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頌歌—中原迴響」鄭州站金水篇:滔滔黃河泛金光

2020-12-12 鄭州日報

滔滔黃河泛「金」光

萬裡黃河綿延5464公裡,途經9省區,但卻只有6.968公裡與金水「親密接觸」,她西起馬渡村,東至黃崗廟村,涉及馬渡、來童寨、黃莊、黃崗廟4個行政村。同時灑下0.66平方公裡的灘區,均在興達路街道辦事處轄區。河段最短、防汛最險、顏值最高、產業最優、鄉村最美,這仿佛是黃河賦予金水的「人設」命題。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前不久,金水區誠邀來自北京、杭州的規劃專家,圍繞黃河金水段量身定製出發展「路線圖」——以黃河為魂,鄉村為基地,緊扣「北靜」功能定位,努力打造涵蓋全域旅遊、運動度假、郊野溼地、現代農業、美麗鄉村五位融合的北部休閒旅遊度假區,讓黃河沿岸有鄭州,鄭州北部有金水,金水未來有發展。

黃河留給金水的河段是名副其實的安全河、生態河、景觀河、文化河、幸福河。文旅精典、鄉村精緻、滿目精華,同時更體現出新時代黃河精神!

防大汛、抗大澇打造「安全河」。今年5520立方米/秒的調水調沙洩洪流量,為歷史新高,金水區加密街道、村級河長、巡河員巡河頻次,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實時公布黃河水情,安排20餘名巡防隊員沿河巡護勸導,成立1280餘人的護閘隊、民兵隊和群防隊,建立防汛物資儲備庫備齊備足防汛物資,認真抓好黃河防汛工作。

推進沿黃生態保護打造「生態河」。圍繞全市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加大黃河溼地巡查保護力度,31個問題點位全部清理完畢,並通過市驗收組驗收;2019年以來,完成森林氧吧、京港澳高速綠化、連霍高速綠化、賈魯河廊道綠化及石溝河綠化共約190.26萬平方米。「天上有飛鳥,地上小獸跑,魚蝦水中躍,綠林隨風曳,花兒競相開」的美麗畫卷將徐徐展現在黃河岸邊。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做好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全面提升核心板塊建設品質,金水區圍繞打造沿黃科創帶重要節點,加快推進鄭州國際金貿港和金科智慧城片區兩個核心板塊建設發展,全力打造城區開發建設的新亮點、經濟增長的支撐點。

金水區重點開展拆違治亂、環境治理、基礎設施配套等工作。目前,創科路、慧科路等11條園區市政道路已建成,通車總長11.5公裡;任莊路、鴻業路等15條在建市政道路順利施工;拆除違建154處、清理積存垃圾2.3萬平方米;對房屋建築、店面門頭、遊園廣場、交通幹道、老式公廁等進行高標準建設改造提升,建設完善「馬渡·黃河」主題文化牆、衛生服務站及「鄉村大食堂」等公共服務設施,為下一步發展鄉村旅遊夯實環境基礎。

讓黃河成為書寫燦爛篇章的「文化河」「景觀河」。依託燦爛的黃河文化,打造度假休閒類、文化體驗類、旅遊觀光類及戶外拓展類等多樣的旅遊度假體驗,讓金水北部成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與休閒旅遊度假區開發的一個標杆。

牢記殷殷囑託,130萬金水人交上一年發展新答卷,金水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轄區群眾美好生活質量的增長點。」

水木清華出芙蓉

悠悠歲月,這裡,從來不缺少波瀾壯闊的史卷;

跌宕雄風,這裡,從來不缺少中原兒女的豪情。

5月29日,興達路街道馬渡村中心廣場鑼鼓喧天,5.7米高的金色泥馬雕塑重新落座村委會廣場前。駿馬栩栩如生、神思躍動,四蹄翻騰、長鬃飄揚,你若端詳,好似耳邊傳來千年前的嘶吼,響徹雲霄。

馬渡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這雕塑,雕刻著美麗傳說「泥馬渡康王」的典故就發生在此地。採訪黃河金水段,繞不開有料有故事的馬渡村。

鄉村振興 馬渡一馬當先

綠樹成蔭的堤畔,有處紅牆灰瓦的村落,這便是馬渡,一個盛名在外的「魅力鄉村」。

歷史上這裡曾經是黃河的古渡口,是連接古都汴梁、洛陽和溝通黃河南北重要的貨運碼頭,昔日車船雲集、商賈如潮。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南渡錄》中記載: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在北宋末年曾被金兵追殺,騎泥馬渡黃河,馬渡由此而得名。

