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和的生活哲學

2020-12-15 樂多多小畫室

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和的生活哲學

茶為國飲,在某種程度上作為雅文化代表的中國符號。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對內,中國茶文化是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孕育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又反過來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外,在幾千年的傳播過程中,也作為一種中國符號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茶,源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孕育,積累了無數茶人茶事以及與之相關的資源。當下,漸漸掀起一股茶文化的熱潮,民國時期孫中山很有見地地以書面形式將茶提到民生的高度,茶為國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中國茶文化自從因茶為導火索的鴉片戰爭後隨之榮光不再,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才有所緩和,只是再也沒有了唐宋王朝時期的輝煌。加上改革開放的大潮,西方的生活觀念和文化的侵入和影響,茶文化作為一種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自然也受到牽連。源於中國的茶道卻在日本大行其道,而中國卻不甚了了,不能不讓人扼腕痛惜。至今,像英國立頓紅茶品牌家喻戶曉,而中國茶品牌現狀堪憂。研究發揚中國茶文化,對於提升對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的認知和理解、對中國茶品牌在國內外的發展提供了舉足輕重的內涵支撐。

一直以來,許多茶文化研究仍然限於茶事的羅列、材料的整理以及對器物的形式研究、缺乏系統的、深層次的理論建構。最初對茶文化的研究一般集中於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要考察茶文化這一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分支,我們就必須走進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找線索,因而,藉助歷史學研究方法開始茶文化研究的歷程成為必然。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茶文化研究已成熱潮,諸多的茶文化研究專家仍然熱衷於對縱橫古今的飲茶史的梳理,這類研究多以詳實的史料考察茶文化的演進過程,尤其著重考究它在某一時期的興衰的表現形式、深刻的內涵及深層的社會原因等理論問題。此外,藉助文獻學的方法整理和收錄古代茶書,並對重要的茶書進行文獻學考辨,也是歷史學與中國茶文化跨學科研究的重要表現。

除了歷史學科,茶文化研究還多與文學、哲學、美學、民俗學等學科融合。與文學藝術的融合。這類研究多是以茶詩、茶詞為代表的小說、戲劇、茶聯、茶謎、茶令、攝影、歌曲、美術、舞蹈等文學藝術的研究。餘悅和陳玲玲在《唐宋茶詩哲理追求綜論》一文中,對唐宋茶詩的哲理性狀況進行了考察,對比了唐宋茶詩哲理的異同,探究了哲理在唐宋茶詩中的作用和影響。道出了茶的自然特徵對中國文人思想的啟發以及人格塑造的作用,成為文人修身養性、思考人生價值的精神楷模。認為茶在古代文化中,有著相當高的文化定位。茶几乎可以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肯定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姆媚等從《紅樓夢》中挖掘了中華民族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胡長春梳理了從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中的茶俗茶禮,重點介紹了《金瓶梅》與《紅樓夢》兩部作品所展現的茶文化世界,反映了不同的茶文化精神。

與哲學的融合。陳香白在《論中國茶道的義理與核心》一文中認為儒釋道思想蘊含在中國茶道裡。王興國把中國茶文化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層面,試圖借中國茶道作為中西哲學溝通交流的橋梁。提到了在中國哲學進入近現代的自我轉型中的自主地位和國際性的世界化遭遇的挑戰,「語言分析」尚無法解決這些困境,而茶卻可以作為很好的載體。

賴功歐在《茶文化與中國人生哲學》中,認為「中國茶文化與中國人生哲學緊密關聯,中國茶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由儒釋道的人生哲學所構成的,中國茶文化將在全球文化中以其獨特的境界與品位影響世界,關鍵是要從學術內涵的思想價值重現茶文化的高度與內涵,重構中國茶文化與人生哲學的體系」。肖向東認為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國人「中和」的生活哲學。他從茶的自然屬性、社會功能與人的個體價值追求分析了茶「和諧中庸」的中國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他又從中國哲學的宇宙觀推導到天人關係,結合當下時弊,肯定了茶文化所代表的民胞物與、「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關焦點

