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魯迅化」是這幾年來常被人提起的網絡熱詞,原因是許多人發現如今的中學課本中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刪減得越來越少,有人對此曾十分痛心疾首地指出:若這個時代已不需要魯迅精神,那麼這將是民族的悲哀。
的確,魯迅先生是許多國人心中的民族英雄,棄醫從文的他一心想要以文學為藥,拯救廣大在精神上已病入膏肓的蒙昧中國人,他的作品也一直被當作是復興民族的良藥。魯迅先生一生都牽掛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復興,自他逝世後,世人仍然把他的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而如今中學課本的此番「去魯迅化」行為顯然會引起一定的爭議,那麼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已經喪失了現實意義。魯迅先生生於民國時期,清朝剛覆滅不久,百廢待興,且當時的社會也異常動蕩不安,因此魯迅的許多作品都是依照著當時混亂的文化背景而寫成的。
如今時代變遷,許多文章提及的弊病其實已消失,且與當前的文化背景大不相同。而中學課本的文章又十分提倡時效性,希望能讓學生學習到這個時代能用上的知識,因此許多已失去時代效用的魯迅作品自然也就被刪除掉了。
再者,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語言晦澀難懂,不在中學生的理解能力範圍內,且也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之意,於魯迅先生不利。魯迅作品所用到的語言是白話文和文言文過渡時期所運用的語言,因此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讀魯迅的作品時時常會感覺到晦澀難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他的語言難懂,文白交替,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十分有限,且甚少接觸這種犀利文風和文白交替的語言,讓學生承受了不少的學習壓力。
其次,魯迅在作品中常常批判的人物又「活」過來了,觸及到了某些統治階層的利益。魯迅曾在作品中對當時舊社會思想腐朽的官紳民匪大力討伐,雖時代變遷,但那些利益至上、不顧百姓的「正人君子」還是會存在於如今的社會中,而魯迅的作品又恰恰戳中了他們的痛點,觸及他們的利益,因此被刪除也是料想當中的事。
最後,魯迅的部分思想過於偏激,言辭激烈,不利於中學生三觀的形成。魯迅先生雖一直受世人的景仰,但畢竟他也非完人,在他的部分作品中還是存在一定的思想問題——思想過於偏激,甚至有全盤西化的傾向,對中華文化大肆貶低。此番言論並非有意抹殺魯迅先生功勞,只是當時他所身處的社會背景異常黑暗,讓人感到異常壓抑,因此「筆出狂言」也無可厚非。但如今的時代已不如以前,太過於偏激的思想,倘若讓中學生過早接觸到,恐怕還是不利於他們的三觀形成的。
倘若時代已不需要魯迅精神,那麼這的確是極大的悲哀,但筆者認為,課本刪除魯迅先生的作品,並不意味著拋棄魯迅精神,只是根據當今的時代背景做了適當的文化教學調整。畢竟如今市面上仍然有大量的魯迅經典書籍出版,學生還是可以在課外接觸魯迅先生的諸多作品,魯迅精神一直與時代同在。
參考文獻:
《魯迅日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