黃河雖然在金水區「急匆匆」穿越6.9公裡而過,但卻留下了千年黃河防汛難題答卷:馬渡險工。馬渡險工始建於1722年,工程全長3864米,現有壩、垛、護岸100道。由於工程所處河段是黃河遊蕩型河道,河勢遊蕩多變,歷史上,黃河曾經兩次在該段發生決溢(1722年、1887年)。

人民治黃以來,這裡曾發生過多次重大險情。馬渡險工是鄭州市轄區重要險工之一,工程挑流能力較強,根石深度一般在7米至10米,是保障鄭州河段的重要屏障。

上世紀90年代,根據黃河綜合治理規劃,共建設21道壩,工程全長2100米,工程建成後該段河勢逐步歸順,確保了黃河防洪工程的安全。

這兩年,馬渡站上了歷史潮點。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9年11月15日,鄭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三項工程、一項管理」實施意見;2020年1月4日,鄭州發布1200平方公裡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規劃。

黃河孕育馬渡,文產反哺金水。機遇降臨,天時地利人和,金水迅速啟動以馬渡村為起步區的連片發展計劃,講好黃河故事、唱好沿黃文化,將15平方公裡沿黃河區域打造成具有鮮明「金招牌」的生態文化休閒片區。

金水沿黃區域包含北四環—慧科大道(規劃)以北區域土地面積約15平方公裡,涵蓋馬渡、來童寨、黃崗廟3個行政村,5000餘畝的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和1795畝的金水郊野公園,自然生態優勢卓越。

2006年,中央出臺了《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馬渡村緊緊抓住這一機遇;2008年,馬渡村啟動了新農村建設;2010年群眾全部回遷聯排新居,居住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被評為「全國魅力鄉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接待了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40多個國家的考察團。

千帆過盡方懂得,泥馬的嘶鳴是在訴說馬渡不平凡的昨天和充滿希望的明天。

沿黃文旅 帶動鄉村建設

2019年11月15日,全市改進城市管理與改善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出臺的「三項工程、一項管理」中,城鄉結合部綜合改造工程成為重要一環。

長久以來偏安一隅,馬渡終於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璀璨耀眼的未來頻頻招手。

金水區緊貼鄉村振興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規劃和城鄉結合部綜合改造工程三大契機,以馬渡村為起步區、核心區,先期打造馬渡優良環境,二期向東拓展,未來將來童寨、黃崗廟、金水郊野公園和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囊括其中。

遇土播春,馬渡村迸發出勃勃生機。村支部委員尹金領、於全喜等104名黨員一起,帶領村民擼起袖子搞發展。

先「去汙」,由內到外,由地下到地上,村基礎設施和拆違治亂同步進行;再「增綠」,綠化培土、路肩整理、苗木栽植同步進行;後「添彩」,生態公園、郊野公園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山川披綠衣,為大地添底色。

「未來希望大,生活有奔頭了!」56歲的於全喜滿面春風,笑容不斷。

如今,村委會的圍牆拆了,泥馬雕塑「鳥槍換炮」;改建中心廣場,增加面積、降低臺階高度便於村民出入;兩側放置大屏幕,用於搭臺唱戲等文化活動;盤活現有資源,原本用於婚喪嫁娶的大禮堂改為農家大食堂……

「重塑金身」的馬渡村,成為金水沿黃流域發展橋頭堡,為的是引鳳築巢,集聚文旅項目、人才、優質資源,培育文旅產業,打造金水科教園區文旅產業生態體系,塑造金水名片,為振興河南、出彩中原送上一道「本幫特色菜」。

馬渡村和泥馬一起煥發新生。瞧瞧!鎏金的身軀遒勁有力,欲馳騁,念奔騰。

科技騰飛 孵化「中國智造」

誰說鄉村的發展只能與「土」為伍?

