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毒害學生心靈,專家呼籲把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踢出課本

2020-09-24 文學之新

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暖的一篇文章,長期以來一直被選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深受師生們的喜愛。

這篇文章不僅暖,而且暖得非常有水準。它不是一上來就寫阿長有多好,而是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文章先是寫童年時代的自己心目中的阿長並不好,她有「喜歡打小報告」、「睡相不好」、「太多古板的規矩」、「謀害隱鼠」等缺點,這是非常真實的兒童視角。

但到了後半部分,筆鋒忽然一轉,通過阿長給自己買《山海經》這件事,呈現出了一個「偉大」的阿長。此外,文章還通過「長毛」的故事,在中間過程中製造了一個小起伏——對阿長有了敬意,但敬意又消失了。

學生寫敘事類文章,普遍存在平鋪直敘、缺乏起伏的問題。《阿長與<山海經>》這種波瀾起伏、先抑後揚的整體結構,對學生是很有啟發意義的。這其實不完全是散文筆法,還摻入了一些小說筆法。

除了結構之外,《阿長與<山海經>》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頗有小說意味。我們知道,小說是非常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一部小說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有沒有塑造出能給人深刻印象的人物;散文的話,一般很難塑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

《阿長與<山海經>》則塑造出了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的形象,有血有肉格外真實。因此,無論是從寫人還是記事的角度來看,《阿長與<山海經>》都可以說是一篇優秀的範文。

但就是這樣一篇近乎完美的文章,卻也被一些專家找到了「致命缺陷」,進而呼籲將文章踢出課本。比如韓石山就指出,《阿長與<山海經>》太過汙穢了,毒害青少年心靈,應該踢出課本。

韓石山是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專家,出版過很多專著,是山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山西文學》主編,有「文壇刀客」、徐志摩研究第一人、新文化運動以來對魯迅最不認同的專家等響亮名頭。

韓石山不僅批評魯迅的作品,還專門針對教科書中的魯迅文章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和演講進行批評。對於《阿長與<山海經>》,韓石山認為這篇文章不過是寫一個醜婦人的顢頇與仁慈,毫無美感可言。不僅如此,韓石山還指出這篇文章中有一段話是對婦女是人格的慢侮,對少年是心靈的戕害:

「那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韓石山指出:這樣汙穢的文字,讓教員在課堂上當著那些少男少女怎麼講?勉強講了,又讓那些少男們對他們的少女同學發生怎樣感想?古人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僅僅因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而將此篇選入初中語文課本的人,其無兒女乎?

韓石山發出這番高論之後,不少擁躉為他送上了鮮花了掌聲。比如有人這樣評價道:從一些小的地方,最能看出韓石山的犀利。所謂「小的地方」,指的自然是「脫褲子」這處細節。還有人專門發表了一篇《壯哉!韓石山》稱讚道:(韓石山)為什麼會有這種嚴峻的批判精神?在回答中文系學生提問時,他回答了六個字,有智慧,有擔當

在小新看來,韓石山確實有小聰明,不過遠稱不上智慧。他對《阿長與<山海經>》的批評,更沒有體現出擔當精神,只不過是為了批而批、為了黑而黑。畢竟,韓石山一直是抬胡適、貶魯迅的。他的代表作《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看似公道,其實目的是抬胡貶魯。

小新認為,脫離歷史背景去看待的話,「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確實會顯得汙穢。但文學評論或文學欣賞從來就講究知人論世,講究結合歷史背景。義和團用「陰門陣」禦敵,赤手空拳刀槍不入的作戰方式,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阿長將自己曾經禦敵作為一種光榮,這其實不是對她的恥笑,而是對她的同情。阿長的愚昧,難道是她個人的問題嗎?如果當時的環境不是那樣,如果她能接受科學的教育,她還會如此愚昧嗎?

