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與佛學的不解之緣:品茗如參禪,茶禪一味,唯平常心得悟之

2020-12-06 扁擔圈生活

曾幾何時,聽到一曲《茶禪一味》,不覺感觸頗深。人世浮沉,起起落落,無不在上演著悲歡離合。

茶如人生,即使在奔波忙碌,只要放下手中的事,稍稍休憩片刻,一杯清茶入口,所有愛恨情仇也不過如此,這就是茶道。

茶道有放下之意,而佛語也常說: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由此可見二者相通,如出一轍,故謂之「茶禪一味」。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經說過:

禪自然是有的,但不是寫在牆上,畫在茶杯上。它和茶相同,人生無所不茶,無不是茶;人生無所不禪,無不是禪。茶不在禪裡,禪也不在茶中。茶或禪以及生活的一切惱害都化為一縷輕煙,飛向空無的所在,那就是茶禪一味了。

佛法與茶道的不解之緣

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

佛教在中國興起以後,由於坐禪的需要,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並為茶文化在中國和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這其中的核心理念便是「茶禪一味」。

南北朝時,南天竺禪第二十八祖達摩來到中國傳播禪學,他主張坐禪修行講究「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意思是參禪者需要保持心裡清靜,沒有煩惱,此心即佛。

這樣看來,佛家坐禪修行實際與道家打座煉丹很是接近,跟儒家學派注重內心修養的理念也如出一轍。這樣的方法既有利於養生,也可以淨化思想。

禪宗在中國傳到第五代弘忍時,門徒上千。弘忍想選繼承人,門人推崇神秀,神秀作偈語說: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弘忍說:「你到了佛門門口,還沒入門,再去想來。」這時有一位舂米的行者慧能出來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毫無疑問,從空無的觀點看來,慧能的境界比神秀高了很多,於是慧能成為第六世中國禪宗傳人。神秀不滿,製造叛亂,慧能寡不敵眾,無奈逃到南方,從此禪宗分為南北兩派。

中唐以後,朋黨之爭激烈,禪宗為給苦悶的士大夫指出一條明路:既不用舉行盛大的宗教儀式,也可以做個自在佛教信徒,所以就找到了佛與茶的相通之處,茶禪一味,在品茗中尋求內心一方淨土。

這樣高深雅致的方法,自然得到無數文人墨客的推崇,因此茶道和佛學的不解之緣,由此展開。

佛茶相通,茶禪一味

僧人有著清規戒律,大都酷愛飲茶,而用茶來接待香客施主的來臨也是禮之所至。

據《廬山志》記載,早在晉代,廬山上的「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茶」。而廬山東林寺名僧慧遠,曾和名士陶淵明,品茗吟詩,敘事談經,終日不倦。

唐代「茶聖」陸羽就是住在湖州杼山,這裡不僅是寺院勝地,又是產茶盛地。那時寺院經濟發達,有土地佃戶,又多在深山雲霧之間,正是植茶的好地方。

茶和坐禪修行有著很大關係,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

對於僧人來說,品茗不止可以提神,還可以參禪悟道。在這點,陸羽的摯友——皎然就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雖削髮為僧,但愛作詩好飲茶,號稱「詩僧」,又是一個「茶僧」。

皎然出身於沒落世家,幼年出家,專心學詩,曾作《詩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謝靈運,中年參

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他是把禪學、詩學、儒學思想三位一體來理解的。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

「靜心」和「自悟」是禪宗的主旨,若是苦心追求便無所得,他把禪學理念貫徹到中國茶道,合二為一,相輔相成。

當代趙樸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詩:

七碗受至味,一壼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從此詩便可看出,品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縱然你對佛法十分精通,若要大徹大悟,不如吃茶。在品茶中,禪意自現。

