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荒唐理由讓人氣憤

2021-01-07 愛啃書的初拾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愛啃書的初拾

聊民國文壇,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是永遠不該繞過去的人物!

民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爆發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時代,所誕生的文豪學者百年來影響力不衰。

作為民國文壇巨匠的魯迅,能夠在億萬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除了其文學作品本身具有穿透力,還因為他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教材,從小學到高中,很多作品都需要背誦全文。

立志「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他,憑藉犀利見血的文筆,刻畫出眾多如《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故鄉》等經典作品,這些悲戚冷清的故事,亦深深刻在了一代代人的腦海。

通常來講,對於選入課本的作品,人們往往懷著敬意和尊崇;因為那些作品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是送給正在接受教育的學子們的精神食糧。

讓人無奈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留在我們學生時代的魯迅作品,卻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被移除語文教材。

如2007年,北京市的語文課本中,把《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移出教材;

如2008年,山西省啟用的人教版語文課本中,撤掉了《阿Q正傳》;

如200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新版語文教材中,撤下了《藥》《記念劉和珍君》;

如2010年,江蘇版語文課本撤掉了《阿Q正傳》……

對於魯迅作品連續被移除的現象,很多讀者覺得可惜;當然在眾多惋嘆聲中,也不乏有些專家學者拍手稱快,其理由也讓人覺得莫名奇妙。

其中在「反魯」呼聲中,搖旗吶喊聲最為響亮的當屬著名學者韓石山。

【韓石山提出「少不讀魯迅」,荒謬理由竟是少兒不宜】

韓石山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專家,也是《山西文學》主編,向來有「文壇刀客」、徐志摩研究第一人、「反魯專家」等響亮名頭。

在這種權威身份的加持中,他針對魯迅及其作品的激烈發言,著實讓人倒吸冷氣!

韓石山認為:魯迅是個舊文人!

首先用語與文風,都是舊的——氣憤、怨恨、詛咒、嘲諷、無所不用其極;

而後是思想陳舊:即便偶爾說說光明一類的詞,不是言不及義,就是大而無當。

「在他那裡,是看不到什麼建設性的改造社會的建言的。」

為了闡述自己更加系統的反魯思想,韓石山專門出版了作品《少不讀魯迅,老不讀胡適》,在其中他用較大篇幅對魯迅的風格、其眾多經典作品進行了猛烈抨擊!

而大部分作品被抨擊緣由,竟然是因為「少兒不宜」,「毒害少年心靈」

韓石山評《阿Q正傳》:沒有結構的嚴謹,也沒有思想的深沉。

他說:「純粹以幽默甚至輕慢的筆調出之,不經意間便寫成了這麼一篇名作。但它極不宜收入課本,做中學生的教材。它寫的是一個農村的流氓,調戲婦女,偷人財物,既麻木不仁,又冥頑不靈,說是怎樣的深刻,怕都是評論者的附會……」

除此之外,他抨擊《阿長與〈山海經〉》的理由也如出一轍:

「寫一個醜婦人的顢頇與仁慈,毫無美感可言;作者對這位兒時的保姆是懷念的,但這懷念中有鄙棄的成分,顯得很不厚道。」

為了證明作品不適合給學生們看,韓石山還專門摘錄作品的原文分析:

「哪裡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我們也要被擄去。城外有兵來攻的時候,長毛就叫我們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

對於這段文字,他的評論是:

「這樣汙穢的文字,你讓教員在課堂上當著那些少男少女怎麼講?勉強講了,你讓那些少男們對他們的少女同學發生怎樣的感想?」

而對於比較著名的《記念劉和珍君》,韓石山的評價更是匪夷所思:

在他看來,作品寫得太過血腥,魯迅對劉和珍的悼念太過於激烈,單是「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這一句話,就完全能夠帶壞青少年的思想,也不應當入選。

對於這些評價,我只想說:

淺薄永遠是可怕的,因為淺薄到一定程度,就意味著上演荒謬鬧劇。

韓石山「少不讀魯迅」的言論,更像是以無知無畏的傲慢姿態射出的思想毒箭,他不負責任的淺薄,折射出的倒是自我認知的荒謬。

【這場「貶魯」的傲慢論調,本質是無知和淺薄的鬧劇】

不知大家對於韓石山的言論怎麼看待,但看完他的《少不讀魯迅》後,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滿紙荒唐言。

我們品讀文學作品,往往是結合時代背景去看;因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達,往往是受其境遇和經歷所影響,因而呈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分析魯迅作品,更是如此!

