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的工作情況。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魯迅確實是語文教材入選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說魯迅作品對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學上有難度,就應該退出教材,則有些無理取鬧。語文教學難道不是為了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鑑賞能力嗎?所謂難以理解,一是語言,二在思想。魯迅所處的年代白話文運動方興未艾,一些語言表達方式確實與當下有一定的差異。應該看到,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中,胡適《我的母親》、鬱達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讀起來「不通順」的地方,然而都不至於給理解帶來太大阻礙。何況早期白話文與文言文一樣,都是漢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的狀態,學生從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並非壞事。

  至於是否過時,在筆者看來,魯迅作品中蘊含的憂患、批判、抗爭精神沒有過時。誠然,想要讀懂魯迅,先要對其創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體的把握,但這難道不是學習任何課文都要做的準備工作嗎?課本裡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講《荷塘月色》繞不開朱自清為什麼「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學《記念劉和珍君》也要知道為什麼「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否則,沒有聽過教師講解、沒有揣摩種種隱喻、沒有意識到閱讀這類「難讀」文章的重要性的學生,拿什麼去理解《西西弗神話》?又怎麼去分析《變形記》?

  語文學習學的豈止是文學,何況魯迅的作品從不缺乏文學性:切切察察的長媽媽、細腳伶仃的豆腐西施、手握虎頭鞋的祥林嫂、月光下手持鋼叉的小英雄閏土與偷瓜的猹、鹹亨酒店櫃檯上沒來得及落下的四個茴字……

  今天我們爭論要不要在語文教材中保留魯迅的作品時,不如多思考一下,魯迅寫這些文章是什麼用意。當我們記住了「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樣有個性的開頭時,不如多讀兩句,看到下面的「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䀹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想一想魯迅先生要祭奠的「蒼翠精緻的英雄們」是誰,又為什麼要去紀念。(王梓佩)

