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我們為什麼要讀張愛玲?

2021-02-07 小鹿覓食


這是小鹿快跑的第56篇原創文章


本文味型: 鵝肝醬片   爽口程度:★★★




最近兩個月在讀張愛玲。


選擇讀她的書,我不能保證能夠從她的作品裡汲取到什麼。現在有太多實用性書籍可以讀了,比如《原則》、《哈佛的幸福課》等,似乎一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就能起到實質性的改變。


張愛玲的書籍,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而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沒有人能夠沉下心來看你如何描寫女人身上的蒼翠暗紅旗袍,以及客廳無比瑣碎的布置。


促使我很想靜下來讀的是因此幾次寫作。


那個時候籤約了一個微信公眾號,是一個很大的號,有稿費當然也是有寫稿任務的。其實現在的自媒體寫作歸根到底是比較好寫的,所謂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自媒體寫作我認為就是陷入了這種套路當中,很多文章都是論說式的而且標題也很一致,比如《你的不自律正在毀滅你》這種類似的「毀滅體」;以及《一個人開始變壞的三個跡象》這種「跡象體」;以及《你的工作方式正在出賣你》這種「出賣體等。


就內容而言,多半是舉一些比較聳人聽聞的事例,加幾個金句再得出一個結論。


我寫了幾篇這樣的文章之後,就認為我並不適合寫,為了寫文而寫文,為了得出一個比較偏激的觀點而搜羅大量事實,我很痛苦。


這個時候就無比懷念張愛玲,那個能將文字描寫得極盡華麗蒼涼,直觸心底的女子。



讀她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直指男人對於情人和老婆的普遍心理。小說中振保有了紅玫瑰這個情人,但是不會想和她結婚,娶了白月光似的老婆卻覺得索然無味,開始懷念情人的好。正如文章開頭所說:


也許一個男人的一輩子都有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這篇小說多少是會讓人對愛情恐懼的,特別是女人。你抱不準你是她的白玫瑰還時紅玫瑰。後來聽到陳奕迅的《紅玫瑰》:


從背後抱你的時候,期待的卻是她的面容。


不覺觸耳驚心。


讀她的《半生緣》,很喜歡的標題,一開頭就讓人憂傷無比:


他和曼幀從認識到分手,不過幾年的工夫,這幾年裡面卻經過這麼許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樂都經歷到了。


這是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了顧曼楨和沈世鈞郎才女貌自由美好的愛戀,卻因為顧曼楨的姐姐設了一計,加上沈世鈞的一些誤會,最終顧曼楨嫁給了姐夫到離婚,沈世鈞也另娶他人的結局。因為,最終是一句「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將人一輩子的憂傷都傾倒了出來。


你的生命裡也一定有那麼個回不去的人是吧。


讀她的《金鎖記》,涉及的是人性的欲望。金鎖因為嫁了個殘疾老公常年欲望得不到滿足導致心理病態,最終毀掉自己也毀掉了自己兒女正常生活的故事。這部作品看得十分沉重,但是語言描寫和心理刻畫都是十分出色的。來看一句: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

這就是他所懷念著的古中國……他的幽嫻貞靜的中國閨秀是抽鴉片的!他坐了起來,雙手託著頭,感到了難堪的落寞。


張愛玲敢寫也就敢寫在此。


讀她的《傾城之戀》。好歹碰到一個明亮一點的結局。是一個28歲的二婚女人最終嫁給了一個富家子弟的故事。這是張愛玲所有作品裡最為喜劇的故事,讀起來也是最為舒服的故事。在幾個回合的男女戰爭裡,白流蘇最終贏得了範柳原。照現代的說法就是一個灰姑娘的逆襲故事吧。


當然她的作品還有很多,將瑣碎的人間百態和人世情感都寫盡了。而各種比喻和心理刻畫將文字功底都運用絕了。


對於張愛玲的文字,我是聽一遍、讀一遍、記一遍、理解一遍。但還是覺得很無力,正如有句話所說:在張愛玲的文字面前,所有的細讀都是粗枝大葉。


但是,如果你沒有那麼急,沒有什麼功利,如果想感受一下文字大師的筆力,讀她的作品不失一種選擇。



關上張愛玲,打開手機,我常常想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這個時代有太多的事情了。今天還是天價癌藥,明天是房租上漲,後天又是劉強東出軌了咪蒙要離婚了……有足夠多的熱點來刺激我們的神經和感官。


