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都說寫作是成本最低、門檻最低的一種自我提升方式,所以很多人趨之若去。
但在前進的路上,卻會發現:在寫作這條道路上,總是會遇到很多攔路虎。
此時,我們可能會有畏懼心理,會選擇放棄。
可是縱觀古往今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以堅持為底色。
所以遇到寫不下去,或者窮驢寂寞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試繞著走,迂迴而上。
到達山頂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找到自己正確的路。
比如多練習,從寫日記、日更開始;比如報寫作班,在老師的帶領下,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抱團取暖;再比如從一些名人作家身上,學習她們的寫作技巧。
《暢銷書女王:張愛玲的 33 堂寫作課》就是這樣一本書。
本書將張愛玲的小說、散文、劇本等作品中的特點和技巧以及其表現出來的文學意味,從不同角度進行剖析,讓愛好寫作的我們從中得益。
02
中國文學講究借景抒情,在張愛玲的作品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描寫。
《封鎖》中有這樣一段:
在大太陽底下,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裡鑽出來的曲蟮,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麼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蟮,沒有完,沒有完……開電車的人眼睛盯住了這兩條蠕蠕的車軌,然而他不發瘋。
「車軌」和「曲鱔」的比喻意象顯示出生命的冗長乏味。
這段話現場的畫面雖然是動感的「電車」,在前進著卻猶如死去一般,反覆而沒有生命力。
但是也只有張愛玲,能將如此一件平淡無奇的事情,與一段故事扯上關聯。
隨著這段「老長老長」的車軌,讀者們會不由自主的忘記時間,被作者的描述帶進小說裡。
還有《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張愛玲如果只盯著葛薇龍的感受來寫,故事就會顯得單薄,人性就無法體現。
她用了大量筆墨去寫半山上的美景,美好的生活是具體的,充滿細節的。
於是,貪婪就從視覺上產生出來了,人物後來的欲望的變化就在此時有了萌芽。
這才是好故事的寫法。
03
張愛玲的小說語言,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反諷、對照等修辭手法。
她用濃鬱的色彩描寫來烘託場景氣氛,讓讀者通過視覺來感受作品中的人物。
比如《金鎖記》中的一段描寫:
長衫搭在肩上,晴天的風像一群白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褂裡去,哪兒都鑽了,飄飄拍著翅子。
這段文字精煉動人,「鴿子」鑽進衣服,就像是吹涼了人心,既生動又自然,讓讀者從人物陰沉壓抑的環境中感受到愛情破滅的現實。
那些充滿藝術性的比喻,極富有個性化,這與其生活環境分不開。
張愛玲還把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悲哀,融入創作諸多作品中,賦予了人物一種新的生命。
她將自己捕捉到的生活細節,加上女性特有的視覺,通過靈動的筆觸,將自己內心敏感的個性和情緒體驗,用大膽的想像和聯想表達出來。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中,值得我們探討的寫作手法還有很多。
通過本書,我們在學習寫作技巧的同時,再次溫習了她的一些成名作品。
將技巧和文學作品相結合,全方面精心剖析,確實讓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