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曾經被奉為經典的魯迅作品,如今慢慢都從教科書中被刪除了

2021-01-10 網易

2020-09-18 11:00:16 來源: 史海觀復文史

舉報

  「去魯迅化」是這幾年來常被人提起的網絡熱詞,原因是許多人發現如今的中學課本中魯迅先生的文章被刪減得越來越少,有人對此曾十分痛心疾首地指出:若這個時代已不需要魯迅精神,那麼這將是民族的悲哀。

  的確,魯迅先生是許多國人心中的民族英雄,棄醫從文的他一心想要以文學為藥,拯救廣大在精神上已病入膏肓的蒙昧中國人,他的作品也一直被當作是復興民族的良藥。魯迅先生一生都牽掛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復興,自他逝世後,世人仍然把他的作品奉為經典,不斷傳頌,而如今中學課本的此番「去魯迅化」行為顯然會引起一定的爭議,那麼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已經喪失了現實意義。魯迅先生生於民國時期,清朝剛覆滅不久,百廢待興,且當時的社會也異常動蕩不安,因此魯迅的許多作品都是依照著當時混亂的文化背景而寫成的。

  如今時代變遷,許多文章提及的弊病其實已消失,且與當前的文化背景大不相同。而中學課本的文章又十分提倡時效性,希望能讓學生學習到這個時代能用上的知識,因此許多已失去時代效用的魯迅作品自然也就被刪除掉了。

  

  再者,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語言晦澀難懂,不在中學生的理解能力範圍內,且也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之意,於魯迅先生不利。魯迅作品所用到的語言是白話文和文言文過渡時期所運用的語言,因此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學生讀魯迅的作品時時常會感覺到晦澀難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於他的語言難懂,文白交替,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又十分有限,且甚少接觸這種犀利文風和文白交替的語言,讓學生承受了不少的學習壓力。

  

  其次,魯迅在作品中常常批判的人物又「活」過來了,觸及到了某些統治階層的利益。魯迅曾在作品中對當時舊社會思想腐朽的官紳民匪大力討伐,雖時代變遷,但那些利益至上、不顧百姓的「正人君子」還是會存在於如今的社會中,而魯迅的作品又恰恰戳中了他們的痛點,觸及他們的利益,因此被刪除也是料想當中的事。

  

  最後,魯迅的部分思想過於偏激,言辭激烈不利於中學生三觀的形成。魯迅先生雖一直受世人的景仰,但畢竟他也非完人,在他的部分作品中還是存在一定的思想問題——思想過於偏激,甚至有全盤西化的傾向,對中華文化大肆貶低。此番言論並非有意抹殺魯迅先生功勞,只是當時他所身處的社會背景異常黑暗,讓人感到異常壓抑,因此「筆出狂言」也無可厚非。但如今的時代已不如以前,太過於偏激的思想,倘若讓中學生過早接觸到,恐怕還是不利於他們的三觀形成的。

  

  倘若時代已不需要魯迅精神,那麼這的確是極大的悲哀,但筆者認為,課本刪除魯迅先生的作品,並不意味著拋棄魯迅精神,只是根據當今的時代背景做了適當的文化教學調整。畢竟如今市面上仍然有大量的魯迅經典書籍出版,學生還是可以在課外接觸魯迅先生的諸多作品,魯迅精神一直與時代同在。

  參考文獻:

