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從構思到完成,耗費了張愛玲整整25年的時間。
從1953年起,張愛玲就開始對《色·戒》進行構思,至1978年4月11日,《色·戒》在《中國時報》的人間副刊才發表出來。
《色·戒》這部小說講的是,1930年一位叫王佳芝的漂亮女性知識青年,試圖利用美人計去刺殺汪精衛陣營中的一位名叫易默生的高級特務,接下來兩人在政治、權謀和性之間進行了爾虞我詐的你來我往。但是,就在刺殺即將得手之時,王佳芝卻因為在易默生為她買鑽戒的事大受感動而改變了自己的刺殺計劃。
張愛玲的這部短篇小說《色·戒》其實是根據當時一個真實案件來寫的。
這個真實的案件與小說不同的是,女主角不是知識青年,而是一名交際花,相同的是一樣有個「情夫」,這「情夫」遭遇暗殺後沒有死掉,也放過了交際花,然而這情夫的老婆卻派人把交際花殺死了。
關於這一真實案件中,暗殺行動為什麼沒有成功,有人說是「情夫」早已察覺到了不對的苗頭,也有人說是深陷情網的交際花最後向其「情夫」告密了。
顯而易見,張愛玲是以第二種說法為背景來撰寫的《色·戒》。
1978年,《色·戒》與《相見歡》和《浮花浪蕊》這兩個故事結集成《惘然記》出版。
對於《色·戒》,張愛玲在這部《惘然記》的卷首語寫道:
「這個小故事曾經讓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寫的過程中,絲毫也沒有意識到三十年過去了,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我們看到,《色·戒》就是張愛玲利用現實中的素材來進行創作的一部比較成功的文學著作。
張愛玲對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就涉及到我們平常所關心,或者對一些人來講比較頭疼的「素材來源」。
其實,素材來源有多種渠道,比如我們曾經讀的書、在生活中聽別人的聊天內容、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經驗等,都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可以拿來加工、製作的。
有了豐富的素材作為平常的積累,我們才能在寫作時增加迸發寫作靈感的機率。
而這些創作素材的收集,我們可以通過讀、聽、看等各個感官,來把有用的外部信息輸入大腦,然後通過觀察周圍的環境,認真感受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如此就能把我們的所見所聞變成文字。
張愛玲筆下的《色·戒》能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文學作品,就是這麼一步步來的。
我們讀書也罷,觀影也罷,看過後總不能白讀、白看,了解下作者成書的背景、原因,以及寫作思路等知識,對我們寫作的提高也會有積極影響的。
言及此處,特向大家推薦這本《暢銷書女王——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以上所述就是來自其中的一堂寫作課。
作者是著名媒體人、雜誌主編端木向宇,他的這本書能幫助我們通過品讀張愛玲的作品,來探尋她的寫作來源情況、寫作手法和寫作技巧等。
33堂寫作課,從多種角度,將張愛玲的小說、散文、劇本等作品中的特點和技巧,以及表現出來的文學意味進行分析,來找出美學的共性。
本書目前在優惠期間,只有39元,好書不貴!
作者夠分量,助你漲知識,戳下方連結帶走一套,你一定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