茶禪一味,這一味便是以平常心靜坐參禪,在品茗中尋求內心淨土,回味人生之無窮。

所謂,茶也,禪也,人生也。

相關焦點

  • 茶禪一味,是什麼味?
    在茶領域,若提到「文化」二字,最被人詬病的當屬「茶道」、「茶禪一味」二者,無人能出其右。這時候,茶葉就成了他們的知音,茶不僅能解渴,還能滌煩濾,讓人提神醒腦。簡直是靜坐參禪的好傢夥。而正經講到「茶禪一味」,有一僧一寺,不得不提。
  • 佛教參禪和品茗二位一體,品茗是參禪的前奏,而參禪是品茗的目的
    佛教參禪和品茗二位一體,品茗是參禪的前奏,而參禪是品茗的目的中國的茶詩異彩紛呈、人才輩出,茶文化的氛圍與詩文創作的結合,使得茶詩具備了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美感。古人對茶葉的情感十分濃鬱,由茶葉而發展出的茶道、茶藝、鬥茶等茶文化,都透露出國人對茶的深厚情感。飲茶是一種非常高雅的風尚,古人在品茗作賦的同時,也在進行著友誼交流以及陶冶著自身的情操。詩人們在創作茶詩時寄託了一番感情,我們在讀茶詩時,也在用自己的內心去體味其中的豐富哲理。無論是作詩還是讀詩,茶詩都完成了與生活、與心靈的完美融合。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淡交社出版的《茶道辭典》,有「茶禪一味」詞條,說的是村田珠光(1423-1502)在大德寺修禪,體悟了禪道與茶道「不二一如」的精神,再經過武野紹鷗(1502-1555)及千利休(1522-1591)的發揚光大,逐漸(請注意,是「逐漸」)成為日本茶道與禪道結合為一的表述。這三位日本茶道大家,生活在中國明代中葉之後,與北宋的圓悟克勤及南宋來華的榮西,相距三四百年。
  • 傳承城市文脈|茶禪一味
    第一季第二季第1集 千古詩詞第2集 川菜之魂第3集 絢麗蜀繡第4集 三編絕技第5集 東方之筆第6集 善人焦公第7集 民族英雄解固基第8集 茶禪一味西有郫都我們四川算是品茗的鼻祖嘛,產茶,喜歡喝茶的人也很多。這茶文化在中國一直很盛行,因為茶是很包容的,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白丁俗客,都能在茶裡找到一塊自己舒服的位置,所以中國人的生活講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裡面還得包括茶。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一場禪與茶的遇見
    似乎,參禪、悟道,都和茶休戚相關。禪是什麼?保持靜慮、保持安靜的心,「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可以讓驛動的心安靜下來,念念分明、保持覺知。茶呢?在茗心體系的第三個層次裡,藉手中一盞茶「超凡脫俗」。超脫紅塵中的瑣事和煩惱,了悟茶的意義,在茶裡修自己的一顆心,內觀,向內看,看向自己。
  • 茶道茶禪必修之茶道禪,茶道禪 一味淵 勿需同源勿需喧
    《搗練子令·茶道禪》茶道禪,一味淵,勿需同源勿需喧。恰逢殊途同歸路,有緣深至入水間。上面是筆者杜撰的一曲《搗練子令》,其中的「茶道禪」同標題,按起源時間排列分別指「茶」、「道」、「禪」、「茶道」、「茶禪」五個詞。
  • 日本茶道的研究與中國「禪茶一味」現象的研究一脈相承
    日本茶道的形成就得益於我國的禪茶文化和日本傳統文化相結合,並廣泛傳播於世界各地,留日學者騰軍著有《日本茶道文化概論》,可以說是日本茶道的入門書,此書對日本茶道形式的歷史進行了介紹,並從茶道、茶室、茶禮三個方面論述茶與禪之間的密切關係,是我國學者全面了解日本茶道與中國禪茶文化關係不可多得的讀本;千鶴大師作品《茶與悟》以淺顯易懂的繪本的形式,在多達兩百多個圖畫故事中滲透「禪茶一味」的道理,闡述人生智慧。
  • 從「茶禪一味」到「茶廉一味」
    茶禪一味,這四個字,朋友們大抵是耳熟能詳,茶店、茶室,甚至是街邊的茶攤,都可能有這四個字。 昨日,聽一位朋友說下周要去大別山幹部學院學習,就驀地想起幾年前,在學院教學樓旁邊的一間茶室內,掛的一幅牌匾上,赫然四個字——「茶廉一味」。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可以說,陸羽通過《茶經》規範了茶的物質形式,皎然則提出了茶的精神維度。陸羽整理出茶事文獻,提供茶道美學,但尚未達到茶禪的境界,皎然強調茶的功效,更強調茶的意境,成為「茶禪一味」思想的先驅。
  • 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茶興於唐,而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唐代佛教的興盛有關,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茶禪者,以茶參禪之謂也。「茶禪一味」之說由來已久,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這樣介紹「茶禪一味」:「和尚家風」的實行,把佛家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茶禪一味」之說應運而生。意指禪味與茶味同是一種興味,品茶成了參禪的前奏,參禪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乳交融。茶味與禪味天生便是同一種興味。
  • 日本茶道儀禮之掛軸:以一個禪者的堂堂威儀進行點茶、品茗、洗心
