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所頂尖大學合辦西南聯大,為何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政?

2020-12-12 歷史小蛀蟲

「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時任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如是說。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清華、北大、南開先後被日軍佔領,因而這三所學校南遷至雲南昆明組建成西南聯合大學。至此,中國三所頂尖的著名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辛苦耕耘,培養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子,為新中國的建立注入新鮮的血液。

西南聯合大學組成

在三所大學南遷之後,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私立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三人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常務委員會」三常委的身份主持西南聯合大學事務。但是這三位校長的關係卻並不一般,梅貽琦是嚴復和張伯苓的學生,而蔣夢麟是張伯苓器重的人,張伯苓也是蔣夢麟最尊敬的人。按理來說西南聯大的校長應該由張伯苓來擔任,但是為何西南聯大卻由梅貽琦主政?其實原因有以下幾點:

西南聯大三位常委

原因之一:張伯苓在一開始就沒有主政之心,他最初就支持蔣夢麟,他當時就對蔣夢麟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表你戴著」,意思就是他將南開大學的一切事物都交由蔣夢麟來處理,而蔣夢麟卻認為自己做西南聯大的校長不合適,西南聯大的校長應該由更年輕的梅貽琦來當。當時梅貽琦是三位校長之中最年輕的,張伯苓比梅貽琦大13歲,蔣夢麟比梅貽琦大3歲,這也可以理解為年輕多幹。

西南聯大校址

原因之二:西南聯大的師資隊伍以清華大學居多。其實在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全校的教職工共有269人,而在這269人之中,清華大學獨佔一大半,為150人;北京大學有89人;而南開大學僅有30人,這樣的師資對比,就決定了清華大學作為西南聯合大學的主要力量,當時推舉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擔任西南聯合大學的校長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西南聯大經費分布

原因之三:西南聯大的經費以及物資絕大部分來自於清華大學。美國人在早期將1900年的時候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分得賠款的一部分「退還」給中國用作中國往美國派遣留學生的經費,而這部分經費留在了清華大學,有95萬之多,政府每年也會給清華撥款,有42萬;而北大和南開則完全依靠政府的撥款度日,並且撥款金額也較少,北大32萬,南開11萬,戰時政府的撥款肯定是不穩定的。在物資方面,清華在戰爭初期就將一批書籍和儀器運往了南方,而北大和南開則並沒有運出過什麼,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

原因之四:清華校長梅貽琦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制度也是得到大家認可的。梅貽琦在一開始就得到很多人的尊重,他有大家風範,為人溫文爾雅,寡言少語,民主通達,大公無私。在他主政期間,處理三校的關係時不偏不倚,並且將清華服務社所得到的利潤分給三校的教職工。因此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主政西南聯合大學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相關焦點

