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該不該請出小學教材?李敖:30歲前不讀魯迅,30後不讀胡適

2020-12-07 老隱隱於宅

建國以後,魯迅在中小學課本的地位,仿佛是鎮宅的門神,亦或春晚綁定的馮鞏老師。但近些年來,有關「魯迅文章在語文教材中大撤退」的言論,開始甚囂塵上,引動無數敏感神經,逐漸成為公共場域裡的一場「大撕逼」。百度搜索「魯迅與小學教材」,出現結果竟達8,930,000個。

我想,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當代中國人心中,「魯迅」早已不是一個作家那麼簡單,而是升華為一種符號、一類象徵了,批判的、抗爭的、理性的、先進的、反封建的,等等不一而足。教材作為國民精神引導至關重要的一環,或刪除或減少,都代表著某種思想動向,乃至隱晦暗示。魯迅去世84年,依然是中國社會風吹草動的風向標。

儘管人教社一再「闢謠」稱,「魯迅文章大撤退」是子虛烏有之事,但是魯迅文章的年年遞減,確實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看到,在最近的2017年9月由教育部統一編寫的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只剩下了6篇,而小學教材更是只留下碩果僅存的兩篇:選自《故鄉》的《少年閏土》、以及選自《野草》的《好的故事》。以至於知乎上有的家長抱怨稱,「早已可有可無」。

是的,若僅從數量上看,群眾擔心的,要「將魯迅請出去」的輿論,並非空穴來風。

除開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單單從技術層面而論,「魯迅文章該不該退出小學課本」這個問題,確實有太多討論的空間。

我們每個人都比神仙還明白,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墊腳石,了不起眼,但位置核心,方寸之石可以挽大廈之將傾,甚至是輔助文化復興之基業。這是尺寸必爭之地。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看出近些年來小學語文教材的兩大新動向:1,反映革命傳統與革命精神的正能量作品,不斷在遞增;2,與時下「國學熱」相關的是,古代詩文佔比已經超過一半。

教材的選文,肯定是與時代風潮息息相關的。所以,這些年來,小學教育特別是教材實踐中,一些本來被壓制住的疑慮,也紛紛浮出水面。其中,最核心的爭議,我想不外乎兩個:其一,是白話與文言的比例設置問題;其二,就是魯迅該不該被「辭退」或者打發「退會」了。

我不怕得罪各位,我要聲明我的觀念:魯迅的文章必須退出小學課本!但這種退出,不是野蠻的「辭退」了之,而是禮貌的給他「升遷」。歸結一句話就是:魯迅那艱澀難懂的文字,並不切合小朋友,而其思想的晦暗,小學生過早地讀之也會對其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魯迅文章,應該集中到中學去,尤其是大學中!

過去,作家李敖有句名言,稱「30歲前不讀魯迅,30歲後不讀胡適」,這話固然極端了點,但過早讀魯迅怕會有反作用的意見,也是很多人的共識吧!

因為,我們討論的問題,歸納起來其實不外有三:1,適不適合;2,效果好不好;3,中小學教育其理念與核心的邊界在哪裡。

圖\人教版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回應:不存在「魯迅大撤退」的情況

首先,「清退」魯迅不是「罷免」魯迅,更不是否定魯迅,而是他的文章與思想實在「藥性」過重,不大適合小學的「教育療法」。我們知道,提議迅哥兒掙脫教育家給他打造的「鐵屋子」,讓魯迅走出小學生課堂,不和小朋友廝混,走向更廣闊世界,是特別讓一些朋友倍覺傷感情的事情,甚至於聲色俱厲如喪考妣。

可這些朋友群體,大概有個基本特徵,多數都是中年以上,在社會中頗有地位,有著一呼百應的話語權,也掌握著中小學教改乃至輿論喉舌的命脈,他們從小讀魯出生、受魯影響、視為精神偶像,讓魯迅走出小學課程,簡直如同拆除他們的精神聖殿一般嚴重,就像如今面對八九零後青年非議張國榮先生一樣是需要勇氣的。

李敖:反對過早讀魯迅

而問題重心在於,小學生教育不是某群人的情感問題,更不是否定魯迅價值、意義、和地位的問題。而是在中小學特別是小學教育中,需要特別清楚、特別求實的承認,魯迅的文章、思想確實和當下的小、初學生的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有著極大的差距,在實踐中處處體現出扞格不入的狀況。這一點,凡是接受過大陸小學教育的童鞋們、中小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大概體會最深。

所以,我們的教育課本理應因勢順導,理清一些不適合其年齡特徵、心理狀態的課文,讓中小學語文教育更加合理和完善化。甚至我想,魯迅本人如果在世,以他的一貫主張和邏輯,倘若知道大家這麼搞法,讓他的文章的入主小學課本,他都會玩命反對之。

