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以為歷史小說也會寫,普洛文學,新感覺派,以至於較通俗的『家庭倫理』,社會武俠,言情豔情,海闊天空,要怎樣就怎樣。越到後來越覺得拘束……為什麼常常要感到改變寫作方向的需要呢?因為作者的手法常犯雷同的毛病,因此嫌重複。以不同的手法處理同樣的題材既然辦不到,只能以同樣的手法適用於不同的題材上——然而這在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經驗上不可避免的限制。」
——《寫什麼》(1944年)
張愛玲一生寫出了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文學作品。她以自己的小說橫空出世,又以孤寂遁世。她創作的小說充滿了糾葛和纏綿、喜悅和煩惱、悲情和悽婉,令讀者在她營造的生動感性的小說世界裡,窺見人性的善與惡。
自從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將張愛玲與魯迅、沈從文相提並論後,國內就掀起了「張愛玲熱」,而且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影視、傳記等都長銷不衰。
張愛玲常稱自己是「小市民」,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又絕對不願將自己與小市民混為一談。從她眾多的作品中可見,她骨子裡認同自己的家族身份,並且認為自己凌駕於小市民之上。
現實中,她不得不面對平民的生活,努力淡忘昔日家族的奢華,但這不能抑制她對豪門生活的嚮往之情。曾經身處豪門的生活細節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給張愛玲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那些曾經的印象,就是她寫作靈感的豐富來源。
張愛玲的文學作品有一種「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氣息,她寫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
關於寫作靈感,張愛玲在《寫什麼》中寫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生活空氣的浸潤感染,往往是在有意無意中的,不能先有個存心。文人只須老老實實生活著。然後,如果他是個文人,他自然會把他想到的一切寫出來。他寫所能夠寫的,無所謂應當。」
所以,只有不斷迸發靈感,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只有不斷迸發靈感,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
「靈感」一詞,其實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從柏拉圖的「神賜迷狂」,到18世紀康德的「天才」,都為「靈感」蒙上一層神秘的不可知的面紗。他們認為靈感與理性是對立的,而理性會割斷靈感與生活中的實踐的聯繫。
有時靈感會在大腦放鬆時突然來臨,猶如一道閃光,一下打通思路。它是具有創造性和突發性的,迸發後一般時間很短,好似曇花一現。它能令人進入一種身不由己、欲罷不能的亢奮狀態。
寫作靈感是在寫作過程中產生的特殊心理現象,就像茅塞頓開、文思如潮、藝術構思神速進展的心理狀態。獲得寫作靈感一般有兩種渠道:一種是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素材,在遇到特定刺激和啟發時,就會引發靈感;另一種是在自己的經歷和經驗中,通過接觸的生活,體會出人物所處的真實情景,從而激發出創作熱情。
有些人不知道怎麼尋找素材,大概局限於思想觀念的狹窄。
生活中的道聽途說、傳統經典、傳奇故事,都是可以拿來用的素材。
創作素材的收集,可以通過閱讀、觀察、聽聞等多方面,把外界信息輸入自己的大腦裡,通過觀察周圍的環境,仔細感受事物的發展,把所見所聞轉變成文學作品。
寫作的思想來源就是從外界輸入信息,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思想,其實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通過學習別人的寫作方法,積累自己的語言,從而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倘若腦袋空空,即便有很多的想法和智慧,也沒辦法表達出來。
作者覺得沒有靈感寫作,或是覺得沒有要寫的東西時,就要去學習新的思想。靈感和思想是寫不完的,一個方面有那麼多的思想,且世間又有那麼多個方面,怎麼敢說自己寫不出來東西?只是還沒有去開發那些未知的領域,沒有去思考不知曉的領域罷了。
解決靈感匱乏的方法是去體驗,也可以聽別人的言論,別人在一些交談中,自然會流露出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和觀點。還有就是閱讀書籍。書是聚集思想的地方,每個智者、哲人、大師們的思想都是通過書本流傳下來的。
有時我們能為書中的一句話而感嘆不已,或是為一個理論而拍案叫絕,這是因為自己贊同別人的思想。同樣的一個道理,由不同的人去理解後再表達,就有了新的思想。
靈感,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而來的
張愛玲在閱讀方面是有選擇性的,她只讀自己喜歡的書。
