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素來樸實無華,人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沉浸自我,全神貫注

2020-12-04 瓶子畫室

飲茶素來樸實無華,人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沉浸自我,全神貫注

陸羽對茶湯沫悖的描述同樣充滿自然之趣:「沫悖,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悖,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渭,又如菊英墮於簿俎之中。悖者以澤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播蟠然若積雪耳。」煮茶之時,他細緻觀察、靜心品味,由茶聯想到漂浮在環池中的棗花、春天回潭中初生的青萍、晴天下鱗鱗的浮雲、夏日水塘中隨風浮動的錢草、秋季時節墜落的菊花瓣、寒冬山巔皚皚的白雪等,茶人、佳茗、美景交相輝映,生態自然和諧有序,品飲過後身心安寧,生命的真諦躍然紙上,酣暢的心情不言自明。

其次,就儀式美而言,受儒家文化影響,茶文化對於儀式和禮儀頗為看重,這在《茶經》中就有鮮明的表現。在陸羽看來,飲茶是一項非常嚴謹的活動,除了需要茶壺、茶杯以外,還應當有風爐、羅合、茶瓢、茶碗、茶巾、都籃等,正如第九章「之略」中所說:「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另外,陸羽對煮茶用水也有極高的要求:「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

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可見,「山水」便是自山頂流淌而下的山泉水,清澈純淨、無色無味無雜質,最適宜泡茶,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茶葉本身的色、香、味、形,帶給飲茶者極大的視覺享受;而江水容易遭受汙染,倘若必須使用則應當選擇「去人遠者」;井水通常不會流動,容易形成死水,如若使用則應當「取汲多者」。

對於飲茶,《茶經》中也有詳盡的規範要求。比如:「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第一煮水沸,而棄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也就是說,煮茶必須等到水沸如湧泉連珠、不老不嫩時,才最為適宜。煮茶過程中出現的泡沫、雜質等,都應逐一去除,以免影響後續品茶。在茶具的選用上,陸羽根據茶湯色澤與茶具顏色的搭配效果,同樣提出了一套規制,以增強飲茶的視覺美感:「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同時,與儒家文化一致,儀式化的規範也伴隨著對於適度的要求。陸羽在《茶經》中強調飲茶應當適度而行,通常不宜超過三碗:「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間接展現出茶文化的儀式美。

最後,就品格美來說,陸羽著重突出飲茶者的人品和德性,提出飲茶最適宜「精行儉德」之人,因為他們心無旁騖、簡單質樸、淡泊清透,與茶的自然品性相互吻合,通過飲茶,茶人的思想境界會得到進一步升華,而他們則會以詩詞歌賦、琴瑟書畫的方式表達對茶的熱愛和對自然的嚮往,促進茶的傳播與推廣,兩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當然,陸羽並不牴觸那些帶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參與飲茶活動,相反,他鼓勵人們飲茶,行飲茶之禮,學君子之風,通過飲茶端正自身的思想觀念與行為舉止,有意識地把自己納入「精儉」的軌道,努力提升自我的內在修養和品德情操,養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處世哲學,有意識地打造一個內外和諧、簡單純淨的世界。

比如,陸羽在《茶經》中提出「茶性儉」的理念,並將這一理念貫穿至茶事活動的始終,在「之器」章節,陸羽選用茶器時,並不主張使用那些為王侯將相、宮廷貴族所一貫看好的金、銀、玉器,而推薦使用竹木材質,一來有益茶香,二來避免奢華:「用銀為之,至潔,但涉於侈麗。」飲茶素來樸實無華,人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沉浸自我,全神貫注於茶事活動的每一個細節,凝神靜思、邀遊天地,專注於對自然的觀察和感悟而不受任何外物打擾,繼而形成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創造性及藝術性的理解和把握,使心靈在體驗和感悟的過程中達到自由自在的精神狀態,實現人與自然的隨心轉化,令茶、人、自然真正融為一體,產生對生命的關聯和共鳴,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相關焦點

