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章被移出課本,真有必要「去魯迅化」嗎?我們不需要魯迅?

2020-12-04 御史驄

如果說近代中國哪一位文學家影響力最大,我個人感覺應該是魯迅先生。魯迅的作品一直被收錄在我國的語文課本中。從小學的《少年閏土》到初中的《孔乙己》再到高中時期的《阿Q正傳》,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是伴隨了我們的學生時代,那個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都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魯迅是我們國家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尤其是他作品所表現出的那種民族氣節,依然被眾多人所稱讚。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或是一些魯迅先生的作品。我記得自己學的第一篇文章應該是一篇叫做《踢鬼的故事》,這個故事本不是魯迅寫的,但是卻是發生在魯迅先生身上的,後來蕭紅在寫《回憶魯迅先生》這篇長文時講到的。小學裡我們我們還學過有關魯迅先生的一篇《三味書屋》和他寫的《少年閏土》。

到了中學,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更多了,從初中到高中,幾乎每學期的語文課上,都有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而且有不少文章都是要求背誦。初中的6篇文章分別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書屋》《社戲》《故鄉》《孔乙己》《論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現在回頭看看這些文章,幾乎都是經典。高中時期入選的文章,更加帶有魯迅先生強烈的個人風格,從《吶喊》自序到《祝福》,然後是《祝福》《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藥》《阿Q正傳》。這些文章比起初中入選的,讀起來確實要更加難以理解一些。

近年來,一些有關「去魯迅化」,魯迅的文章從課本中被刪除等消息經常出現在網絡上,持有這些觀點的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如今不符合當前社會主旋律,有人甚至說魯迅是民國的一個「噴子」。而另一個理由則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太難理解了,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他在寫什麼,所以應該從教材中刪除。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這些年雖然我們的教材經過不少修訂,但是魯迅先生原來入選的文章基本上還都是保留了下來,尤其是初中的文章,基本上都被保留了下來。我們以2017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為例,你會發現小學依舊有2篇魯迅先生作品入選,包括《少年閏土》。而初中選入了6篇,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但是高中的不少魯迅的文章確實被刪除了,這確實也是不爭的事實。

魯迅到底受不受歡迎呢?實際上在我看來,很多人對魯迅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在學生時代,大部分學生對魯迅是有排斥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學生學語文都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且讀起來有些吃力,最要命的是動不動就會來個「背誦全文」。同時,很多人至今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沒有啥感覺,總覺得沉悶又無聊,你比如這句「「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簡直讓人有些抓狂,難道就不很寫「我家有兩棵棗樹」嗎?他這是在湊字數嗎?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越來越感覺到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他看事情不僅看得更深,而且很多作品都會給人一種力量,正如所描繪的,魯迅先生文筆犀利,作品「像一把匕首直插敵人的心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他寫道:「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充分體現出了魯迅對於反動派血腥罪行的悲憤滿腔。而他所寫錯的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也正是中國婦女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

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多是映射當代社會問題,因為今天的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無法參透魯迅作品也是正常的,也許小時候讀起來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當我們成年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在社會上起起伏伏、摸爬滾打,經歷了人情冷暖,離合悲歡。回頭再看來看看先生的文字,你就會發現,他的每一句話,都是如此的透徹、深刻。頗有「初讀未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的味道。

對於我個人而言,是非常不支持刪除魯迅先生的文章的,因為魯迅先生不僅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鬥士,他的文章中不僅有力量,更讓人充滿鬥志。如果僅僅是因為以難懂的理由刪除了魯迅先生的文章,這對於學生的學習並不見得有什麼好處。我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總體來說針鋒相對,褒貶時弊,但是所擁有的價值觀是正確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

如今,年近40的我,回頭再來想想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當初「背誦全文」的痛苦,留下的美好反而更多。無論是《少年閏土》還是《孔乙己》,無論是《拿來主義》還是《紀念劉和珍君》,不僅給我們文學上的美感,更讓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真諦。所以說,刪掉魯迅先生的文章,其實刪掉的是一種財富,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如果你有時間,建議你多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你的內心會更強大。這套《魯迅全集》,包括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等,幾乎涵蓋了《祝福》《故鄉》《彷徨》等所有經典篇目。10本書原價298,如今只需要99。不到一百塊就能買到魯迅先生經典全集,相信你一定不會錯過。

