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是帶著一種好奇之心來閱讀這本書的。畢竟張愛玲的名字,不說是家喻戶曉,只對每個文學愛好者來說,從不陌生。尤其是那一系列改編自她小說的影視劇,比如《色·戒》、《半生緣》、《傾城之戀》、《紅玫瑰白玫瑰》等等,每一部都值得人深思細品。
而經由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他的《中國現代小說史》一書中,將張愛玲與魯迅、沈從文相提並論後,更是掀起了一股「張愛玲熱潮」。此後,關於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影視劇等更是長銷不止。
有那麼一陣子,我也曾瘋狂的一本又一本地看張愛玲的書,但最後不過是看完了情節,看出了書裡那些女性不幸福的生活,也能略品出小說裡的悲涼和時代的印記……卻一直沒能讀出到底張愛玲的小說好在哪裡,可以讓夏志清老先生對她評價那樣高,說她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
這樣的疑惑一直存在心裡,我一直以為是自己的經歷不夠,或者是積累不足,所以讀不透。直到最近讀過端木向宇的新書《暢銷書女王:張愛玲的 33 堂寫作課》,我才發現,原來有些經典書目,自己讀不透時,還是需要有人指點一二的。
端木向宇,是著名的媒體人、雜誌主編,現為江蘇省作家協會第十批籤約作家,曾經出版有十多部作品,有《錦瑟無端五十弦:古琴琴曲解讀》、《霍金傳:用生命和時間賽跑》、《冰心傳》等等。
她的這本新書,雖然書名讓我有點小吃驚,但聯想到作者媒體人的身份,以及張愛玲本身自帶的暢銷屬性,倒也是分分鐘就能讓人釋然。想當年張愛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不就是奔著作品要暢銷,自己要為人所周知的目的麼?
在《傳奇(增訂版)》的序言中,張愛玲曾經毫不遮掩自己飛揚的心情,寫道:
以前我一直這樣想著:等我的書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個報攤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歡的藍綠的封面給報攤子上開一扇夜空的小窗戶,人們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熱鬧。
這是張愛玲毫不掩飾的對出名的渴望,且還得要趁早。而後世的我們,更是經由她的作品解讀或風格研究或人物解析等等,也是或直接或間接的受益者。這樣看來,說她是暢銷書女王,可不就是名副其實麼?
此外,再細看這書名,也能給到我們啟發,作為一個有心於新媒體的創作者,如何起一個引人注目的標題,不也是重中之重的頭等大事嗎?
有點扯遠了,言歸正傳。在本書的序言裡,作者端木向宇已經很清楚地告訴了我們讀者,她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想將張愛玲的小說、散文、劇本等作品中的特點和技巧,以及其表現出來的文學意味,抽絲剝繭地進行分析,從中尋找出美學的共性,給讀者更多的視角引導和閱讀體會。
而我在仔細讀完這 33 堂課的內容後,也確實是收穫良多。尤其是徹底讀懂了張愛玲 66 年專職寫作的心路歷程,從她為什麼而寫,寫什麼到如何寫,每一段都很值得深思。
1)張愛玲從不避諱自己通過寫作來賺取報酬的目的
雖然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但父母之間的悲劇婚姻讓她的童年並不美好。
有著民國遺少混不吝氣質的父親張志沂,和有著獨立思想的新派母親黃素瓊,兩人之間因為觀念和感情不和,經常吵架。後來她的母親為了逃脫這個沒有生氣的家庭,和她的姑姑一起去了英國留學。在張愛玲 10 歲那年,父母之間終於離婚,而張愛玲姐弟則跟著父親生活。再之後,父親娶了繼母孫用蕃之後,整個家庭更是是非不斷,衝突不停……而張愛玲姐弟無疑都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張愛玲最初的寫作,也正是為了換取生活所需的金錢。她的父親張志沂只資助她上學的費用,卻沒有給她生活費。作為一名普通的學生,她所能夠想到的也就是通過寫作來賺取稿費。只要創作出能夠發表的文章,就會有報酬。
所以,張愛玲從不避諱自己通過寫作來賺取稿酬的目的。這樣的經濟獨立也著實讓張愛玲不論何時總能傲然於世,在和胡蘭成分手後可以大方附上編劇所得的 30 萬報酬,權當是「買斷」曾經的感情罷!
