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後,魯迅在中小學課本的地位,仿佛是鎮宅的門神,亦或春晚綁定的馮鞏老師。但近些年來,有關「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開始甚囂塵上,引動無數敏感神經,逐漸成為公共場域裡的一場「大撕逼」。百度搜索「魯迅與小學教材」,出現結果竟達8,930,000個。
我想,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當代中國人心中,「魯迅」早已不是一個作家那麼簡單,而是升華為一種符號、一類象徵了,批判的、抗爭的、理性的、先進的、反封建的,等等不一而足。教材作為國民精神引導至關重要的一環,或刪除或減少,都代表著某種思想動向,乃至隱晦暗示。魯迅去世84年,依然是中國社會風吹草動的風向標。
儘管人教社一再「闢謠」稱,「魯迅文章大撤退」是子虛烏有之事,但是魯迅文章的年年遞減,確實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看到,在最近的2017年9月由教育部統一編寫的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只剩下了6篇,而小學教材更是只留下碩果僅存的兩篇:選自《故鄉》的《少年閏土》、以及選自《野草》的《好的故事》。以至於知乎上有的家長抱怨稱,「早已可有可無」。
是的,若僅從數量上看,群眾擔心的,要「將魯迅請出去」的輿論,並非空穴來風。
除開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單單從技術層面而論,「魯迅文章該不該退出小學課本」這個問題,確實有太多討論的空間。
我們每個人都比神仙還明白,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墊腳石,了不起眼,但位置核心,方寸之石可以挽大廈之將傾,甚至是輔助文化復興之基業。這是尺寸必爭之地。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小學語文教材的兩大新動向:1,反映革命傳統與革命精神的正能量作品,不斷在遞增;2,與時下「國學熱」相關的是,古代詩文佔比已經超過一半。
教材的選文,肯定是與時代風潮息息相關的。所以,這些年來,小學教育特別是教材實踐中,一些本來被壓制住的疑慮,也紛紛浮出水面。其中,最核心的爭議,我想不外乎兩個:其一,是白話與文言的比例設置問題;其二,就是魯迅該不該被「辭退」或者打發「退會」了。
我不怕得罪各位,我要聲明我的觀念:魯迅的文章必須退出小學課本!但這種退出,不是野蠻的「辭退」了之,而是禮貌的給他「升遷」。歸結一句話就是:魯迅那艱澀難懂的文字,並不切合小朋友,而其思想的晦暗,小學生過早地讀之也會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魯迅文章,應該集中到中學去,尤其是大學中!
過去,作家李敖有句名言,稱「30歲前不讀魯迅,30歲後不讀胡適」,這話固然極端了點,但過早讀魯迅怕會有反作用的意見,也是很多人的共識吧!
因為,我們討論的問題,歸納起來其實不外有三:1,適不適合;2,效果好不好;3,中小學教育其理念與核心的邊界在哪裡。
圖\人教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回應:不存在「魯迅大撤退」的情況
首先,「清退」魯迅不是「罷免」魯迅,更不是否定魯迅,而是他的文章與思想實在「藥性」過重,不大適合小學的「教育療法」。我們知道,提議迅哥兒掙脫教育家給他打造的「鐵屋子」,讓魯迅走出小學生課堂,不和小朋友廝混,走向更廣闊世界,是特別讓一些朋友倍覺傷感情的事情,甚至於聲色俱厲如喪考妣。
可這些朋友群體,大概有個基本特徵,多數都是中年以上,在社會中頗有地位,有著一呼百應的話語權,也掌握著中小學教改乃至輿論喉舌的命脈,他們從小讀魯出生、受魯影響、視為精神偶像,讓魯迅走出小學課程,簡直如同拆除他們的精神聖殿一般嚴重,就像如今面對八九零後青年非議張國榮先生一樣是需要勇氣的。
而問題重心在於,小學生教育不是某群人的情感問題,更不是否定魯迅價值、意義、和地位的問題。而是在中小學特別是小學教育中,需要特別清楚、特別求實的承認,魯迅的文章、思想確實和當下的小、初學生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有著極大的差距,在實踐中處處體現出扞格不入的狀況。這一點,凡是接受過大陸小學教育的童鞋們、中小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大概體會最深。