他不愧是個偉大而有自知的人,生前就反覆表示,青年人最好不要讀他的文章,因為他寫下的文字,要麼晦澀,要麼激憤,要麼陰鬱黑暗。

其次,我們看看中小學特別是小學教育中強化魯迅的成效如何。

其實,魯迅「加盟」小學教育機構近六十年,還該不該「續籤」,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是看這麼多年下來,教育實踐的成效如何。我認為,魯迅的「常駐」小學課堂,其教育成效即便不能說是完全失敗的,也應該說是非常讓人失望的。 這個問題當然見仁見智,可能永遠無解。

但是,這個問題又是全體國民都可以感同身受的,因為九年義務教育貫徹以來,幾乎人人都是參與者,而且這個問題倘若沒有達成共識,日後我們的子孫幾代都還要深受此中的困擾。魯迅的思想是極為深切深刻的,文章又幾乎無一例外的晦澀難懂,主持者的擁魯派絞盡腦汁讓魯迅在小學課堂分一杯羹,然後處心積慮的選擇一些魯迅文章中最粗淺的部分——

什麼「窗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什麼《故鄉》、《藤野先生》、《三味書屋》之類,可是,各位同志,你們是否可以坦白承認,不要說你小學那時天降大任能「懂」,甚至於十年八年以後,甚至都已經是為人父母為人祖父母的年紀,對於這些課文您到底理解了幾成?

所以,從小學課堂中請出魯迅,從實際成效來看,也是理所當然的,完全不必文過飾非。

最後,我們還應該參照看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的核心理念,到底在於哪裡?

平日我們檯面上的人物一談到中小學教育理念問題,就天外飛仙一般不著邊際使勁往大說。其實完全不必如此遮掩。我們還是務實一點,讓上帝的還給上帝,魔鬼的還給魔鬼,小朋友的還給小朋友。我不才,理清一下思緒,參考下赫爾巴特、杜威、贊科夫等教育學大家的理論,認為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的語文課程其教育核心的邊界在於:

1,識文斷字,給予最基礎的漢字識別、作文指導。這個功能設置真的和魯迅沒啥關係。因為魯迅的文章,其表達個性、別致,基本脫離「常規」,是漢語文學大道上的「超級賽車手」,小朋友學走路都沒多久,教他滑板車都是危險,你還讓他學「老司機」?顯然期望值過高。

而且,魯迅這麼強悍文學基因的常年入駐,其實也並沒有讓我們的小學生朋友在語文學習、作文表達、文化提升上有更多的助力,反倒是和其餘不恰當的課文一起,阻礙著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更好、更合適的文章吸收、學習更為正確的作文表達,獲取更為優良的文學素養。魯迅文章該不該入駐小學課本,正是這一集體反思的體現之一。

圖\已故著名學者王元化:推重魯迅與反思魯迅同樣重要

2,「健康人性塑形」和「初級人文精神薰陶」的初衷。小朋友是人生中的基礎階段,不僅身體在成長,精神也在塑形,因此,對於其教育需要健康、人性第一,人文為中心,在課文的選擇中應力求明白曉暢、觀念易懂、文字優美、思想溫和等這些方面都能結合較好的文章。

魯迅當然並非是「不健康」的,只是其佶屈聱牙的文字表述、其有仇必報的人生觀念、其負氣鬥狠的生活態度、其尖刻凌厲的處事風格,實際不適合還沒有較好理解能力的中小學生朋友,讓魯迅影響他們,不僅是揠苗助長,說得刻薄一點,也就是自家掘坑自家埋。也正因如此,過去海外大學者林毓生先生有個很震驚人心的觀點,認為某時期集體迷亂,與魯迅的「鬥狠」的教育傳統及思想資源,有著千絲萬縷的干係。

林毓生

也就是說,沒有魯迅的中文基礎教育,並不會引起什麼後果。我們這個社會,永遠需要魯迅,但「小學生」朋友們未必喜聞樂見呀!

因此,我的主張很簡單:魯迅文章,應該不一定非得走出小學課堂,但是「請」出小學課本最好。

也就是說,不是魯迅不好,更不是要去否定魯迅,而是10歲出頭甚至六七歲的兒童,並不懂也不適合看魯迅,甚至會帶來反效果。按魯迅自己的說法,自此以後,是應該改換些態度和方法的,而老實人誤將縱錯當作寬容,一味姑息下去,則現在這樣的混沌狀態,是可以無窮無盡的。

網圖侵刪

魯迅及其文章,是我們這個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但是,這項遺產也不能演變成為大人世界對著小朋友精神壓迫的工具。魯迅一再聲嘶力竭地呼喊:「救救孩子」!你們聽到了嗎?