  •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中華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創造積累,己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它蘊涵著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佛茶最初雖然是為了養生、清思,但禪宗使佛學精華與茶文化相互結合,佛理與茶理真正貫通,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茶禪一味」,明心見性,創造了飲茶意境。最早以茶自娛的道家,雖然是從藥理出發認識茶的作用,但飲茶後的神清氣爽與道家修煉的主張內省相通後,道家從飲茶中得到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為一氣的真切感受,悟出飲茶是為了「探虛玄而參造化,清神身而出塵表」。
  • 二程理學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對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前有幾種表述,一是張岱年先生的概括,即: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自強、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二是李中華先生在《中國文化通義》一書的概括,即:文明以止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而不同的共生智慧,生生日新的維新理念,存而不忘亡的憂患意識;三是樓宇烈先生在《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書概括的「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
    需要做兩方面的努力:一是吸收消化人類文明中有益的內容,特別是人類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價值的思想理念,激發中華文化傳統中活的因子,通過與中華文化創造性的結合,進而轉化形成新的中華文化;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思想因子,成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或引領的內容,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要素。
  • 深刻理解「上海精神」與儒家文化的相通之處
    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上海精神』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強調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和支持。」深刻認識「上海精神」與儒家思想文化之間的關係,既有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又有利於在成員國之間弘揚「上海精神」,不斷擴大上合組織的區域和世界影響力。
  • 茶以文化,播撒芬芳
    (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第43頁,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北京)當然聯繫到王褒《僮約》中的「烹荼淨具」「武陽買荼」,茶葉的商品交易也隨之開始。從成都附近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可以看出,茶飲已經從其他飲品中分離出來:漢陽陵代表宮廷,成都平原則是民間士大夫的茶生活境況。
  • 中和樂:中華文明的精神價值
    作者:郭沂一價值包括真、善、美三大基本範疇,早已成為常識。然而,這三大範疇就是價值的全部嗎?這個價值系統適合中華文明嗎?早在上個世紀中葉錢穆先生就對此提出過質疑,遺憾的是,這個重要問題至今也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我以為,真、善、美三大基本價值範疇,僅僅是西方的精神價值而已,既不能反映其他文明的精神價值,也不能代表信仰價值、社會價值和物質價值三個價值層面,故不是最高價值,更遠遠不能涵蓋價值的全部。
  • 100個最具中華文化意義的漢字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 爭」體現出道家「無為而求治」的哲學思想。禪 是中國化的佛,是神聖巔峰的封號,是超越言語的世俗智慧,是吾國吾民獨有的精神風景。茶 人在草木之間,茶是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聖物,令人身心柔軟、寧靜和從容。
  • 思享| 聞中:中華設計藝術與造物精神的哲學基礎
    ,關乎生氣無限的生活世界之具體呈現,涵蓋無窮無盡的格物、開物與造物之工巧精神。雖然,我們堅信不同的文化,乃「蒼松翠柏,高處相逢」,就低處言,確有種種差異;但陳義一旦趨於高遠,則更多的還是精氣、神質的妙合與相通,一切的差異皆可能是有情世間的偽飾與幻覺。
  • 袁行霈 丨中華文化精神
    中華文化就是在這塊土地上發祥的。文化,就其廣義而言,指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中華文化雖歷經劫難,卻經久不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華兒女,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在天之涯、海之角,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四合院、故鄉的竹籬笆。