就拿被韓石山貼上「少兒不宜」的《阿Q正傳》來說,這部作品創作於1921年12月,我們的民族因為外界侵略是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而國人卻因為封建保守的社會制度,其人性和思想始終處於麻木中,身為作者的魯迅,他所接觸的時代是病態的,國人亦是病態的。

文中的阿Q是典型的欺軟怕硬者,因為無法反抗權威人士,便把怨氣撒在更加弱小的人物身上;這番對人物的刻畫實則體現了人性的麻木和荒唐。

而被韓石山怒批「影響不良」的《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在得知劉和珍犧牲後,懷著悲痛的心情寫出來的,他沉痛激烈的字句,所揭露的恰恰是北洋政府的黑暗與無情。

特別是那些流傳至今的名句,如: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在時光沉澱中,這些句子早就成為了精神意志的傳遞,讀來讓人充滿力量,又何來影響不良的說法呢?

如果品讀魯迅的作品,僅僅看到他筆下人物調戲尼姑、長毛讓婦女們脫褲子、鋼叉傷害了小動物……這倒是閱讀者的悲哀了。

時代在變,學生們的教材應該得到更新,以把最符合當代時局的價值觀傳遞給莘莘學子,但曾幾何時,移除經典的理由漸漸變得無比荒謬了?

就如家喻戶曉的《愚公移山》,著名詩人席慕容曾公開發言:強烈建議將這篇課文移除教材,因為內容實在不環保,容易引導孩子不尊重自然。

寫到這裡,很想問問所謂的專家學者們:在你們眼裡,究竟什麼樣的作品對孩子們是有益處的呢?

對於學生們「適不適合讀魯迅」的爭議,我很贊同兒童作家作家曹文軒的話:

「我們小時候文化氛圍那麼差都能讀懂魯迅,現在的孩子個個都那麼聰明,難道都讀不懂魯迅了嗎?」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也實在不必把孩子看得那麼嬌貴,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也有自己的註解能力,對於作品的理解,很多時候其實比成年人更具有觀點。

論魯迅作品:他的很多作品需要反反覆覆閱讀,才能洞悉其中的智慧和內涵;對於學生群體而言,魯迅的作品雖有幾分拗口,但其中隱藏的思想內涵,也隨著老師們的引導逐漸顯露出來。

同樣的,讓學生接觸魯迅的經典作品,並非是完全去讀懂,而是在半知半解中,試著去了解複雜的歷史,也試著去了解複雜的人性,而不是長大成人以後,對待民族變遷史卻充滿「何不食肉糜」的反問!

畢竟:學生的成長不僅是身體的發育,更是思想價值觀的逐漸完善。

也是因此,本人對於韓石山貼在魯迅作品上的「少兒不宜」標籤,也只當它是無知和淺薄的鬧劇總結。

【時隔84年,我們為什麼還要讀魯迅?】

84年前,文壇領袖魯迅病逝上海,葬禮震驚整個中國:

國母宋慶齡為他披上「民族魂」旗幟,如蔡元培、巴金、蕭軍等16位具有影響力的學者為他抬棺扶柩,就連蔣中正也派人送來「先生千古」的輓聯。

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在動蕩時代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作為棄醫從文的民族脊梁,和直言不諱的英勇戰士,魯迅的文章是犀利諷刺的。他為腐敗荒唐的世事吶喊,為沉默愚昧的民眾吶喊,而這份響亮的吶喊聲也震醒了沉睡的龍魂。

魯迅先生走了,可他筆下的人物卻從未死去;在84年後的今天,推薦大家讀魯迅的文章,是因為他筆下人物的警醒意義和精神催發,也的確是仍舊影響著一代代的讀者:

1、讀魯迅,讀的是對人生的警醒!