更有日後和賴雅再婚,為了照顧婚後才兩月就不幸中風的賴雅,張愛玲更是辛苦耕耘寫作,以稿費為生。
在《我看蘇青》一文中,張愛玲曾寫道:「而且無論怎麼說,蘇青的書能夠多銷,能夠賺錢,文人能夠救濟自己,免得等人來救濟,豈不是很好的事麼?」
所幸,還能靠寫作賺取稿費,得以維持生計,得以讓她傲然於世。
2)小說《封鎖》為張愛玲引來了胡蘭成這個一生的「情」劫
1943年發表的小說《封鎖》,俘虜了胡蘭成的愛慕之心。他來到張愛玲的身邊,輕聲低訴道:「沒見你之前,只是感到傾慕。見了之後,才認定你是個知己。」
寥寥數語,撩撥得張愛玲寢食難安,而後餘生,更是深陷其中。她原本對世間的「愛」,不管親情還是愛情,都已看得冷淡,直沒想到還能遇見知己。對長年缺愛的張愛玲來說,胡蘭成這個知音人的出現,無異於蒼茫夜空中的一抹微光。
只可惜兩人的婚姻持續不過兩年,雖然張愛玲並不在乎胡蘭成曾經不堪的過往,兩人之間的年齡差距,以及胡蘭成泛愛濫情的生活習性,但激情之上的婚姻終究還是愛不長久。
本書作者端木向宇對他們這段感情的總結是:
胡蘭成走進張愛玲的生活,則帶著一點「傳奇」色彩。胡蘭成僅是因為見了對方的一篇文章,就能對張愛玲愛得神魂顛倒,這著實不可思議。可是,往往當事人只能感嘆開始的「命中注定」,卻很少意料到結局。儘管,他們一開始都是向著美好與圓滿去的,可到頭來,他們的感情卻是一場無法料到的悽涼悲劇。
值得一提的是,和胡蘭成在一起的那段時光,也恰是張愛玲的創作高峰期。無獨有偶,和胡蘭成分開後,旅居美國的那幾年,和美國劇作家賴雅一起生活的日子裡,也迎來了張愛玲的第二次創作高峰。
由此,還真不好說,到底是寫作給張愛玲帶來了愛情呢?還是愛情給張愛玲帶來了創作靈感?
3)張愛玲童年的不被愛,經由寫作,雖不能痊癒,好歹有個釋放的出口
家族的日趨衰敗,家庭的不幸,父母的離異,繼母的不善,這些都給張愛玲留下了抹不去的傷痛,這樣的陰影給她的創作蒙上了一層悲涼的基調。這也是為何我們讀她的小說,最好不要一口氣讀太多篇,否則輕易就會讓自己陷入同樣的悲涼情緒而不能自拔。
端木向宇在本書裡總結說,張愛玲的創作裡,難以抹去的自身經歷帶給她的是人性殘缺的顯現。她在現實中對父母之愛的失望,體現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裡的葛薇龍對親情的淡漠。
而在《茉莉香片》這篇小說中,主人公聶傳慶的家庭不幸,以及他被父親打聾和被後母虐待的這些情節片段,也都源自張愛玲的親身經歷。
現實生活中的張愛玲,和父親的矛盾衝突主要在於繼母對她不好,總想著甩手把她嫁掉。繼母是張愛玲心裡揮之不去的噩夢。而彼時的父親張志沂,非但沒能保護她和弟弟,更是將對前妻黃素瓊的積怨都發洩在了張愛玲的身上。那一段被父親痛打又被幽禁的經歷,在張愛玲的人生裡,印下了抹不去的痛苦記憶。
後來的她把這段記憶寫進了《茉莉香片》這篇小說中,缺愛的聶傳慶幻想出言子夜這個理想的父親形象,極盡所能地美化這個男人。在言子夜身上,細讀之下可以品出張愛玲的「戀父情結」。
本書作者端木向宇評價說,透過這部小說看到的是張愛玲掩藏在光輝背後的蒼涼底色,一個悲劇的人生,一個詭異、悲涼、悽慘的人生,這一壺茉莉香片也確實太苦了。
而張愛玲自己則說,「我不斷地舔著傷口,舔著舔著對傷口也有感情了。」
我以為,能夠藉由寫作這個渠道,將原生家庭中的童年陰影,不被父母所愛的各種消極情緒等,都抒發出來,即便不能完全釋懷,總歸也能收穫片刻的釋然。有了感情的傷口,即便偶爾還是會作疼,大抵上還是可以承受得住的。
由此反觀當下的社會新聞裡,動輒各種因親情或愛情而致的傷害案,歸根究底都是缺少合理紓解自己情緒的渠道,不是麼?
