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安徽之行,本日來到九華山,一般的遊客或香客在山上只住一晚,我計劃住上三晚,得意洋洋地跟民宿老闆「吹噓」時,老闆說這裡很多人過來住上一個月避暑,我當時就「沒電」了。
這次又是長途旅行,且在特殊時期,一路從哈爾濱飛合肥,再到宏村、齊雲山、屯溪、徽州古城,再到九華山,「特種兵」拉練般的強度,真是有點吃不消。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的九華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
九華山風景區面積較大,主要景區有花臺景區、天台景區、百歲宮景區、九華街景區。那麼,九華街如何會與各大景區齊名?成為九華山風景區的四大景區之一的,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九華街景區吧。本圖拍攝於百歲宮纜車上,畫面近端就是九華街區。
九華街裡有示意圖和簡介,讓遊人能更好地了解九華老街。九華老街始建於1600年前,以化城寺為中心的寺廟、徽派建築自西向東沿串珠狀池塘、溪谷展布,街長1370米。數十座歷史悠久的寺廟、上百家店鋪與民房構成僧俗共處,農商禪交融的文化景觀,是九華山人文景觀薈萃之地。
今天要介紹的是九華老街的化城寺,化城寺迎面是一座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有一個月牙形的蓮池,名月牙池,傳說為當年地藏放生池。
化城寺為九華山開山祖寺,歷史最悠久又是地藏菩薩道場,是九華山寺院的「總叢林」。
東晉隆安五年,也就是公元401 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築室為庵。唐至德年間(公元756—758 年)改建,定名為化城寺。山門上的牌匾由趙樸初先生題寫。
化城寺為四進院落式建築,第一進為靈官殿,進深16.5米,面闊五間,有兩個小井,兩側為廂房。其臺基比平面高出3.7米。
第二進為天王殿,寬20米,進深20.5米,敞廳堂,有落水天井,東、西兩側有伴廊。殿廳上方的藻井,四周鑲畫板一圈,呈滿天星鬥狀,結構嚴謹,造型精美。其臺基比第一進高出1.5米。
化城寺已闢為九華山歷史文物館,這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化城寺將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側的佛教文物和該寺的一些文物珍寶搬遷過來,集中展覽。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諭筆跡,有傳說是金地藏王穿過的僧靴和使用的寶印,還有宋代和元代的巖紅瓷和青藍瓷缽,以及從緬甸傳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貝葉經等文物。
展廳的顯著位置有重點展示的文物,近端透明展櫃裡是宋代和元代的巖紅瓷,緊鄰的展櫃裡是諦聽鑄像。
諦聽,俗稱獨角獸,為金地藏坐騎。你還有印象嗎?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就諦聽辨別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清康熙年間姑蘇眾信士募化冶鑄敬獻九華山,乃鎮館之寶。
在九華山腳下,還有一座免費參觀的大願文化園,園內有座99米的地藏菩薩露天銅像,氣勢恢弘,是世界上最高的露天大佛銅像。
銅像腳下,就有一座巨大的諦聽雕塑,惟妙惟肖,十分傳神。
介紹完了諦聽,咱們再回到九華老街的化城寺。靠牆的位置是九華山可移動文物展。
「金地藏」帽、鞋。清代,信眾們根據九華山史料的記載對金地藏的描述,繡制了虎頭、龍紋圖案的僧帽、鞋,供奉在化城寺。
雨傘和拖鞋,是1957年九華山義方法師隨同訪問緬甸時,緬甸佛教界贈送義方法師的禮品。
彩繪鏤空雲龍紋萬歲碑。明萬曆皇帝為九華山頒賜「大藏經」,九華山僧眾雕刻鏤空祝歲碑為皇帝祝壽,此碑以堆積巖雕刻而成。
萬歲碑細節雕刻細膩繁複,堪為精品。
殿內的康熙御書「九華聖境」橫匾。
乾隆御書「芬陀普教」橫匾。
大雄寶殿前有大、小三個藻井,建於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大藻井的八角部共雕飾八條飛龍,加藻井頂端一條矯龍和珠球,組成「九龍戲球」。
最後一進為三層藏經樓,20米高,它的臺基比大殿高了2.7米。化城寺歷代曾遭受多次火災,現有殿宇大多為清朝光緒年間重建的,而藏經樓是明代宣德年間碩果僅存的建築。
藏經樓當日有法事活動,未開放參觀。據介紹,化城寺的藏經樓還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藏寶樓」,裡面藏有完好的《涅盤經》,更保存有明代百歲宮無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寫成的《華嚴血經》,保存至今,殊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