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呼倫貝爾玩,經常會在一些民族用品商店裡看見蒙古刀。
但當你想買的時候,店家卻往往出來勸阻。那倒不是因為那是非賣品,而是因為不符合條件的人是不能購買蒙古刀的。這涉及到有關的治安管理條例,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蒙古刀沒有固定的尺寸,戰刀比較長,獵刀和餐刀就比較短。但在日常保養上大同小異。現在我們常說俄羅斯是戰鬥的民族,但以前,蒙古族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比如,蒙古工匠最拿手的就是做刀,他們完全把做刀當做了一門藝術。那麼,在介紹如何保養前,我們先介紹一下蒙古刀的構造。
如上圖所示,這是一把蒙古戰刀。蒙古戰刀是由漢刀改進的,當初蒙古在冶金技術方面非常落後,而鐵作為戰略物資是禁止交易的。後來蒙古人通過其他途徑引進了鐵刀。可由於蒙古人身高力大,拿著鐵刀總覺得輕,而加長加寬後又容易折斷,所以就改變了刀身,變成彎刀。從物理角度上來說,這樣弧形的刀身勢必砍入物體較淺,可事實上因為它的弧度所致,當它砍向物體時,所有的力集中在一點,於是它的殺傷力很大,甚至有將對方刀砍斷的情況。所以,當它在戰場上表現出它驚人的威力後,直接影響了後世,可以說,它就是雁翎刀和柳葉刀的祖先。蒙古戰刀是根據遊牧民族自己的戰鬥特點而設計的,由於它是供騎兵使用,所以它的重心靠後,揮舞起來更省力,然而藉助戰馬奔跑起來的衝擊力,它的殺傷力卻非常恐怖。
受戰刀的影響,蒙古的獵刀、短刀也採用的弧形設計。但就我個人看法,獵刀、短刀一般步行使用,失去的戰馬奔跑而產生的衝擊力的巨大加成,它的威力會大大降低。既然它的劈砍能力大大降低,然後由於是彎刀,它的刺傷能力也不如直刀,所以,我個人認為獵刀和短刀在對抗性上,意義不大。
最後一個刀種是餐刀。餐刀與戰刀不同,是一種生活用刀,它是由刀、刀鞘和一雙筷子組成。大家都知道遊牧民族的食譜中,肉食的比重非常大,蒙古族也是一樣。餐刀就是他們日常吃飯的餐具,是每人必備、不可或缺的。在我們呼倫貝爾當地,管蒙古餐刀叫:「蒙古剔」。意思就是吃手抓羊肉的時候剔肉用的。這種刀就採用了直刀的設計,但沒有護手,在刀鞘的一方有兩個孔,是插筷子的。
餐刀的裝飾通常比較華麗。蒙古人向來不吝把好東西鑲嵌在餐刀上:刀身當然是用優質鋼打造,但刀柄和刀鞘偶爾也有用鋼、鐵、銅,但多數用木、銀、牛角、動物的骨頭來製作。然後再在上面布置花紋甚至鑲嵌上寶石、珍珠、珊瑚等。花紋的圖案有動物、神話人物甚至還有宗教元素。這種美輪美奐的餐刀甚至可以當成裝飾品,同時也是蒙古族人民隨身必備的日常生活必須品。
我有個蒙古族朋友,曾經跟我說過:他們蒙古族家庭生下孩子,父親就會拿一塊鋼鐵鍛打一次,以後,每當孩子過生日,父親都會拿出那塊鋼鐵鍛打一次。等孩子十八歲了,那塊鋼鐵經過了十八次鍛打,絕對是一塊優質好鋼了。這時候父親就會請人用這塊鋼鐵為孩子打造一把餐刀。然後根據家庭情況給刀柄刀鞘做裝飾。
下面咱們就說說蒙古刀的日常保養。首先一把刀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生鏽。不論你這把刀的材質是鋼還是鐵,哪怕是不鏽鋼,保養不當一樣會生鏽。所以保養蒙古刀的第一項就是防鏽。防鏽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塗油。以前大家都用動物油脂在塗抹刀具防鏽,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有更好的選擇:潤滑油。這防鏽潤滑油不限種類,任何一款潤滑油都能達到此效果。甚至於當刀身上有一些輕微的鏽痕,你有棉花或軟布沾一點潤滑油輕輕擦拭,都能把鏽跡祛除。刀身防鏽僅僅是蒙古刀保養的最基礎,因為我們還要保養刀刃。
只要你使用,刀就是消耗品。磨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定要定期打磨刀刃,當刀刃的鋒利程度稍微減弱時,就該保養。千萬不要等到刀刃完全鈍了,用我們俗話說就是「啞了」再打磨,因為這樣對刀的刃口傷害最大。我們日常家庭一般用買來的磨刀器,但由於蒙古刀的刃口不一定符合磨刀器,所以在這裡並不推薦。於是,我們需要準備兩塊磨刀石,一塊粗的,一塊細的。如果有那種合成磨刀石,粗細都有的更好。
磨刀一樣需要潤滑劑。在這裡我們首先推薦磨刀油,如果沒有磨刀油用水來代替,反正無論如何不要幹磨。因為幹磨的話,磨刀石會刮下刀上的細小金屬屑,而那金屬屑會扎進磨刀石,當你在磨刀石上繼續磨刀的時候,那金屬屑就會對你的刀刃形成傷害。
磨刀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刀與磨刀石的角度。角度大了,會損傷刀刃,反而使刀更鈍。角度小了,會只磨到刀身而摸不到刀刃。你可以先把刀平放在磨刀石上,然後慢慢抬起刀背,當人口完全貼緊磨刀石時,那就是磨這把刀需要的角度。在磨刀的時候,自刀刃向刀背方向磨時,手指用力,而自刀背向刀刃方向磨時,手指不要用力。如果反過來,甚至會造成反刃,不經過大修,這把刀就算是廢了。
還有一種方法比較簡單。就是將刀刃一面從頭到尾磨過去,然後在反過來用這種方法磨另一面刀刃。這樣雖然比較簡單,但磨出來的刀刃口不如上面那一種好。
最後在打磨好的刀上均勻的塗抹潤滑油,防止刀身生鏽。不論是蒙古戰刀、獵刀、短刀還是餐刀,都是一樣的保養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