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法家祝允明、徐渭、董其昌與王鐸草書的比較分析

2020-09-05 漢府古文化

明代書法家祝允明、徐渭、董其昌與王鐸草書的比較分析。綜觀明代草書諸家, 在藝術成就和影響上得到歷代書家與書論家比較一致盛譽的, 除了王鐸, 還有祝允明、徐渭及董其昌, 他們都堪稱草書大家。祝允明草書取法大令、永師、張旭、懷素、黃庭堅等, 功力深厚, 在字間連接、行間穿插等空間布白方面頗有新意, 草書作品線條堅勁、豪肆。

但其揮翰迅疾, 再加上常用短鋒硬毫筆, 因而起、收筆常見開叉和粗糙的筆觸, 尤其當所用的紙張為熟紙時, 作品常稍顯浮躁之氣, 如《致元和道義札》、《自作詩詞卷》等。即使在他的代表性的作品——11米長的《箜篌引等詩卷》, 也未能克服有時用筆過於粗糙的缺點。莫雲卿說:「京兆師法極古, 博習諸家。楷書骨不勝肉。行草應酬, 縱橫散亂。精而察之, 時時失筆。當其合作, 遒爽絕倫。」

「當其合作, 遒爽絕倫」是其草書精彩的一面, 「行草應酬, 縱橫散亂」則是其草書粗疏的另一面。「精而察之, 時時失筆」當是誇張之詞, 但運筆有時好作馳騁, 少作調鋒、換鋒, 當為事實, 其作品用筆往往優劣摻雜。婁堅亦云:「京兆草書, 筆力非不矯矯。求之伯高、藏真, 尚多乖少合, 況於晉人之遠韻乎?」

因此, 揮翰間某些用筆的粗疏與失誤, 阻礙著京兆草書大家境界的進一步拔高。

徐渭是個天才的書法家, 其作品元氣鼓蕩, 撼人心魄。他對草書創作的各種形式要素都有獨到的理解, 對筆法的精研, 使他能以正鋒行筆。但是, 創作時在爆發式情感的驅動下, 有時也出現某些失控 之筆。陶元藻說:「其書有縱筆太長處, 未免野狐禪。」

徐渭草書作品面貌獨特, 很難看出依傍, 作品上點畫狼藉, 時有出人意外的離奇發揮, 所以, 他的草書作品給人的感覺就是「書法軍」中的「偏軍」。袁宏道評價他:「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 「散聖」、「俠客」也給人以「偏軍」之感。因此, 徐渭是明代草書大家, 但是, 他的草書藝術還無法把他支撐到明代草書最有代表性書家的位置。

與徐渭草書呈現作者鬱積情感的噴發相反, 董其昌草書追求的是遠離俚俗情感的空靈、淡遠的禪意。對書法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功力深厚的書法實踐, 使董其昌在草書的筆法、結構、章法和用墨上都有獨到的建樹。其草書的筆法精微入妙, 結體似欹反正, 章法疏空蕭散, 用墨濃淡潤枯相雜。這些書法創作的各種表現形式, 共同的目的只有一個:表現淡遠、空靈的禪意。

他的作品在晚明、尤其在清初的影響超過其他明代草書各家。然而, 簡遠、空靈禪意的極致追求, 給董其昌的草書帶來高層次境界展現的同時, 也給他帶來筆力、氣局羸弱的弊端。康有為說:「董香光雖負盛名, 然如休糧道士, 神氣寒儉。」 他又說:「香光俊骨逸韻, 有足多者。然局束如轅下駒, 蹇怯如三日新婦。以之代統, 僅能如晉元、宋高之偏安江左, 不失舊物而已。」

董其昌書法因筆力、氣局的柔弱, 形成「如休糧道士, 神氣寒儉」的弊端。但說他書法「局束如轅下駒, 蹇怯如三日新婦」, 則言過其實。在董其昌的行草作品中, 還是有不少的奔放和老辣處, 如《節臨懷素自敘帖卷》等。但是, 筆力的羸弱、神 氣的寒儉, 的確是他草書作品高遠境界追求的羈絆。

