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相通,品茶人在品茗中陶治心智,修煉品性

2020-12-04 快樂小畫室

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相通,品茶人在品茗中陶治心智,修煉品性

中英兩國都是茶文化發展中的大國,但是,由於兩國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發展形態的不同,兩國的茶文化也表現出很多的不同。現如今我們正處於多元文化共同發展階段中,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性可以更好地發展本國的文化,對於茶文化的發展也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借鑑英國的發展經驗,並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促進我國茶文化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茶葉之鄉,是人類種茶、烹茶、煮茶、品茶等茶事活動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國。由於茶文化本身的豐富內涵,國人亦將茶飲看作是最為文明、最有文化內容的「飲料」。茶文化其實是一種「大文化」,它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一切物質內涵與精神內涵的總和。它既是一種行為文化,又是一種心態文化。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對茶文化的茶道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意義重大。在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儒家提倡的和、禮、廉。儒家看中人的自身品格修養,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克已復禮為仁」的詩句,這些詞句無不表明儒家所看重的品與德,二者恰恰與茶文化所提倡的「以禮達仁」不謀而合。

以勞動創造價值、以樂曲表達心情的中國勞動人民,由於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茶葉之本質特性產生了某種關聯與對應,以茶葉彰顯儒家文化之內涵便成為了一種必然。因此,中國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種植與售賣行為,更是一面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修養的折射鏡。

中華民族自古看中「和諧」、「和美」、「祥和」等與「和」有關的利是,「和」在儒家中的豐富內涵,不僅彰顯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展示了儒家的藝術情懷。

儒家信奉「恰到好處」的「和諧」的處事方法,追求人格完善,重視道德教化,認為處理事情要把握「度」,要戒驕戒躁,不偏不倚,要適量、適度、適中,要「克己」。儒家重視的「和」顯示的是儒家的寬容、大度、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對不同個人、不同團體、不同種族、不同民族間差異性的尊重與包容,主張個人應修身養性,努力把握好「度」與「分寸」。在生活中要嚴於律己,要從自身做起,用自身的力量來影響身邊人,形成影響力連結,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而茶文化,亦叫茶道,本身就是人文與藝術的高雅結合,是「和」之表現,它不但能涵蓋整個茶文化的核心,更能體現其深層內涵與精髓。茶文化中的「和」講究的是心態平和、天人合一。由於其品行高潔、雅致,符合儒家思想的「和諧」、「和美」文化,所以茶葉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儒家思想的承接載體。故而在茶道中,禮茶人應端莊典雅、神情平和、禮茶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無論是煮茶、烹茶還是品茶,都必須體現茶道之「和」的動作要領,給人以美的視覺與靜好的氣氛渲染。茶具的選擇應兼顧造型與材質,茶水的溫度不宜過高或過低,制茶時,在考量個人口味的基礎上亦要「不多不少,剛剛好」。

由此可見,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是相通相依的,品茶人在品茗中自我反省、反觀、自查,陶治心智、修煉品性。二者都在尋求一種平衡和整體把握,都在強調「適宜」、「得當」,無過亦無不及。

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

儒家之禮蘊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禮為禮法,是大家必須恪守的規則,不論身份地位,違反必受罰,諸如「凡君不道於其民,諸侯討而執之」。二是禮為禮俗,這種禮俗不是由君王規定,而是傳統、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是「因俗制禮」。三是禮為禮儀,是藉由一套完整的儀式來體現表達禮俗的約定俗成的內容,展現的是一種尊敬、尊重與遵守。

