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一生堪稱傳奇,終其一生,用了66年來專職進行寫作,我們知曉的作品大概有100部以上,而張愛玲的書帶來的版稅收益更是屢創奇蹟。
張愛玲的書很多至今被大家奉為經典之作,她,也代表著文壇裡的至高榮譽,拿現在自媒體的標準來看,她可謂當之無愧的暢銷書女王。
張愛玲在美國去世之後,她的遺囑裡明確表示:我死後,一切所有都歸宋淇夫婦。
當時,宋淇夫婦幫張愛玲代管的外匯有200萬人民幣,如果再加上文學版權,可謂特別可觀的遺產。
而且眾所周知,當時張愛玲和胡蘭成離婚時,送給了胡蘭成30萬的分手費,那也是她寫作的稿費,放當年看,這肯定算筆巨款。
由此可見,張愛玲真的用66年的寫作生涯告訴世人:寫作,真的是可靠的致富手段。
如今,發家致富的手段越來越多,尤其是自媒體時代,打造知名的個人IP無疑成為很多自媒體寫作者的目標,通過打造個人IP進行寫作變現也是目的之一。
著名媒體人以及雜誌主編端木向宇,用這本《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來深度探索張愛玲的寫作秘籍。
本書選取了張愛玲的部分小說、散文、劇本等經典作品,結合時代特點和自媒體的要求,通過抽絲剝繭的方式解析張愛玲的文字技巧和文學美感,以不同角度帶領讀者走進張愛玲神秘的文學創作世界,領閱張愛玲獨具一格的寫作手段。
下面通過三個層次對本書進行解讀,我在通讀之後,獲得了一些乾貨見解,分享給大家,以協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本書的精髓,以求共勉。
1、愛思考的人,寫作是自我精進的武器之一
一開始,我只認為,寫作僅僅只是輸出思考的過程。看了張愛玲的個人經歷和寫作成長曆程,我才發現,原來寫作更是個人成長的一個媒介,也是突破自我局限的重要工具。
張愛玲橫跨一生的歲月長河中,流淌其中熠熠生輝的是她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學作品。她以自己的小說橫空出世,又因此孤寂遁世。
夏志清是一位文學評論家,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將張愛玲、魯迅和沈從文歸為一類,意思是張愛玲的文學成就並不遜色於他們,因此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張愛玲熱」,自那時起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包括小說、影視和傳記等等都暢銷不斷。
張愛玲因為個人經歷比較特殊,加之性格特點比較另類,她的一生堪稱傳奇。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大多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無一不是充滿了藝術氣息,她的文字帶有美感,儘管她寫的都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每一處的文章立意和遣詞造句,都體現了張愛玲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由表及裡的深入思考。
張愛玲在《寫什麼》中如此說道:生活空氣的浸潤感染,往往是在有意無意的,不能先有個存心。文人只需老老實實生活著。然後,如果他是個文人,他自然會把他想到的一切寫出來,他寫所能夠寫的,無所謂應當。
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曾經於晚年寫過《我的姊姊張愛玲》,他用了6個字,精準有力的總結了張愛玲的個性特點:文採早慧,文筆犀利,性格孤傲,擇善固執。這個總結非常到位,在《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中,作者端木向宇用「臨水照花人」來形容張愛玲。
為什麼大家對張愛玲的評價總帶著孤獨,只可遠觀不可褻瀆的韻味?因為張愛玲的原生家庭和個人性格,對她的文字表達和文學感受力,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張愛玲的敏感和孤傲伴其一生,也浸潤在筆尖下每一個靈動的文字內。
張愛玲因為自身家庭環境的原因,始終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種反抗父權的意思,然後這形成了她獨立自強的性格,她把這種主觀意志和性格特徵都融合在自己的小說之中。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非常打動人心,因為她總是把一些細小瑣碎的事情,描繪的非常繪聲繪色,讓人覺得特別真實。
當然,這也充分體現了張愛玲的深度思考,她就是將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讓故事帶有普遍性,既能夠反映客觀社會生活,又能夠深入生活實質內核,找尋生活的真實意義。
唯有進行深度思考的作品,才具有普世性,這也是張愛玲的小說半個世紀以來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如果只是淺薄的作品,遲早會淹沒在浩瀚無垠的文海之中。
完成深度思考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寫作,便是其一。
想得到和表達出來,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通過寫作,可以更系統全面的幫助我們梳理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我們就會更好的進行深度思考,所以寫作,也是個人完成自我精進的武器之一。
2、從戰亂的民國年代到機會滿滿的網絡時代,寫作可以是謀生手段
張愛玲出生在沒落的貴族家庭,然而,父母離異,冰冷的家裡只能得到冷漠,卻獲取不到寬慰,尤其是因此失去了經濟來源,多次影響到學業發展。
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戰亂紛多,張愛玲因為戰爭的原因而兩次中斷了學業,並且因此也沒能拿到大學畢業證書,這成了張愛玲一生的遺憾。