對於寫作者來說,我們要投入這個時代中,熟悉它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規律。但是也要和它保持一定的距離,你不能因為追熱點而存在,放棄因有的寫作軌跡和思維訓練。


對於閱讀者來說,自媒體的文章很多會阻礙你的思考的。要有閱讀量必定會有偏激的觀點。但是自媒體的作者很多文學素養並不高,所以要警惕這些思想來洗腦。


所以一定要以足夠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待自媒體內容以及創作。


當然我也並不是說所有的自媒體文章不好,只是說現在能夠將傳統文學和自媒體寫作結合起來的大師並不多。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去識別。我也有置頂的公眾號,長久不更,每更一篇我都有激動得想哭的感覺。


我的微信籤名是「you are what you eat 」。意思就是你是你食物的總和。


你閱讀的精神食糧是的、你吃下去的東西是的。短時間不覺得,在長時間裡一定會構成的你的整體氣質,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



當然有些東西是永恆的,比如情感。有些東西亦是美好的,比如文字美。這裡也寫幾個張愛玲的句子和大家分享。


1、這世上有那麼許多人,可是他們不能陪你回家。——《紅玫瑰與白玫瑰》


2、蘇擁被坐著,聽著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裡。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盤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她仿佛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於遇見了柳原。——《傾城之戀》