北四環為界,北部馬渡毗鄰黃河孕育文化,「土」字領跑;南部園區連片生長潛力無限,「洋」字領飛。「土」與「洋」的結合,在金水區沿黃流域發展交相輝映。

2019年12月20日11時22分,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一箭多星」成功發射了河南「國智恆好年景中原金水一號」等9顆小衛星。

而赫赫有名的「金水一號」的「出品方」,就穩坐金水沿黃流域的金科智匯谷。

金科智匯谷是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全市20個創新創業綜合體之一,也是金水圍繞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兩大國家級戰略,重點打造的集科技研發、技術轉移、創新孵化、人才集聚、綜合服務配套為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區。

在這個園區內,「河南智造」打破了地域邊界,金水科技引領著中原大地一起騰飛。

項目總建築面積27.21萬平方米,建設總投資約16億元,2019年10月建成使用。通過引入「人工智慧」新業態,園區實現「智能系統+物業管理」的新模式。

「園區兩期加起來,餐廳可容納3000至5000人同時就餐。」「總管家」河南頤城金安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項目經理關春義介紹。

截至目前,金科智匯谷已入駐河南華清生態環境研究所、國智恆北鬥好年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8家企業。西亞斯國際軟體園、大國際創業孵化中心等園區也正在極速生長中。

有人的地方就得有服務。2019年12月,金科智匯谷社區正式成立。「共有2893戶居民在這工作生活,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居住有鴻園、瀚海爾灣,學校有鴻興路中學、金水區第二實驗小學,生活有便利店、乾洗店等配套門店,未來還將建成1200平方米功能館室齊全的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書記尹燕燕信心滿滿。

文化帶動旅遊,旅遊導入產業,產業反哺區域,經濟發展環環相扣,相輔相生。

厚重底色 提振鄉村神韻

文運同村運相牽,文脈同村脈相連。

馬渡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村莊。傳承傳奇,呼喚創新。對此,興達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孔之見說:「歷史賦予的厚重底色,在鄉村振興上不僅要深挖,更要蔓延,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

講好一段故事,發展一個區域。馬渡村不差故事,差的是故事的輸出。興達路街道辦事處與馬渡村委會反覆推敲,怎樣才能使馬渡的文化絢爛綻放?

除了泥馬雕塑外,會說故事的文化牆首當其衝。今年7月份,揭開紅蓋頭的文化牆驚豔世人。如果說數百畝的大花園就是文化幕布,那麼,大花園前的文化牆就是流動的映像。村莊簡介、「泥馬渡康王」典故、馬渡險工、新農村改造、新時期美麗鄉村建設等內容以多種形式重現歷史。

從新農村邁步到美麗鄉村,跨越的是文化,飛躍的卻是精神。

為提振馬渡村民的精氣神,興達路街道引進河南廣播電視臺「中原戲迷擂臺賽」,政府搭臺、文化唱戲,結合戲劇創作和文化旅遊資源,共同建設美麗鄉村,打造黃河文明尋根處、黃河文化傳承地、黃河生態示範區,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行業特色的黃河文化體系。從今年下半年開始,8場大型賽事陸續展開,將一直持續到2021年1月。

與此同時,馬渡村德治、法治、自治並重,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開闢道德榜和善行義舉榜,開展「家風家訓」徵集、道德模範戶評選和「衛生示範戶」評選等活動,引導村民知榮辱、講正氣、樹新風,形成人人關心、戶戶參與,促進全村提升向縱深發展。

回望過去,泥馬已渡走康王。遙想未來,泥馬將渡來鳳凰。這,鐵定不是朦朦朧朧的新傳說,而是冉冉升起、漸行漸近的新傳奇!

