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3月21日教育部同意正式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下簡稱「港中大(深圳)」)算起,該校即將迎來一周歲生日。對於這所合辦大學,外界頗多關注。日前「港中大(深圳)」舉辦傳媒春茗活動,詳解學校各項發展情況。記者了解到,2015年本科招生人數翻番,招生範圍進一步擴大;調整獎學金發放類型並加大扶持力度;去年入校的大一新生今夏40%以上將獲得出國交流的機會;未來該校還會考慮開設在職研究生項目。
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表示,該校過去一年發展總體比較順利。去年開始,深圳在合作辦學方面提速,1歲的港中大(深圳)有何辦學經驗分享?對此,徐揚生建言,辦學要謹慎,不能速度太快,而應以質量為主,「辦大學不是辦公司和工廠,如果辦得質量不如校本部,就沒有必要辦。」
□定位傳統、國際「兩條腿走路」
校方負責人全部著唐裝出席、極具傳統特色的舞獅表演……這些當天活動中的細節都在向外界說明港中大(深圳)十分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化缺一不可。為什麼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到國外而來我們這裡,就是希望它的文化底蘊是中國的。」徐揚生說。
該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深刻體現在課程中,比如有著豐富的人文課程,「不但講馬克思,也會講莊子、老子」,再比如每一兩周開辦一次中國文化大講堂,邀請文化大家做講座。
在校方的定位中,港中大(深圳)旨在培養立足中國並具全球視野的學生。目前該校已經籤署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及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的聯合培養項目」,將把環球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先後送往丹麥及加拿大體驗美、歐、亞三洲不同的學習環境,感受跨文化交流,培養國際化思維。
同時,已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義大利博科尼大學籤署了國際暑期交流項目,130多位大一學生將於今年夏季出國交流,出國學習人數佔大一學生的40%以上。
此外,德國法倫達爾WHU管理學院、哥德堡大學、荷蘭鹿特丹伊拉斯謨大學,以及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也已經與港中大(深圳)籤訂了合作意向書。
港中大(深圳)實施全英文授課,因此招生時對學生英文有要求,必須達到120分,首屆學生英文最低分也達到134分,「但多數英文還是不行,上課聽不懂。」於是,只能學校老師臨時組成20個英文小組,提高學生英文水平,「現在我們的學生英語都很好,來做講座的一些專家也誇讚他們。」徐揚生說。
□招生研究生培養或為國家高教改革探路
去年9月,港中大(深圳)迎來首批300名學生。今年該校計劃從全國22個省市招收600名學生,招生省份計劃由去年的17個省市擴展到22個省市。今年在廣東的招生將沿用去年的「631」模式(即高考成績佔60%,學校組織的入學測試成績佔30%,高中階段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佔10%)。另據了解,今年該校還將招生50名左右的國際生。
除經管學院繼續招收本科生外,理工學院的本科生招生計劃目前也已經確定。計劃招收統計學與大數據、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四個專業。經管學院除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三個專業外,將新增金融學專業。港中大(深圳)理工學院在今年雖是首年招生,但是學校的師資陣容非常強大,已經有不少著名大學教授、院士表示意向。
記者了解到,經教育部批准,港中大(深圳)從2014年開始,可同時開展學士、碩士及博士的培養。畢業生將獲頒香港中文大學的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今年首批招收的碩士研究生專業為金融工程、翻譯(筆譯/口譯)文學碩士、同聲傳譯三個專業,採取入學申請制。
港中大(深圳)為何會在開辦之初就可同時開展碩士及博士培養?對此,徐揚生分析稱,除了教學質量有保障、學校定位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需要研究生的原因外,教育部可能也希望港中大(深圳)在這方面為高等教育改革做嘗試。
港中大(深圳)未來是否會招收在職研究生,是不少深圳年輕白領關注的。「的確很多人在問」,徐揚生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未來學校有這樣的打算,「一步步來,現在太多事了。」
□師資教授薪酬不低於香港
在師資方面,港中大(深圳)全球招聘教師。「全世界好的大學基本都有申請到我們這來的。」徐揚生稱,教師招聘工作順利。而「進人」也是十分嚴格。
記者從相關教授處了解到,港中大(深圳)薪酬待遇水平不低於香港本部,因生活物價水平的差別,所以師資薪酬待遇還是很有競爭力。
學生獎學金方面,2015年該校將調整獎學金的發放類型,擬設立入學獎學金和學業獎學金。學校除設立獎學金外,還將加大助學金的力度,對於來自貧困家庭或邊遠山區的學生將給予學費上的特殊減免政策。
徐揚生表示,教育不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社會的事情,引入社會力量辦學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我們將致力於呼籲更多的社會有識之士捐助更多來自我國農村、邊遠山區和貧困家庭的學生,讓品學兼優的學生享受到優質的國際化高等教育資源。」
□科研將教授「趕出去」做科研
研究型大學是創新的「智核」。記者了解到,港中大(深圳)建設的一些實驗室和研究項目精準對接深圳的產業發展需求並進行創新。
目前,該校構築重點實驗室及組建創新團隊,包括「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工程重點實驗室」、「大數據與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新能源與能效管理研究中心」等國際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優勢學科,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學術競爭力。
此外,該校還與地方及企業合作,共建「智能裝備與製造研究院」、「前海經濟金融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機構,開展前瞻性技術創新研發。
在徐揚生看來,如果學校只是講求教授論文的篇數,不能將科研成果轉化出去,這不利於科技創新,而且久而久之會讓教授與社會和企業界「隔絕」。
記者了解到,學校十分鼓勵教授創新,與社會結合,從事產業化和技術創新,從教授的工薪結構上,只發9個月薪水,其他3個月應從事科研與企業合作。這樣從制度上保證教授與社區企業的聯繫和貢獻,從而使大學更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使企業社會更支持大學的科研發展。
為訓練本科生嚴謹的學術思維、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AP Class」項目應運而生。包括徐揚生在內的港中大(深圳)多名知名教授,自發組成的導師團隊親自為本科生小班授課(每班不超過15人),以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全面了解計算機科學、應用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語言學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思維,為日後滋生交叉學科的創新點做知識儲備。(記者 孫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