與祝允明、董其昌、徐渭相比, 王鐸草書顯得更加完善一些。

首先, 王鐸草書師承的面非常寬廣, 時間跨度從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唐、宋, 所涉及的名家有張芝、大王、小王、沈嘉、杜預、懷素、米芾等幾十個。根據筆者統計, 王鐸傳世的草書臨帖作品有126件之多 (包括墨跡和刻本) 。如此大量的草書臨作傳世, 在明朝的草書家中無人匹敵。因此, 王鐸對草書傳統的繼承十分深厚。

其次, 在用筆上, 王鐸草書既得到傳統的高質量的溉澤, 又有自己創造性地發揮。張旭、顏真卿一系正鋒用筆和二王一系中、側兼用的匯合, 再加上「拓而為大」、「不規規模擬」等個人創新的淬礪, 使他的草書線條具有精緻的細節、雄健的筆力和極強的運動感。啟功說:「如論字字既有來歷, 而筆勢復極奔騰者, 則應推王覺斯為巨擘。譬如大將用兵, 雖臨敵萬人, 而旌 旗不紊。且楷書小字, 可以細若蠅頭;而行草巨幅, 動輒長逾尋丈, 信可謂書才書學兼而有之, 以陣喻筆, 固一世之雄也。」

啟功此段文字論理深刻, 既肯定王鐸的傳統功力, 又概括其「筆勢復極奔騰者」。啟功又在詩中盛讚王鐸書法說:「王侯筆力能扛鼎, 五百年來無此君」,「五百年」剛好可以涵蓋中晚明、清、民國和當代。王鐸草書的用筆, 基本避免了祝允明的粗率、徐渭的失筆與董其昌的柔弱。

其三, 在結體與章法上, 王鐸也有創造性地發揮。結構上的疏密並置、正奇對比, 尤其在結體的欹勢上, 他的行書最大傾角是25度, 而草書達到了35度, 因此, 其欹勢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的草書作品。他的草書字間連接異常生動, 特別是遙接甲骨文、王羲之的從南北朝以至明代極少書家運用的「奇異連接」, 還有他獨創的「二重軸線連接」。

所有這些, 都使王鐸草書作品的行軸線表現出強有力的彎折, 這就是他草書「飛騰跳擲」、「不極勢而勢若不盡」、「揮斥八極之勢」的主要動因。線條強烈的運動感, 結體的傾斜, 字間的「奇異連接」、「二重軸線連接」, 這些書法創作形式的擁有, 支撐其草書章法布白呈現出生動多變的特徵。

其四, 在用墨上, 王鐸草書表現出對傳統墨法的總結性繼承和出類拔萃的創造才華。成片的漲墨與大片的枯墨的強烈對比喻示了他雄奇、豪肆的藝術個性。在某些作品中, 淋漓流動的漲墨與只剩灰白色調的渴墨, 似乎也在喻示著他已把書法用墨漲渴對比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 我們並非說王鐸的草書已經很完美了, 他的草書還是存在著一些缺點。我們只是說, 他的草書創作比祝允明、徐渭及董其昌稍加完善而已, 尤其他在線條的運動感、結字的正奇對比、章法的字間聯繫、墨法的潤幹對比等, 這些特別能表現明代書法時風的形式技法上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極致, 因而頗具代表意義。