鄭報全媒體記者 聶焱 黨賀喜 圖片均由金水區委宣傳部提供

相關焦點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四站:黃河文化沐懷川
    鄭州報業集團、鄭州日報社「黃河頌歌——中原迴響」沿黃實地探訪活動採訪團在焦作了解到,如今在懷川大地,黃河不僅實現了安瀾,還為焦作提供生活、工業和生態用水,千百年來積澱的治水文化,更為焦作發展文化旅遊業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鄭州站·鞏義篇:河洛匯流天下聞
    如果說此時的黃河有著衝向平原的舒緩與博大,黃河鞏義段的34公裡的河道,則是鄭州境內最早領略到「一條大河波浪寬」壯美風貌的首選之地。依嵩嶽、鄰黃河,伊洛河與黃河在這裡交匯,孕育出輝煌燦爛的河洛文化——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豐厚的文旅資源,鄭州西部的鞏義,經過一場又一場「硬仗、難仗」,逐漸發展成黃河流域一顆燦爛迷人的「河洛明珠」。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鄭州站·滎陽篇:「水」墨丹青繪畫卷
    滎陽黃河自然和文化優勢明顯。鄭州黃河核心資源集中在「三大河灣」,滎陽所在的河灣面積最大,資源密度最高,生態資源與文化遺產資源兼備。黃河流經滎陽廣武鎮、高村鄉、王村鎮、汜水鎮四鎮,滎陽沿黃岸線45.7公裡,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105平方公裡,黃河幹支流流域576平方公裡。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六站:八朝古都芳菲「汴」
    黃河自古有「鐵頭銅尾豆腐腰」之說,開封正好處於黃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記載以來,黃河開封段決口338次。九曲黃河十八彎,最後一道彎「彎」在蘭考東壩頭,黃河流域最長險工「險」在開封黑崗口。黃河開封段治理與保護的成效,關係黃河治理與保護的全局。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四):黃河文化沐懷川
    鄭州報業集團、鄭州日報社「黃河頌歌——中原迴響」沿黃實地探訪活動採訪團在焦作了解到,如今在懷川大地,黃河不僅實現了安瀾,還為焦作提供生活、工業和生態用水,千百年來積澱的治水文化,更為焦作發展文化旅遊業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鄭州站·滎陽篇:「水」墨丹青繪畫卷
    滎陽黃河自然和文化優勢明顯。鄭州黃河核心資源集中在「三大河灣」,滎陽所在的河灣面積最大,資源密度最高,生態資源與文化遺產資源兼備。黃河流經滎陽廣武鎮、高村鄉、王村鎮、汜水鎮四鎮,滎陽沿黃岸線45.7公裡,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105平方公裡,黃河幹支流流域576平方公裡。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三站:濟濟勝景源源來
    悠悠黃河水,如同一條玉帶順流而下,穿越三面環山的豫西北城市——濟源,使得城市依山傍水,與自然融合成景。近年來,地處黃河中下遊的濟源堅持黃河安瀾這一底線,守住保護治理這一核心,抓住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傳承黃河文化這一根脈,發揚愚公精神,奏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交響曲濟源樂章。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一站:天鵝高吟安瀾曲
    8月31日至9月1日,鄭州報業集團、鄭州日報社「黃河頌歌——中原迴響」沿黃實地探訪活動採訪團隊來到第一站——三門峽市,觸摸這座「黃河明珠」的發展脈搏,感受「天鵝之城」 的生態魅力。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在對黃河的認識、治理過程中,獲得生存智慧,汲取創造靈感,塑造精神世界,同時也賦予黃河生命,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圖騰。「萬裡黃河第一壩」, 說起三門峽,外地人無不為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雄偉壯美所震撼。三門峽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建、因黃河而興。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鄭州站·中牟篇:風光兩岸畫「中」收
    《鄭州日報》版面△風光兩岸畫「中」收9月,迎著風,站在被譽為「黃河第一跨」的官渡黃河大橋之畔,雄渾壯麗的大河風光一覽無餘,滔滔黃河挾一川豪情、裹兩岸清風,去路千裡,讓人不禁胸懷激蕩。官渡黃河大橋的南起點,位於中牟縣萬灘鎮。這裡,也正是「官渡之戰」的古戰場。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七站:龍都「衛風」賦新詩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走廊,打造「黃河中藥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與保護振翼雙飛,濮陽畫卷正徐徐展開。濮陽地處黃河河南段最下遊,黃河過境167.5公裡,佔全省的23.6%。境內黃河流域面積2142平方公裡,佔全省的42.9%。「二級懸河」全省最長、滯洪區面積全省最大,素有「黃河之險險在河南、河南之險險在濮陽」的說法。如果說三門峽是「西大門」,黃河水自此奔湧浩蕩,流入河南;那麼濮陽就是「東大門」,目送黃河水浩浩湯湯,流向山東。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八站:「五河」奔騰「鄭」發力