相關焦點

  • 茶文化與儒家:君子愛茶,沏茶品茗,修煉品性
    儒家認為要達到中庸和諧,不可忽視禮的作用。荀子說「發乎情,止乎禮義」,意指人天生的性、情、欲,可以通過引導、修飾、加工,使之成為善。孔子強調「禮之用,和為貴。」把禮作為古代調整人際關係的行為規範。《禮記》云:「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要求以謙讓的精神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 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品性,才能升華精神
    對於飲茶之人,只有不斷修煉自我,提升個人品性,才能升華精神在茶文化中,道家思想的體現是十分明顯的。可以說,道家思想與茶文化的融合是最早的,也是最密切的。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安靜、養生,講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感。
  •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個茶文化中的標準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是茶道乃至整個茶文化中的標準中庸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準則是中庸,即中和。「和」作為茶道的最高境界,指的是人們對茶事的想像力和文人推崇的儒家思想。古人講,茶不移本,脫離了生長得不可復生。對於茶的生長環境,陸羽《茶經》中寫道:「陽崖陰林」。
  • 佛教參禪和品茗二位一體,品茗是參禪的前奏,而參禪是品茗的目的
    佛教參禪和品茗二位一體,品茗是參禪的前奏,而參禪是品茗的目的中國的茶詩異彩紛呈、人才輩出,茶文化的氛圍與詩文創作的結合,使得茶詩具備了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美感。茶詩中往往寄託著詩人的人生理想與感悟,因此,茶詩中的哲理性意味便十分凸顯。在唐宋茶詩當中,蘊含哲理性的茶詩一般都於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或是與詩人的品格修行有關。中國茶文化本來就是一個多元的聚合體,它有自身的歷史積澱,也存在對外來元素的改良。自唐代開始,茶文化便吸收了多種文化。
  • 品茗—在讀書中品茶
    品茗—在讀書中品茶品茗是飲茶,喝茶,品茶,雅稱品茗。出自《世說新語·任誕》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倒載歸,茗苆無所知。這是魏晉名士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現。讀書也是如此,不讀書的人,天和地是狹小的,他充其量只能活一輩子;讀書的人,天和地是廣闊的,他能活上三輩子:過去、現在和將來。每當喝茶讀書的時候,也是我在過去、現在和將來中暢遊。所以,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我喜歡存茶,這也是為了給多年後的自己存下更多樂趣。
  •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別茶人」白居易的品茶人生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別茶人」白居易的品茶人生「茶」作為一種與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飲品,早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習俗之中。從古至今飲茶都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閒情逸趣,這種既古老又神奇的東方樹葉,不僅具有調養身體的重要功效,同時也可以起到蕩滌心靈、修身養性的作用。
  •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別茶人」白居易的品茶人生
    中國的茶文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別茶人」白居易的品茶人生「茶」作為一種與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傳統飲品,早已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文化習俗之中。從古至今飲茶都是文人墨客必不可少的閒情逸趣,這種既古老又神奇的東方樹葉,不僅具有調養身體的重要功效,同時也可以起到蕩滌心靈、修身養性的作用。
  • 品茗論道泯乾坤,唐詩宋詞賦新意
    :品茗論道泯乾坤,唐詩宋詞賦新意,茶為嘉木,以鍋炒殺青,屬金煮茶用火,衝泡用水,以陶或瓷盛之屬土,一茶中金木水火土盡得,博取兼容陰陽五行的精華靈氣,難怪茶葉有諸多養生養心之功效,煙雨斜陽入淡水,茶香飄逸,一路繁華品茶忙,歡聚麗興呼聲一片,茶香入俗荔枝紅,胭脂請茶慶佳節,品茗論道泯乾坤,半城煙沙紅絲帶,唐詩宋詞賦新意,紅樓舊夢鎖春秋,一壺濃茶品三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集人文美學,倫理道德,哲學等為一體的茶文化
  • 品茶之道——亞洲茶文化特展述略(上)
    茶文化涉及的範圍極廣,不僅品茶,茶的器皿、方式、氛圍、思想與種茶、制茶等等都包含其中,是飲茶人的共同語言。然隨著各地風俗民情的不同,也發展出不同的茶文化。 2008年3月25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探索亞洲一一故宮南院首部曲特展」,展覽共分六單元,「品茶之道一亞洲茶文化」為其中之一。局限於典藏品,展覽中僅涉及漢地、西藏、日本、泰國茶器。
  • 如何更好的建盞品茗?怎樣才能體會品茶賞盞的幸福感?