相關焦點

  • 專家提出「少不讀魯迅」,魯迅逐漸退出課本,背後的原因讓人氣憤
    但是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忽然出現了一大波專家學者打出了「反魯」大旗,想方設法從各個角度對魯迅進行貶低、攻擊,比較有王朔、馮驥才、李敖、韓石山等人。王朔、李敖等人大多是一些不成體系的評論,難以傷及魯迅根本。馮驥才算是比較狠辣,他說魯迅的批判是因為中了西方傳教士的計。
  • 世人高估了魯迅?李敖:他享受著不該享受的榮譽,甚至被我甩在身後
    >,一生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對很多人魯迅先生都進行過不留情面的抨擊,然而,他卻從未因此結下私仇,相反,眾人哪怕在魯迅先生離世後對其評價都是相當敬仰的。,他自詡魯迅先生早已被自己甩在身後,更調侃著世人不該給魯迅先生如此高的評價,而他同樣曾活躍於當代文壇,就是臺灣作家李敖。
  • 李敖:魯迅頭腦不及格 他的作品主要是感情發洩
    8月30日,身著紅衣的李敖攜全家來到杭州。圖為李敖參觀杭州靈隱寺。何鳴 攝  8月30日,身著紅衣的李敖攜全家來到杭州。在媒體見面會上,李敖稱,十幾年前的「大全集」,由於政治情況的不同,至少有100多萬字的刪改,現在全部恢復原貌,自己很高興,今天等於是新書發布會。  新版《李敖大全集》項目負責人張純說,這次的新版總字數1400萬餘言,而這還遠不是李敖所寫文章的全部,比如他的兩個長篇小說《上山,上山,愛》和《虛擬的十七歲》就不在此列。
  • 「容忍」的胡適和「不饒恕」的魯迅
    無疑,胡適是一個tolerance主義者,也無疑,魯迅是反tolerance的。英語中這兩個詞的對立,除該詞本身外,便是在它之前加上in(即「不」「非」「無」之意),從而表示對該詞的否定。在這裡,in是一個小小的前綴,卻像楚河漢界一樣劃分了胡魯。
  • 專家呼籲:少不讀魯迅,教材中魯迅作品大撤退,荒唐理由讓人氣憤
    @愛啃書的初拾聊民國文壇,作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是永遠不該繞過去的人物!民國雖然只有短短幾十年,但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爆發出了中國文化的燦爛時代,所誕生的文豪學者百年來影響力不衰。
  • 李敖:魯迅先生不如我,他被嚴重高估!享受著不該享受的榮譽
    1.李敖揚言魯迅先生不如自己李敖曾信誓旦旦地表示魯迅先生不如自己,他覺得內地人過分地高估了魯迅先生,把魯迅先生當成是文學標杆,這是一種錯誤,李敖直言不諱地表示魯迅的文學水準比不上自己。聽了李敖的一番言論,相信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來,不知道他到底哪來的自信,敢同魯迅先生叫板。
  • 今天該怎樣讀胡適?
    在大陸,他曾被批判為「資產階級唯心論」的總代表,被認為是蔣政府的御用文人和走狗;而在臺灣,蔣介石在日記中卻寫下「以今日一般政客如胡適等,無道義,無人格,只賣其『自由』『民主』的假名,以提高其地位,期達其私慾,對國家前途與事實概置不顧,令人悲嘆……」胡適是一個不識相且不為時所用的人,也許恰恰如此,方顯現其思想的價值。然而,該怎樣解讀胡適,至今各方爭訟不休。
  • 李敖,你有何本事?憑什麼貶損魯迅?
    就好比李敖貶損魯迅,縱然言語上如此犀利,亦佔據後來者無法令往生者一吐為快的優勢,一一鋪開更是兩個理由、三個論據,可事實證明,終歸是李敖自不量力。理由之一,李敖和胡適李敖貶損魯迅,很大的一個理由便是胡適。為何兩個人的故事,會牽扯出第三個人,歸其根源,便是李敖對於胡適的推崇。
  • 吳昊:風雨十年讀李敖
    ,也不便回大陸的李敖,在大陸行後,受到大陸何止千萬青年的敬愛,我生於斯世,躬逢盛會,雖不能親見李先生,但遙想雄姿多年,這一次,總算是「近」了些。回憶十年前,我十五歲,初「識」李敖。那時我在爺爺的書房裡發現一本《李敖的情話》。其實在此前三年,我還是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就無意中在書架上遇到,但當時我迷戀二戰史事、吹捧屠格涅夫,並不知李敖為何許人也,而且還是「情話」,遂擦肩而過。但這次,我再也放不下了。於是從《李敖的情話》開始,我一發不可收拾,遍覽我能找到的所有李敖的和關於李敖的文字,直到今天,幾近十年。
  • 錢穆、魯迅、胡適:逝去的鐵三角與輕佻的當下
    反過來,現在讀林語堂,讀梁實秋,你還想像就在如此雋永輕淡的文字邊上,發生過「三·一八」血案,有過「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當然,在那樣的心境中,魯迅也消耗了自己。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錢鍾書那樣的學問了。我懷念魯迅,有我對自己的厭惡,常有一種苟活倖存的恥辱。日常生活的塵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蓋著恥辱,越積越厚,足以使你遺忘它們的存在。