自小她就涉獵古典文學名著,創作章回小說《摩登紅樓夢》,其父親張志沂具有舊式文化教養,會吟詩作賦,同時鼓勵張愛玲作詩為文。
早在中學時代,張愛玲的書評習作就已經表現出自己獨到的見地,她喜歡看近現代小說和流行小報,這都為她的寫作積累了素材和靈感。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就是一部利用現實素材創作的較為成功的文學作品。這是她根據當時一個很有名的案子寫的。當時案子的女主角是一名交際花,她也有一個情夫,但不同的是,情夫遭遇暗殺沒有死掉,放過了交際花,可是情夫的妻子卻派人把交際花殺掉了。關於暗殺為什麼沒有成功,也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情夫早就察覺到了不對,也有人說是交際花告密了。很顯然,張愛玲是同意第二種說法的,女人一旦被感動,就成了傻子,洩露機密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張愛玲在1953年就開始構思短篇小說《色·戒》,直到1978年發表,其間歷經的時間頗長。在《惘然記》的序中,她談到小說《色·戒》《相見歡》和《浮花浪蕊》時,說:「這三個小故事都曾經使我震動,因而甘心一遍遍改寫這麼些年,甚至只想到最初獲得材料的驚喜與改寫的歷程,一點都不覺得這其間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
張愛玲的小說有一個能打動人心的地方,那就是她把一些細小瑣碎的事情,描寫得繪聲繪色,讓人覺得無比真實。如小說《十八春》裡,她把曼楨的母親描寫成相當勢利的女人,讓人感覺眼前就是有那麼一位老太太,她既固執又腐朽。而這種人在生活中,也確實存在。
這是因為張愛玲的創作素材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它們符合真實生活的客觀性。
文學藝術的真實性,是指按照生活的真相和本來面目加以反映,通過對生活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使之帶有普遍性,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必然反映。
文學藝術的真實性,是對客觀社會生活的必然反映
寫作中的文學「真實性」與「寫真實」是兩回事。
20世紀50年代,文人們就為此進行了長期的激烈爭論。文學創作活動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心理行為,不是僅寫生活經驗,單憑感觀認識,難以從本質上界定「文學性」活動的特質。
有種「文學形象」就是「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但「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無論寫人還是寫鬼神,都離不開「生活」這個原型。
當人們談到文學的真實性時,都會輕鬆而自然地把哲學的功能強加於文學。
生活是文學的源泉與前提,這是確定無疑的。但文學反映生活,並非「寫真實」,「文學」之真與「事實」之真,不是一個理論體系。哲學反映現實是依賴「事實」,而文學反映生活是摒棄「事實」,是用「虛構」這一基本手法,幻想一個建立在生活基礎之上的、虛擬的、不真實的理想世界。
這裡就有「生活的真實」和「文學的真實」的不同,在寫作中加入藝術的創作手法,就體現出了其文學性。它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又在生活之上。
一部小說寫得催人淚下,讓人流淚的並不是小說所寫的事實之真,而是作品中人物的人性之真。人性之真才能讓讀者閱讀時不由自主地被人物的所思所言所為吸引,進而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內心情感,與之產生共鳴。
張愛玲在《惘然記》中說:「在文字的溝通上,小說是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就連最親切的身邊散文……也總還要保持一點距離。只有小說可以不尊重隱私權,但是並不是窺視別人,而是暫時或多或少地認同。像演員沉浸在一個角色裡,也成為自身的一次經驗。」
文學之本真即人物天性的自然流露,亦可稱「率性」而動,而不是靜。隨天性而動,任本體而動,這種「動」,就是本真。文學描寫的是人之「欲」的率性而動,不是動的目的,而是動的本身,動的過程,魅力全在動中。
書中自有黃金屋
如果想寫出好的具有文學性的文章和作品,那麼就得去生活中實踐,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寫作靈感。每個人都心存本真,每個人也都有虛偽。現實的不真實讓人們活得也不真實,人們不甘心活在不真實之中。作者以現實生活為基礎進行文學創作,無論是對現實生活進行微調,還是把現實生活完全推翻,或完全照搬,都是可行的。
還可以在創作中加入一部分純虛構元素。如果大量的寫作都完全依託於現實生活,會使作者顯得膽怯和保守。作者在寫作中,能發揮想像力,為人物設置一些細節,就能讓現實中的人物原型抽離出來,將其刻畫成小說裡的角色,而不是該角色的人物原型。
張愛玲在《談看書》中說:「有些作者兼任不止一家小報編輯,晚上八點鐘到報館,叫一碗什錦炒飯,早有電話催請吃花酒,一方面『手民索稿』,寫幾百字發下去——至少這是他們自己筆下樂道的理想生活。小說內容是作者的見聞或是熟人的事,『拉到籃裡便是菜』,來不及琢磨,倒比較存真,不像美國的內幕小說有那麼許多講究,由於俗手的加工炮製,調入罐頭的防腐劑、維他命、染色,反而原味全失。」
那麼作者要如何處理收集的寫作素材?
