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品性,才能升華精神
在茶文化中,道家思想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可以說,道家思想與茶文化的融合是最早的,也是最密切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安靜、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在古代,茶最早是作為藥物出現的,史料記載有神農嘗百草的典故,在《說文解字》中也有茶與藥草的關係介紹。因此,茶與道家思想的融合形成了最早期的茶文化。在唐代《食療本草》中提到,茶有祛熱解痰,出好睡,消宿食等功效。茶與道教之間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茶事與道教的養生之道十分匹配。人們能夠從飲茶中解除疲勞、排除雜念,以獲得更為放鬆的心情。
茶與古代士子的思想也有著緊密關係。在古代,一些有知識的士子心懷抱負卻不得志,因此以歸隱山林來逃避現實的黑暗,隱逸於山水之間,雖然生活清苦,卻以此來換取心靈的安逸與超脫。他們整日與山水詩畫相伴,與好友相邀品茶,享受清風幽雅,茶成為隱逸者最鍾愛的飲品。茶性微寒、味甘苦,這些都與隱逸者的心態十分相近。飲茶給了他們無窮的啟示,使他們對美好生活和理想有了更多的追求和嚮往。
在羅稟的《茶解》中寫道「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戰如聽松濤,清風滿懷,雲光豔斂,此時幽趣,故難與俗人言也。」文中描述了一幅生動的茶事圖景,既有山水景色,也有煮茶品茶場景,仿佛是人間仙境,詩人講求與投緣之人品茶共賞,只有真正愛茶之人才有此體驗。其中既展現了自然之風趣,也寫出了作者的心靈之感與清雅之美。除了歸逸士子,官場人士也飲茶,但由於處於名利場內,飲茶僅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到飲茶和品茶中,難以從中感悟茶的深厚思想內涵。
道家思想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趣,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自然是指順其自然,而非故意為之。這種自然觀念也充分融入到茶文化中。茶是自然之物,生長於川谷之間,集天地之靈氣,與茶相匹配的是山中之泉,即自然之水。所以,茶的品質以及茶性都與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
不同地域的茶體現出不同的茶性特點,在寒冷的山谷所產之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而江南之地氣候溫溼,茶葉與泉水相匹配。因此,茶的生長環境只有與自然相符,展現其原始風貌,才稱其為好茶。在採茶和制茶過程中,也強調天和自然,追求自然的情趣。例如在靈一的《青山潭飲茶》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詩中描繪了一幅自然山水圖,詩人與自然相融,品茗賞景,展現出天人和一的自然風貌,令人流連忘返。從詩句中,可以感受到飲茶之人希望可以充分享受自然之趣,無論現實境遇如何,都可以不受世俗拖累,而一心回歸自然,努力去追求理想的美好。這也是古人對茶的詮釋與推崇,以茶之本真反映自然,追求純粹的觀念。
由此可見,茶文化與道家思想結合十分緊密,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道家思想的推動下,茶文化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茶文化與佛教思想淵源頗深,古代就有「茶禪一味」的說法。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佛教有著特別的修行活動,例如不飲酒、吃素、吃午不食等等,這些清規與茶文化有了更多的交集,很快融合在一起。佛教規矩中有僧人坐禪修行的活動,僧人在活動之後往往疲憊和飢餓,這就使茶發揮了它的效用,茶中既有豐富的營養,又能提神醒腦、修身養性,因此,也成為了佛教僧人最佳的飲品。在古代典籍記載中,茶能夠清心明目,陶冶情操,同時還可以助消化、抑性慾,因此,茶十分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被佛教奉為上品。
佛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空」,從哲學角度來看,是無味即有味的思想。在《北堂書鈔》中提到無味如茶,可見,佛家思想中所提到的無味是有味的極致,只有對佛家思想有所體悟,才能真正感受其「空」的思想內涵。
古代「茶禪一味」的說法與佛教境界相通,其核心在於以一種從容的心態來應對世界萬事萬物,自由自在,心無旁騖地應對各種變化,這也是佛教思想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此外,「悟」也是茶與佛教融合的體現。在茶事活動中,無論是煮茶、飲茶,還是品茶,雖是普通活動,但是正是這種平常之事,能夠給人以不同的精神體驗,不同的人在飲茶活動中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懂茶之人能夠悟出茶文化之境界,不懂之人則難以進入茶之境界,感受其高雅。
可見,凡此種種體驗正是「悟」之體現。因此,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地修煉自我,提升個人的品性,領悟佛教思想中的「空」的精髓,才能升華精神,這也是茶文化的精神特點所在。例如佛教《壇經》中提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懸,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其中所強調的是自身的修行,只有真正領悟到佛教的核心思想,才能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