細觀這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多少人活成了魯迅筆下的人物。

如那個欺軟怕硬的阿Q:作為被生活捶打的人,遭到老爺們扇嘴巴時不敢出氣,但欺負起比自己弱小的人物時,卻卯足了狠勁兒。

因為打不過假洋鬼子,就去羞辱尼姑;因為不敢招惹富貴的老爺們,就對身邊的小幫工拳打腳踢……

舊時代的阿Q死去了,可新時代的阿Q屢見不鮮:多少人以諂媚的姿態拜高踩低,用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則肆意碾壓比自己弱小的人?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這樣的荒唐現象,何嘗不是人性的悲哀?

如那個只會抱怨的祥林嫂:她的人生遍布苦難,先是兩任丈夫猝然離世,後是疼愛的孩子也被野狼叼走,沉重的現實摧毀了她的希望,而她的怨念也自毀了人生的所有可能。

同樣面臨一地雞毛的生活,有多少人活成了祥林嫂般的怨婦模樣?用顧影自憐的方式不斷重複著自己的苦難,用隨處宣洩的方式不斷抱怨著生活的糟糕……

可這世界上又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呢?成年人如果失去對邊界感的把控,最終也只活出了悲哀的笑話。

再如那個被生活磨平稜角的閏土:初識迅哥時,他是活潑開朗的少年,脖子上的銀項圈、手中的雪亮鋼叉,是他意氣風發的見證。

可時隔20年後的閏土,卻在貧瘠生活的拖累下,成為麻木沉默的中年人;曾經的快樂玩伴「迅哥」成為他口中畢恭畢敬的「老爺」,曾經無話不談的豁達全部藏到了那隻破舊的菸斗中……

滄桑變換,物是人非!

如今身為成年人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另一個閏土?時間的重重磨礪下,我們最終還是承認了自己的平凡以及現實的無奈。

那些少時讀來晦澀不解的文字,如今再看已成滿眼淚花。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走得太遠,也經歷得越多,以至於慢慢忘記了出發的初衷。

讀魯迅,尋找的是一份警醒力量,而這種力量的寶貴在於,它能喚醒麻木的內心,重使無力者有力,悲觀者前行。

2、讀魯迅,觸摸的是精神的晶石!

我們的偉人曾評價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是的!魯迅最大的魅力,便是他敢於揭露血淋淋的現實。

當沉睡的國人都在選擇偽裝的時候,唯有魯迅用鋒利如手術刀的筆,解剖著自己的靈魂,也解剖著不忍直視的社會現狀;而那些如驚雷般響亮的吶喊,亦為黑暗中行走的人們帶去了光明,指引了前進的方向!

無論世事如何風急雨驟,都需要清醒的勇士匡扶正義。

如今的時代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無數的國人尚在夢寐當中;投機倒把者、作奸犯科者、為虎作倀者屢見不鮮,我們依舊迫切需要這樣的呼聲,喚醒沉睡中的國人。

如今再讀魯迅,實則觸摸的是精神的晶石;先生那支尖利的筆,於起落間發出激越戧聲,亦能夠劃破物慾橫流的牢籠,讓受困的世人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光明。

從魯迅作品中收穫珍貴的啟蒙精神,時刻激勵我們奮進,這是魯迅作品的現實意義;將魯迅傳遞的精神食糧與生活經驗結合,正確引導溫室中長大的後代兒女,這是我們的責任。

也是因此,由衷推薦大家讀讀魯迅的作品。

我始終覺得:讀書是精神的享受,更是視覺的享受!好的經典作品,配有精美的裝幀,才更加提升閱讀的儀式感和幸福感。

2021年了,如果想為自己準備份新年禮物,真不妨收藏套作為經典文學的《魯迅全集》。

由衷給大家推薦套魯迅的正版全集,整套作品包括:《朝花夕拾》系列、《故事新編》系列、《吶喊》《彷徨》系列以及《魯迅雜文精選》等;裡邊收錄的正是魯迅影響力深遠的各類經典作品,如上文講到的阿Q、閏土、祥林嫂的故事全都被囊括其中。

全10冊僅售99元,相當於9.9元一本;作為經典文學的正版圖書,這套作品很適合作為新年禮物;無論是送給孩子,還是送給2021年的自己,都別具意義!

