最大限度保留教育的實力,當時高校三大巨頭——北大、清華、南開不遠萬裡內遷西南,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7年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到次年遷至昆明,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西南聯大共辦學8年有餘。
  • 【往事】梅貽琦校長:西南聯大之魂
    西南聯大從在長沙初創之始(學校始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抵昆前夕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實行的就是「常委制」。組成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擔任聯大常委,其間雖偶由其他教授臨時代理,蔣、梅、張三常委在聯大的歷史地位卻從未撼動過。
  • 西南聯大70年 蔣夢麟的為與不為
    蔣夢麟,從1919年代蔡元培掌印北大,到1930年出任北大校長,再到1937年以北大校長的身份而成為西南聯大三常委之一,這番書寫濃墨重彩。「對本國文化了解愈深,對西方文化了解愈易」蔣夢麟1886年出生在浙江餘姚蔣村一個小康之家。自幼在舊式家塾中啟蒙,為科舉考試做準備。父親覺得家塾的教育是不夠的,就把蔣夢麟送到離村約40裡的紹興府,進中西學堂。這年蔣夢麟11歲。
  • 《西潮》北大校長蔣夢麟自傳寫近代風雨
    蔣夢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也是西南聯大的締造者之一。近日,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西潮》,再現這位學者、校長的傳奇文字。作者 陳夢溪《西潮》提到「民國北大校長」,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蔡元培。
  • 三所頂尖大學合辦西南聯大,為何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政?
    「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時任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如是說。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清華、北大、南開先後被日軍佔領,因而這三所學校南遷至雲南昆明組建成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組成在三所大學南遷之後,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私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三人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三常委的身份主持西南聯合大學事務。
  • 蔣夢麟辭北大校長
    作者:中華書局學術出版中心主任 俞國林  蔣夢麟曾於1919年暫代蔡元培先生掌印北大,至1930年正式出任北大校長,迄今為止,也是北大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但他卻在抗戰勝利前夕,突然接受宋子文邀請,出任行政院秘書長,消息傳來,遭到絕大部分北大教授的一致反對,要求其辭去校長。其實,這中間有很深層次的原因,當時教授們的討論和意見,只是最終的爆發而已。  西南聯大時期,清華梅貽琦任常委會主席,南開張伯苓長居重慶,事務皆交由他人代理。在這種情況之下,蔣夢麟又主張無為而治,凡遇到與清華爭利處,總是顧全大局,維護團結,頂住壓力,選擇退讓。
  • 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原標題: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經費問題浮出水面 北大的「離心」傾向並非僅是出於傳統的「自尊」,而是與諸多實際利益相勾連,譬如財政經費問題。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可正是這樣一個寡言的人在西南聯大那段特殊的歲月裡,擔起了大任。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奉命遷往昆明時,梅貽琦曾講過一段「高調」的話:「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負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吾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
  • 此時此刻,我們格外懷念蔡元培蔣夢麟胡適三位北大校長
    蔣夢麟長期擔任北大總務長,並三度代蔡元培行使校長職權,以至於當時有人評價:「這五六年來的北大校長,如其說是蔡元培,不如說是蔣夢麟。」從1930年12月正式出任北大校長,一直到1945年8月辭任,蔣夢麟成為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雲南師範大學校內西南聯大博物館大門。雲南師範大學校園西北角,復刻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牌匾,昭示著這裡的文脈傳承。一塊「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立在蔥榮草木間,聯大老校友每每「歸來」,必會走到碑前駐足。西南聯大研究學者、雲南師範大學教授吳寶璋曾回憶,1978年楊振寧首次回母校,就攜家人在聯大紀念碑前唱起校歌。
  • 北大掌校最久校長蔣夢麟著《西潮》寫盡百年蒼涼
    「他是一個理想的校長,有魄力、有擔當」,胡適曾經這樣評價蔣夢麟。蔣夢麟是北京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也是西南聯大的締造者之一。日前,雲南人民出版社推出新版《西潮》,再現這位學者、校長的傳奇文字。
  • 南開落成西南聯大紀念碑 北大清華南開校長揭幕
    左起:南開校長饒子和、清華校長顧秉林、北大校長許智宏在西南聯大紀念碑前。攝影 李星皎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張國) 「羅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承載著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作無間、同舟共濟辦學歷史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9月13日下午在南開大學原樣重現。  這座從雲南昆明聯大舊址複製的紀念碑,今天在南開校園的大中路盡頭落成。北大校長許智宏、清華校長顧秉林和南開校長饒子和,共同為這座重立的歷史豐碑揭幕。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主持揭幕儀式。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1917年,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從此北大開始了歷史性的轉變。他掃除了北大清末民初招收老爺式的學生的官僚積習,以兼容並包的精神,羅致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錢玄同等國內學術界的精英,使北大始終走在新思想新科學的最前面。 清華大學前身是美國「退庚款」於1911年創辦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帶有濃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 這,就是西南聯大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門(資料照片)1938年5月4日,北大、清華、南開在昆明正式合組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歡送抗日從軍同學(來源於西南聯大博物館)從1937年11月1日到1946年5月4日,歷史不同、校風各異的北大、清華、南開合三為一,攜手寫就了一部永載史冊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
  • 蔣夢麟:任期最長的北大校長,倔強又多情,三次婚姻後,含恨而終
    作者:山佳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南開、北大、清華)應運而生,弦歌不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其實,還有一個西北聯大,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組成。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只是一年不到,分崩離析。當然,西南聯大三校之間也有過矛盾,主要在北大與清華之間,北大資格最老,而在聯大實力不及清華。
  • 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鄭天挺我和梅貽琦先生(字月涵,曾任清華校長)是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學校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校長任常務委員,校務由常委共同負責。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範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併,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聯大成立後,三校不再招生。
  • 《西南聯大》:那個時代的風骨
    去年年初看了電影《無問西東》的小夥伴一定對西南聯大不會陌生吧,電影中的學校原型就是西南聯大——遠離了政治中心而開設在邊遠的昆明。「西南聯大,心嚮往之。」它的存在本身,就足夠成為一代人的精神滋養。不得不提起三位校長: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南開校長張伯苓張伯苓的退,蔣夢麟的讓,梅貽琦的做,成就了一段佳話,成就了國立西南聯大。一座至今無法逾越只能仰望的豐碑!
  • 北大校長蔣夢麟眼中的抗戰史:蔣介石贊成把聯大再往西遷
    【編者按】蔣夢麟是北大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親歷了近代七十年每一件大事,他的人生本可謂是一部微觀的近代史。所以胡適會說,「他(蔣夢麟)是一個理想的校長,有魄力、有擔當,他對我們三個院長說:辭去舊人,我去做;選聘新人,你們去做。」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今年1月20日,在雲南考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參觀了西南聯大博物館等,了解抗戰期間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