相關焦點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藥》《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
  • 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變遷
    魯迅作品在中國語文教育中的烙印之深,實在無人能敵。  2009年春,北京大學溫儒敏老師曾給大一學生布置了一次小論文作業,題目是《我觀中學語文中的魯迅教學》,要求大家回顧中學語文課中魯迅教學的具體情況,聯繫各自的閱讀體驗,從教材、老師、教學方式和考試等方面,談談中學時學魯迅學到了什麼,如何學的,是否存在問題,在各自的設想中應該怎樣學魯迅。
  • 語文教材「魯迅大撤退」現象是什麼原因,為何魯迅的作品越來越少
    然而在現代學生的教學書中,卻發現這類文章的比重逐漸下降,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次現代教育的改革?「退化性」出現在了魯迅的文章中90年代初期開始的學生,在中小學教育中,經常賞閱周樹人先生的文章,並被教育局規定為必修課程。
  • 大文豪魯迅作品中,最受小學生喜歡的人物形象?
    魯迅魯迅是個大大文學作家,流傳於世作品非常多。許多家長都會給孩子推薦讀他的作品。小學語文課本中也收錄有。其中,最讓小學生喜歡的人物,莫過於「少年閏土」了。統編本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單元24課「少年閏土」是六年級小學語文上冊《少年閏土》課文中的主要人物。這個人物出自魯迅作品《故鄉》,《故鄉》這篇小說收錄在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吶喊》。
  • 魯迅先生作品中對兒童觀的解讀
    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魯迅先生作品就開始進入我們熟悉的小學課本之中,自此以後,幾乎每套小學語文課本都會選入一定數量的魯迅作品,其中涉及的作品包括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兒童作為纏訴者,展現童視野裡所見所聞,社會現實,人情世故,魯迅先生的兒童觀也是直接影響了當代兒童成長和教育變化的重要存在。
  • 評:刪除魯迅作品是數典忘祖
    油畫:魯迅先生專注寫作(新華網資料圖片)日前,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魯迅論壇上,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減少魯迅作品再次引起爭議——人們發現《藥》、《為了忘卻的紀念》等作品紛紛不見,保留下來的只有語文教材中選什麼作品,主要應看其思想和文學價值,而不能一味迎合孩子們的口味。更何況,如果「生澀難懂」就應該刪除,那麼請問《詩經》好懂嗎?《楚辭》、《離騷》好懂嗎?唐詩宋詞元曲四大名著又如何呢?把這些一概刪除,語文教材裡還能剩下些什麼呢?說魯迅的作品與「時代發展有隔閡」,是決定將其部分作品刪除的另一個原因,但這個理由無疑更令人費解。
  • 對於魯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思考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出現了很多魯迅的作品,並且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魯迅的作品佔了絕大多數,他的作品教學被稱為是"火車頭"。魯迅以及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學方面有著一定的重要性,他是精神的先驅,是民族的靈魂,因此魯迅的部分作品是在一定程度上適合教導孩子們的,但是在這些課文中有些文章的出現還是值得被思考的,究竟哪些該選,哪些不該選。先來看一下在中學課本上出現的魯迅的作品(部分篇目可能因教材不同或時間有些微偏差)。
  • 魯迅作品教學的現狀與思考
    魯迅作品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和現代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從上世紀20年代初,魯迅作品就開始進入中學語文課本。此後,幾乎所有版本的語文教材,都選入了相當數量的魯迅作品。以至在學校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數量之多,任何一位現代作家都不能比肩。
  • 走近魯迅 | 打開魯迅作品的正確姿勢
    大家好,我是,歡迎你關注我的專欄「走近魯迅」,本專欄將會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盡我最大的能力還原一個真實的魯迅,讓魯迅的思想不再高深莫測,而是下沉到大眾中去。我們都知道魯迅的價值特別高,但到底魯迅的價值高在哪裡呢?這一點,在中國近代史上已經說得太多,我也不想再重複了。
  • 為何曾經被奉為經典的魯迅作品,如今慢慢都從教科書中被刪除了
    魯迅先生一生都牽掛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復興,自他逝世後,世人仍然把他的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而如今中學課本的此番「去魯迅化」行為顯然會引起一定的爭議,那麼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而中學課本的文章又十分提倡時效性,希望能讓學生學習到這個時代能用上的知識,因此許多已失去時代效用的魯迅作品自然也就被刪除掉了。
  • 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中「刪除」引爭議,究竟是誰把魯迅弄「丟」了?
    文 | 讀書君作為以筆代戈,戰鬥了一生的思想、革命家,魯迅曾寫下不少的經典「語錄」,如:「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比如,近些年來,關於魯迅作品是否該從教科書上刪除的話題,被反覆炒熱。如此前關於新語文教材刪去魯迅《風箏》一文,就曾引發了軒然大波。關於魯迅作品是去還是留問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持贊同觀點的人認為:魯迅的思想顯然已經過時了,他的思想並不適用於21世紀。
  • 魯迅作品中的民俗事象
    服務於這一批判性底色,收入魯迅筆端的民俗事象本身大多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和原始性特徵,但魯迅出於自己的創作需要,對民俗事象的這些特徵進行了不同的藝術處理:在散文創作中極力淨化之,在小說創作中則賦予藝術渲染。  民俗一經形成,對內來說是一股凝聚力,對外來說猶如一道無形的籬笆,具有極大的不可變更性。
  • 魯迅作品被逐出教材十年,到底逐走了什麼?
    有人公然喊出:將魯迅先生的作品從教材中剔除,就是為了防止人們發現一個事實:魯迅先生作品中描述的情景,在現實中比比皆是!這當然有點偏激,與事實不完全相符,但也值得社會警惕和改進。魯迅先生以拯救中國人的靈魂為己任,教會中國人如何救國和救自己。這不是誰要求他這麼做的,而是他發自良心主動做的。他拿起筆當匕首和梭標,當時冒著極大風險,甚至可能因此丟掉性命。畢竟無論哪個時代的主流社會,也不願有個這種刺頭找麻煩,和自己做對。魯迅不僅激烈地批判著社會的黑暗與腐朽,他還揭露深藏於中國人群體中的劣根性。上至皇帝下至乞丐,他都毫不客氣。
  • 版畫中的魯迅形象與魯迅精神
    2016年,值魯迅逝世八十周年,社會各界紛紛以各種形式進行緬懷,在與魯迅相關的文物、作品、文獻等收藏中進行歷史爬梳,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紀念方式。綜觀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後徵集、收藏的表現魯迅形象的木刻作品,從內容上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為表現魯迅不同時期的生活和學習的作品,如表現少年時期的《質鋪與藥店》(楊可揚)、《離家去南京》(趙延年)等;表現青年時期的《探求》(俞啟慧)等;表現魯迅和許廣平家庭生活的《以沫相濡》(組畫)(冒懷蘇),以及表現魯迅和日本友人交往的《魯迅與內山完造》(鄔繼德)等。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自嘲》在眾多文學大家中,魯迅可以說是最耀眼的一位,他的思想對中國社會影響非常深遠,是很多文學家難以企及的。先生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實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還是他文學作品中反映出的深邃的思想內涵。魯迅用文字揭露了社會的腐朽和深殖在群眾身上的劣根,他用尖銳的語言喚醒了世人,為國家和國人開出了一道治病良方。
  • 最強日本留學生魯迅,是怎樣學習日語的?
    那麼,魯迅先生的日語水平到底是怎樣的,以及他到底是如何學習的呢?魯迅曾經在日本學習。在日本度過的時長達七年零四個月,他的日語的程度如何?他用日語翻譯的外國文學和文學理論作品比他自己的創作還要多。他還將自己的作品翻譯成日語,並多次擔任口譯員。
  • 魯迅作品從語文書中「大撤退」是誤會(圖)
    今年「粵教版」修訂後,魯迅文章《祝福》替代了《藥》。筆者看到,必修教材還收錄了《拿來主義》、《阿Q正傳》(節選)等魯迅作品。  廣州市第七中學的高中語文教師邵長思介紹,「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5冊必修課本中,閱讀篇目調整了3篇。具體為:必修2中梁啓超的《論毅力》改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必修3中魯迅的《藥》改為《祝福》;必修4中王蒙的《善良》改為恩格斯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 「去魯迅化」成常態,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先生之所以能在億萬中國人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源於他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曾被大量編入中小學教材,被廣大學生學習並背誦。可最近幾年,隨著中小學教材改版一事的興起,很多人驚奇地發現,魯迅先生的作品,正在被逐步移出教材。
  • 中學語文課改,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中刪除引爭議,主要是這3大理由
    ——魯迅魯迅的事跡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為了拯救民族靈魂選擇棄醫從文。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一生都在進行著文學創作。他不僅是在我國,在世界很多個國家,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力。曾經魯迅的一些文學作品被奉為教育的典範,廣泛應用在中學時代的課本中。
  • 魯迅手跡:書法作品與文學作品一樣偉大
    其實魯迅練習書法要比寫文章起步早,自幼受到家風的影響學習楷書,幾十年下來積累了深厚的基礎。魯迅不僅在書法上取得了成就,在書法理論上也有著深入的研究。魯迅一生整理了大量的書法史籍,也臨摹了一些古碑,直到如今他的書法典籍仍被作為學習書法的依據。從魯迅的手稿我們可以看出他在書法上的造詣,雖然是硬筆書寫,但是仍然具有毛筆的一些特點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