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而其中的周樹人就是我們的魯迅先生,可以說魯迅就是好幾代人的記憶,尤其是一般碰到魯迅的文章老師總會大講特講,還要摘抄出來一些優美語句供我們背誦。可以說我們在語文課本上可以了解到魯迅一生的成長經歷,從他的童年再到他的棄醫從文,以及之後的發展經歷,確實魯迅帶給我們很多難忘的記憶,也許魯迅可能就是好幾代人的一個共有話題點。
近日,一則「江蘇多篇經典文章被踢出新教材,魯迅作品大撤退」的報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老課文是否應當繼續存活於當下的語文課堂?按理說教材改革不應該是有所非議的,時代在發展,文章也應該有刪和增。然而偏偏對魯迅的文章開刀,這就有點不可思議。用「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替掉《阿Q正傳》」,把《藥》、《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踢出,這有點說不過去。我們也不是抨擊別人文章的不好,只是魯迅的文章的語文性應該要高於很多現代的小說吧。
武俠小說可以寬容,胡言亂語的新人類的網絡語言可以寬容……這個也能寬容,那個也能寬容,為什麼魯迅的這幾篇影響幾代人,深受歡迎的著名文章就不能寬容呢?此前,就有人反對魯迅的文章,說在課本裡太多,還對孩子影響不好,不文明,不利於和諧;也反對朱自清的文章,說《背影》裡的感情是假的,作者的父親翻越站臺,就是不遵守交通規則,也是不應該給孩子看的。魯迅要被踢出語文教材的新聞也是傳說了很久,但許多都是不了了之,而這次真的下刀,還是讓人有點讓人難以接受。
很多人總喜歡拿一些莫須有的東西來搞點小動作,記得以前的動畫片因為有打鬥的場景,不適合小孩子觀看,所以進行大整改,最後改成了現在充斥很多的弱智動畫,連最基本的邏輯都不清楚,何來啟智之說。而今天的魯迅文章也面臨這種狀況,除了不合時宜之外,魯迅的文章還被人為地扣上各種帽子,反正不管怎樣,你魯迅的文章在今天就是不能用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毫無作用的,應該把你刪掉,只能說這些人的心裡還是太骯髒。
我想很多人對於魯迅文章記憶最深的就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個關於魯迅童年的回憶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今天的童年世界,對於許多孩子從未接觸到的自己的花園來說,魯迅的童年至少是幸福,他還可以親身接觸這個真實的自然世界。當然還有一篇就是《祥林嫂》,這個苦命的女人成為魯迅回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讓很多人都記憶尤深。而魯迅筆下的一些經典人物比如閏土等都會讓我們難以忘懷。
對於這次的教材改革我們予以理解,畢竟是人家做出深思熟慮的改革,也許是為了孩子著想,但還是力度太大。畢竟很多人都是看著魯迅的文章成長起來的,如果一下操之過急,這些家長們都可能會接受不了,如果童年不再有魯迅,那學校還有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