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品性,才能升華精神

2020-12-06 樂繪小畫室

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品性,才能升華精神

在茶文化中,道家思想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可以說,道家思想與茶文化的融合是最早的,也是最密切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安靜、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在古代,茶最早是作為藥物出現的,史料記載有神農嘗百草的典故,在《說文解字》中也有茶與藥草的關係介紹。因此,茶與道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最早期的茶文化。在唐代《食療本草》中提到,茶有祛熱解痰,出好睡,消宿食等功效。茶與道教之間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茶事與道教的養生之道十分匹配。人們能夠從飲茶中解除疲勞、排除雜念,以獲得更為放鬆的心情。

茶與古代士子的思想也有著緊密關係。在古代,一些有知識的士子心懷抱負卻不得志,因此以歸隱山林來逃避現實的黑暗,隱逸於山水之間,雖然生活清苦,卻以此來換取心靈的安逸與超脫。他們整日與山水詩畫相伴,與好友相邀品茶,享受清風幽雅,茶成為隱逸者最鍾愛的飲品。茶性微寒、味甘苦,這些都與隱逸者的心態十分相近。飲茶給了他們無窮的啟示,使他們對美好生活和理想有了更多的追求和嚮往。

在羅稟的《茶解》中寫道「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清風滿懷,雲光豔斂,此時幽趣,故難與俗人言也。」文中描述了一幅生動的茶事圖景,既有山水景色,也有煮茶品茶場景,仿佛是人間仙境,詩人講求與投緣之人品茶共賞,只有真正愛茶之人才有此體驗。其中既展現了自然之風趣,也寫出了作者的心靈之感與清雅之美。除了歸逸士子,官場人士也飲茶,但由於處於名利場內,飲茶僅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到飲茶和品茶中,難以從中感悟茶的深厚思想內涵。

道家思想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趣,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自然是指順其自然,而非故意為之。這種自然觀念也充分融入到茶文化中。茶是自然之物,生長於川谷之間,集天地之靈氣,與茶相匹配的是山中之泉,即自然之水。所以,茶的品質以及茶性都與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

不同地域的茶體現出不同的茶性特點,在寒冷的山谷所產之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而江南之地氣候溫溼,茶葉與泉水相匹配。因此,茶的生長環境只有與自然相符,展現其原始風貌,才稱其為好茶。在採茶和制茶過程中,也強調天和自然,追求自然的情趣。例如在靈一的《青山潭飲茶》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詩中描繪了一幅自然山水圖,詩人與自然相融,品茗賞景,展現出天人和一的自然風貌,令人流連忘返。從詩句中,可以感受到飲茶之人希望可以充分享受自然之趣,無論現實境遇如何,都可以不受世俗拖累,而一心回歸自然,努力去追求理想的美好。這也是古人對茶的詮釋與推崇,以茶之本真反映自然,追求純粹的觀念。

由此可見,茶文化與道家思想結合十分緊密,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道家思想的推動下,茶文化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茶文化與佛教思想淵源頗深,古代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有著特別的修行活動,例如不飲酒、吃素、吃午不食等等,這些清規與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交集,很快融合在一起。佛教規矩中有僧人坐禪修行的活動,僧人在活動之後往往疲憊和飢餓,這就使茶發揮了它的效用,茶中既有豐富的營養,又能提神醒腦、修身養性,因此,也成為了佛教僧人最佳的飲品。在古代典籍記載中,茶能夠清心明目,陶冶情操,同時還可以助消化、抑性慾,因此,茶十分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被佛教奉為上品。

佛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空」,從哲學角度來看,是無味即有味的思想。在《北堂書鈔》中提到無味如茶,可見,佛家思想中所提到的無味是有味的極致,只有對佛家思想有所體悟,才能真正感受其「空」的思想內涵。

古代「茶禪一味」的說法與佛教境界相通,其核心在於以一種從容的心態來應對世界萬事萬物,自由自在,心無旁騖地應對各種變化,這也是佛教思想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此外,「悟」也是茶與佛教融合的體現。在茶事活動中,無論是煮茶、飲茶,還是品茶,雖是普通活動,但是正是這種平常之事,能夠給人以不同的精神體驗,不同的人在飲茶活動中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懂茶之人能夠悟出茶文化之境界,不懂之人則難以進入茶之境界,感受其高雅。

