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聯大之魂,永遠的清華校長梅貽琦,你可能會覺得他是「渣男」
真實的梅貽琦便是這樣,溫文爾雅,寡言少語,學者風度。清華的前身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8年升格為清華大學,到1937年抗戰,不到10年,就成為國內一流的大學。這與梅貽琦的辦學理念分不開。「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梅貽琦:西南聯大的「船長」
西南聯大清華領導人。左四為梅貽琦。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句教育名言,是曾主持西南聯大校務的常委、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一句話。說起西南聯大,人們無法忘記梅貽琦。 可正是這樣一個寡言的人在西南聯大那段特殊的歲月裡,擔起了大任。在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奉命遷往昆明時,梅貽琦曾講過一段「高調」的話:「在這風雨飄搖之秋,清華正好像一條船,漂流在驚濤駭浪之中,有人正趕上負駕駛它的責任。此人必不應退卻,必不應畏縮,只有鼓起勇氣,堅忍前進。雖然此時使人有長夜漫漫之感,但吾們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風定。
-
梅貽琦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抗戰困難時期,物資極其匱乏,西南聯大根本不存在「大樓」,他就將「大師」作用發揮到極致,並充分尊重教授。學校開會時梅貽琦常坐在一旁聽講,從不幹涉教授們的發言,只是偶爾站起來給大家倒倒茶水。
-
梅貽琦:西南聯大獨立之精神
這,也就是馮友蘭在碑文中所提出的第三個「可紀念者」——西南聯大不僅樹立了「學術自由」的精神,而且具有著「民主堡壘」的稱號;這裡的人們不會隨千夫之「諾諾」,只會作一士之「諤諤」。 西南聯大的自由與民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大學獨立」的理念,二是具有「教授治校」的傳統。
-
鄭天挺:梅貽琦與西南聯大
梅貽琦鄭天挺我和梅貽琦先生(字月涵,曾任清華校長)是在昆明西南聯大才熟識起來。自1937年「七七事變」起,平津各大學不能開學。當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均在南京,決定在長沙設臨時大學,由三校校長和教育部派代表組成委員會領導校務,使三校師生先行上課。1938年2月學校遷到昆明,改稱西南聯合大學。由三校校長任常務委員,校務由常委共同負責。聯大設有理、文、法、工、師範五個學院。下分各系,大致仍用三校舊制,稍加合併,如地質、地理、氣象合為一系,歷史、社會合為一系。聯大成立後,三校不再招生。
-
三所頂尖大學合辦西南聯大,為何由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政?
「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時任西南聯合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如是說。在盧溝橋事變之後,清華、北大、南開先後被日軍佔領,因而這三所學校南遷至雲南昆明組建成西南聯合大學。但是這三位校長的關係卻並不一般,梅貽琦是嚴復和張伯苓的學生,而蔣夢麟是張伯苓器重的人,張伯苓也是蔣夢麟最尊敬的人。按理來說西南聯大的校長應該由張伯苓來擔任,但是為何西南聯大卻由梅貽琦主政?其實原因有以下幾點:
-
《無問西東》:永遠的西南聯大,永遠的校長梅貽琦
西南聯大設有校務委員會,由3位校長任主席:張伯苓(南開大學校長)、蔣夢麟(北京大學校長)、梅貽琦(清華大學校長);實則始終由最年輕的梅貽琦主政。 《無問西東》中,清華學子吳嶺瀾和梅貽琦的一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梅貽琦問吳嶺瀾,你讀書為何? 吳迷茫地答:只知讀書是對的。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的畢業生裡一共出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共出了177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朱光亞、郭永懷、黃昆等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林家翹、陳省身則是西南聯大的老師。很多專家、學者都寫了很多文章,探討西南聯大在培養人才方面的奧秘。
-
張伯苓和蔣夢麟德高望重,為何在西南聯大校務的是年輕的梅貽琦
西南聯大校門西南聯大成立初期,雖然設立了校務委員會制度,並且確定由當時的北大校長蔣夢麟、清華校長梅貽琦和南開校長張伯苓輪流擔任委員會主席不管是年齡還是聲望,當時的梅貽琦並沒有比張、蔣更高,但梅校長卻深得他們信任,主導西南聯大八年多,把學校各項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梅校長所表現出來的氣魄和智慧,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
-
紀念梅貽琦58周年忌辰:在西南聯大的為與不為
他任清華大學校長和西南聯大常委會主席時的「眾」就是師生,從眾就是遵從師生的意見。梅貽琦「從眾」並不是沒有他堅守的東西,在西南聯大他堅守的是保證學術自由和聘請學有專長的學者來校任教。也就是早在1931年他提出的「大師」說:「一個大學之所以為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
「寡言君子」梅貽琦:清華校史、西南聯大校史中至關重要的一人!