因為張愛玲讀大學時,他的父親只為她支付了學費,未給生活費,張愛玲唯有靠寫作來為自己賺取一點微薄的生活費。
當時在讀書的張愛玲沒有經濟來源,於是她向大學申請補助金,而僅僅1000元的補助金不足以維持她的日常開銷,她還面臨著中途輟學。
在香港這個物慾橫流的都市裡,張愛玲迫切需要找到一份可以謀生的工作。所以張愛玲最初是用寫作換取報酬,以期望能夠為自己窘迫的生活帶來一線生機,起初她僅僅是靠寫作,解決自己在戰亂時期的生存問題。
張愛玲後來遠渡重洋,在美國定居的時期,還嘗試用英文寫小說,因為水土不服,小說並沒有在國外火起來,但寫作依然是她謀生的重要手段。在她和賴雅結婚後,尤其賴雅病重到去世期間,醫療費用和生活難題都是張愛玲靠寫作來支撐解決的。
從各方面看,張愛玲是一個堅強勇敢的人,但她擁有一門無可替代的技能——寫作,使自己在戰亂紛飛的年代,形成了獨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免受顛沛流離之苦。就女性而言,張愛玲在當時也算是相當厲害的,畢竟張愛玲是暢銷書作家,她在生活用度等方面主要是靠自己。
現如今,有很多自媒體寫作者,無論是兼職還是全職,用寫作對抗焦慮,獲取經濟上的回報,有的人逐漸從兼職寫作變成了全職寫作,不但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回報,成為自己在社會謀生的主要手段,也因此功成名就。
比如左粥羅,他從月薪2300到年薪100萬,當然用時三年,他的秘訣是寫作能力;還有2016年出版《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的作者採銅,他是知乎大神,他也是公認為「知乎精神」的代表者之一,等等,他們都是用一隻筆桿轉換了命運的走向。
當然靠寫作謀生,靠寫作逆襲,這本身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其中的艱辛自不必說,就連暢銷書作家張愛玲也是有著66年的寫作生涯,更別說並沒有張愛玲那樣的天賦的普通人。
但是張愛玲用事實向我們證明了,寫作可以成為我們謀生的手段,也會帶來超值的回報。
3、原生家庭缺愛以筆書寫鉛華,寫盡婚戀的辛酸苦辣,寫作也是謀愛的手段
原生家庭的缺愛經歷,讓張愛玲一生在謀求愛的愉悅和溫情,於是一支筆撬動情感的渦流,筆端「純鋼百鍊「,亦化作「柔可繞指的力」,為自己尋求一線生機勃勃的愛之光亮,照亮自己灰暗的人生,也施予同樣軟弱無力的其他女性力量和勇氣。
張愛玲多數時候都是孤僻離群、寡言少語的,除了能夠從姑姑那裡得到一點點溫暖和愛之外,其他人都讓她對家庭溫情失去信心。
張愛玲在現實的生活中,經歷了太多疏離的親情、淡漠的人情,以及充斥在親人之間的陰謀,所以她一直困囿於冰冷的愛,她寫的文字,多數為了解救自己,也為了同情和她有同樣遭遇的女人。
同樣,在那個男權意識極強,女性生存危機重重的時代,她筆下的婚戀故事讓同時代的女性看到曙光和希望。張愛玲不光光用寫作,為自己謀生亦謀愛,還在為同時代的女性謀愛。
張愛玲本身是喜歡寫作的,她6歲就開始寫小說,也是「成名要趁早」的代表人物,她寫作是為了愉悅自己,她就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用寫作的方式表達出來,也是她用寫作來為自己延續更有意義的生命,亦作為在家族中尋求存在感的一種證明。
張愛玲曾經將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費,買了一支口紅取悅自己;張愛玲和胡蘭成離婚時,為情所傷,她用300000萬的稿費作為分手費,以挽救自己的尊嚴;在尋求不到家族的資助時,不斷寫小說,來完成自己的學業,追尋自己的寫作夢想等。
張愛玲在創作生涯的前期,寫了《紅玫瑰與白玫瑰》、《霸王別姬》、《心經》等,用近乎犀利、蒼涼殘忍的文字筆觸寫了女性為謀愛而謀生、為謀生而謀愛的生存狀態,粉粹了人們對愛情的嚮往與憧憬,這些精彩的小說震撼著讀者的心靈,也用深刻的內涵觸動了人的靈魂深處。
張愛玲雖然是在寫小說,其實是在寫自己,雖然語句蒼涼,並沒有正面給出解決道路,但是在探索女性生存道路上,處處展現出現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她用筆觸寫出當時的女性在殘酷現實前,對人生新的反省和認知,比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王嬌蕊就是這樣的代表。
當時那個年代,女性有很多苦悶和阻礙,如今也一樣,網絡時代下,現代人的壓力徒然劇增,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遭受孤獨的侵蝕,以及壓力的脅迫。
如今,會寫作的人,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可暫時迴避現實的後花園,也為自己尋求修復能量的一方淨土,用寫作承載自己不可碰觸的疼痛,撫慰自己無法消解的苦楚。
寫作,亦可以像張愛玲一樣,可以是並不完美的芸芸眾生,用以抵禦世俗和適度謀愛的手段之一。
4、總結
儘管半個世紀過去,張愛玲的小說依舊暢銷,作為勤奮而多產的作家,張愛玲在中國文壇裡屹立不倒,是真正有實力的作家。
她用傳奇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寫作真的是一門好處多多的技能,不但能夠促進思考精進自我,而且更是能夠謀生又謀愛的手段。
端木向宇的《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通過對張愛玲的諸多作品進行深度剖析,不但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為我們呈現了真實而傳奇的張愛玲,更對張愛玲的作品如數家珍,為我們揭示張愛玲被稱為暢銷書女王的秘訣,通過大量練習和針對性的訓練,寫作也可以被普通人掌握的極有前途的技能。
如果大家正奔赴在自媒體寫作的道路上,或者即將上路,這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導佳作,它可以很好的幫助寫作愛好者梳理寫作優化循環系統,也能為我們提供實用的技巧用於寫作啟發。
謹以此文,與同樣愛好寫作和喜愛張愛玲的你,一同共勉。
(我是。看人生百態,聊情感故事,做終身成長者。若文章給您帶來價值,倍感榮幸。歡迎關注,共同成長,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