可見,凡此種種體驗正是「悟」之體現。因此,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地修煉自我,提升個人的品性,領悟佛教思想中的「空」的精髓,才能升華精神,這也是茶文化的精神特點所在。例如佛教《壇經》中提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懸,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其中所強調的是自身的修行,只有真正領悟到佛教的核心思想,才能有所感悟。

相關焦點

  • 修養境界,涵養品性,6種心法助力自我提升
    作為天生不完美的人,只有不斷修養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從容面對人生,更好地和這個世界相處,不斷達到更為自由的境界。自我修養的關鍵是品性。在涵養品性中自我升級,有一些方法和途徑,如果能夠透徹掌握,則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大助力。學會學習學習力是贏得未來的憑據。
  • 不斷修煉,內在富足才能氣場強大
    對女而言,要想讓自己的氣場變強大,最關鍵的是修煉自己的內心,敢於擔當,有堅定的意志和飽滿的情緒。這樣,無論歲月如何褶皺你的肌膚,你的靈魂都會富有朝氣。在這個物質世界中,很多人都在追求成功,內心富足的女人不會隨波逐流,她們明白:成功與否,關鍵不在於如何管理外界,而在於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內心,只有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心,才能獲得成功,才能氣場強大。
  • 《道德經》之修養品性,升華自我
    其文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敦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散而新成」。
  • 唯有不斷修煉的靈魂,才能讓現世成為「不朽」
    如果說人生有不滅之物,那就是靈魂。地位有高低之別,但靈魂卻沒有貴賤之分。靈魂是一個個獨立存在的自我,屬於每個人的自己,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清晰看到植入自己內心深處的靈魂是什麼樣子。很多人活了一輩子都不知道靈魂為何物,所以終其一生,他們尋找不到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價值幾何。人生的意義和和價值發現之旅,就是不斷提升心性和修煉靈魂的過程。
  • 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
    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 大字 日期:2020-10-28 來源:南昌新聞網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最後的落腳點都落在為社區居民服務上,怎樣才能準確把握為民服務
  • 茶文化與儒家:君子愛茶,沏茶品茗,修煉品性
    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儒家認為要達到中庸和諧,不可忽視禮的作用。荀子說「發乎情,止乎禮義」,意指人天生的性、情、欲,可以通過引導、修飾、加工,使之成為善。
  • 學習王繼才崇高精神:努力升華人生的境界
    學習王繼才,就應像他那樣,在砥礪前行中努力升華人生境界。學習王繼才,就應像他那樣,在砥礪前行中努力升華人生境界。人生因信念而執著,要像王繼才那樣做一個信念堅定的人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有了堅定信念,才會催生執著,才能敢於應對任何挑戰、甘於付出任何代價。心中有信念,人生有力量。
  • 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相通,品茶人在品茗中陶治心智,修煉品性
    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相通,品茶人在品茗中陶治心智,修煉品性中英兩國都是茶文化發展中的大國,但是,由於兩國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發展形態的不同,兩國的茶文化也表現出很多的不同。茶文化其實是一種「大文化」,它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一切物質內涵與精神內涵的總和。它既是一種行為文化,又是一種心態文化。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對茶文化的茶道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意義重大。在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儒家提倡的和、禮、廉。
  • 人民日報評論員:加強理論修養 不斷修煉自我——論學習貫徹習近平...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人民日報3月2日評論員文章:加強理論修養 不斷修煉自我——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幹部培訓班上重要講話  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是百年大計,關乎黨的命運、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人民的福祉。
  • 加強理論修養 不斷修煉自我——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
