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2020-12-21 感悟人生之中國文學

初中課文裡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讀過好多遍,全文語言平實無華,卻處處流露著真情,令我百讀不厭。

魯迅先生的保姆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矮胖的、又迷信繁文縟節,又愛切切察察、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普通婦女。她睡覺很沉,推也推不動,睡相是一個滿床的「大」字。每每讀到這裡腦海裡都會展開聯想,忍不住哈哈大笑。可以想像魯迅先生寫這些文字的時候,絕對不是那麼嚴肅古板的神情,小時候的迅哥兒帶有幾分幽默的可愛。寫長媽媽給他講長毛進城的故事,長毛要擄去好看的姑娘,迅哥兒說:「長媽媽是不要緊的」。這真是貶低阿長顏值的最高水平。但是長媽媽卻嚴肅的告訴迅哥兒:「她們是要脫了褲子站在城門擋炮眼的」.這讓年幼的迅哥兒對阿長有了些敬意。

最感動的還是長媽媽給迅哥兒買回來有畫的「三哼經」那一節。一個小孩迷戀上有畫的圖書,一直念念不忘,卻因為各種原因求而不得。長媽媽卻實現了迅哥兒的夢想。書中寫「別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情,長媽媽卻能做成功」。迅哥對長媽媽的感情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每回讀到這裡都很開心很感動,為迅哥兒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寶書而開心,為長媽媽給迅哥買書的行為所感動!字裡行間能深深地感受到長媽媽熱心幫助孩子的美麗心靈!

魯迅先生最後結尾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讀到這裡潸然淚下。真不希望這麼善良可愛的長媽媽去世。

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長媽媽已經走了三十年了,但是魯迅先生從未忘記這麼一個樸實善良的阿媽。長媽媽只是那個年代最普通的勞動婦女,但是她的善良和對迅哥兒的關愛一直影響著魯迅先生。我想長媽媽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平凡人生中的那幾年帶過一個孩子,長大以後他會成為一個為人民疾苦而奮筆疾書的大作家。長媽媽是舊社會不幸的女人,沒有身份地位、沒有讀書認字,甚至沒有自己的姓名;但是她的勤勞和善良影響著迅哥兒。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如今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悲憫同情裡藏著長媽媽的愛。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做一個好人,像長媽媽那樣。雖然很普通,也會有一些小缺點,但是我們儘可能地的用真誠善良的心,去理解他人、關愛他人。我們作為一個平凡的人平凡的過完了一生,但是我們播下的良善友愛種子,將會在某些地方生根發芽。他們會茁壯成長,為後人留下一片綠蔭。