這其實恰恰顯出了魯迅的深刻,通過一個平凡的小細節,流露出極致的悲哀。這種悲哀,是最能警醒世人、發人深省的。初中學生可能理解不了這些,但隨著年歲的增長,這些道理自然會慢慢懂。

小新認為,《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幾乎沒有任何槽點、近乎完美的寫人記事散文,它應該繼續留在教科書中。事實上,除了這篇文章之外,《朝花夕拾》中的每篇散文都寫得很好,對中小學生來說就是一篇篇範文。

相關焦點

  • 專家提出「少不讀魯迅」,魯迅逐漸退出課本,背後的原因讓人氣憤
    在他逝世之後的大半個世紀裡,他的文章也一直留在中學課本中,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學子。《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孔乙己》、《藥》、《為了忘卻的紀念》、《記念劉和珍君》、《故鄉》、《祝福》、《阿Q正傳》等等,都是極為經典的課文。
  •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初中課文裡有一篇魯迅先生寫的文章《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讀過好多遍,全文語言平實無華,卻處處流露著真情,令我百讀不厭。魯迅先生的保姆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矮胖的、又迷信繁文縟節,又愛切切察察、在背後議論別人的普通婦女。
  •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懷念保姆長媽媽的背後,我了解多少?
    它在收錄魯迅先生於1926年避難期間創作的10篇散文中,大多篇章都提到阿長。在三篇寫人的文章中,魯迅集中筆力去刻畫阿長的就佔其一,即《阿長與〈山海經〉》。魯迅先生通過敘寫兒時與阿長相處的一些小片段,尤其是阿長為他買來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這件事,來表達他對阿長深切的感激、尊敬與懷念之情。那麼,魯迅先生懷念阿長的背後,隱藏著哪些深層原因呢?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語文教材?
    近年來,有關魯迅的文章已被踢出中學漢語課本的消息已經在網際網路上發布,許多人對此表示不滿。他們認為,不應這樣對待魯迅,而應將魯迅的文章保存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中學生都可以閱讀魯迅的文章。這些人堅持和尊重的魯迅文章當然是一件好事。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寫童年樂趣的,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倫理道德的,有《二十四孝圖》;指出中國人劣根性的,有《阿Q正傳》;追悼革命烈士,讚揚革命精神的,有《紀念劉和珍君》;反封建禮教、堅持文化改革的,有《狂人日記》和《孔乙己》;歌頌仁人義士俠義精神的,有《鑄劍》。
  • 課堂生成的精彩——《阿長與〈山海經〉》教學案例
    但在實際教學中,「魯迅文學作品怎麼教,怎樣學」卻始終在探討在爭論,一直沒有得出完滿的答案。上學期的一節課,讓我有了新的感悟。過程描述:《阿長與〈山海經〉》是出自《朝花夕拾》的一篇散文。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所以在她去世三十年後,作者寫了此文紀念她。課堂上,我正在引導學生分析阿長這一人物形象,一向不愛發言的一男生大聲問:「老師,阿長到底是怎麼買到《山海經》的?」「上書店唄!」,「可她不識字呀!」,「問別人唄。」,「可她不知道書名呀?」
  • 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變遷
    難怪有同學慨嘆:「我們不是不喜歡魯迅,我們是被逼著不喜歡魯迅。」  日前一則關於各地教材換血,「魯迅大撤退」的微博引發震蕩,經過媒體的幾輪熱炒及辨析後,事實漸漸浮出水面: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近20年來確實在逐步「撤退」,但至少最近一次課改,魯迅沒「撤」。  教育專家認為相較於「撤還是沒撤」、「撤了多少」這些爭論,真正應該關注的是中學語文的教學方式。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荒唐理由讓人氣憤
    通常來講,對於選入課本的作品,人們往往懷著敬意和尊崇;因為那些作品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送給正在接受教育的學子們的精神食糧。讓人無奈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留在我們學生時代的魯迅作品,卻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被移除語文教材。
  • 人文課堂 | 現代散文鑑賞《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節選)/魯迅(著) 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我們那裡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
