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要被踢出語文課本,現實嗎,你記憶中的魯迅文章有什麼?

2020-12-21 歷史有點料

「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而其中的周樹人就是我們的魯迅先生,可以說魯迅就是好幾代人的記憶,尤其是一般碰到魯迅的文章老師總會大講特講,還要摘抄出來一些優美語句供我們背誦。可以說我們在語文課本上可以了解到魯迅一生的成長經歷,從他的童年再到他的棄醫從文,以及之後的發展經歷,確實魯迅帶給我們很多難忘的記憶,也許魯迅可能就是好幾代人的一個共有話題點。

近日,一則「江蘇多篇經典文章被踢出新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的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老課文是否應當繼續存活於當下的語文課堂?按理說教材改革不應該是有所非議的,時代在發展,文章也應該有刪和增。然而偏偏對魯迅的文章開刀,這就有點不可思議。用「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替掉《阿Q正傳》」,把《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踢出,這有點說不過去。我們也不是抨擊別人文章的不好,只是魯迅的文章的語文性應該要高於很多現代的小說吧。

武俠小說可以寬容,胡言亂語的新人類的網絡語言可以寬容……這個也能寬容,那個也能寬容,為什麼魯迅的這幾篇影響幾代人,深受歡迎的著名文章就不能寬容呢?此前,就有人反對魯迅的文章,說在課本裡太多,還對孩子影響不好,不文明,不利於和諧;也反對朱自清的文章,說《背影》裡的感情是假的,作者的父親翻越站臺,就是不遵守交通規則,也是不應該給孩子看的。魯迅要被踢出語文教材的新聞也是傳說了很久,但許多都是不了了之,而這次真的下刀,還是讓人有點讓人難以接受。

很多人總喜歡拿一些莫須有的東西來搞點小動作,記得以前的動畫片因為有打鬥的場景,不適合小孩子觀看,所以進行大整改,最後改成了現在充斥很多的弱智動畫,連最基本的邏輯都不清楚,何來啟智之說。而今天的魯迅文章也面臨這種狀況,除了不合時宜之外,魯迅的文章還被人為地扣上各種帽子,反正不管怎樣,你魯迅的文章在今天就是不能用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毫無作用的,應該把你刪掉,只能說這些人的心裡還是太骯髒。

我想很多人對於魯迅文章記憶最深的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關於魯迅童年的回憶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今天的童年世界,對於許多孩子從未接觸到的自己的花園來說,魯迅的童年至少是幸福,他還可以親身接觸這個真實的自然世界。當然還有一篇就是《祥林嫂》,這個苦命的女人成為魯迅回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讓很多人都記憶尤深。而魯迅筆下的一些經典人物比如閏土等都會讓我們難以忘懷。

對於這次的教材改革我們予以理解,畢竟是人家做出深思熟慮的改革,也許是為了孩子著想,但還是力度太大。畢竟很多人都是看著魯迅的文章成長起來的,如果一下操之過急,這些家長們都可能會接受不了,如果童年不再有魯迅,那學校還有什麼意思?

