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20-12-06 北方小畫室

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茶興於唐,而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唐代佛教的興盛有關,在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茶與禪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茶禪者,以茶參禪之謂也。「茶禪一味」之說由來已久,著名茶文化專家餘悅這樣介紹「茶禪一味」:

「和尚家風」的實行,把佛家清規、飲茶談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茶禪一味」之說應運而生。意指禪味與茶味同是一種興味,品茶成了參禪的前奏,參禪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乳交融。

茶味與禪味天生便是同一種興味。茶衝淡清苦的滋味與佛性之苦相統一,品茗時的先苦後甘、啜苦咽甘的特點,有助於佛家在修習佛法時,參破「苦諦」,妙悟人生。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抑制性慾)」坐禪時必須息心靜慮,節制飲食,頭正背直,不委不倚,通夜不眠。茶能夠幫助坐禪者提神益思,抑制欲望;另外,飲茶環境講究「靜」,靜才能滌除玄鑑、澄懷味象,佛教也主靜,靜坐靜慮才能參悟佛理。

「茶禪一味」不僅體現在茶的自然屬性有助於在參禪時醒神益思,更體現在品茗與參禪的審美心理高度一致。參禪在悟道,品茶助參禪。所謂禪悅,即是對佛理禪意的感悟,是實現禪宗價值理想後而體驗到的審美愉悅。宋代士大夫在清靜空幽的自然環境中品茗,脫盡塵俗、心外無物、靜心思慮,在隨緣自適的心境下參禪悟道,在禪悅中淡泊明志、明心見性,從而獲得一顆平常心。

茶味與僧味具有天然的契合點。「茗事蕭疏五嶺中,修仁但可愈頭風。春前龍焙令人憶,知與故人僧味同。」(張拭《從鄭少嘉求貢綱餘茶》)「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

(蘇軾《參寥上人初得智果院》)「蒸雨隘間巷,茶山午風清。同吟方齋人,禪老相送迎。隔城帶湖光,更約暢敘情。轉雲轉雷晚,靜定天宇明。」(韓墟《同尹一遊茶山齊賢繼來》)驟雨初歇、悶熱難耐,詩人躲到茶山上避暑,尋求「自在解脫」,內心澄明後,天空也變得更加透明澄澈。「攜篇北嶺西,採擷供茗飲。一暖夜窗寒,枷跌謝裳枕。」(朱熹《茶坂》)漫漫長夜,詩人結枷跌坐,通過飲茶醒神清思的效果以助參禪。「昏然午枕困漳濱,醒以清風賴子真。初似參禪逢硬語,久如味諫的端人。」(周必大《次韻王少府送焦坑茶》)詩人初到漳水之濱,生活很不習慣,午睡不好,終口昏昏沉沉萎靡不振,友人送來焦坑茶,令詩人精神為之振奮。初始詩人煮茶時茫然不知所措,後被禪宗大師的生硬語言敲醒,慢慢體會到茶中的真香。茶道、禪道、人生之道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宋代士大夫喜歡品茶之真香,悟人生之道。蘇軾一生在宦海沉浮不定,人生失意時,他便寄情山水,結交僧友,品茶論道。「瀉湯舊的茶三昧,覓句近窺詩一斑。清夜漫漫困搜攪,齋腸那得許鏗頑。」(蘇軾《又贈老謙》)「三昧」是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意為排除一切雜念,使心神平靜。詩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在與南屏禪師調侃打趣中,透露出蘇軾通過品茶參禪悟道的愉悅之情。「透出老禪三昧眼,喚醒通客二毛身。」(吳則禮《攜茶過智海》)老禪師識禪三昧,老通客知茶真味。其實,茶味即禪味。另外在詩中提到「三昧」的還有「擬喚人間三昧手,共分天上小團龍。」(周紫芝《惠山泉二絕》)「須煩佛界三昧手,拈出茶經第二泉。」(楊萬裡《惠泉分茶示正孚長老》)等。品茶時須進入「虛靜」的精神狀態,只有在無思無欲、內心空明的心態下,才能洞察萬事萬物,參透人生的真理。