    關鍵就是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學思踐悟中牢記初心使命,在細照篤行中不斷修煉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保持對黨的忠誠心、對人民的感恩心、對事業的進取心、對法紀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堅、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  思想建黨是我們黨的重要法寶。
  • 飲茶素來樸實無華,人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沉浸自我,全神貫注
    飲茶素來樸實無華,人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沉浸自我,全神貫注陸羽對茶湯沫悖的描述同樣充滿自然之趣:「沫悖,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悖,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可見,「山水」便是自山頂流淌而下的山泉水,清澈純淨、無色無味無雜質,最適宜泡茶,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茶葉本身的色、香、味、形,帶給飲茶者極大的視覺享受;而江水容易遭受汙染,倘若必須使用則應當選擇「去人遠者」;井水通常不會流動,容易形成死水,如若使用則應當「取汲多者」。對於飲茶,《茶經》中也有詳盡的規範要求。
  • 紫砂藝術乃精神品性的升華——談躍偉名家風採展
    (原標題:紫砂藝術乃精神品性的升華——談躍偉名家風採展) 談躍偉
  • 《此刻讓美好發生》只有忘掉自我發現美,才能用美提升自我創造美
    花開絢麗是美,不拘於泥亦是美,不管看花之人是喜是悲,它的一生是從不因看花之人的心情而發生改變。在網上看到一句話:當你不能以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事物時,你所觸及的是世界狹隘的一角,你所塑造的是狹隘的自我。
  • 只有通過「修煉」才能去掉獸性!保留人性和升華到「神性」與道同
    因為你們沒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施的願力和普度眾生、大慈大悲之菩提心,所以上帝焉有賜予爾等般若智慧之道理也。中國的易經、黃帝內經等諸子百家哪個不是神人、真人和至人啊。真正的書畫藝術和狂草鬼畫符早已經達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人筆合一、無招勝有招、宇宙在乎心之化境啦。豈是袞袞諸公所能明白。有人問我,您是練哪一家的草書才有今天的造詣?
  • 茶與人的「靈魂精神」
    深刻理解茶人精神,培養自身和諧寬容、謙虛謹慎、團結共進、廉潔奉公、樂於奉獻的精神。茶人,原是指 直接從事茶葉採制生產的人,繼 而又發展為從事茶葉產制貿易教育科 研事業的人。「茶人」兩字,最早見之 於唐代詩人皮日休、陸龜蒙《茶中雜 詠》詩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茶 的傳播和茶文化的弘揚,茶人隊伍不斷擴 展,茶人的內涵也在擴大,茶人 的概念在更新。
  • 如何更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檢測小乾貨,讓你提升個人效能
    工人甲卻答道:「我沒空,鋸樹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磨鋸子」 故事中的工人甲一心只想更快捷、高效地完成任務和目標,但卻忽略自我的提升和完善,這樣肯定無法現實高效的產能。 類似工人甲的人,在我們現實中比比皆是,往往不重視「磨刀」,真正需要發揮時,卻力有餘而力不足。
  • 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和的生活哲學
    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和的生活哲學茶為國飲,在某種程度上作為雅文化代表的中國符號。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源於中國的茶道卻在日本大行其道,而中國卻不甚了了,不能不讓人扼腕痛惜。至今,像英國立頓紅茶品牌家喻戶曉,而中國茶品牌現狀堪憂。研究發揚中國茶文化,對於提升對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的認知和理解、對中國茶品牌在國內外的發展提供了舉足輕重的內涵支撐。一直以來,許多茶文化研究仍然限於茶事的羅列、材料的整理以及對器物的形式研究、缺乏系統的、深層次的理論建構。
  • 成功人士自我修煉「九字訣」
    ④學時代在發展,行業在進步,公司在成長,客戶在提升,同事在追趕,不論是誰,想在職場上不被淘汰,就必須持續地「學」,就必須持續地提高自我「學習力」,讓學到的知識資源變成生存的知識資本和打造自我核心競爭力的資本。
  • 人只有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立足於這個社會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稍有不慎就會被別人代替,被這個社會淘汰,所以說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給自己和家人一個美好的生活。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努力學習並不是孩子的專利,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
  • 自己需要知道,人生學習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地提升,才能突破自我
    要不斷的靠學習來提升自己,來適應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所需的知識,才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方向。我們在生活中,學習的過程是一種享受,在享受學習時,讓自己充滿著各種喜愉。不要讓不良的情緒影響了自己學習的態度,要時常營造一個渴望追求新知識的積極態度,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