    建盞品茗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心曠神怡的事情,但若是能掌握一些技巧的話,幸福感會更加強烈。舒適安靜的環境品茶賞盞從來不只是品茶之滋味,更是的還是喝茶的心情。不止有建盞與茶,還有泡茶的聲音、空間,建盞品茗不要只停留在茶和盞的小物件之上,也要注重環境的配合。天地之間,尋找一個寧靜的空間,建盞 一隻一隻的擺放整齊,然後等待有緣之人到來,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 端起、放下,懂得了建盞,也就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
  • 中國茶道中的「和」,是其茶文化的精髓
    深受儒家影響的茶文化精髓——「和」中國茶道中的「和」,是其茶文化的精髓。中華歷代茶人們都把「和」作為一種修為的最高境界,在茶道中去體悟、修行。並且遵循著「和」的真諦,不斷升華自我、淨化心靈。以茶待客這樣傳統的茶俗茶禮及敬茶之道的講究都充分體現了中國茶文化中包含的禮儀內涵。另一種體現中國茶文化中追求和諧的方式則是以茶會友。世人都把與朋友之間真心的交往稱之為淡如水的「君子之交」,邀約幾位知交好友在一起品茗暢談茶藝、人生,確實是難得的和諧狀態,這與以利以金錢相交等帶有目的性的交往是完全不同的。除上述的茶禮之外,茶還被普遍用於婚禮、喪葬和宗教的祭祀禮儀中。
  • 茶文化: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飲茶文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
    人有階級與等級差別,但無論是王公顯貴、社會名流,還是平民百姓,對茶的需求是一致的,這些都是茶文化社會性的反映。茶文化雅俗共賞,各得其所。從宗教寺院的茶禪到宮廷顯貴的茶宴,從文化雅士的品茗到平民百姓的飲茶,出現了層次不同、規範不一的飲茶活動。
  • 茶文化:焚香品茗,古色古香,雅到極致
    就像喝茶,明明茶葉只是一種植物,喝茶是為了解渴,但在愛茶的人手中,喝茶也可以玩出那麼多的花樣。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薰陶中,「茶」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文化,如古人慣常喜愛焚香品茗,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還玩出了一個賭書潑茶的典故來,只把這些與茶有關的詞單獨拿出來說,就覺得「雅」到極致了。
  • 中華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對茶的理解
    在中華遠古時期,人們已經學會了關於茶的採摘與飲用,因此,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有關茶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變遷著,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中,儒家、道家、佛家基本佔據著主流思想,今天,本文簡述一下儒家對茶文化的理解。
  • 從茶具上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千百年來,茶在中國人的精神和物質生活中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這些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方方面面,而「品飲」是茶文化的核心。
  • 白居易把茶和酒放在同一高度,使茶在詩歌創作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而茶的這些特性契合儒家的中庸、清廉之品性,蘊含道家寧靜、返璞歸真之神韻,適合佛教寂靜淡泊之人生態度,中國古代文人也把這些精神哲理追求通過茶詩的方式表達出來。茶與禪的關係最為源遠流長,「茶禪一味」的精煉概括,濃縮了許多直至現在都無法闡述得盡善盡美的深刻涵義。在唐宋時期,品茶講佛也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種境界,而茶和佛道的結合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道獨特而又美麗的風景。
  • 茶之清廉高階的品質,在古詩古詞中也頗為常見
    茶之清廉高階的品質,在古詩古詞中也頗為常見由於儒家思想對於「禮」的推崇和認可,受其影響,中國人非常重視禮,並用禮來規範自己的日常行為,使自己成為一個知禮節、守禮儀的人。而茶作為禮儀文化的締結者,由古至今都受到人們的重視,茶道重禮,這與儒家重禮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茶道中,無論是禮茶人的儀表、儀態,還是禮茶、煮茶、置茶、品茶的過程,處處都彰顯著禮儀、禮範兒,甚至連敬茶順序,先敬給誰後敬給誰都十分講究,茶中之禮,不僅是一種儀式,更是秩序、仁愛、敬意的表達。
  • 茶道與佛學的不解之緣:品茗如參禪,茶禪一味,唯平常心得悟之
    人世浮沉,起起落落,無不在上演著悲歡離合。茶如人生,即使在奔波忙碌,只要放下手中的事,稍稍休憩片刻,一杯清茶入口,所有愛恨情仇也不過如此,這就是茶道。茶道有放下之意,而佛語也常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由此可見二者相通,如出一轍,故謂之「茶禪一味」。
  • 文化糾察所|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唐代茶文化
    《封氏聞見記》卷六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茶聖陸羽《茶經》的問世,更是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標誌。制茶唐代茶文化首先體現為唐代制茶的工藝:包括曬青、晾青、搖青、蒸青、烘焙、做餅等環節。品茶如果你以為唐代茶文化僅僅停留在製作技藝上,那無疑是對它的小覷。唐代茶文化還突出表現為品茶所營造的自然人文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