  《魯迅日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教科書中慢慢刪除了魯迅的經典文章?原因有五點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是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對於九年義務教育下的我們而言,魯迅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幾乎人人都能說出魯迅的經典名言和文章,比如阿Q正傳、狂人日記、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故鄉。
  • 中學語文課改,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中刪除引爭議,主要是這3大理由
    ——魯迅魯迅的事跡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為了拯救民族靈魂選擇棄醫從文。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一生都在進行著文學創作。他不僅是在我國,在世界很多個國家,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影響力。曾經魯迅的一些文學作品被奉為教育的典範,廣泛應用在中學時代的課本中。
  • 魯迅作品為何要從教科書中刪除?專家:我都看不懂,留著有啥用
    可是他母親只問了一句話:魯迅先生獲得過這個獎嗎?01 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是中國的一代文豪。他的作品像一把鋒利的匕首,深深的刺破了社會毒瘤。他的作品有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有勇往直前的追求。他的作品鼓舞了無數中華兒女,為人格的獨立完整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 魯迅的經典著作,為何慢慢從教科書裡面找不到了?這些原因很關鍵
    魯迅的經典著作,為何慢慢從教科書裡面找不到了?這些原因很關鍵文/小辣椒「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你知道這句話是誰說的嗎?他的作品中有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在小編上學那會,一讀到魯迅的文章就頭痛,總是感覺他很偏執,很壓抑。而現在隨著經驗的不斷累積,想想當初真是羞愧,魯迅確實是中國人的」民族魂「,時間越久越覺得他難能可貴,可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這種感覺呢?
  • 為何魯迅的文章在教科書中慢慢隱退?原因有四,但魯迅仍舊是經典
    魯迅正是這樣的獨特這樣的果敢勇敢。讓他的名字被書本更被人民銘記。不管是魯迅那個時代還是如今。魯迅這兩個字仍舊是清晰的。因為他寫的曠世文章一直在書本中陪伴我們。魯迅的文章居然慢慢減少了。到底是何原因讓魯迅的文墨都無法出現在語文學科中呢?究其原因有四個。時代在發展,枯木逢新其一,魯迅的文章涵義高深。
  • 魯迅作品從教科書中「刪除」引爭議,究竟是誰把魯迅弄「丟」了?
    文 | 讀書君作為以筆代戈,戰鬥了一生的思想、革命家,魯迅曾寫下不少的經典「語錄」,如:「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比如,近些年來,關於魯迅作品是否該從教科書上刪除的話題,被反覆炒熱。如此前關於新語文教材刪去魯迅《風箏》一文,就曾引發了軒然大波。關於魯迅作品是去還是留問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持贊同觀點的人認為:魯迅的思想顯然已經過時了,他的思想並不適用於21世紀。
  • 為何魯迅的文章會慢慢的在課本中刪除了呢?原因令人深思
    為何魯迅的文章會慢慢的在課本中刪除了呢?原因令人深思說起民國時期的文人,大家往往會想起魯迅,徐志摩,冰心等人,他們往往不只是單純的文學家,在其他方面也頗有建樹,尤其是魯迅,他不僅只是一個文學家,還是一個思想家和革命家。
  • 魯迅為何離開教科書?魯迅先生的精神和脊梁,是否要被歷史遺棄?
    魯迅為何離開教科書?魯迅先生的精神和脊梁,是否要被歷史遺棄?魯迅先生小編小時候很喜歡看魯迅先生的作品,無論是《狂人日記》還是《阿Q正傳》,都是非常有趣的閱讀體驗,尤其是魯迅先生以筆為槍,向舊中國以及人性中最黑暗的地方猛烈進攻,從而青史留名的英雄傳奇
  •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
    魯迅那麼經典的文章為何漸漸都從教科書裡消失了?看完你就懂了!作為一名舍筆從文的文學鬥士,魯迅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一些文學著作,包括曾經或現在出現在中學教科書中的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等等,記載魯迅的文章也在教科書上出現過。可見魯迅的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影響力有多麼大,今天咋們就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魯迅文章經典,為何陸續從課本中刪除?專家:難懂,不如看宮崎駿