相關焦點

  • 魯迅的文章為何被陸續踢出語文教材?
    近年來,有關魯迅的文章已被踢出中學漢語課本的消息已經在網際網路上發布,許多人對此表示不滿。他們認為,不應這樣對待魯迅,而應將魯迅的文章保存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中學生都可以閱讀魯迅的文章。這些人堅持和尊重的魯迅文章當然是一件好事。
  • 魯迅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 我們需要從魯迅作品中學習什麼
    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科統編教材的工作情況。其中,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關於「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更是不少。
  • 魯迅文章過時了?要從課本裡刪除?這些專家真是沒事找事
    一些學術界的專家們,仗著自己肚子裡有點墨水,就開始提意見了,他們建議把魯迅的文章全部踢出中學語文教科書。給出的理由是: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再需要魯迅了。另外,魯迅的文章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魯迅的文章,大多是嚴肅而有教育意義的,比如他在《記念劉和珍君》中寫道: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 為什麼在語文課本裡,魯迅的文章越來越少
    魯迅的文章適合中小學生看嗎?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除了識字認字、造句作文以外,最根本的是學習如何思考。而魯迅的思考方式獨立而深刻,寫作手法爐火純青,沒有一個字或標點是多餘的。多讀魯迅的作品,有助於孩子們學習如何將作文寫得內容豐富而形式簡潔。
  • 魯迅的文章被語文課本不斷刪除,是我們已經不再需要他了嗎?
    作為一個很有意思的文豪,魯迅的作品一直被收錄在我國的語文課本中。從小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初中的《藤野先生》再到高中時期的《記念劉和珍君》。在我們的學習生涯裡,魯迅先生和他的文章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學生時代。老師也一直強調,魯迅是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因此,對於魯迅,都是很崇拜的。近年來,我們經常會看到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從語文課本中刪除。
  • 魯迅文章被移出課本,真有必要「去魯迅化」嗎?我們不需要魯迅?
    如果說近代中國哪一位文學家影響力最大,我個人感覺應該是魯迅先生。魯迅的作品一直被收錄在我國的語文課本中。近年來,一些有關「去魯迅化」,魯迅的文章從課本中被刪除等消息經常出現在網絡上,持有這些觀點的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如今不符合當前社會主旋律,有人甚至說魯迅是民國的一個「噴子」。而另一個理由則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太難理解了,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他在寫什麼,所以應該從教材中刪除。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 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變遷
    破折號和省略號的用法也讓人抓狂:「這有什麼依不依。—鬧是誰也總要鬧一鬧的」中起的作用是解釋原因;「後來?—起來了」中的作用是說明結果;「—唉唉,她真是交了好運了」這句中的作用則是總結性話語!  難怪有同學慨嘆:「我們不是不喜歡魯迅,我們是被逼著不喜歡魯迅。」
  • 為了不毒害學生心靈,專家呼籲把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踢出課本
    《阿長與<山海經>》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暖的一篇文章,長期以來一直被選在初中語文課本中,深受師生們的喜愛。這篇文章不僅暖,而且暖得非常有水準。它不是一上來就寫阿長有多好,而是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
  • 人教版語文教材刪除魯迅文章 網友追憶那些年的語文課本
    新學期伊始,人教版語文教材進行了調整,初一年級30篇課文中,9篇被更換,單元順序也做了較大調整,其中魯迅文章《風箏》消失不見。由於調整幅度過大,網上甚至有了「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刪除魯迅文章」的傳聞。對此,人民教育出版社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教材調整,是為了落實2011版課標要求,「目前為止,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7-9年級中,魯迅先生的文章有6篇之多,基本上每一冊都有,依然居作家之首位。」實際上,和高中相比,初中課本的魯迅大撤退並未見端倪。
  • 魯迅文章漸行漸遠引人深思,語文到底應該教會中學生什麼?
    中學語文課本又遭改動,魯迅的文章不應該出現在教材裡嗎一直關注中學語文界的朋友想來已經發現了,近幾年在中學語文課本很多文章都消失了,不少現在的80後、90後記憶深刻的好文章都被刪除了。這個情況引起過很多人的深思,筆者前不久寫過一篇《〈背影〉是80後一代人記憶,大學教授建議刪除,網友:父愛無關瀟灑》,詳細討論了此事,有朋友在評論中指出:文字,文學,文化,還是傳統的更有生命力,更含蓄,更有欣賞價值,更富教育啟迪之意義。其實不僅僅朱自清,被刪得最多的還是魯迅的文章。是不是魯迅的文章出現在課文當中對學生真的像有的人來說只有負擔沒有作用呢?所以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魯迅的文章。