宋代士大夫儘管生活優握、位高權重,但官場波雲詭橘,文人士大夫們在宦海浮沉不定,經常會遭遇仕途兇險。因此宋代文人士大夫有個共同的嚮往,那就是脫身仕途,歸隱江湖。但是由於宋人的憂患意識和淑世情懷,又使得宋代士大夫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歸隱。因此,歸隱只能成為宋代士大夫在精神層面回歸自然的行吟,表現為一種順應自然、隨緣自適的曠達胸懷和人生情趣。正如蘇軾詩中所說:「人生所遇無不可,南北嗜好知誰賢。」(蘇軾《和蔣夔寄茶》)儘管人生遭遇有別,但是應該有隨遇而安的自然適意的心態。在這種狀態下,品茶參禪成了文人士大夫實現暫時歸隱江湖,躲避凡世塵囂的方式。宋代士大夫在參禪時通過飲茶,清思靜慮,品悟人生,使得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

相關焦點

  • 飲茶,與興邦治國之道,宇宙自然辯證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飲茶,與興邦治國之道,宇宙自然辯證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國茶德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茶道、茶藝、茶俗等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茶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表現為茶道、茶德、茶藝、茶俗等不同的形式。物質文明在進步的同時,精神文明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同時,茶的內容的發展和完善也成為茶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根據史料記載,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後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茶意】一片葉子託起一個產業——我國茶文化的發展
    茶文化植根於中國文化之中,滲透著古代哲學、美學、倫理學,與各種宗教的思想教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數千年的生產實踐中,科學實驗,商業流通等活動,茶樹栽培,茶製造技術,飲水標準,藝術鑑賞,飲茶禮節等逐步形成並不斷發展。 那麼,什麼是茶文化? 通俗講,茶文化是社會演進期間,人類建立的一系列以茶為中心的內容,其包含實體以及精神兩部分。 其既為重要的物質載體存在,還承載了重要的精神內涵。
  • 君子愛茶 | 林清玄,孤獨與茶,察覺茶與禪的聯繫
    比如說我在結婚的時候,我找到了茶農,讓他做20斤茶,我把茶裝在陶甕裡面,外面寫上我太太的名字,這就是我結婚是時候做的茶。我在大陸到處找茶,找到以後就會帶回家,帶回家幹嘛?不是去賣,而是和有緣的人分享。這是茶更高的境界,不是獨飲,而是分享,分享你的人生,分享你的體會,分享你在找茶的過程中對人生的一些體會,這就會讓你的文化擴散出去。
  • 君子愛茶|林清玄 孤獨與茶 察覺茶與禪的聯繫
    這是茶更高的境界,不是獨飲,而是分享,分享你的人生,分享你的體會,分享你在找茶的過程中對人生的一些體會,這就會讓你的文化擴散出去。這個感動不在於茶,而在於整個尋茶的過程,那個故事。這裡就進入第二個層面,不只是喝茶,茶後面有很多故事。
  • 中國的茶文化是茶之道,而日本則是與法緊密相連的茶道
    中國的茶文化是茶之道,而日本則是與法緊密相連的茶道日本「茶道」定型於明清時期,具有濃鬱的日本民族特色,也體現著日本民族心理和價值觀、世界觀,它的絕大部分文化內涵和中國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也是有區別的。
  • 茶文化發展和佛教有什麼聯繫?
    其實,茶和佛教的關係也很深厚。在最初的時候,茶是僧人不可以替代的飲品,反過來,僧人和寺院也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隨著後來的發展,茶文化和佛教之間有了更多思想共通之處。 清茶一杯,能助人體味「苦」。釋迦牟尼成道後,某次在鹿野苑講法之時,說講述的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為首的就是「苦」。
  • 一器成名只為茗:陸羽和《茶經》在我國茶文化中有著怎樣的地位?
    一、陸羽的出現,使得茶文化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陸羽是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學家,被當時的人們尊稱為「茶聖」。他的一生都嗜茶,愛茶,如痴如狂,因著作世界第一部茶葉文化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引領了一個茶文化發展的新時代,為世界茶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石。
  • 明清茶文化在西方國家的傳播集中體現為,英國茶文化與美國茶文化
    在茶葉生產技術方面,綠茶的蒸青技術得到改進,炒青技術問世:花草茶的製作工藝大幅提升,很多花草都可用來做茶;綠茶、紅茶、黃茶、黑茶、白茶、烏龍茶、花草茶等七大茶類正式形成。在茶館文化方面,明清也是茶館發展的鼎盛時期,茶館成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場所,各類茶館遍布大街小巷、數不勝數,形成了特殊的茶館共飲文化。
  • 人間有仙品,茶為草木珍——唐宋時期茶文化的發展與興盛!