3、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年輕的時候》


4、生在這世界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留情》


5、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沉香屑第一爐香》


是為致敬。



相關焦點

  • 全民自媒體時代,從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中學習如何讓寫作變現
    正如張愛玲一樣,自媒體人也可以用寫作來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本文結合自媒體寫作,主要談談張愛玲在寫作上的一些特點,希望對做自媒體的你也能有所啟發。——《論寫作》張愛玲在《論寫作》一文中,很生動的描述了有寫作習慣和無寫作習慣兩種人的特點。對於這句話,做自媒體的人大概都深有體會。有些東西,如果當時有想法的時候沒寫,過後往往就不會再寫了。做自媒體時間久了,也的確會出現「沒話找話說」的情況,因為每天都要考慮寫什麼,怎麼寫的問題,這就迫使我們不得不去讀書、思考、收集信息。
  • 我讀張愛玲
    張愛玲的作品在這些年越炒越熱。最近因為有閒暇,我索性又將她的書翻出來細細地讀了。張愛玲的小說文筆優美,故事完整而清晰,但我依舊不太喜愛張愛玲小說主人公身上,永遠都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悲之處的壓抑和悲哀,如她所言「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 為什麼我們的友情走不過秋天:張愛玲和炎櫻
    記得當年學莫泊桑《項鍊》,老師問瑪蒂爾德為什麼不向朋友明說自己弄丟了那條項鍊,而要若無其事另買一條還給朋友。那時的我們讀不懂瑪蒂爾德在朋友面前的小自尊,就像讀不懂《紅樓夢》劉姥姥到賈府打秋風的心酸與勇氣。那時的我們不懂得朋友的全部內涵。不明白為什麼明明說過青春不散場,最終卻還是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 自媒體時代下的《烏合之眾》
    ,尤其是當今的自媒體時代。自媒體的出現滿足了人們的上述心理訴求,因此自媒體的存在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追捧。而這些人就構成了自媒體下的群體。情緒化、敏感化、急於行動自媒體時代下的群體總是情緒化,易受情緒的影響。因為無需直面對方,而且大部分都是陌生人,也就無需過多顧及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就有失冷靜的理性思考。
  • 曾經困擾張愛玲的,現在仍然困擾我們
    大師容納得下我們所有的感受,一個大師當然也經得起每一個時代不斷地闡釋,甚至經得起各種誤讀。劉老師寫《張愛玲傳》,從最初13萬字的中等體量的傳記,到今天45萬字的全傳,豐富的過程也是對張愛玲這樣一個符號的重新發現。與此同時,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民族、我們每一個人,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個人機遇的豐富和擴大,也時刻在誕生一個新的張愛玲。
  • 懸宕三十餘年 張愛玲為什麼要銷毀《小團圓》?
    不管是前者或後者,這個錯誤對張愛玲最受矚目的遺作是不公平的。   胡蘭成去世多年,為何仍未出版?   那麼,回到問題的核心:為什麼張愛玲在1992年3月致宋淇的信中註明《小團圓》要銷毀?  「去胡蘭成」,失策的改寫建議  張愛玲年輕時代說過:「生命有它的圖案,我們唯有描摹。」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就算那個時代變了、很多因素變了,可是這一種千瘡百孔的描寫還是存在共鳴,說明她雖然是有時代的、階級的、個人的原因,但是又有超越這些原因的因素在裡面。書鄉:張愛玲身上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差異,她有一個華麗的家庭背景和西化的教育背景,但她自己對小市民生活有一種非常熱切的喜愛,這個看似矛盾的地方怎麼解釋?
  • 和許子東教授聊張愛玲 為什麼我們今天 依然愛讀張愛玲?
    這些都促使我們討論這個課題,討論的焦點是,張愛玲一方面很超前,很符合女性主義的一些理論,但另一方面,張愛玲並不是從理論出發寫作的,她批判女性又非常厲害,非常尖刻,不像女性主義般維護女性的。當然她的「小市民」跟我們平常貶義化的小市民概念是有區別的,是一個中性化的詞語,而且她是故意要講它,故意要渲染說自己喜歡肥皂的味道、汽油的味道,總之別人要裝得很文雅的地方,她都來跟你搗亂,其實生活當中她哪有這樣,她做不了什麼事情。
  • 雨日讀張愛玲
    z張愛玲一個陰雨連綿的日子,坐在抵窗的床上讀張愛玲,真好!有學人說,張愛玲作品的底色是荒涼,荒涼著一種悲觀的感嘆,一種女性化的敏銳細膩的感嘆,時代、國家、革命等一切大的題目都濃縮在家庭生活的一幕一角,社會的波瀾壯闊是遙遠的短暫的,長久的是那些平凡男女的悲歡……如此,我便理解了為什麼在各種選本中人們看中《更衣記》,它在社會層面的意義或許比那」一幕一角」顯得壯觀。
  • 她存心要我們為她感到無窮無盡的遺憾 | 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
    為了寫學位論文,就好像尋找伴侶私訂終身,我和老同學為錢鍾書和張愛玲誰的小說更好,一定要爭出是非。結果只能在兩難之中挑一個,最終我選擇了錢鍾書,老同學敲定張愛玲。時過境遷,我深深懷念已經流逝的苦做學問的年代,那時候,天天泡在圖書館裡,下狠心翻舊報紙,讀那些早就過期的雜誌。
  • 紀念張愛玲百年誕辰,還是讀一讀她的作品