所以,我們的教育課本理應因勢順導,理清一些不適合其年齡特徵、心理狀態的課文,讓中小學語文教育更加合理和完善化。甚至我想,魯迅本人如果在世,以他的一貫主張和邏輯,倘若知道大家這麼搞法,讓他的文章的入主小學課本,他都會玩命反對之。
他不愧是個偉大而有自知的人,生前就反覆表示,青年人最好不要讀他的文章,因為他寫下的文字,要麼晦澀,要麼激憤,要麼陰鬱黑暗。
其次,我們看看中小學特別是小學教育中強化魯迅的成效如何。
其實,魯迅「加盟」小學教育機構近六十年,還該不該「續籤」,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是看這麼多年下來,教育實踐的成效如何。我認為,魯迅的「常駐」小學課堂,其教育成效即便不能說是完全失敗的,也應該說是非常讓人失望的。 這個問題當然見仁見智,可能永遠無解。
但是,這個問題又是全體國民都可以感同身受的,因為九年義務教育貫徹以來,幾乎人人都是參與者,而且這個問題倘若沒有達成共識,日後我們的子孫幾代都還要深受此中的困擾。魯迅的思想是極為深切深刻的,文章又幾乎無一例外的晦澀難懂,主持者的擁魯派絞盡腦汁讓魯迅在小學課堂分一杯羹,然後處心積慮的選擇一些魯迅文章中最粗淺的部分——
什麼「窗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什麼《故鄉》、《藤野先生》、《三味書屋》之類,可是,各位同志,你們是否可以坦白承認,不要說你小學那時天降大任能「懂」,甚至於十年八年以後,甚至都已經是為人父母為人祖父母的年紀,對於這些課文您到底理解了幾成?
所以,從小學課堂中請出魯迅,從實際成效來看,也是理所當然的,完全不必文過飾非。
最後,我們還應該參照看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的核心理念,到底在於哪裡?
平日我們檯面上的人物一談到中小學教育理念問題,就天外飛仙一般不著邊際使勁往大說。其實完全不必如此遮掩。我們還是務實一點,讓上帝的還給上帝,魔鬼的還給魔鬼,小朋友的還給小朋友。我不才,理清一下思緒,參考下赫爾巴特、杜威、贊科夫等教育學大家的理論,認為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的語文課程其教育核心的邊界在於:
1,識文斷字,給予最基礎的漢字識別、作文指導。這個功能設置真的和魯迅沒啥關係。因為魯迅的文章,其表達個性、別致,基本脫離「常規」,是漢語文學大道上的「超級賽車手」,小朋友學走路都沒多久,教他滑板車都是危險,你還讓他學「老司機」?顯然期望值過高。
而且,魯迅這麼強悍文學基因的常年入駐,其實也並沒有讓我們的小學生朋友在語文學習、作文表達、文化提升上有更多的助力,反倒是和其餘不恰當的課文一起,阻礙著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更好、更合適的文章吸收、學習更為正確的作文表達,獲取更為優良的文學素養。魯迅文章該不該入駐小學課本,正是這一集體反思的體現之一。
圖\已故著名學者王元化:推重魯迅與反思魯迅同樣重要
2,「健康人性塑形」和「初級人文精神薰陶」的初衷。小朋友是人生中的基礎階段,不僅身體在成長,精神也在塑形,因此,對於其教育需要健康、人性第一,人文為中心,在課文的選擇中應力求明白曉暢、觀念易懂、文字優美、思想溫和等這些方面都能結合較好的文章。
魯迅當然並非是「不健康」的,只是其佶屈聱牙的文字表述、其有仇必報的人生觀念、其負氣鬥狠的生活態度、其尖刻凌厲的處事風格,實際不適合還沒有較好理解能力的中小學生朋友,讓魯迅影響他們,不僅是揠苗助長,說得刻薄一點,也就是自家掘坑自家埋。也正因如此,過去海外大學者林毓生先生有個很震驚人心的觀點,認為某時期集體迷亂,與魯迅的「鬥狠」的教育傳統及思想資源,有著千絲萬縷的干係。
也就是說,沒有魯迅的中文基礎教育,並不會引起什麼後果。我們這個社會,永遠需要魯迅,但「小學生」朋友們未必喜聞樂見呀!
因此,我的主張很簡單:魯迅文章,應該不一定非得走出小學課堂,但是「請」出小學課本最好。
也就是說,不是魯迅不好,更不是要去否定魯迅,而是10歲出頭甚至六七歲的兒童,並不懂也不適合看魯迅,甚至會帶來反效果。按魯迅自己的說法,自此以後,是應該改換些態度和方法的,而老實人誤將縱錯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這樣的混沌狀態,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魯迅及其文章,是我們這個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但是,這項遺產也不能演變成為大人世界對著小朋友精神壓迫的工具。魯迅一再聲嘶力竭地呼喊:「救救孩子」!你們聽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