相關焦點

  • 明代書法,歷經三個階段,才湧現出董其昌、徐渭、王鐸等名家!
    縱觀明代書壇,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三個時期:自太祖1368 年立國到15 世紀末成弘年間為前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宗元人為風,尤其是習趙體;自成弘年間到 16 世紀四五十年代為中期,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期,書法家們在繼承前人書藝的基礎上力求突破,其中主要是以祝允明為代表的吳中書 法家成就比較高,故有「天下書法歸吾吳矣」之稱;後期(含南明),明代書法發展到最高峰,出現了像徐渭、王鐸等一批劃時代的大家
  • 崇尚帖學,明代草書盛況分析
    梳理分析一下明代草書概況, 可以使王鐸草書在明代草書史、以至古代書法史的位置趨於清晰。有明一代, 崇尚帖學, 是書法史上獨尊帖學的最後輝煌期。明代小楷與行草極其繁榮, 尤其是行草。明代中期, 吳門書家統領書壇, 其草書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陳淳等。祝允明最得時人和後人盛譽, 《名山藏》稱:「允明書出入晉魏, 晚益奇縱, 為國朝第一。」根據「晚益奇縱」的措辭, 估計所說的對象應指草書, 並且贊為「國朝第一」。
  • 「有明第一」的書法家祝允明
    明代早期書法並未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基本是沿襲元代的遺風。而明代中期吳門書派形成始改寫了書史,其獨霸書壇三百年,直至晚明董其昌出始,削弱了吳門書派的歷史地位。王世貞曾得意地宣稱:「天下書法歸吾吳,而祝京兆允明為最,文待詔徵明、王貢士寵次之。」
  • 文徵明、祝允明草書長卷亮相,天津博物館展明清書跡
    從明代文徵明《草書五律二首詩卷》、《行書雨中放朝詩軸》到祝允明《草書杜甫山水障歌卷》、王寵《行書西苑詩卷》等珍貴書法今天起將亮相天津博物館「深心託豪素——館藏明清書法精品展
  • 明代後期有哪些書法家,他們的作品風貌如何?(第二期)
    如二人作品中有俗媚之氣、畏縮之態,都深藏著後人欣賞上的危機,時隔四百年後的今天,像董其昌、張瑞圖、王鐸等曾為人所嫌忌的書法家紛紛鉤沉而出,人們效仿成風,米、邢卻已銷聲匿跡了,這無疑說明了只有藝術魅力才能穿過重重的歷史風雲。明代後期的書法家處在「臺閣」書風日益興盛的環境中,而能不為其所同化,顯示出獨立的個性,是不容易的。
  • 書法家劉正成:明代書法高峰非「吳門四家」,而是當年「醜書家」
    吳,指現在的蘇州地區,後代的書法史家都把吳門書法作為明代的高峰。而劉正成認為明代書法的高峰不是在吳門,而是「晚明六家」。「晚明六家」即徐渭、董其昌、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如果加上北方的傅山就是七家。當時蘇州地區民居加高,出現掛軸書法作品,於是文人書法、藝術書寫成為書法主流,書法作品變大也引起了書法技法與書法工具的重大變化。「晚明六家」是此中變化的關鍵人物。
  • 明代草書三大流派,各寫春秋!
    王鐸、傅山、董其昌、徐渭、董道周、張瑞圖等人的傳世墨跡,仿佛是他們心靈律動的軌跡,是他們生命活動的寫照,讓我們可以從中獲取一些關於書法創新的啟示。 傅山的草書《七言絕句立軸》 明代草書雖然林林總總,善草書者頗多,但真正能稱大家的卻屈指可數,董其昌、徐渭、黃道周、倪雲璐、王鐸、傅山(王、
  • 確立開創明代浪漫主義風格草書審美的祝枝山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34
  • 有神筆之稱的王鐸,他的草書有雄渾之勢
    有神筆之稱的王鐸,他的草書有雄渾之勢王鐸,是明末清初的一名書法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痴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巖漫士等 ,被稱為"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
  • 「尚態」書法風氣中,王鐸草書地位分析
    「尚態」書法風氣中,王鐸草書地位分析。梁巘說:「晉尚韻, 唐尚法, 宋尚意, 元、明尚態。」「元、明尚態」, 這種觀點已得到書法史上大部分研究者的認同。用「筆法不精、點畫不清」來涵蓋所有明代的書家書法, 未免過於絕對。明代小楷成就很高, 如果沒有精緻筆法的支撐, 是無法達到如此成就的。但是, 「姿態躍出」確實說出了明代書法的基本面貌, 也即說出了明代書法「尚態」的特徵。既然明代的書法以「尚態」為特徵, 那麼, 評論明代草書家誰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就必須以「尚態」表現形式的成就為對象進行各書家間的分析比較。
  • 王鐸草書《金山寺二首》軸超清單字鑑賞
    【賞析】 王鐸此行草書取勢險峻跌宕,盤旋婉轉瘦若枯藤勢如蛟龍。 金山寺之二首,王鐸為皓老先生詞宗正之,乙亥秋具草。 【作者】 王鐸,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痴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巖漫士等。