  • 經典欣賞:阿長與《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 》是魯迅的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選自魯迅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原載於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六期。現已被編入北師大八年級上期教材(五四學年段)與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6課。
  • 魯迅要被踢出語文課本,現實嗎,你記憶中的魯迅文章有什麼?
    「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而其中的周樹人就是我們的魯迅先生,可以說魯迅就是好幾代人的記憶,尤其是一般碰到魯迅的文章老師總會大講特講,還要摘抄出來一些優美語句供我們背誦。
  • 《阿長與山海經》閱讀答案參考 《阿長與山海經》讀後感範文
    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麼呢!­  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著繪圖的《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
  • 七年級第9課《阿長與<山海經>》詳細批註。梳理課文知識點、難點
    關於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包括小說,雜文,散文等。代表作品:《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等。關於《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
  • 朗誦:阿長與《山海經》
    《山海經》作者:魯迅 朗誦:曹燦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我們那裡沒有姓長的;她生得黃胖而矮,「長」也不是形容詞。又不是她的名字,記得她自己說過,她的名字是叫作什麼姑娘的。什麼姑娘,我現在已經忘卻了,總之不是長姑娘;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
  • 《背影》、《荷塘月色》將被踢出課本?余光中:朱自清是假大師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對朱自清文成就評價的變化,近年來朱自清的散文卻受到不少非議,不少人喊著要把朱自清的文章踢出課本,包括學生、語文教師、專家教授等各群體人士。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為了表達對魯迅的敬意,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總共有《一件小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記念劉和珍君》、《藥》、《為了忘卻的記念》、《〈吶喊〉自序》、《祝福》、《藤野先生》、《孔乙己》、《狂人日記》、《阿Q正傳》、《阿長與〈山海經〉》、《魯迅自傳》、《燈下漫筆·節選》、《拿來主義》、《流產與斷種》、《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30多篇文章,入選了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
  • 李承懋:信任是最期待的愛——讀《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這本書的名字叫《山海經》。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我居然和魯訊一樣,深深地著迷於《山海經》。小學四年級那年,我第一次閱讀《山海經》,與《山海經》中的「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相遇。最讓我著迷的是「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 「魯迅文章只有小學生水平,不然為何總節選在學生課本」
    近來放下了手機電腦,捧起書本,讀了許多文章,這其中當然少不了魯迅先生的。想當年,做學生的時候,每學期語文課本發下來之後,我可是憑藉語感就能知道哪篇文章是魯迅寫的。這麼一想,忽然有個疑問,人們都說,什麼成長階段看什麼書籍,那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都是放在小學中學的課本中節選,是不是說明先生的文章就是學生水平呢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魯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方面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他是精神的先驅,是民族的靈魂,因此魯迅的部分作品是在一定程度上適合教導孩子們的,但是在這些課文中有些文章的出現還是值得被思考的,究竟哪些該選,哪些不該選。先來看一下在中學課本上出現的魯迅的作品(部分篇目可能因教材不同或時間有些微偏差)。
  • 魯迅本人流年不利,阿長和閏土也生不由己,所以逝者如斯,無人知
    魯迅筆下的兩大平民形象,為何都沒有名字和生卒時間?答案淚崩本題目原為回答某讀者君的疑問,現單獨整理成文發布,原標題:魯迅先生為什麼直到阿長去世不相知他的姓名和經歷?然而囿於封建門閥的尊卑等級制度,家中女眷除非對家族有特大功勞(母以子貴,或者有賢良淑德的品質,或者曾拯救家族於危難),族譜中不得留下名諱,魯迅家中族譜尚且如此,阿長作為一個普通的女傭,更不遑多言。然而即便是封建禮教不近人情,可我們仍能從魯迅的筆下窺見阿長的音容笑貌和精神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