  • 江蘇教材編者證實語文必修課刪除魯迅文章
    「炒作『魯迅作品大撤退』的人根本連教材都沒看過,因為他不知道,新課改後教材除了必修本還有選修本!」採訪中,一位參與蘇教版高中語文組編寫的老師告訴記者。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很多網友認為,刪除大量經典作品無論對於老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不利。
  • 魯迅的文章從課本中移除太可惜了,作為該書人一定要讀魯迅的文章
    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課本中魯迅的經典文章為什麼現在的課本要刪除魯迅的文章2.魯迅的文章背景是民國時期,社會非常的複雜和殘酷,現在的學生也很難體會當時的殘酷現實。3.魯迅的文章大多帶有諷刺意味,化悲痛為文字對當時黑暗無情的社會進行諷刺和批判。
  • 各地語文課本刪除大量經典文章 魯迅作品大撤退
    你還記得《藥》中的「血饅頭」嗎?其中涉及魯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劉毅稱之為「魯迅大撤退」。20多篇經典課文一列出來,既讓網友開始懷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讓網友唏噓感慨,更有網友質疑,既然是「經典」,為何要撤?而本報記者從廣東教育出版社語文教材編寫人員處了解到,廣東今年的語文教材也有改動,依然保留魯迅作品,但是把《藥》換成了《祝福》。
  • 魯迅作品從語文書中「大撤退」是誤會(圖)
    「蘇教版」:  《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祝福》  在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必修課本裡魯迅的文章有《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以及《祝福》。此外,《魯迅作品選讀》則是選修教材。  據悉,目前江蘇和浙江兩省,外加山東、山西、安徽部分地區,採用的都是江蘇教育出版社編寫的蘇教版教材。
  • 課本刪減魯迅文章再起爭議 名師:魯迅過於偏激
    這次的起因是本學期人教版的初中語文教材,將魯迅的《風箏》刪除了。  值得思索的是,每次涉及魯迅作品的調整,語文教育界對此大多「心平氣和」,倒是坊間輿論的褒貶頗為激烈。那麼,流傳於學生間的「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這句話,真能說明魯迅作品成為橫亙在學生通向語文學習彼岸的「蜀道」嗎?不少魯迅作品都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典之作,到底又該在當代青少年中怎樣傳承呢?
  • 深度解讀: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會慢慢的從課本中刪除了呢?
    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經歷過九年義務的我們對這句話應該是耳熟能詳了,沒錯,這句話正是來自魯迅先生的文章《孔乙己》。自從魯迅先生的文章走進教科書後,出題的老師們開心了,而我們的痛苦日子就來了,不僅要背誦他寫的文章,還要分析他寫的文章的思想,表達了什麼?批判了什麼?
  • 魯迅文章重返高中語文課本,先生的思想符合時代精神,永不過時
    「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今年8月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確定了魯迅的《拿來主義》《記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當年魯迅作品的「退」出,其實說法並不準確過去,對於魯迅作品的刪減,基本是基於三個方面,一是語文課本上佔比較大,二是普通反應難度不小,三是文章內容很難與時代產生共鳴。但是需要補充的是,多年前,有些媒體口中的「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逐漸從課本中消失了?答案其實很簡單!
    回想自己的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最厭煩的就是魯迅的文章。但是,大概是從2010年起,魯迅的文章就以兩年減三篇的速度,逐漸從教科書裡刪除了。這是為什麼呢?第一,魯迅的文字晦澀難懂,他寫的文章比較深奧,小學生在課本裡面讀到的那些文章都沒有真正的了解到它的意思。第二,魯迅的文章反映的是他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精神,與現今社會格格不入。
  • 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調整 魯迅《風箏》退出
    隨著成都中小學開學,幾位拿到人教版語文課本的初一語文老師都發現了其中的變化很大: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有9篇課文被調換,其中包括教材使用多年的魯迅的散文詩《風箏》。對此,出版社的編輯說,《風箏》對於初一學生理解起來稍微偏難。魯迅的長孫說,這是教育界的考量,家屬們一般不會參與。
  • 魯迅10多篇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這樣做有何利弊?
    然而,從前10多年起,出現了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魯迅的10多篇經典文章陸續從語文課本裡被下架,「去魯迅化」似乎成為一種不可逆轉趨勢。這樣對待中國現代第一大文豪的做法是否欠妥?這樣做有什麼利弊?魯迅的文章到底該不該退出課本?下面,具體來分析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