    至此,茶不再是人們單純所喜愛的一種飲品,它亦被視為一種烹飲之藝,一種修身之方,一種品茶之禮。隨著歷史的長久發展,人們對茶的種植、採取、翻炒、烹煮也逐漸習得良方,因而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特徵。當茶的文化特徵被文人所賦予精神與內涵後,華夏也便運生出悠久而又厚重的茶文化。它集天地人於一體,包羅萬千,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出獨特的氣息與魅力。
  • 導演田七歌曲《禪茶》 用佛學思想詮釋茶文化
    ,茶是佛的禪心。禪和茶在佛教當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喝茶講禪,茶道又與禪相結合,所謂禪茶一味,就是要通過茶去領悟禪的定義。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和平使者、青年導演、藝術鬼才田七先生品北苑御茶建甌矮腳烏龍,政和老白茶,武夷巖茶即興創作歌曲《禪茶》,通過悟禪,透視生命的意義,領悟生活的真諦,活出圓滿的人生。  碧水彎彎,九曲溪清澈明淨一塵不染。
  • 茶文化關於茶字的108種寫法
    在這一年裡,我國的茶產業延續著長盛不衰的發展路徑,並且創造出了兩個歷史首次。一個首次是我國的茶葉總產歷史上首次突破百萬噸大關,一個首次是我國茶葉出口總值歷史上首次突破5億美元大關。在分析我國茶產業何以如是的理由時,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必須要重點一提的,這就是我國傳承了幾千年而不斷的茶文化。    如果論起農產品中起文化傳承功能最典型的產品,恐怕要首推茶葉了!
  • 在茶文化高度發展的唐朝,文人雅士是如何用茶來修身養性的?
    而茶能頻繁地出現在世人眼前,得益於一個偉大的封建王朝——唐。唐朝是我國古代社會國庫充盈、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度開拓創新的時代,其影響力遠遠泛及全世界,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茶文化就是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並且向更加繁榮、重要的地位發展。
  • 茶文化與禪文化,都興於唐代,融成茶禪文化,流傳千載,長興不衰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禪文化:禪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元素之一,植根於印度,興盛於中國。禪文化以中國佛教禪宗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包括禪文、禪語、禪詩、禪書、禪畫、禪樂、禪武、禪醫、禪農、禪茶、禪道等等。
  • 傳播茶知識,發展茶文化!——中國茶葉學會第六屆茶藝師資培訓班
    隨著中國茶行業的發展,茶文化的重視程度提升。茶藝師在泡茶、茶藝演繹過程中,直觀而直接地傳播著中國的茶文化。茶藝師的職業水平不僅僅只是具備泡茶技巧,更多的是文化載體,他們懂得展示茶藝的美妙、詮釋茶道的精深,在泡茶過程中可以向喝茶者傳播中國茶的深遠歷史。
  • 二泉映月杯中茶,把酒對影曲中人,茶中的二胡故事,曲中的你我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茶葉的國家,茶葉在我國已經有四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了,在中國人民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中國人在飲茶的時候講究心靈的安靜,常常配以音樂來陶冶情操,抒發感情,茶與音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特色的文化情趣。二胡作為我國的一種傳統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茶文化進行了深入的融合。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皎然長年隱居浙江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文人有著廣泛的聯繫。崔石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做此作品。可以說,陸羽通過《茶經》規範了茶的物質形式,皎然則提出了茶的精神維度。
  • 導演田七歌曲《禪茶》用佛學思想詮釋茶文化
    圖片來源:北青網 攝影:梁慧東、戢曉聰) 導演田七古禪樹悟禪(圖片來源:北青網 攝影:梁慧東、戢曉聰) 政和白茶中國味道(圖片來源:北青網 攝影:梁慧東、戢曉聰) [原標題]導演田七歌曲《禪茶》用佛學思想詮釋茶文化 佛是茶的升華,茶是佛的禪心。
  • 姚俊甫淺析禪意書法與茶文化
    禪意書法的發展與佛教的興起有著密切聯繫。禪意書法中的禪與佛教中的禪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存在著抄錄佛經的情況,而禪意書法的由來就是從抄經演變而來的,在抄經中不斷體現出不同風格的寫作文體,為抒書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 中日茶文化雖然有著一些相同之處,但也有著明顯差異
    雖然中國茶文化對日本茶文化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但是從當前來看,日本茶文化並非是中國茶文化的複製,而是在融入日本民族文化之後體現出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特徵,因此,在茶文化內在精神方面,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文化既有緊密的聯繫,又有著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