    近些年來,關於魯迅的文章從教科書中陸續被刪除的新聞屢屢成為頭版。比如2013年9月,有媒體就報導,初一年級的學生們發現他們領到的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風箏》被刪除了。在所有主張刪除魯迅文章的評論中,有一個專家的觀點讓人瞠目結舌。這名專家就說:「魯迅文章太深刻,不是初中生能感知的,不如讓他們多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筆者堅決反對這種觀點,魯迅的文章應該長期保留在語文教科書裡,原因無需多言。在反對將魯迅文章逐漸刪除教科書的專家中,以曾擔任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的發言影響最大。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移出教科書?還被批「不是文學家」?
    然而,為何就這樣一位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卻屢屢被從教科書中移除?還被批為「不是文學家」呢? 其實,對於現在很多支持教科書刪除魯迅文章的人來說,確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文章內容跟現實差別太大 魯迅的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篇目數量很多,跟其他作家的篇目相比,他的選文在數量上要多上很多。
  • 魯迅堪稱偉大的文學家,曾經人人學習,可是如今為何卻不受待見
    魯迅堪稱偉大的文學家,曾經人人都要學習,可是如今卻不受待見文/錢毛毛一提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因為大家從小就要在學校裡學習有關魯迅所寫的文章不過,由於魯迅的文章晦澀難懂,所以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感覺痛苦不堪。長大以後,我們才漸漸能夠讀懂魯迅的文章。然而,如今,魯迅的文章卻越來越不受待見,甚至有人呼籲把魯迅的文章徹底移出語文課本,讓大家不必再學習。那麼,人們為何會突然如此反感魯迅呢?
  • 深度解讀: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會慢慢的從課本中刪除了呢?
    自從魯迅先生的文章走進教科書後,出題的老師們開心了,而我們的痛苦日子就來了,不僅要背誦他寫的文章,還要分析他寫的文章的思想,表達了什麼?批判了什麼?可是,近年來,魯迅先生的文章,慢慢的從課本上刪除了。可是,為什麼魯迅先生的文章會慢慢的從課本刪除了呢?
  • 魯迅文章《風箏》很經典,為何被踢出課本?專家:晦澀難懂,不如看...
    上面是大文豪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他提醒我們尤其是青少年要勇敢向前,要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魯迅的文章很經典,很多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中。事實上,魯迅去世前就有不少文章被編入各種教科書中,比如1923年,由胡適等校訂的《新學制國語教科書》選入了魯迅的《故鄉》和《鴨的喜劇》。
  • 出版社:魯迅仍是作品入教科書最多的現代作家
    新學期剛開始,「20多篇經典文章被新教材踢出局」的消息在各類媒體傳播,據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列舉,這些文章包括《孔雀東南飛》、《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壯士》等,因涉及魯迅作品較多,驚呼為「魯迅大撤退」。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魯迅的《風箏》很經典,為什麼會被踢出教科書?專家:晦澀難懂
    如果有一分熱一分光,就會像螢火蟲一樣做一隻螢火蟲,也會在黑暗中不等火把做一點光。之後,如果沒有火把,我就是唯一的光。」。以上是大文豪魯迅的經典語錄。他提醒我們,特別是年輕人,要勇敢前行,敢於追求自己的理想。魯迅的文章非常經典,很多都被選進了語文課本。其實,在魯迅去世之前,就有很多文章被編入各種教科書。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從教科書刪除了?
    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大概是物以希為貴罷。北京的白菜運往浙江,便用紅頭繩系住菜根,倒掛在水果店頭,尊為『膠菜』;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這一大堆蔬菜暗含什麼意味?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刪除教材,要去掉什麼?
    ——魯迅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曾經湧現過非常多的文學家。他們創作出了無數不朽的詩篇,並為中國人民永遠銘記。從新世紀開始,「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的作品就一篇一篇的被移除出了教科書,到底要去掉什麼?官方是如何解釋的?
  • 為何魯迅的文集漸漸的從課本中刪除了呢?了解原由後不禁讓人沉思
    相信大部分的人那都是從小就學魯迅的文章,他的很多文章,那都是被收錄在教科書上,不管是小學還是初中,那教科書裡,都有著許多他的文章,除了要認真學之外,那麼有的老師還要求我們背下來。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對於魯迅應當說是最為熟悉的一個當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