  • 茶禪一味是茶與禪心的結緣,茶賦之精神就潛藏在禪心的心悟自省中
    茶賦的字裡行間都傾注了文人的精神追求和體悟。茶賦所體現的精神文化受到「儒釋道」的影響,三者的思想精華共同作用於茶的精神文化世界,這是茶賦文化表徵的最高層次,也是茶賦文化內涵的核心部分。「中和」一詞在《中庸》第一章就有闡釋:「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思享|聞中:中華設計藝術與造物精神的哲學基礎
    中華設計藝術與造物精神的哲學基礎一 國有六職,百工與居關於文化,歷來有兩類表述:一類屬於文獻學的表述,涉入哲學、歷史與文學等觀念系統,蘊藉弘富,憑籍抽象的文字記載而傳世;一類屬於器物學的言說,關乎生氣無限的生活世界之具體呈現,涵蓋無窮無盡的格物、開物與造物之工巧精神。
  • 茶文化與儒家:君子愛茶,沏茶品茗,修煉品性
    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儒家認為要達到中庸和諧,不可忽視禮的作用。荀子說「發乎情,止乎禮義」,意指人天生的性、情、欲,可以通過引導、修飾、加工,使之成為善。
  •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中和中庸、修身克己
    核心提示  「陰陽五行」、「天人統一」、「中和中庸」、「修身克己」,是支撐起中華傳統文化的四個思想支柱。以太極圖為標誌的陰陽思想,告訴人們一種非常現實的啟示,強弱勝衰都是會發生變化的。  人類社會和大自然是個統一體,彼此之間不是隔絕的,而是相通相依、息息相關的。
  • 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
  • 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相通,品茶人在品茗中陶治心智,修煉品性
    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相通,品茶人在品茗中陶治心智,修煉品性中英兩國都是茶文化發展中的大國,但是,由於兩國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發展形態的不同,兩國的茶文化也表現出很多的不同。現如今我們正處於多元文化共同發展階段中,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性可以更好地發展本國的文化,對於茶文化的發展也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借鑑英國的發展經驗,並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促進我國茶文化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是茶葉之鄉,是人類種茶、烹茶、煮茶、品茶等茶事活動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國。
  • 韓星:中和的意蘊
    如中國《周易》、孔子及《中庸》的中和(中庸)思想,古代希臘亞里斯多德的中道觀,古印度奧義書、吠檀多「不二」哲學及後來大乘佛教龍樹的中觀(空觀)哲學,還有伊斯蘭《古蘭經》中的中道思想等。這些中道觀在各文明的早期哲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差不多成為一個共同的思想文化現象,對後來的文明發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周易》哲學是中華文明自己的哲學之根
    古典中國文明的哲學宇宙觀是強調連續、動態、關聯、關係、整體的觀點,而不是重視靜止、孤立、實體、主客二分的自我中心的哲學。從這種有機整體主義出發,宇宙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的,每一事物都是在與他者的關係中顯現自己的存在和價值,故人與自然、人與人、文化與文化應當建立共生和諧的關係。中國哲學的這種宇宙觀不僅對古代中華文明提供了思想支撐,也為中華文明的價值觀提供了哲學基礎。
  • 中華美學之魂——為中華美學釋名
    中華民族以「中華」為自己的族名,體現了中華民族極為高遠的精神文化追求。「中華」的「中」和「華」,既有相對獨立的文化內涵,又相互通融、相互釋義。與「中華」幾乎可以互換的「華夏」概念,其「華」和「夏」同樣如此。中華文化是一種非常美學化的文化。深入品味中華美學精神就會發現,中華美學精神的內核就是「中華」「華夏」。
  • 聞道之茶——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延續
    茶,源於自然,貴乎人文,植根中國,風靡世界,富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兼有物質性和精神性(文化性)兩大特性,具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養性健身五大功能,是享譽世界的文明象徵,又是東方生命倫理和生態哲學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一個能見度很高的國際化話語體系,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茶與禪在「悟」的層面相通統一
    在禪門佛法中,茶與禪宗之間才終於開悟想通,被賦子了深刻的哲學內涵,至此也終於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吃茶去」作為僧人以茶悟道、以茶參禪的典型例證之一,自趙州禪師後,多用此方式消除妄念。清茶一杯,成為佛門和尚的家風,參禪悟道,徹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