  • 王鐸草書《五言律詩軸》,放大看,才發現,神筆王鐸並非浪得虛名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書法家,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憑藉過人的書法造詣,又被後世譽為「神筆王鐸」。王鐸的影響力不僅限於國內,日本人對他的書法也是推崇有加,特別是看到他的草書《擬山元帖》後,直接佩服的不行了,說他是「後王勝前王」。明清時期的書壇,大家極力推崇董其昌的書風,喜歡那種秀美的感覺。
  • 祝允明草書作品太多,究竟哪個水平最高?
    01我們的明清10家授課內容,此前已經講到了明代書法家祝允明。他的傳世作品極多,尤其是大量的草書作品讓人眼花繚亂。在這些草書作品中,很多也都能夠購買到相應的字帖。那麼問題來了:在如此多的祝允明草書作品中,究竟哪些或哪一幅作品最能體現其草書的最高水平?
  • 明代祝允明草書《千字文》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為"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
  • 20位大書法家寫「上善若水」,你最喜歡誰?
    唐代書法家因此和晉朝書法家一起,被後人稱為「晉唐傳統」。在這個傳統之中,褚遂良佔著異常重要的位置。從某方面來說,他對後世的影響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貢獻都要大。 祝允明 1461年-1527年 以祝、文、王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書法藝術成就,在於他們在繼承魏、晉、唐、宋、元優秀書法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獨具風格,突破了明代初期以來「館閣體」對書壇的籠罩,一掃「靡靡之格」,開闢了書法藝術的新途徑,被譽為明代「書之中興
  • 20位大書法家寫「上善若水」,你最喜歡誰?
    唐代書法家因此和晉朝書法家一起,被後人稱為「晉唐傳統」。在這個傳統之中,褚遂良佔著異常重要的位置。從某方面來說,他對後世的影響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貢獻都要大。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也莫不從米字中取一「心經」,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 明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明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明初書法「一字萬同」。沈度沈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明代著名書法家有:董其昌、解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等。董其昌明代書畫家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人,明代書畫家。
  • 祝允明草書《將進酒》,繞來繞去的,你說好在哪?
    祝允明,擅長詩文,尤精書法,明代中期著名書法家。論名氣,他和文徵明、唐伯虎、徐禎卿合稱「吳中四才子」。單論書法,他又和文徵明、王寵等人齊名,為明中期的書家傑出代表。明代朱謀垔曾評價祝允明說:「書學自《急就章》以至羲、獻、懷素,無不淹貫,而草書本朝第一。」清代的王澍也曾誇讚祝允明說:「有明書家林立,莫不千紙一同,惟祝京兆變化百出,不可端倪,餘見京兆書百數,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 明 · 王鐸 草書《高適七絕萬騎爭歌楊柳春詩立軸》
    明 · 王鐸 草書《高適七絕萬騎爭歌楊柳春詩立軸》洛下王鐸 孟堅老詞壇 凡四行,共三十七字。約書於己卯年(明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年)。作者簡介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嵩樵、十樵、石樵、痴庵、東皋長、痴庵道人、煙潭漁叟、雪塘漁隱、痴仙道人、蘭臺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雲巖漫士等 。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有「神筆王鐸」之譽,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
  • 20位古今書法家寫「上善若水」,還不會?
    千百年來,成為書法家們紛紛書寫的重要內容。這裡展現了歷代十八位書法家們書寫的「上善若水」的精彩內容,體現出不同的風格、風韻、神採。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也莫不從米字中取一「心經」,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