梅貽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祖籍江蘇武進,祖先於明成祖時由江南遷居北京,後於天津落籍,為梅曾臣長子。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圖為梅貽琦雕塑。1914年,梅貽琦由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清華的"終身校長",圖為清華園大門。
-
北大老校長蔣夢麟結緣西南聯大
抗戰時期,作為西南聯大三常委之一,蔣夢麟曾以「駱駝精神」美譽梅貽琦,並以「敏捷的猴子」自謂,他也是聯大人永未忘記的星辰。1943年,蔣夢麟在物價飛漲和警報聲聲的昆明寫成的《西潮》中回憶:「與北方三個大學有關的人士正在南京商議學校內遷的計劃。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1931年梅貽琦任清華校長,鞏固確立了教授治校的制度,延攬了許多有學術聲望的教授,使學校教學與學術工作空前發展。 南開大學也是一所有優良傳統的學校,它的創辦者張伯苓是中國現代教育最傑出的先驅人物之一。1904年張伯苓創辦了私立敬業學堂,1907年改名南開中學堂,梅貽琦是南開中學堂第一班高材生。
-
西南聯大的「吃飯」問題
看來,兩位校長對於聯合辦學也並不「執著」。隨後,梅貽琦接到教育部次長顧毓琇(一樵)的電報:「謂八十萬美金聯大可分得三萬八千元,同仁聞者大譁……共商一代電稿,再試一爭,恐或無結果耳」。聯大三校在教育部經費分配中所佔份額比預期的要少許多,教師們難免心有不甘要奮力再爭了,可是梅校長心裡清楚,迴旋餘地不大。而這更加重了聯大的危機感,梅貽琦的心情此刻決不輕鬆。
-
謝本書:多聽少說的梅校長——轉自《西南聯大》
我曾經看過電影《無問西東》達四遍,其中清華及西南聯大的那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這篇文章是轉自《西南聯大》中的一章:謝本書:多聽少說的梅校長梅貽琦是個沉著冷靜,說話不多,甚至沉默寡言的人。然而,在關鍵時刻卻能一言解紛。這在那個紛繁複雜、矛盾叢生的時期,處理問題是很有效的,至少不會激化矛盾。許多人回憶及記載,都異口同聲地感覺,梅貽琦是一個「多聽少說」的人。
-
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午前有警報,我看書曬太陽
梅貽琦先生字月涵,1931年至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梅貽琦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一直到抗戰勝利。《梅貽琦西南聯大日記》即收錄了梅貽琦先生從1941年到1946年在昆明主持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校務時期的日記(其中有間斷和不少缺失)。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需弘揚,西南聯大精神不朽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西南聯大博物館參觀,詳細了解西南聯大在抗戰艱苦條件下賡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歷史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西南聯大80年③|為什麼是西南聯大:三校八年何以合作無間
「如雲如海如山」西南聯大的領導制度實行常委制,即三位校長組成常務委員會,三位校長均為常委;常委會主席由三位校長輪流擔任。而實際上,常委會主席一直由梅貽琦擔任。西南聯大,彼此客客氣氣,但是因為客氣,不免有『綱紀廢弛』的壞結果。……我是不怕負責任的,但是見了西北的互爭之弊,就忍受下去了。」蔣夢麟常和同仁提起西北聯大的過往,曾說:「他們好比三個人穿兩條褲子,互相牽扯,誰也走不動。」因此,蔣夢麟才說,「在聯大,我的不管就是管。」他全力支持梅貽琦的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究書法和寫作自傳《西潮》,擔任中國紅十字會主席等職。
-
抗戰勝利75周年:再憶梅貽琦,永遠的清華校長!
在就職演說中,梅貽琦發表了在如今被眾多學府奉為治學圭臬的「大樓與大師」論: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是中國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1914年,梅貽琦從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學成歸國,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務。1931年,梅貽琦臨危受命,從戰亂中接手了清華大學校長一職,一做就是17年。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在科學、教育、新聞、出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不少西南聯大校友成為業務和政治骨幹。在臺灣和海外,有重大成就的聯大校友,也不乏其人。 馮友蘭手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 聯大校長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在西南聯大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