  • 李敖:魯迅享受了不該享受的榮譽,他甚至不如我,是世人高估了他
    每一個成功的人,多多少少都會借鑑先輩們或者其他優秀之人的長處,繼而為自己所用,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但這一優良品德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有人對時代先驅魯迅進行了批判,說他享受了不該享受的榮譽,在作家這個稱號面前,甚至不如他,之所以魯迅會有如此的盛名,完全是世人高估了他。
  • 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感覺李敖大師出言有點草率。再說了,他自己的文章,情緒化的東西又有多少?對龍應臺、對柏楊一寫幾十萬字針鋒相對,林青霞就表示不喜歡。大師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無謂的事情上?最後,李敖大師說,魯迅的文章半文半白,又受日語語法影響,是不成熟的文字。
  • 狂人李敖:沒有長篇小說,魯迅不算文學家
    對龍應臺、對柏楊一寫幾十萬字針鋒相對,林青霞就表示不喜歡。大師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無謂的事情上?最後,李敖大師說,魯迅的文章半文半白,又受日語語法影響,是不成熟的文字。也就是說,魯迅白話文不是成熟白話文,李敖大師又是如何評價自己的白話文呢?
  • 魯迅該不該從教材裡刪除
    「罵」的世界,佼佼者前赴後繼,近代文壇當首推魯迅先生,可以說罵國人最狠,愛國人最深,只因哀其不興怒其不爭,言辭激烈,無出其右,令讀者惶恐,如芒在背,如坐針氈,本指望罵出個朗朗乾坤清,罵出些拳拳赤子心,卻也如大海撈針,水中撈月。
  • 三味魯迅:70年後的民間留存——誰還在讀魯迅?
    魯迅之後的70年中,被當作旗幟樹立著的魯迅,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特別是中國文人的精神氣質以及表達習慣。  魯迅與同時代的胡適,代表了當時知識分子兩種不同的立場和氣質。他們的不同選擇,對中國形成了不同路徑的影響。正如魯迅研究者孫鬱所說,胡適的選擇是常態人生的記錄,魯迅則是非常態的。在魯迅消失了的地方,胡適便凸現出他的意義。
  • 胡適眼中的魯迅及其他
    新學年伊始,各地中學語文教材紛紛做出調整,有網友列舉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課文,有《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等,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遂名之為「魯迅大撤退」。此說一出,輿論譁然。
  • 魯迅、胡適、錢穆,應該成為30年代知識分子的三種主要形象
    兩種生命皆不偏廢。學者需錢穆的學術專著,一般讀者僅錢穆回憶錄即可獲益匪淺。錢穆以研究中國文化史著稱,他的回憶錄本身就提供了一部中國近代文化變遷的可信註解。錢穆沒有讀過大學。但是他在蘇、錫、常度過的小學、中學生涯,同學中有劉半農、陳天華、瞿秋白,教師中有呂思勉等,一時人文之盛,令今天的牛津、劍橋的博士都羨慕不止。
  • 一百年以後,人們不一定會看金庸,但還會讀魯迅
    說到魯迅,大家都不陌生。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大概百分九十的現代人都會說:嚴肅、教科書式、不苟言笑……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了解魯迅大多來自於從小到大課本裡的背誦全文,可能由於他的文字極具象徵性和批判性,對於小時候的我們來說,讀起來確實有些晦澀難懂。
  • 李敖:魯迅的雜文寫得不好,除了悲憤的語言,什麼都沒有
    「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李敖父親當年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績一般,魯迅當時任教於北大中文系,據李鼎彝對李敖說,魯迅在課堂上的的態度非常不好,發作業基本上都是扔過來扔過去,有時甚至扔了一地。 有人因此認為李敖數次批評魯迅是因為其父的關係,李敖後來回應稱,跟這毫無關係,其父在北大就讀時成績一般,也不突出,且與魯迅毫無過節。他只是陳述事實,魯迅對人不友好,「橫眉冷對」的事實而已。
  • 不離婚與丈夫長期分居,蘇雪林長壽至102歲,已專注抨擊魯迅30年
    蘇雪林自幼體弱多病,曾被算命先生斷言說活不過60歲,但她頑強地活到了102歲,生命足足跨越了兩個時代。其二,她以反對魯迅著稱。蘇雪林被稱為「反魯第一人」,她前半生是魯迅的「迷妹」,後半生是魯迅的「黑粉」,事業的重心都放在抨擊魯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