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書法家祝允明、徐渭、董其昌與王鐸草書的比較分析。綜觀明代草書諸家, 在藝術成就和影響上得到歷代書家與書論家比較一致盛譽的, 除了王鐸, 還有祝允明、徐渭及董其昌, 他們都堪稱草書大家。祝允明草書取法大令、永師、張旭、懷素、黃庭堅等, 功力深厚, 在字間連接、行間穿插等空間布白方面頗有新意, 草書作品線條堅勁、豪肆。
但其揮翰迅疾, 再加上常用短鋒硬毫筆, 因而起、收筆常見開叉和粗糙的筆觸, 尤其當所用的紙張為熟紙時, 作品常稍顯浮躁之氣, 如《致元和道義札》、《自作詩詞卷》等。即使在他的代表性的作品——11米長的《箜篌引等詩卷》, 也未能克服有時用筆過於粗糙的缺點。莫雲卿說:「京兆師法極古, 博習諸家。楷書骨不勝肉。行草應酬, 縱橫散亂。精而察之, 時時失筆。當其合作, 遒爽絕倫。」
「當其合作, 遒爽絕倫」是其草書精彩的一面, 「行草應酬, 縱橫散亂」則是其草書粗疏的另一面。「精而察之, 時時失筆」當是誇張之詞, 但運筆有時好作馳騁, 少作調鋒、換鋒, 當為事實, 其作品用筆往往優劣摻雜。婁堅亦云:「京兆草書, 筆力非不矯矯。求之伯高、藏真, 尚多乖少合, 況於晉人之遠韻乎?」
因此, 揮翰間某些用筆的粗疏與失誤, 阻礙著京兆草書大家境界的進一步拔高。
徐渭是個天才的書法家, 其作品元氣鼓蕩, 撼人心魄。他對草書創作的各種形式要素都有獨到的理解, 對筆法的精研, 使他能以正鋒行筆。但是, 創作時在爆發式情感的驅動下, 有時也出現某些失控 之筆。陶元藻說:「其書有縱筆太長處, 未免野狐禪。」
徐渭草書作品面貌獨特, 很難看出依傍, 作品上點畫狼藉, 時有出人意外的離奇發揮, 所以, 他的草書作品給人的感覺就是「書法軍」中的「偏軍」。袁宏道評價他:「不論書法而論書神。先生者誠八法之散聖,字林之俠客。」 「散聖」、「俠客」也給人以「偏軍」之感。因此, 徐渭是明代草書大家, 但是, 他的草書藝術還無法把他支撐到明代草書最有代表性書家的位置。
與徐渭草書呈現作者鬱積情感的噴發相反, 董其昌草書追求的是遠離俚俗情感的空靈、淡遠的禪意。對書法傳統的深刻理解和功力深厚的書法實踐, 使董其昌在草書的筆法、結構、章法和用墨上都有獨到的建樹。其草書的筆法精微入妙, 結體似欹反正, 章法疏空蕭散, 用墨濃淡潤枯相雜。這些書法創作的各種表現形式, 共同的目的只有一個:表現淡遠、空靈的禪意。
他的作品在晚明、尤其在清初的影響超過其他明代草書各家。然而, 簡遠、空靈禪意的極致追求, 給董其昌的草書帶來高層次境界展現的同時, 也給他帶來筆力、氣局羸弱的弊端。康有為說:「董香光雖負盛名, 然如休糧道士, 神氣寒儉。」 他又說:「香光俊骨逸韻, 有足多者。然局束如轅下駒, 蹇怯如三日新婦。以之代統, 僅能如晉元、宋高之偏安江左, 不失舊物而已。」
董其昌書法因筆力、氣局的柔弱, 形成「如休糧道士, 神氣寒儉」的弊端。但說他書法「局束如轅下駒, 蹇怯如三日新婦」, 則言過其實。在董其昌的行草作品中, 還是有不少的奔放和老辣處, 如《節臨懷素自敘帖卷》等。但是, 筆力的羸弱、神 氣的寒儉, 的確是他草書作品高遠境界追求的羈絆。
與祝允明、董其昌、徐渭相比, 王鐸草書顯得更加完善一些。
首先, 王鐸草書師承的面非常寬廣, 時間跨度從東漢、魏、晉、南北朝以至唐、宋, 所涉及的名家有張芝、大王、小王、沈嘉、杜預、懷素、米芾等幾十個。根據筆者統計, 王鐸傳世的草書臨帖作品有126件之多 (包括墨跡和刻本) 。如此大量的草書臨作傳世, 在明朝的草書家中無人匹敵。因此, 王鐸對草書傳統的繼承十分深厚。
其次, 在用筆上, 王鐸草書既得到傳統的高質量的溉澤, 又有自己創造性地發揮。張旭、顏真卿一系正鋒用筆和二王一系中、側兼用的匯合, 再加上「拓而為大」、「不規規模擬」等個人創新的淬礪, 使他的草書線條具有精緻的細節、雄健的筆力和極強的運動感。啟功說:「如論字字既有來歷, 而筆勢復極奔騰者, 則應推王覺斯為巨擘。譬如大將用兵, 雖臨敵萬人, 而旌 旗不紊。且楷書小字, 可以細若蠅頭;而行草巨幅, 動輒長逾尋丈, 信可謂書才書學兼而有之, 以陣喻筆, 固一世之雄也。」
啟功此段文字論理深刻, 既肯定王鐸的傳統功力, 又概括其「筆勢復極奔騰者」。啟功又在詩中盛讚王鐸書法說:「王侯筆力能扛鼎, 五百年來無此君」,「五百年」剛好可以涵蓋中晚明、清、民國和當代。王鐸草書的用筆, 基本避免了祝允明的粗率、徐渭的失筆與董其昌的柔弱。
其三, 在結體與章法上, 王鐸也有創造性地發揮。結構上的疏密並置、正奇對比, 尤其在結體的欹勢上, 他的行書最大傾角是25度, 而草書達到了35度, 因此, 其欹勢大大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的草書作品。他的草書字間連接異常生動, 特別是遙接甲骨文、王羲之的從南北朝以至明代極少書家運用的「奇異連接」, 還有他獨創的「二重軸線連接」。
所有這些, 都使王鐸草書作品的行軸線表現出強有力的彎折, 這就是他草書「飛騰跳擲」、「不極勢而勢若不盡」、「揮斥八極之勢」的主要動因。線條強烈的運動感, 結體的傾斜, 字間的「奇異連接」、「二重軸線連接」, 這些書法創作形式的擁有, 支撐其草書章法布白呈現出生動多變的特徵。
其四, 在用墨上, 王鐸草書表現出對傳統墨法的總結性繼承和出類拔萃的創造才華。成片的漲墨與大片的枯墨的強烈對比喻示了他雄奇、豪肆的藝術個性。在某些作品中, 淋漓流動的漲墨與只剩灰白色調的渴墨, 似乎也在喻示著他已把書法用墨漲渴對比發揮到了極致。
當然, 我們並非說王鐸的草書已經很完美了, 他的草書還是存在著一些缺點。我們只是說, 他的草書創作比祝允明、徐渭及董其昌稍加完善而已, 尤其他在線條的運動感、結字的正奇對比、章法的字間聯繫、墨法的潤幹對比等, 這些特別能表現明代書法時風的形式技法上達到了那個時代的極致, 因而頗具代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