    今天,是作家張愛玲的百年誕辰。關於張愛玲的故事,是說之不盡的。這幾天,我們也會通過不同的媒體讀到張愛玲的某些生活「解密」。這幾天,在香港、上海都有紀念張愛玲的活動。在《南方周末》的一篇名為《蓋棺論不定張愛玲》中,哈佛大學教授、現代文學評論家王德威曾受香港大學出版社之邀為英文版的《雷峰塔》和《易經》寫前言,他認為這兩部小說是「很尷尬的英文作品」,但同時也肯定了這兩部作品出版的積極意義:「每一次張愛玲的出土的確是要改變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而且間接地改變了我們對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方式的認識。」
  • 自媒體時代的瘋狂
    說到自媒體,我不禁要說,現在的網絡爆炸信息魚龍混雜。什麼不成系統的東西都敢發。看看網絡上提到的各種IT行業的報錯解決方案;看看那些自認為自己編輯方面很擅長的人發的一些經驗貼;看看日常工作中遇到辦公軟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再看看那些所謂推薦文學書籍的人……我想說的是,沒有把事實徹底搞清楚就別亂發,沒有把原因搞透徹就別斷章取義,很多人真正遇到問題為什麼不回採納網友的答覆,三個字概括:不!靠!譜!
  • 重讀張愛玲,張愛玲不是一本容易讀的書,帶著張愛玲上路
    重新拾起張愛玲完全是因為許子東的一句話,我想以前我不喜歡讀張愛玲也許是因為年齡不到吧,既然現在已經有了讀她的資格,為什麼不再試一試呢?就這樣,我趁著假期回老家,帶著張愛玲上路了。我按著目錄的順序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的讀下去,先是金鎖記,然後是傾城之戀,茉莉香片,第一爐香,第二爐香,封鎖,散戲。張愛玲在一九四三年風靡上海的這幾部中短篇小說就這樣讓我給一口氣讀完了。雖然這一次沒有像我在學生時代第一次讀她時那樣厭惡她筆下的人物,但我仍然是非常的困惑,不能理解以她當時才不過二十三四歲的年齡,如何能寫出這樣晦暗,詭異,對人生深入骨髓的悲哀。
  • 張愛玲為什麼要苦苦愛戀漢奸胡蘭成?(上)
    剛讀了一個開頭,便已讓他不斷回味。文字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聲聲入耳,抨入心靈。不曾想世間竟有如此女子,能夠作出如此風姿翩翩的文字,不曾想世間竟有如此美妙的人兒,能夠讓人心生歡喜。同樣有著一樣雋永文字的胡蘭成被作者「張愛玲」三個字吸引,他急切的向《天地》主編蘇青打聽這個人,藏在文字背後的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模樣。
  • 一個字怎麼讀,標準是什麼?專家教你在自媒體時代咬文嚼字
    圖片說明:《咬文嚼字》副主編王敏帶來主題為「自媒體時代更需要咬文嚼字」的講座。『說』通『悅』,讀yuè,指愉快高興。」王敏解釋,「樸」有pō、pǔ、pò、piáo四種讀音,在江南地區常見的樸樹中讀pò,意為落葉喬木。  一直被大家關注的個稅起徵點,最終敲定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王敏指出,雖然大家覺得沒有理解上的障礙,但從概念上來理解,更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免徵額」,而不是「起徵點」。
  • 張愛玲為什麼會愛上風流成性的胡蘭成?她的一句話告訴了我們答案
    在她的愛情故事裡,我們基本上看不到風花雪月,有的只是赤裸裸的現實。但這樣的張愛玲,卻與名聲並不好的胡蘭成走到了一起,而且還與他結了婚。要知道,胡蘭成除了「特殊」的身份,還是個風流成性,見異思遷的主兒,不但結了好幾次婚,更是與很多女人不清不楚,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渣男」。因此,很多人都無法理解張愛玲為什麼會愛上這樣一個人?還在分手時給對方30萬的分手費?這要從張愛玲的家庭環境和她自身的性格說起。
  • 紫牛薦書|讀了幾十種「張愛玲傳」,終於等到這部45萬字的《張愛玲...
    那些諸如「世間孤獨,都是剛好」「我愛你,與你無關」「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等著你」之類的名字,膚淺、空洞而油滑,喜歡張愛玲的人自然會唾棄,對不了解張愛玲的人來說,讀這種傳記,簡直是一種彼此的傷害。劉川鄂研究張愛玲已近40年。1985年,他讀碩士時讀到豎排影印本的《傳奇》《流言》,由此被張愛玲深深吸引。碩士論文,題目即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張愛玲」。1990年代初初寫張愛玲傳記,成《亂世才女張愛玲》一書,也許不太令人滿意;1995年再寫,終於寫成,由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被稱為小團圓出版以前最好的張愛玲傳。
  • 張海濤:自媒體藝術時代
    當今社會我們已經逐漸由「傳統精英化媒體時代」進入了「大眾自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的我們人人都將成為「媒體人」和「發言人」,人人都有自由發言的權利。自媒體是全球信息化技術、意識形態、資本利益和開放程度各種因素綜合發展的結果。自媒體藝術一出現便賦有傳播與獨立性的功能,使得社會大眾接受到藝術的影響和態度,這樣才能參與到現實社會的發展和創造中來。
  • 為什麼有人會說「少女不能讀張愛玲」?
    "我父親揚言說要用手槍打死我。我暫時被監禁在空房裡,我生在裡面的這座房屋忽然變成生疏的了,像月光底下的,黑影中現出青白的粉牆,片面的,癲狂的。"自此,父愛在她的心中消亡。而她的母親,偶爾回國,也幾次三番,希望她死。梅娘曾說:張愛玲的悲劇在於沒有愛心。
  •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張愛玲66年專職寫作,終成暢銷書女王
    張愛玲一生堪稱傳奇,終其一生,用了66年來專職進行寫作,我們知曉的作品大概有100部以上,而張愛玲的書帶來的版稅收益更是屢創奇蹟。張愛玲的書很多至今被大家奉為經典之作,她,也代表著文壇裡的至高榮譽,拿現在自媒體的標準來看,她可謂當之無愧的暢銷書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