辭舊迎新之際,記得也為書櫃添點「衣物」,喜歡的話,不妨點擊下方連結【去看看】

新的一年,也願魯迅先生的這些經典作品能夠成為我們的精神支柱,陪伴我們在2021年的未知旅程中,披荊斬棘!

【寫在最後的話】

對於韓石山的言論,本人認為存在偏激色彩,但魯迅作品被大量刪減也確為事實;大家怎麼看待:魯迅作品被移出課本的現象?歡迎留言區討論!

相關焦點

  • 專家提出「少不讀魯迅」,魯迅逐漸退出課本,背後的原因讓人氣憤
    但是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大波專家學者打出了「反魯」大旗,想方設法從各個角度對魯迅進行貶低、攻擊,比較有王朔、馮驥才、李敖、韓石山等人。王朔、李敖等人大多是一些不成體系的評論,難以傷及魯迅根本。馮驥才算是比較狠辣,他說魯迅的批判是因為中了西方傳教士的計。
  • 魯迅作品從語文書中「大撤退」是誤會(圖)
    不管你是將他看成革命家,還是個普通的文人,但作為「骨頭最硬」的人,魯迅對此間國人的影響不言而喻,只是前一陣子傳出的消息高中語文教材課改「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說法讓很多人難以接受。
  • 魯迅作品並未大撤退 經典名篇依然在教材中
    文/本報記者黃茜、徐靜  阿Q、老夏、劉和珍……很多人在高中時代,通過語文教材認識了這些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並且終生難忘。如今卻有網友發帖稱,發現20多篇經典文章被語文教材刪除,其中包括魯迅的諸多名篇。
  • 魯迅作品並未「大撤退」經典名篇依然在教材中
    記者翻閱目前全國各地採用的6個版本高中語文教材目錄發現,絕大多數網上傳言被「刪除」的經典名篇依然在教材中。  阿Q、老夏、劉和珍……很多人在高中時代,通過語文教材認識了這些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並且終生難忘。如今卻有網友發帖稱,發現20多篇經典文章被語文教材刪除,其中包括魯迅的諸多名篇。
  • 語文教材「魯迅大撤退」現象是什麼原因,為何魯迅的作品越來越少
    並非所有人都能真正理解文中的含義,所以就出現了許多歪曲事實、妖魔神話魯迅文中含義的作品。魯迅先生的作品保留了他原有的特點,許多文學專家以及學者對他的文章進行大量的翻閱以及研究,發現他的文章主要體現了怎樣提升國民性。
  • 語文教材裡的魯迅作品,減了多少?
    全國中小學今日開學,包括語文教科書在內的統編三科教材正式啟用。每次語文教材改版,都會引發「魯迅作品大撤退」的議論,這次也不例外。百年來,魯迅作品在教科書中,經歷了怎樣的浮沉?一些出於政治原因被過分解讀的魯迅文章,被剔除出教材。魯迅研究專家李何林就此曾論及,「聽說《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答託洛斯基派》《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風波》等都被換掉了,不知是什麼理由……難道說是因為『四人幫』曾經歪曲利用過其中的意思或詞句當棍子打了人嗎?那不能由魯迅作品本身負責。」⑥這些文章政治意味過重,被認為不宜出現在中學教材中。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9月6日,編劇劉毅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比如《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朱德的扁擔》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
  • 專家回應教材「拋棄魯迅」質疑 經典應跟上時代
    傅元峰:編寫組的專家認為,要重新去考慮什麼樣的選文在這麼一個新的時代值得孩子們去學習,有些之前認為是經典的文章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經典。之所以會有人提出異議,都是因為他們在當時教育模式下的「經典文章」,是上一個時代的教材中的「經典」。  新京報:那是說一些人對這些文章不再被選入語文教材的看法有問題了?
  • 高中課本大「變臉」 「魯迅大撤退」惹爭議(圖)
    [提要] 9月6日,編劇劉毅在其微博上發帖稱,「開學了,各地教材大換血」——他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比如《孔雀東南飛》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  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魯迅,該不該請出小學教材?李敖:30歲前不讀魯迅,30後不讀胡適
    建國以後,魯迅在中小學課本的地位,仿佛是鎮宅的門神,亦或春晚綁定的馮鞏老師。但近些年來,有關「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開始甚囂塵上,引動無數敏感神經,逐漸成為公共場域裡的一場「大撕逼」。百度搜索「魯迅與小學教材」,出現結果竟達8,930,000個。
  • 江蘇教材編者證實語文必修課刪除魯迅文章
    「炒作『魯迅作品大撤退』的人根本連教材都沒看過,因為他不知道,新課改後教材除了必修本還有選修本!」採訪中,一位參與蘇教版高中語文組編寫的老師告訴記者。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很多網友認為,刪除大量經典作品無論對於老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不利。
  • 人教版語文教材送走「魯迅」?