張愛玲在《寫什麼》一文中,直接表達了自己關於寫作靈感的見解:
生活空氣的浸潤感染,往往是在有意無意中的,不能先有個存心。文人只須老老實實活著。然後,如果他是個文人,他自然會把他想到的一切寫出來。他寫所能夠寫的,無所謂應當。
這樣的見解,用我們今天的大白話來說,不就是我手寫我眼之所見,心之所感嗎?生活中的道聽途說,影視劇裡的八卦人生,網絡上的熱點新聞,當然還有經典書籍裡的哲理哲思......無一不是我們寫作過程裡最觸手可及的素材和靈感源。
張愛玲少時就愛讀《紅樓夢》,由此而發,上學期間就創作了《摩登紅樓夢》,待到年長時,更是專門研究《紅樓夢》十多年,到最後戲稱自己:「十年一覺迷考據,贏得紅樓夢魘名。」 自然,《紅樓夢魘》當屬她的重要作品之一,見證了她的學者身份。這是張愛玲將自己喜歡的經典閱讀轉化為學者研究的素材之路。
她還喜歡看近現代小說和流行小報,在她所身處的那個年代,儘管動蕩不安,卻也著實給了她無限的創作可能。在她細緻描繪的筆下,那些戰時的城市風物百態,那些小市民在大城市裡的掙扎和苦痛,那些生活的情趣和世事的蒼涼,交織纏繞,至今依然仿佛能透過紙張,撲面而向我們。
她也將自己的生活和愛情的經歷都注入筆端,而對西洋文化的精通,更是讓她的作品裡滿溢著小資情懷 -- 她談吃穿住行,談宗教信仰,談文學詩歌,展示了一幅十裡洋場的繁華景象。這種深沉的憂傷,帶著「美麗而蒼涼」的格調,是她的作品底色,也是至今還依然讓我們意猶未盡欲罷不能的想要仔細研讀的內核。
很有意思,不過就是身邊的人和事,但是訴諸於張愛玲的筆端,又每每總能讓人唏噓不已,欲罷不能。
或許正如張愛玲在《論寫作》裡寫道:
一般的說來,活過半輩子的人,大都有一點真切的生活經驗,一點獨到的見解。他們從來沒想到把它寫下來,時過境遷,就此湮沒了。
或許,不是我們不知道寫什麼,只不過是不敢放手去寫罷了。
張愛玲在《論寫作》中曾經很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作者該有的生存法則,即:
將自己歸入讀者群中去,自然知道他們所要的是什麼。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此外再多給他們一點別的 -- 作者有什麼可給的,就拿出來,用不著扭捏地說:「恐怕這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罷?」那不過是推諉。作者可以儘量給他所能給的,讀者儘量拿他所能拿的。
這裡的歸入讀者群中,就是在明確告訴我們,寫作一定要有對象感。只有確定我們的文章閱讀對象是哪一類群體,我們才能知道讀者的閱讀需求是什麼。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難點?是為了讀你的文章得到某種情感上的共鳴,因為你寫出了他們心有所想而暫不能表達的情緒?又或是為了從你的文章裡得到某種觀點上的升華,因為你寫出了他們想不到的深度解析?
但不管是哪一種,寫作如果要發表,就要以讀者為對象來考慮自己的內容創作。不是簡單地迎合讀者興趣而寫,因為沒有深度和價值承載的文章,即便能寫成爆款文,也不過是曇花一現,經不住時間的考驗。
正如本書作者端木向宇所言,想要成為成熟的作者,就要明白讀者才是作品的審稿人。站在審稿人的角度來重新審視作者創作的文學作品,不難發現,寫作還是有很多必要的因素,比如說中心思想、文體結構、必要的寫作技巧和創作思路等等。而凡此種種,有心如你我,都能在這本書裡讀到。
端木向宇在這本新書裡,正是通過這種以點帶面的解讀方式,讓我們在讀懂張愛玲的文學作品之餘,更是讀明白了她這一生,66 年專職寫作背後的莫可奈何,為了麵包,為了愛情,為了療愈童年的創傷。但與此同時,寫作也帶給了她名利雙收的生活,讓她得以任性選擇,為自己而活。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