相關焦點

  • 將魯迅搬出課本的這十年,中小學「去魯迅化」真的好嗎?
    將魯迅搬出課本的這十年,中小學「去魯迅化」真的好嗎?將魯迅搬出課本,將《誰是最可愛的人》、《金色魚鉤》移出課本,將嶽飛、霍去病、衛青也移出課本,卻把娛樂明星和網紅請進課堂,這多麼讓人不可思議!魯迅,一代偉人毛澤東用三個偉大評價他,偉大的文學家,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並明確指出魯迅是民族英雄!就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如今已經從課本移出快十年了,這十年我們一直在討論「去魯迅化」的問題,去魯迅化,到底去了什麼呀?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太晦澀難懂了!
  • 「去魯迅化」成常態,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01出現「去魯迅化」現象的原因經調查發現,中小學課本之所以會出現「去魯迅化」的現象,其實有兩個原因而且魯迅先生的作品太具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特點,許多的語氣、用詞都與現代文有出入,甚至還有許多的通假字。「去魯迅化」就是為了讓當代語言更加流暢、直白。第二,有人認為魯迅先生的文章過於有時代特色,因為在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黑暗的年代,在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現實意義。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魯迅作品被逐漸移出教材,究竟要去什麼?
    魯迅在民國時期影響力很大,哪怕是現在沒有讀過魯迅文章的人,恐怕也知道魯迅的一些表情包,然,現在卻興起了「去魯迅化」。所謂「去魯迅化」就是將他的作品從教材當中移除,就現在來講,魯迅的一些作品的確是越來越少了,歷時10年的「去魯迅化」,我們到底要去掉什麼呢?
  • 「去魯迅化」將近10年,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一般來說,學生對於課本知識和課內的文章好感度都不是很高的,因為品味完文章之後伴隨著的就是無休無止的作業和考試,有的文章又晦澀枯燥無比,更加引得學生的排斥。但是有一個作家的作品例外,那就是魯迅。教材改版,有些文章被替換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改著改著,魯迅先生的作品幾乎是被書本剔除了,難道魯迅先生的文章真的不再適合這個時代的學生拜讀了嗎?
  • 「去魯迅化」興起,魯迅給予我們的影響就這麼痛苦?莫言一針見血
    而我們後來又發現,把魯迅的文章去掉之後的課本,添加了許多了更靠近我們時代的一些作家的文章,那些文章大多政治意味不是很強,充滿了文學性,與我們現代的觀點也比較相近。於此,不難看出,"去魯迅化"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為其它好的,適合如今價值觀的文章空出位置。
  •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
    當我們喊著「去魯迅化」時,日本反而更崇拜魯迅精神,這是為啥?"去魯迅化"這件事由來已早,到如今快有近10年的時間了。魯迅先生的文筆在文壇中是屈指可數的,那麼為什麼"去魯迅化"會興起呢?"去魯迅化"到底要去什麼呢?
  • 魯迅的思想過時了嗎?「去魯迅化」到底在去什麼,為何會興起?
    很多人感念的是魯迅的棄醫從文,在那個幾經波折的年代裡,他認為用手中的手術刀救不了麻木的中國人,他希望用筆喚醒他們的靈魂,讓他們能夠銘記國家之恥,這樣的人註定是有抱負的,也是有見識的,但這文字真的能夠讓那些麻木不仁的墮落者覺醒嗎?實屬不然,因為有些人已經沒有了靈魂。
  • 當代正在去魯迅化,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魯迅了?
    魯迅是一個極有意思的文豪,而且他的很多作品在早年間,那是一直收錄在課本裡,我們這一代人,那是從小就開始學習他的文章,而且老師一再地強調,魯迅是近現代史上最偉大的作家;當然除了這個,他還有著其它很多的身份,例如革命家、思想家等等,他的這些身份,也為他變得更加神聖。
  •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
    為何魯迅文章被漸漸移出課本?還有人批評他不是文學家前言:提及到魯迅的話,我們都會感到很是羨慕,他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文學家,他所書寫的文章更是深受人們所喜歡,代表作品更是有不少,甚至有的作品還被列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可見魯迅先生的影響能力是多大。
  • 魯迅作品被逐漸移除教材,「去魯迅化」持續多年,究竟該如何看待