    ■ 焦點  「魯迅大撤退」是老話題  此次新版教材中將魯迅的《風箏》更換掉了。  對於此次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被更換,北京市教科院相關專家表示,相比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言,魯迅的文章入選中小學教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篇幅呈下降趨勢。一些深奧難懂的內容被替換或調整到高中階段。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更新是教材發展的基本路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障學生學習的質量。
  • 調查發現上海版語文教材不刪魯迅作品 只是微調
    記者調查發現幾個版本只是微調——  滬版語文教材不刪魯迅作品  馬丹  新學期開學大半個月,一條「20多篇經典文章被新教材踢出局」的微博轉帖在網上熱傳,引起了「各地教材換血」、「魯迅作品從中學語文撤退」等討論。但記者調查發現,其實各地教材仍以微調為主,並未出現大規模的刪減。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魯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方面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他是精神的先驅,是民族的靈魂,因此魯迅的部分作品是在一定程度上適合教導孩子們的,但是在這些課文中有些文章的出現還是值得被思考的,究竟哪些該選,哪些不該選。先來看一下在中學課本上出現的魯迅的作品(部分篇目可能因教材不同或時間有些微偏差)。
  • 專家:初一晦澀讀魯迅不如去看宮崎駿
    而備受關注的是,魯迅的文章《風箏》也消失不見了。有專家認為,魯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初中生能感知的,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也有人認為,很多刪除的文章可能是幾代人的記憶,不讓孩子學很可惜。關於魯迅文章從語文教材大撤退的問題再次引發廣泛爭論。
  • 魯迅文章再被刪出教材 專家:不如看宮崎駿(圖)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1/3課文調整 刪除魯迅《風箏》  近日,新學期開學,拿到人教版初一語文教材的老師發現,新課本30篇課文中,9篇課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而備受關注的是,魯迅的文章《風箏》也消失不見了。有專家認為,魯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初中生能感知的,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也有人認為,很多刪除的文章可能是幾代人的記憶,不讓孩子學很可惜。關於魯迅文章從語文教材大撤退的問題再次引發廣泛爭論。
  • 人教版教材僅一篇魯迅課文被換
    ■ 焦點「魯迅大撤退」是老話題此次新版教材中將魯迅的《風箏》更換掉了。對於此次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被更換,北京市教科院相關專家表示,相比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而言,魯迅的文章入選中小學教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教材)篇幅呈下降趨勢。一些深奧難懂的內容被替換或調整到高中階段。根據學生學習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更新是教材發展的基本路徑,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障學生學習的質量。
  • 魯迅文章是去還是留 聽聽專家教師怎麼說
    學生圈裡流行一句順口溜:中學生有「三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幾乎每年,都會傳出魯迅作品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被刪減的消息。今年開學初,由教育部統一編寫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在全國開始使用。其中,語文教材裡關於魯迅文章的「去留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昨天,第十二屆全國魯迅學校校際交流會在學軍中學舉行。
  • 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魯迅確實是語文教材入選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說魯迅作品對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學上有難度,就應該退出教材,則有些無理取鬧。語文教學難道不是為了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鑑賞能力嗎?
  • 魯迅作品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我不喜歡,但希望有」    但是,據調查,目前大部分中學生感到魯迅作品難懂而且不喜歡魯迅作品。除了課文,一般不讀其他魯迅作品。「一怕文言文,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是他們的口頭禪。    怎樣看待魯迅作品「立人」篇目    廣東警官學院鄭璀宇老師指出:經過上世紀末的中學語文教育大討論以後,魯迅作品中學生不好理解的《「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文學和出汗》、《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等退出了中學語文課本,可是目前政治性較強的篇目還是偏多,反映人性的篇目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