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和的生活哲學
茶為國飲,在某種程度上作為雅文化代表的中國符號。表現在對內和對外兩個層面。對內,中國茶文化是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孕育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又反過來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外,在幾千年的傳播過程中,也作為一種中國符號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茶,源於中國,源遠流長;茶文化,絢麗燦爛,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孕育,積累了無數茶人茶事以及與之相關的資源。當下,漸漸掀起一股茶文化的熱潮,民國時期孫中山很有見地地以書面形式將茶提到民生的高度,茶為國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中國茶文化自從因茶為導火索的鴉片戰爭後隨之榮光不再,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才有所緩和,只是再也沒有了唐宋王朝時期的輝煌。加上改革開放的大潮,西方的生活觀念和文化的侵入和影響,茶文化作為一種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自然也受到牽連。源於中國的茶道卻在日本大行其道,而中國卻不甚了了,不能不讓人扼腕痛惜。至今,像英國立頓紅茶品牌家喻戶曉,而中國茶品牌現狀堪憂。研究發揚中國茶文化,對於提升對茶文化的精神內涵的認知和理解、對中國茶品牌在國內外的發展提供了舉足輕重的內涵支撐。
一直以來,許多茶文化研究仍然限於茶事的羅列、材料的整理以及對器物的形式研究、缺乏系統的、深層次的理論建構。最初對茶文化的研究一般集中於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要考察茶文化這一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分支,我們就必須走進歷史的長河中去尋找線索,因而,藉助歷史學研究方法開始茶文化研究的歷程成為必然。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茶文化研究已成熱潮,諸多的茶文化研究專家仍然熱衷於對縱橫古今的飲茶史的梳理,這類研究多以詳實的史料考察茶文化的演進過程,尤其著重考究它在某一時期的興衰的表現形式、深刻的內涵及深層的社會原因等理論問題。此外,藉助文獻學的方法整理和收錄古代茶書,並對重要的茶書進行文獻學考辨,也是歷史學與中國茶文化跨學科研究的重要表現。
除了歷史學科,茶文化研究還多與文學、哲學、美學、民俗學等學科融合。與文學藝術的融合。這類研究多是以茶詩、茶詞為代表的小說、戲劇、茶聯、茶謎、茶令、攝影、歌曲、美術、舞蹈等文學藝術的研究。餘悅和陳玲玲在《唐宋茶詩哲理追求綜論》一文中,對唐宋茶詩的哲理性狀況進行了考察,對比了唐宋茶詩哲理的異同,探究了哲理在唐宋茶詩中的作用和影響。道出了茶的自然特徵對中國文人思想的啟發以及人格塑造的作用,成為文人修身養性、思考人生價值的精神楷模。認為茶在古代文化中,有著相當高的文化定位。茶几乎可以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肯定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王姆媚等從《紅樓夢》中挖掘了中華民族茶文化的精神內涵。胡長春梳理了從六朝志怪、唐代傳奇、宋元話本、明清章回小說中的茶俗茶禮,重點介紹了《金瓶梅》與《紅樓夢》兩部作品所展現的茶文化世界,反映了不同的茶文化精神。
與哲學的融合。陳香白在《論中國茶道的義理與核心》一文中認為儒釋道思想蘊含在中國茶道裡。王興國把中國茶文化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層面,試圖借中國茶道作為中西哲學溝通交流的橋梁。提到了在中國哲學進入近現代的自我轉型中的自主地位和國際性的世界化遭遇的挑戰,「語言分析」尚無法解決這些困境,而茶卻可以作為很好的載體。
賴功歐在《茶文化與中國人生哲學》中,認為「中國茶文化與中國人生哲學緊密關聯,中國茶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由儒釋道的人生哲學所構成的,中國茶文化將在全球文化中以其獨特的境界與品位影響世界,關鍵是要從學術內涵的思想價值重現茶文化的高度與內涵,重構中國茶文化與人生哲學的體系」。肖向東認為茶的品性與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相通之處,內化成中國人「中和」的生活哲學。他從茶的自然屬性、社會功能與人的個體價值追求分析了茶「和諧中庸」的中國人生哲學的最高境界;他又從中國哲學的宇宙觀推導到天人關係,結合當下時弊,肯定了茶文化所代表的民胞物與、「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