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小編對草書有著相當明顯的偏愛。今天,小編還是想來和大家說一件草書作品,它就是明代大書法家祝允明的《草書詩帖》。這幅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草書絕品是中華十大名帖中的一員。
《草書詩帖》縱三六點一釐米,橫一一四七點五釐米,為紙本狂草。其內容為曹植的四首樂府詩,分別為《箜篌引》、《美女篇》、《白馬篇》和《名都篇》。《草書詩帖》不僅是祝允明代表作,同時也代表了明代草書的最高水平,即使在在唐宋一眾草書大家的作品面前也是毫不遜色。
其作者祝允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祝枝山,是「四大才子」中公認最有文人氣質的。他出生於書香門第,其外祖父徐有貞、祖父祝顥、嶽父李應楨皆為飽學之士。祝允明從小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但因其不拘禮節、放浪形骸的性格導致其在仕途上並不得志。不過,這對於書法界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
受其家庭環境的薰陶,祝允明從小在書法上打下了十分牢固的基礎,他的草書主要得外祖父徐有貞的指點,楷書則是由其嶽父李應禎進行指導。而從性格上來看,草書無疑是非常適合他的。他創作過各種風格各異的草書,流傳下來的作品中,有形不貫而氣貫的獨草、行雲流水般的今草和氣勢奔放的狂草。
草書一路發展過來,到了明朝已與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明朝的草書講究一個「勢」字即「氣勢」。由於明代手工業發達造紙技術日漸完善,再加上廳堂式建築,導致大幅巨幅的書法更受歡迎。而這種篇幅較大的作品需要有更加雄渾的筆力、強大的氣勢和對比強烈的布局作為依託。
祝允明是繼東晉二王、唐代張旭和懷素、北宋黃庭堅之後,將草書的發展推上新高峰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