    既然在我國的教材當中目前存在「去魯迅化」的趨勢,那麼想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這個問題在不同人的眼中,也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單獨拿出魯迅先生來說,他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是民國時期久負盛名的大文豪。
  • 去魯迅化已進行多年,魯迅多篇文章被踢出教科書,到底要去掉什麼
    對於魯迅先生,毫不誇張的說,只要是受過教育的,都接觸過魯迅先生的作品,小學課本中的《少年閏土》,我們知道了那位在瓜地叉猹的閏土,初中課本中的《孔乙己》,我們知道了那位會寫「茴」字四種寫法的孔乙己然而就是這樣的經典,在近些年卻漸漸消失在了教科書之上,也就是所謂的去魯迅化。甚至一些教育專家打著各種旗號,對魯迅先生的作品進行各種批判,仿佛讀魯迅就是一個愚蠢的錯誤行為。
  • 曾經錯別字也能入選課本,現在經典卻被刪,「去魯迅化」現象嚴重
    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最近這兩年卻開始流行「去魯迅化」。這種現象不難發現,魯迅的很多經典作品被課本刪除。這對於從小背著魯迅文章長大的人,確實有點難以接受和疑惑,因為這種風潮像龍捲風一樣來得太快了。現在:魯迅多篇經典文章被刪中、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其實一直都是變化著的。很多經典作品,其實都被移除了課本,還有一些肉麻的愛情詩詞等作品,家長們認為對孩子的容易造成過早成熟。原因各有不同,它們的被刪,其實就是課本的「去魯迅化」。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去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將魯迅搬出課本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之久,去的是什麼?是魯迅不合時宜了嗎?為什麼要將魯迅陸續搬出課本?對於這些問題,有網友說:就應該刪掉魯迅文章,太難懂了。"在一篇文章中,莫言回憶了自己讀魯迅的三個階段:七八歲時,看到哥哥放在炕頭的魯迅文集,忍不住翻讀了,從《狂人日記》中他讀出了「吃人」的恐懼;青少年時,他覺得魯迅文字妙趣橫生,讀出了幸福。
  • 魯迅文章移出教科書被反對,其實利大於弊,青少年不需要「偏激」
    有些人覺得將魯迅的文章給移出課本是有利於學校的教學的。不過,這期間也出現了不少不認同的聲音,他們反對這一做法。這些不認同的聲音大多認為魯迅的文章是有價值的,應該繼續留在課本裡。那麼魯迅的文章被移出到底好不好呢?將魯迅的文章一出教科書其實是利大於弊的筆者認為,將魯迅的文章移出教科書是利大於弊。
  • 「去魯迅化」引文學界爭議,是進步還是停滯?莫言的話一針見血
    現代思想啟蒙家胡適評價魯迅:「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絕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九零後的成長中,對魯迅先生的文章並不覺得陌生,並且有不少學子以讀魯迅先生的文章為傲,然而在近年,不少魯迅的文章被移出了教材書,這種現象並叫「去魯迅化」,該現象也引起文學界爭議。
  • 「去魯迅化」10年有餘,魯迅作品被逐步移出教材,到底要去掉什麼?
    魯迅的作品雖有蒼涼敘事,吶喊諷刺,但也不乏溫暖和童稚,更有很多力透紙背的文字,句句充滿了力量,不僅激勵了當時的人們,也穿越歲月的河流溫暖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國人。這樣的魯迅卻逐漸的從教科書中去除,"去魯迅化"的風潮已10年有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竟是為什麼呢?
  • 去魯迅化已有10年之久,去的是什麼?是魯迅不合時宜了嗎?
    魯迅化」已有10年之久,去的是什麼?是魯迅不合時宜了嗎?為什麼要將魯迅陸續搬出課本?對於這些問題,有網友說:就應該刪掉魯迅文章,太難懂了。莫言、餘華觀點一致,覺得魯迅雖難懂,但是值得讀。莫言就曾說:「魯迅的文字難懂歸難懂,但是值得借鑑的地方卻很多。我自己的所有長篇小說加起來都沒有魯迅先生的一個中篇小說更有價值!
  • 為什麼要將魯迅搬出課本?「去魯迅化」已有10年多,到底在去何
    而不知什麼時候起,好像興起了一股「去魯迅化」的潮流,並且很多人還言之鑿鑿的訴說魯迅極其文章的各種不當之處,甚至還有一些人提議將寫入中小學教材裡的魯迅文章剔除出去,以免會帶來什麼不好的影響。而如今,這股思想已經過去10多年,雖然魯迅的文章依然存在於課本之中,但是這種觀點卻一直存在。
  • 魯迅文章被移出教科書,不一定是好事,青少年需要擺脫「冷氣」
    魯迅的文章大多是抨擊當時的社會、人性,在魯迅的尖銳的筆鋒之下,一個個披著虛假外皮,或者咧著吃人嘴臉的惡人,被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魯迅之文,讀之有氣,品質有味。此「氣」乃魯迅的民族氣節,魯迅也被成為了「民族魂」,此「味」乃文章的傳達給讀者的深刻的內涵。魯迅的文章讀起來不像白開水寡然無味,也不像純文學一樣只注重單純的抒情。或許人們會覺得,魯迅的文章語句不通,不是我們現在正常的、習慣的語句表達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