    到了今天,他已經被全日本尊奉為「禪茶之祖」了。在珠光時代,日本茶道普遍只注重外表的奢華、茶具的名貴、儀禮的繁冗、名相的紛呈,對於茶道莊敬和雅、清簡淡泊的精神內涵,卻少有人問津。珠光的茶道一反常流,崇尚簡素,把茶道從貴族富豪、武士文人的特權之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能啟迪所有人內在熱情的心靈之路。他對門人說:「茶道之德,在於守 儉,故不知而足。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樣但卻另有玄機
    2017年6月10日,由北京大學中國政府治理研究中心主辦、北京大學「一帶一路」戰略與中華茶文化發展研究課題組承辦,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召開了「探尋中國茶道的文化足跡」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原副校長郝斌教授為該會議題寫「禪茶一味」。對,就是上面這個題字。再次引發了大家對「茶禪一味」和「禪茶一味」兩種提法的爭論。
  • 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僧 茶禪一味的淵源
    堅意法師在研討會發表了題為《宋代臨濟宗圓悟克勤禪僧 茶禪一味的淵源》的主題演講如下:茶,在西方是一種飲料,在東方不僅是一種生活藝術,還關聯到生命的修行。禪,用西方的定義很難說是一種宗教,它只破不立,超聖回凡,西方以為宗教的條件一個不存,卻直指生命的透脫。而這兩個典型在歷史上更交溶互證,形成「茶禪一味」的傳統。
  • 茶禪一味:你到底是個神馬東東?
    而說到「禪茶一味」,這其中又有太多可說道的地方了……。大家都知道,"茶禪一味"的典故最早源自唐朝趙州和尚那句著名的偈語--"吃茶去"。後來,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法門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有感而發之際遂揮毫寫下"茶禪一味"四字,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兩次來到中國參禪,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並於1191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由此而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茶禪一味」理念也因此而成為日本茶道的主要思想與核心精髓。
  • 茶中品禪味 禪中聞茶香
    圖片來源:資料圖品茶是參禪的前奏,參禪是品茶的目的,茶中有禪,禪借茶悟,二位一體,水乳交融。茶禪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在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飲茶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體」、「茶禪一味」由此產生。茶與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寧靜、清淨、安逸。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禪宗與茶道有何關係?茶禪一味出自哪裡?
    禪茶一味,想必都聽過,那麼這其中的禪宗與茶道有何間接關係?禪茶一味又出自何時呢?下面末學就帶大家一起去了解了解。相傳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知道利用茶葉治病,人工栽培茶樹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唐代南宗禪系統禪僧也重視飲茶,以至產生「趙州吃茶去」一大公案。據《景德錄》卷10載,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嗎?」僧答:「曾到。」趙州便道:「吃茶去。」又問僧,僧回答:「不曾到。」趙州也道:「吃茶去。」後來院主問趙州「為何答曾到也說吃茶去,答未曾到也說吃茶去?」趙州招呼院主,院主應聲,趙州便道:「吃茶去。」在各種《燈錄》中,還載有許多關於吃茶的饒有趣味的故事。
  • 「茶禪一味」佛家與茶道的不解之緣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佛家與茶道的不解之緣。而佛教與中華茶道的結緣則就要從魏晉時期開始說起,在這一時期中,中華茶文化和佛家文化都正值發展的上升期,而茶道所追的一些理念和精神又與佛學有不謀而合之處,所以逐漸的茶就成為我國僧道日常生活中的飲品了。不過,我國茶文化真正與佛教有了廣泛且密切的交集,並產生深遠影響的時期卻不在魏晉時代,而是在唐中期以後。
  • 導演田七歌曲《禪茶》 用佛學思想詮釋茶文化
    導演田七古禪樹悟禪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青年導演、藝術鬼才田七先生品北苑御茶建甌矮腳烏龍,政和老白茶,武夷巖茶即興創作歌曲《禪茶》,通過悟禪,透視生命的意義,領悟生活的真諦,活出圓滿的人生。  碧水彎彎,九曲溪清澈明淨一塵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