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近代中國哪一位文學家影響力最大,我個人感覺應該是魯迅先生。魯迅的作品一直被收錄在我國的語文課本中。從小學的《少年閏土》到初中的《孔乙己》再到高中時期的《阿Q正傳》,魯迅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是伴隨了我們的學生時代,那個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都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們,魯迅是我們國家近代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尤其是他作品所表現出的那種民族氣節,依然被眾多人所稱讚。
我們從小學開始,就學習有關魯迅先生的文章,或是一些魯迅先生的作品。我記得自己學的第一篇文章應該是一篇叫做《踢鬼的故事》,這個故事本不是魯迅寫的,但是卻是發生在魯迅先生身上的,後來蕭紅在寫《回憶魯迅先生》這篇長文時講到的。小學裡我們我們還學過有關魯迅先生的一篇《三味書屋》和他寫的《少年閏土》。
到了中學,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更多了,從初中到高中,幾乎每學期的語文課上,都有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而且有不少文章都是要求背誦。初中的6篇文章分別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書屋》《社戲》《故鄉》《孔乙己》《論雷峰塔的倒掉》《藤野先生》,現在回頭看看這些文章,幾乎都是經典。高中時期入選的文章,更加帶有魯迅先生強烈的個人風格,從《吶喊》自序到《祝福》,然後是《祝福》《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燈下漫筆》《藥》《阿Q正傳》。這些文章比起初中入選的,讀起來確實要更加難以理解一些。
近年來,一些有關「去魯迅化」,魯迅的文章從課本中被刪除等消息經常出現在網絡上,持有這些觀點的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如今不符合當前社會主旋律,有人甚至說魯迅是民國的一個「噴子」。而另一個理由則是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太難理解了,有時候根本不知道他在寫什麼,所以應該從教材中刪除。可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這些年雖然我們的教材經過不少修訂,但是魯迅先生原來入選的文章基本上還都是保留了下來,尤其是初中的文章,基本上都被保留了下來。我們以2017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為例,你會發現小學依舊有2篇魯迅先生作品入選,包括《少年閏土》。而初中選入了6篇,其中有我們熟悉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但是高中的不少魯迅的文章確實被刪除了,這確實也是不爭的事實。
魯迅到底受不受歡迎呢?實際上在我看來,很多人對魯迅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在學生時代,大部分學生對魯迅是有排斥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學生學語文都有三怕:「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且讀起來有些吃力,最要命的是動不動就會來個「背誦全文」。同時,很多人至今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沒有啥感覺,總覺得沉悶又無聊,你比如這句「「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簡直讓人有些抓狂,難道就不很寫「我家有兩棵棗樹」嗎?他這是在湊字數嗎?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越來越感覺到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他看事情不僅看得更深,而且很多作品都會給人一種力量,正如所描繪的,魯迅先生文筆犀利,作品「像一把匕首直插敵人的心臟」。在《紀念劉和珍君》中,他寫道:「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充分體現出了魯迅對於反動派血腥罪行的悲憤滿腔。而他所寫錯的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也正是中國婦女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
魯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多是映射當代社會問題,因為今天的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下,無法參透魯迅作品也是正常的,也許小時候讀起來根本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當我們成年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在社會上起起伏伏、摸爬滾打,經歷了人情冷暖,離合悲歡。回頭再看來看看先生的文字,你就會發現,他的每一句話,都是如此的透徹、深刻。頗有「初讀未知文中意,再讀已是文中人」的味道。
對於我個人而言,是非常不支持刪除魯迅先生的文章的,因為魯迅先生不僅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鬥士,他的文章中不僅有力量,更讓人充滿鬥志。如果僅僅是因為以難懂的理由刪除了魯迅先生的文章,這對於學生的學習並不見得有什麼好處。我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總體來說針鋒相對,褒貶時弊,但是所擁有的價值觀是正確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讀讀。
如今,年近40的我,回頭再來想想魯迅先生的文章,他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當初「背誦全文」的痛苦,留下的美好反而更多。無論是《少年閏土》還是《孔乙己》,無論是《拿來主義》還是《紀念劉和珍君》,不僅給我們文學上的美感,更讓我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真諦。所以說,刪掉魯迅先生的文章,其實刪掉的是一種財富,這是一種莫大的悲哀。
如果你有時間,建議你多讀讀魯迅先生的文章,你的內心會更強大。這套《魯迅全集》,包括了魯迅先生所寫的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等,幾乎涵蓋了《祝福》《故鄉》《彷徨》等所有經典篇目。10本書原價298,如今只需要99。不到一百塊就能買到魯迅先生經典全集,相信你一定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