  • 日本茶道是在程式化飲茶過程中,要求人們自我反省,以達到和敬
    日本茶道是在程式化飲茶過程中,要求人們自我反省,以達到和敬中西文化交流就是在上文所列背景之下,伴隨著貿易和殖民,在夾雜著局部戰爭或衝突中逐步拓展開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東來,所謂「東學西漸」、「西學東漸」得以實現。
  • 全神貫注,你在,所以我存在,愛需要被看見
    所謂的忘我就是在體驗到愛的同時,你的自我消失了。所有的自我都是存在於關係中,你在,所以我存在。很多時候親密關係中的彼此,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不理解我,你不體諒我,你居然不了解我諸如此類的云云,仔細剖析一下,實際上,內心就是希望被看見,被「對方「全神貫注的關注。
  • 全神貫注,只在當下--讀託馬斯《全神貫注的方法》
    這本書的主題就是書名中的「全神貫注」,就是指全身心地沉浸到手頭的事情當中,此刻只做此刻的事情,不考慮過去或將來,也不評判自己做得怎樣。只要用心做手頭的事,你就是成功的。這裡就書中的內容,就說兩個方面:為什麼(只關注當下)?怎麼做?一、為什麼只關注當下?人的注意力周期非常短,大腦異常活躍,總是不喜歡沉浸於當下。
  • 沉浸式體驗與新零售
    一、什麼是沉浸式體驗著名的匈牙利心理學家米哈裡一生都致力於研究人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為什麼人們在做一些事情時會專心致志,渾然忘我?通過大量調查問卷研究他提出了「心流(Flow)」這個概念:個人精神完全投注於某種活動的感覺被定義為心流,這類體驗被稱作心流體驗或沉浸式體驗(Flow Experience)。
  • 長期飲茶有利於身體健康?這樣飲茶危害很大,需要杜絕
    飲茶不貪新茶:採摘以後未放置一個月以上時間的茶葉,便是所謂的新茶。這樣的茶葉含有不利於身體健康的成分。例如醇類,醛類等等。新茶含有這些成分,還沒有完全被氧化,人一旦飲用反而容易出現腹瀉,腹脹等症狀。未經過一段時間,擱置的新茶,會刺激傷害到人們的胃黏膜,容易引發老胃病。所以飲茶的時候,人們需要切忌選擇不足一個月的茶葉。
  • 飲茶方法的演變過程
    根據神農用開水煮茶的傳說,還有陸羽在《茶經》中提到的煮茶和煎茶的理論,我們才知道茶葉最開始出現是被人們煮著喝的。「菊香籬下煮秋茶」,說的就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坐在散發著菊香,茶香的籬笆下,圍著炭火在品嘗已經煮好的秋茶。
  • 心流:讓你沉浸於創作的深度世界中
    其實,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心流(flow),亦可稱之為福樂、沉浸、神馳、化境。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將心流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 在職場混,不要總是沉浸在自我世界中
    在職場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很努力,是別人眼中的加班鬥士,但是職場成長卻很緩慢。這樣一類人,他們似乎總是喜歡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不喜歡與周圍的同事打交道,也不善於與外界溝通。在外人眼中,他非常努力,也很認真,但是當別人與他交流的時候,總感覺他對公司的組織架構不清晰,對公司階段性關注的重點工作不熟悉。這樣工作起來容易摸不清方向,雖十分努力,但於公司的作用並不大。
  • 明代文人對茶文化的飲茶環境有哪些要求
    飲茶環境的塑造不僅在於景物,還要體現志同道合的三觀之趣。唐朝時人們飲茶喜歡在花間月下的氛圍中,這種環境比起山林之趣的大自然更有一種風流不羈的體驗,置身於花香中一邊賞月,一邊吟詩,一邊品茶,這種清幽淡雅的環境氛圍能讓品茶活動更具格調。
  • 如何長時間全神貫注地投入工作?心理學來支招,進入「心流」狀態
    大多數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覺去看手機、刷微博,還一陣陣讓大腦處於游離狀態。但為什麼有的人卻能長時間全神貫注去做一件事,直到完成?心理學家米哈裡·齊克森米哈裡提出「心流」的概念:當人們沉浸於某件事或某個目標時,全神貫注、全情投入而體驗到的一種精神狀態。
  • 歷史:中國飲茶習慣
    日常生活中的中國茶。李最近剛開始工作,她請了兩天假去家鄉參加表姐的婚禮。「爸爸,媽媽,請喝茶。」穿著紅色結婚禮服的新娘站在父母面前,恭敬地端上了茶。看著父母臉上的笑容,李也沉浸在幸福之中。中國人喜歡喝茶,也喜歡給父母敬茶,表達他們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因為婚姻是每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茶當然是必不可少的。
  • 全神貫注才能事半功倍
    在扶貧開發工作中,黨員幹部只有一顆做事的心遠遠不夠,還應該擁有一顆專注之心,應當摒棄那些令人心顫的凡心雜念,全神貫注地投身於手中的工作。 人造萬物,皆是初心的外化,所謂專注,就是要集中全部精力、全神貫注、專心致志,直到耗盡最後一滴汗水。一個全神貫注的黨員幹部,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正在幹的扶貧工作上,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兌現黨旗下的錚錚誓言。
  • 英語詞彙:12種「全神貫注」的英語表達
