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相通,品茶人在品茗中陶治心智,修煉品性
中英兩國都是茶文化發展中的大國,但是,由於兩國地理位置以及歷史發展形態的不同,兩國的茶文化也表現出很多的不同。現如今我們正處於多元文化共同發展階段中,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性可以更好地發展本國的文化,對於茶文化的發展也是這樣的道理,所以借鑑英國的發展經驗,並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促進我國茶文化的繁榮有著重要的意義。
中國是茶葉之鄉,是人類種茶、烹茶、煮茶、品茶等茶事活動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國。由於茶文化本身的豐富內涵,國人亦將茶飲看作是最為文明、最有文化內容的「飲料」。茶文化其實是一種「大文化」,它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一切物質內涵與精神內涵的總和。它既是一種行為文化,又是一種心態文化。
儒家思想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對茶文化的茶道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意義重大。在茶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人文精神,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儒家提倡的和、禮、廉。儒家看中人的自身品格修養,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克已復禮為仁」的詩句,這些詞句無不表明儒家所看重的品與德,二者恰恰與茶文化所提倡的「以禮達仁」不謀而合。
以勞動創造價值、以樂曲表達心情的中國勞動人民,由於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將傳統文化中的精粹與茶葉之本質特性產生了某種關聯與對應,以茶葉彰顯儒家文化之內涵便成為了一種必然。因此,中國茶文化不僅僅是一種種植與售賣行為,更是一面彰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修養的折射鏡。
中華民族自古看中「和諧」、「和美」、「祥和」等與「和」有關的利是,「和」在儒家中的豐富內涵,不僅彰顯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展示了儒家的藝術情懷。
儒家信奉「恰到好處」的「和諧」的處事方法,追求人格完善,重視道德教化,認為處理事情要把握「度」,要戒驕戒躁,不偏不倚,要適量、適度、適中,要「克己」。儒家重視的「和」顯示的是儒家的寬容、大度、豁達的人生態度,是對不同個人、不同團體、不同種族、不同民族間差異性的尊重與包容,主張個人應修身養性,努力把握好「度」與「分寸」。在生活中要嚴於律己,要從自身做起,用自身的力量來影響身邊人,形成影響力連結,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而茶文化,亦叫茶道,本身就是人文與藝術的高雅結合,是「和」之表現,它不但能涵蓋整個茶文化的核心,更能體現其深層內涵與精髓。茶文化中的「和」講究的是心態平和、天人合一。由於其品行高潔、雅致,符合儒家思想的「和諧」、「和美」文化,所以茶葉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儒家思想的承接載體。故而在茶道中,禮茶人應端莊典雅、神情平和、禮茶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無論是煮茶、烹茶還是品茶,都必須體現茶道之「和」的動作要領,給人以美的視覺與靜好的氣氛渲染。茶具的選擇應兼顧造型與材質,茶水的溫度不宜過高或過低,制茶時,在考量個人口味的基礎上亦要「不多不少,剛剛好」。
由此可見,儒家的「和」與茶文化的「度」是相通相依的,品茶人在品茗中自我反省、反觀、自查,陶治心智、修煉品性。二者都在尋求一種平衡和整體把握,都在強調「適宜」、「得當」,無過亦無不及。
禮儀,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
儒家之禮蘊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禮為禮法,是大家必須恪守的規則,不論身份地位,違反必受罰,諸如「凡君不道於其民,諸侯討而執之」。二是禮為禮俗,這種禮俗不是由君王規定,而是傳統、習俗、來自對人情常理的承認,是「因俗制禮」。三是禮為禮儀,是藉由一套完整的儀式來體現表達禮俗的約定俗成的內容,展現的是一種尊敬、尊重與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