    ,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澤被中原的生命之河。「我們小時候經常來黃河邊玩,這次是第一次帶妞來看黃河,想給孩子照張相,讓她長大了知道自己半歲就來看過母親河!」張蕾和丈夫向記者講述帶孩子來看黃河的初衷。北臨滔滔黃河,南依巍巍邙山,東臨京廣鐵路,西望桃花峪和楚漢爭霸古戰場……鄭州黃河文化公園擁有雄渾壯美的大河風光、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五站:豐沃「牧野」織錦繡
    近日,省中原城市圈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發布《2020年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工作要點》,明確要推進「軌道上的都市圈」建設,適時開展鄭新市域鐵路前期研究,並開展跨黃河高速通道研究。在國家戰略利好的加持下,在區域發展大潮的助推下,新鄉、鄭州兩座隔河而望的城市,必將攜手乘風,描畫出波瀾壯闊的時代新畫卷。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七站:龍都「衛風」賦新詩
    金堤河是黃河下遊的一條重要支流,歷史上為黃河故道,發源於豫北滑縣,流經河南的濮陽、範縣,縱穿北金堤滯洪區,在臺前縣張莊匯入黃河。傳說秦始皇跑馬修金堤——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初,濮陽一帶黃河連年決堤成災,秦始皇提出「南修金堤擋黃水,北修長城攔大兵」,下旨在黃河漲水前,修一條固若金湯的黃河大堤,命名「金堤」。
  • 【黃河頌歌—中原迴響】第八站:「五河」奔騰「鄭」發力
    鄭州日報版面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澤被中原的生命之河。「我們小時候經常來黃河邊玩,這次是第一次帶妞來看黃河,想給孩子照張相,讓她長大了知道自己半歲就來看過母親河!」張蕾和丈夫向記者講述帶孩子來看黃河的初衷。北臨滔滔黃河,南依巍巍邙山,東臨京廣鐵路,西望桃花峪和楚漢爭霸古戰場……鄭州黃河文化公園擁有雄渾壯美的大河風光、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
  • 「夜讀」一曲黃河兒女的頌歌
    小說以充滿激情的筆調,以「我」——一個北京知青娃為敘事角,寫了拜師、運糧、踏冰道、撿鳥蛋和過跌浪崖幾件事,從而塑造了二才老漢、瞎老明、水女子、麻臉、二狗蛋等錚錚鐵骨的黃河兒女群相。寫他們紅橄欖一般堅韌、頑強的性格;寫他們黃河水一般粗獷、豪放的氣質;寫他們的勤勞善良,寫他們的愛憎恩怨。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作者對黃河對黃河兒女的熱愛、讚美之情。
  • 「黃河岸邊鄭州人」「金沙」傳頌「黃河謠」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德藝雙馨」藝術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王玲介紹,黃河中下遊的灘地中,產出一種特殊的河沙——黃河金沙泥,這種閃著金光的沙子,其顆粒表面光滑透明,並且富含大量的金屬化合物,因而成為重要的工藝品製作原料。
  • 菏澤:黃河落日圓
    5月5日下午,與一眾好友赴黃河玩耍,驅車行走在美麗的沿黃大堤上,風景如畫。黃河下遊的堤防工程,遠在春秋中期就已經逐步形成。當時諸侯各霸一方,所修堤防線路極不合理。到戰國黃河下遊堤防已經具有相當規模。秦漢時期黃河下遊堤防逐漸完備。初夏的黃河大堤,身邊的風景,也是賞心悅目。一群波爾山羊迎面而來,放羊人在後面悠閒地走著。行走在黃河大堤上,綠樹成蔭。一幅田園風光,宛如油畫。置身河畔綠色叢林,踏在厚實的土地上,腳下傳來簌簌的迴響。
  • 「詩詞鑑賞」九曲黃河萬裡沙——關於黃河的詩詞,你了解多少呢?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黃河落盡走東海 萬裡寫入襟懷間」.......自古而今,有關黃河的俗語、詩句不絕於耳。泛黃河唐-孟郊誰開崑崙源,流出混沌河。積雨飛作風,驚龍噴為波。湘瑟颼飀弦,越賓嗚咽歌。
  • 藝術家如何講述黃河故事?來這裡看一場以「垚」為名的美術展
    9月20日,「黃河故事——藝術寫生系列活動」第二站(鄭州)成果展「垚——母親河畔的迴響」 展覽研討會在位於鄭州二七區櫻桃溝的鄭州櫻桃美術館舉行。鄭州站的黃河故事藝術寫生活動,從籌備到公開徵集藝術家,再到實地寫生,而後自主創作,再到展覽呈現,歷時3個月。
  • 今有「滔滔黃河水,悠悠中華情」,黃河金岸,黃河樓巍然屹立
    #遇見美好春天#古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今有「滔滔黃河水黃河樓的大牌樓是其主入口,在牌樓的正面主匾上書有四個大字「大哉黃河」;牌樓的背面主匾上書有四個大字「美哉黃河」。黃河樓於2010年開工建設,建築巍然屹立於黃河西岸,初見高達108米的主樓,就來往遊客眼前一亮,驚嘆於如此宏偉的建築,就算是青銅峽市民也是感到尤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