    absorb在表示「全神貫注」的時候,常用於被動結構。   He was completely absorbed in reading and forgot even to take his meal.   他只顧看書,連飯都忘了吃。   4. immerse   這個詞的本義是「使浸沒,使浸入」。
  • 在樸實無華中成就美麗人生
    人生,如一朵樸實無華的小花,從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中去觀察,去感受,去思考,你會感受到濃烈的芬芳。  低調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智慧。黨員,一個神聖的名字;幹部,一份沉甸的責任。作為黨員,我們為祖國的的繁榮發展感到榮耀,為民族的偉大復興感到自豪。然而行百裡路半九十,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就不能有絲毫鬆懈。低調,是共產黨人做人做事的智慧,一種深沉而博大的情懷。
  • 茶藝的歷史悠久,制茶是整個飲茶活動的基礎,需要獨具特色的工具
    茶藝的歷史悠久,制茶是整個飲茶活動的基礎,需要獨具特色的工具茶源於中國,最早為中國人所認識並利用,「茶藝」的歷史也很悠久,在歷朝歷代的茶詩、茶文、茶書中都有詳盡記載。但長期以來,有其實卻無其名。餘悅認為:「茶藝是日常生活中奧妙無窮的賞心樂事,是達到自我完善境界的至情至性的人倫絕唱。中國茶藝注重瀟灑自如的品茗,以喝一杯好茶為旨歸,追求精神的愉悅。這是一種高境界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其他茶文化學者,如王玲、陳文華、陳香白、丁文、丁以壽等人也各自提出了對茶藝的見解。
  • 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品性,才能升華精神
    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品性,才能升華精神在茶文化中,道家思想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可以說,道家思想與茶文化的融合是最早的,也是最密切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安靜、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
  • 問答系列 | 我國飲茶的四個演變過程?
    在原始社會,人類在山野狩獵動物和尋找植物作為食物,採摘各種可食用的花、果、葉用以充飢,而茶也是我們祖先食譜中的一種。在人類進入農耕生產之後,便開始尋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人們在利用茶的過程中,還將茶葉當菜吃。這種以茶為食的方法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晉代時,用茶葉煮食之法,稱之為「茗粥」或「茗菜」。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習慣。
  • 那個全神貫注的人
    那個全神貫注的人黎荔人一專注,就會出離現實,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一樣。這時候,他做出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迷糊之事,其實都可以理解。詩中提到的「與可」即文同,字與可,宋代畫家,是蘇東坡畫竹的老師。文同極其擅長畫竹,他觀察竹子時全神貫注。一次,文同為了觀察雨中的竹子,站在雨裡足有兩三個小時,雨點打溼了衣服也沒有察覺到。文同也具有持之以恆的品質,他觀察竹子多年,全身心感受竹子的結構、形態、氣息、神韻,甚至在春雨中抽枝長葉,生長為一叢竹子的全過程。「其身與竹化」,終於做到了畫竹逼真傳神。「胸有成竹」這個成語說的就是文同。
  • 由於唐末點茶的興起,飲茶器具省去了許多繁雜的過程,變的簡單
    由於唐末點茶的興起,飲茶器具省去了許多繁雜的過程,變的簡單茶葉飲用的普及與佛教禪宗的發展有諸多關聯,「禪茶一味」或「禪茶一體」,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由於飲茶具有「不眠」、「醒睡」的藥理功能,如華佗《食論》所言:「苦茶久食,益意思」。佛教徒在坐禪時,需要飲茶來提神,所以飲茶的習慣很快就在寺院中傳播開來。據唐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南人好飲茶,北人初多不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師者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茶,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 「沉浸在音樂中,我的靈魂和肉體才得以完整」
    她從此學會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課,「要勇於為自己的夢想發聲,不要因為一時的擔心和害怕讓自己後悔。」    忠於自己,是喬伊絲創作靈感的最重要源泉。喬伊絲說,對於她而言,如語言之於演說家,文字之於作家、繪畫之於畫家一般,她最自然也是最佳的自我表達方式就是音樂,「沉浸在音樂中時,我的靈魂和肉體才得以完整」。    喬伊絲歌曲的主題,大多是表達她對世界的看法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