相關焦點

  •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懷念保姆長媽媽的背後,我了解多少?
    它在收錄魯迅先生於1926年避難期間創作的10篇散文中,大多篇章都提到阿長。在三篇寫人的文章中,魯迅集中筆力去刻畫阿長的就佔其一,即《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通過敘寫兒時與阿長相處的一些小片段,尤其是阿長為他買來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這件事,來表達他對阿長深切的感激、尊敬與懷念之情。那麼,魯迅先生懷念阿長的背後,隱藏著哪些深層原因呢?
  • 為了不毒害學生心靈,專家呼籲把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踢出課本
    《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暖的一篇文章,長期以來一直被選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深受師生們的喜愛。這篇文章不僅暖,而且暖得非常有水準。它不是一上來就寫阿長有多好,而是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
  • 李承懋:信任是最期待的愛——讀《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這本書的名字叫《山海經》。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我居然和魯訊一樣,深深地著迷於《山海經》。小學四年級那年,我第一次閱讀《山海經》,與《山海經》中的「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相遇。最讓我著迷的是「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 讀《朝花夕拾》:童趣與溫情,發現不一樣的魯迅先生
    我們讀《阿長與山海經》時,我們可以在家境良好的迅哥兒的家庭中看到那個時代的舊中國殘存的長工和保姆制度,而在《仇貓》這一篇中,我們也能見識到那些愚昧的國人醜惡的嘴臉,和那個年代社會黑暗的陰影面。通讀整本書,也像是跟隨先生的腳步在時光的長廊中走了一遭,那些或好或壞,或大或小的事件,在如今看來,也都不過是歷史的塵埃,遇風就散了。
  • 魯迅先生最讓人感動的,不是《狂人日記》或《阿Q正傳》,而是它
    說到魯迅先生的作品,人們往往會想到他的小說,如《狂人日記》,如《阿Q正傳》等,但我卻認為,值得一讀再讀、令人感動的文章,是魯迅的一篇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有的讀者也許並不熟悉這一篇,但它真是被魯迅先生寫得一波三折,婉轉動人。
  • 課堂生成的精彩——《阿長與〈山海經〉》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魯迅先生是充滿良知的文學家,現代意識的啟蒙思想家,文化巨匠。他的作品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是充盈學生精神世界最好的文化大餐之一,有助於學生養成真摯的充滿人性的品格。但在實際教學中,「魯迅文學作品怎麼教,怎樣學」卻始終在探討在爭論,一直沒有得出完滿的答案。上學期的一節課,讓我有了新的感悟。過程描述:《阿長與〈山海經〉》是出自《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
  • 魯迅本人流年不利,阿長和閏土也生不由己,所以逝者如斯,無人知
    魯迅筆下的兩大平民形象,為何都沒有名字和生卒時間?答案淚崩本題目原為回答某讀者君的疑問,現單獨整理成文發布,原標題:魯迅先生為什麼直到阿長去世不相知他的姓名和經歷?然而囿於封建門閥的尊卑等級制度,家中女眷除非對家族有特大功勞(母以子貴,或者有賢良淑德的品質,或者曾拯救家族於危難),族譜中不得留下名諱,魯迅家中族譜尚且如此,阿長作為一個普通的女傭,更不遑多言。然而即便是封建禮教不近人情,可我們仍能從魯迅的筆下窺見阿長的音容笑貌和精神風採。
  • 原來魯迅的文章要這樣讀更帶勁!輕鬆記憶內容情節,語感也提升了
    我在五年級時學到《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筆者當時小學是五年制,因此五年級時就學到了你們今天六年級課本中的課文),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立刻被其所吸引——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有這樣的魅力,你或許一次很難讀懂,但你可以隔幾年就翻出來讀一次,總會有新的認知和體會,可是今天我們很多同學會認為魯迅的文章都太「高大上」,老師家長們也不會輕易推薦魯迅的文章給大家,我認為這種顧慮完全不必要
  • 經典欣賞: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 》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載於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現已被編入北師大八年級上期教材(五四學年段)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6課。
  • 七年級第9課《阿長與<山海經>》詳細批註。梳理課文知識點、難點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包括小說,雜文,散文等。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等。關於《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 魯迅文章是去還是留 聽聽專家教師怎麼說
    紹興魯迅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張國海,把新舊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魯迅文章做了對比:  老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9篇:七(上)的《風箏》,七(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八(上)的《阿長與<山海經>》,八(下)的《藤野先生》、《雪》;九(上)的《故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九(下)的《孔乙己》;新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無論數量還是排序都有調整,基本保持每學期一篇的規格:《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 喜愛有多遠——讀《朝花夕拾》有感
    喜愛有多遠 —讀《朝花夕拾》有感近知天命的魯迅,對青少年時代「鮮美可口」的記憶,奉若珍寶。原本,少年魯迅對粗枝大葉、不通文墨的傭人阿長並無半點好感。後來,魯迅卻在意外收到阿長贈送最愛寶書——《山海經》時,仿佛遇到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自此,因極喜愛這本書,而對阿長有了深刻的好感與印象。
  • 用生命唱響愛國讚歌——讀《朝花夕拾·吶喊》有感
    用生命唱響愛國讚歌——讀《朝花夕拾·吶喊》有感博樂市第五中學 曾豔今天讀了魯迅的《朝花夕拾·吶喊》(吉林大學出版社),在走近作者魯迅時21歲的魯迅用一首短詩向世人展示了他的一片赤誠之心:「靈臺無計逃神天,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的日本求學,棄醫從文更是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他的拳拳愛國心。1926年3月18日的屠殺事件,讓這個偉大丈夫憤筆疾書,一口氣,寫出了六節雜文《無花的薔薇之二》,控訴北洋軍閥這一天所犯下的罪行。
  • 《阿長與山海經》閱讀答案參考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範文
    ­  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麼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  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 朗誦:阿長與《山海經》
    《山海經》作者:魯迅 朗誦:曹燦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麼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緻得多了。這一部直到前年還在,是縮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卻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失掉了。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吧。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 童年讀魯迅的文章覺得艱澀艱懂,經厲世事後再讀,已不再是童年。
    那麼,最近在網上有眾多的網友,發出共同的聲音,說小時候讀不懂魯迅的文章,等讀懂他的文章己經老了。網友的言論確實觸碰到了我的神經,使我感同身受。為了迎合網友的觀點,我連夜在網上查閱了魯迅先生的作品,像《故鄉》、《吶喊》、《朝花夕拾》等等許多文章,雖然魯迅先生早己離我們遠去,與我們不是同一個時代,但是從他的文章中不難發現,魯迅先生說的有道理,而且他的理論一直到現在很受用。
  • 人文課堂 | 現代散文鑑賞《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節選)/魯迅(著)   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麼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  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語文教材?
    我個人認為,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從中學語文課本中撤銷。但是,所謂的「魯迅的文章陸續被踢出中文教科書」,這本身就是假新聞,純粹是假的。在中小學漢語課本中,魯迅的文章仍然佔有一席之地。魯迅的文章仍出現在語文教科書中。
  • 魯迅全集《朝花夕拾》帶你走進魯迅先生小時候軼事,感人又搞笑!
    說起《少年閏土》我想大家一定都會有印象的,這篇文章塑造了一個在魯迅眼中「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魯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對比,突出了閏土的形象。與中年的閏土做了巨大的對比。衰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農民生活在封建政權壓迫剝削、愚弄、毒害下。
  • 重識魯迅先生
    初中讀《阿長與<山海經>》,高中讀《祝福》,作者塑造的仿佛總是淳樸善良卻多少有些不幸的農村婦女形象,而這形象似乎又總是中國舊社會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縮影。初中時候讀《野草》,那文字多麼艱澀,我始終不明白他要表達什麼。然而讀書筆記必須完成,於是我摘錄了《雪》中的一段,把什麼革命的精神、對社會黑暗的諷刺統統搬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