  • 西南聯大——一所只有八年校史的世界頂尖大學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作為國內的頂尖學府,一直是不少人嚮往的知識殿堂,而老牌名校南開大學,比這兩所大學也不差多少,那如果把這三所大學合併了呢?那會是一番怎樣的盛景?實際上,三所高校還真短暫的合併過。三所高校合併期間,匯聚了當時國內的一大批大師,也培養了一大批的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而當年培養出來的人才,如今有不少人在各個領域裡都是最頂尖的大牛。那所三校合併組建的大學,名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1937年7月,北平淪陷,清華、北大兩所大學相繼被日軍佔領,而南開大學,則被日軍炸毀。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西南聯大校門西南聯大成立初期,雖然設立了校務委員會制度,並且確定由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和南開校長張伯苓輪流擔任委員會主席不管是年齡還是聲望,當時的梅貽琦並沒有比張、蔣更高,但梅校長卻深得他們信任,主導西南聯大八年多,把學校各項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梅校長所表現出來的氣魄和智慧,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梅貽琦於1931年開始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在此之前,清華師生趕校長、趕教授是見怪不怪的事,沒有哪位校長能在清華長久地呆下去的,而幾年過去,梅貽琦依然穩坐校長的位置,被問到有何秘訣,梅貽琦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黴)!」他的能力沒人願意倒他,梅貽琦任校長後,奉行「教授治校」原則,既講民主,也法度嚴明,清華校務始終井井有條。不到十年,清華的面貌便徹底改觀,聲名鵲起。
  • 《無問西東》:永遠的西南聯大,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而傑出大學的背後必有傑出的領導者。  西南聯大設有校務委員會,由3位校長任主席:張伯苓(南開大學校長)、蔣夢麟(北京大學校長)、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實則始終由最年輕的梅貽琦主政。好的老師,就像一粒火種,大學精神,就是靠這樣的薪火相傳。  在那樣艱苦的時期,梅貽琦作為傳薪火者,將聯大辦成了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梅之風骨,到如今,更值得我們懷念與推崇。  01  「我的小女兒也沒考上聯大」  論資歷年齡都排在三個校長最末的梅貽琦,把西南聯大辦得風生水起。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1938年4月2日,當時的教育部令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的臨時大學西遷昆明,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在昆明上課。梅貽琦因特殊的機緣被後人稱為「西南聯大的靈魂」。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
  • 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鄭天挺我和梅貽琦先生(字月涵,曾任清華校長)是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學校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校長任常務委員,校務由常委共同負責。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範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併,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聯大成立後,三校不再招生。
  • 【往事】梅貽琦校長:西南聯大之魂
    西南聯大從在長沙初創之始(學校始名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抵昆前夕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實行的就是「常委制」。組成聯大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擔任聯大常委,其間雖偶由其他教授臨時代理,蔣、梅、張三常委在聯大的歷史地位卻從未撼動過。
  •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渣男」
    很多人被清華校長梅貽琦圈粉,是從電影《無問西東》開始的。清華學子吳嶺瀾對自己的未來很迷茫。梅貽琦問他:「你英文國文都是滿分,物理卻在不列,為何選實科,而不選文科?」吳嶺瀾答:「只覺得實科更有用些。」真實的梅貽琦便是這樣,溫文爾雅,寡言少語,學者風度。清華的前身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8年升格為清華大學,到1937年抗戰,不到10年,就成為國內一流的大學。這與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分不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紀念梅貽琦58周年忌辰: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可能是「擺攤界」學歷最高的存在
    這個校長就是「大概或者也許是,恐怕似乎不見得」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梅貽琦是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由美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也是清華史上任期最長校長。剛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就放棄校長可以享受的免交電話費、免費僱傭家庭幫工等「特權」。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這,也就是馮友蘭在碑文中所提出的第三個「可紀念者」——西南聯大不僅樹立了「學術自由」的精神,而且具有著「民主堡壘」的稱號;這裡的人們不會隨千夫之「諾諾」,只會作一士之「諤諤」。   西南聯大的自由與民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大學獨立」的理念,二是具有「教授治校」的傳統。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圖為梅貽琦雕塑。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我今天想聊的是西南聯大的三位校長。原因是,我前一陣調研了我國醫學院合併的情況,發現合併成功的不太多,也許跟校長們有一定關係。20世紀90年代的合併原先衛生部下有11所醫科大學,除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和中國醫科大學之外,其餘9所全部被合併掉。
  • 這,就是西南聯大
    就在國家興亡、民族危難之際,為保留文明種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辭卻了五朝宮闕」,在國難中被迫南遷,先於湖南長沙合組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來因戰火不斷擴大,又開啟了去往雲南昆明的「教育長徵」之旅。
  • 【聚焦】這,就是西南聯大
    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大學?竟能吸引如此大的關注?為什麼80多年過去了西南聯大依然是一個常說常新、經久不衰的話題?就在國家興亡、民族危難之際,為保留文明種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辭卻了五朝宮闕」,在國難中被迫南遷,先於湖南長沙合組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來因戰火不斷擴大,又開啟了去往雲南昆明的「教育長徵」之旅。
  • 北大老校長蔣夢麟結緣西南聯大
    抗戰時期,作為西南聯大三常委之一,蔣夢麟曾以「駱駝精神」美譽梅貽琦,並以「敏捷的猴子」自謂,他也是聯大人永未忘記的星辰。1943年,蔣夢麟在物價飛漲和警報聲聲的昆明寫成的《西潮》中回憶:「與北方三個大學有關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議學校內遷的計劃。
  • 「所謂大學者,有大師之謂也!」 這就是西南聯大
    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大學?竟能吸引如此大的關注?為什麼80多年過去了西南聯大依然是一個常說常新、經久不衰的話題?就在國家興亡、民族危難之際,為保留文明種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辭卻了五朝宮闕」,在國難中被迫南遷,先於湖南長沙合組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來因戰火不斷擴大,又開啟了去往雲南昆明的「教育長徵」之旅。
  • 偉大的人格成就偉大的事業——《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這本書雖說是梅貽琦傳,但它涉及的面很廣,對與清華大學起重要作用的人和事都進行了描述。它像是一部清華大學從成立到解放前的校史;甚至是一部簡略的中國近代戰爭史。從中我了解到清華大學的前世今生,也領略了解放初期眾多大師級人物和文化界、教育界名人的風採,尤其是抗戰期間在西南聯大的歲月,更是令人震撼。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在這部電影中,演員祖峰飾演的角色便是清華校長梅貽琦,這部電影對於梅貽琦的還原度很高,現實中的梅貽琦便是一副溫文爾雅、寡言少語的學者形象。一位老師能做到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答:梅貽琦。梅貽琦的偉大,不在於他在清華大學這所頂級名校當了17年校長,而在於清華大學因為他當了17年校長而成為了頂級名校。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國立清華大學和天津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而成的。北大、清華、南開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以及陳岱孫、顧毓琇等著名教授參加了會議。會上提出了北大、清華和南開聯合組成臨時大學的問題。廬山會後,三校校長到南京與教育部進一步磋商聯合事宜。與此同時,教育部擬訂了《設立臨時大學計劃綱要草案》,指出國民政府「為使抗戰期中戰區內優良師資不至無處效力,各校學生不至失學,並為非常時期訓練各種專門人才以應國家需要」,「特選定適當地點,籌設臨時大學若干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