這是一個技術活兒。有的人覺得自己生活平淡,沒什麼好寫的;還有的人有許多精彩且有意思的經歷,但每次信心滿滿地提筆之後,寫不了幾個字就寫不下去了。
困擾寫作的根本原因,在於作者還需要學習如何處理寫作素材,使之成為文學作品。
在此就有兩類人值得學習。一類是記者,他們可以將所有體驗得來的感受,轉化為可以讓讀者閱讀的文學;另一類就是編輯,他們的能力就是無論面對何種題材的文字,都能將其轉化為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需要加強練習的方面,有哲學思想、現實觀察、經典閱讀、寫作技巧這四個,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側重,這個側重恰恰決定了作品風格的塑造。
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
一般的文學創作者第一次落筆所用的素材,幾乎都來自自己的生活。
「我的生活經歷那麼豐富,要把它們記錄下來」,但是做起來很難,還會受困於「經歷陷阱」,誤以為只要自己經歷很豐富、見多識廣,就必然可以創作出好作品。
其實,從素材到作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素材僅僅是構建文學作品的開始,雖然生活經歷中有很多具有寫作價值的人物、事件、場景,但是從綱目到故事,從故事到小說,需要融入文學創作的基本要素。
寫作素材通過升華處理後,作者用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指引創作出來的人物,讓人物行動起來,看到什麼、留下什麼,都要由真實的感情驅動,以筆代情,有感而發,並加入遣詞造句、人物塑造、氛圍塑造、故事結構等寫作技巧。
閱讀經典的作品可以幫助我們構建文學模式,獲得的語言是積累個性和形成自己的語言體系的過程。
雖然虛構是寫小說的慣用手法,但作者還可以更自如、更多地運用它。可以憑空虛構出人物和情節,也可以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稍作加工,對話、時間、天氣等,都是可以虛構的元素。
簡單來說,寫作就是把頭腦裡的影像變成一個個的文字,這只是直抒胸臆的表達。再把這些散亂的文字寫成有條理的紋路,便是思考。如果將思考與想像結合,編撰出新的故事,就是創作。最後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字,就成了文學作品。
創作,是思考與想像的結合
張愛玲是一個不願被人控制寫作的作者。
她的女性主體意識,主要來自自身的經驗世界。家庭的環境讓她滋生了反抗父權的意識,促進她形成獨立自強的性格,她將這種意識和性格體現在小說之中。
寫作也是一環套一環的,就像正在成長的作者,並不是一下成長為現在這個樣子,也是一環套著一環構建起來的,關鍵是要「不求人」。因為自己喜歡,所以要去學習,然後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奧妙之處,而後才能產生自己的體悟,把它們運用在文學創作之中。
每個人的人生各不相同,但情感是可以相通的。
寫作能夠帶來表達、思考、創造的滿足,想寫能感動人的作品,如果一定要把現實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話,像馬爾克斯那樣的創作手法——用魔幻的現實主義來表現,是值得作者學習的。
小說,都是以人物為主導,作者要對「人」感興趣,因為「人」都處於社會之中,所以情感就有了共鳴。在創作的文學作品中,雖然不能感動所有人,但至少有一部分人,能為作者創作的文學作品所感動。
如果一個人活著,總要找一件事來做,那麼張愛玲喜歡的事情就是寫作。
「寫作也是為了愉悅自己。」如果真心熱愛寫作,那就別放棄寫作。把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用寫作的形式固定下來, 供自己和別人閱讀,最初的時候張愛玲不知道寫的是何種文體,只是迷戀寫作。
寫作可以說是張愛玲生命存在的一種方式,她以寫作為樂趣,同時也依靠寫作生活。
因為自己喜歡,所以要去學習
張愛玲將其人生中的第一筆稿費,買了一支口紅,取悅自己。
她說:「可以不施粉黛,可以素麵朝天,但至少要塗口紅。只要塗了口紅,就能整個光鮮起來。」在張愛玲的生活中,她與寫作已經是一體,她具備世俗的感受能力和世俗的眼光,我們能從她的文學作品中讀出「煙火氣」,好像她筆下創作的那些人物,都離生活很近。
生在上海,長在上海,人生中很多大事都是在上海經歷的張愛玲,內心也有一種深厚的鄉愁情緒,她小說中的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就是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
1942年是張愛玲的創作巔峰期,她僅用一兩年的時間,以無比的才情和身上特有的氣度,徵服了戰爭中的讀者,通過一種近乎冷酷的悲劇形式,敘述一個個悲涼的傳奇。
她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愛情的虛假、婚姻的圈套、生命的脆弱,以此來揭示人性的自私、冷漠、扭曲,展現了一個在戰火紛飛的傳奇城市中,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故事。
「寫反面人物,是否不應當進入內心,只能站在外面罵,或加以醜化?時至今日,現代世界名著大家都相當熟悉,對作者自己的傳統小說的精深也有新的認識,正在要求成熟的作品,要求深度的時候,提出這樣的問題該是多餘的。」張愛玲在《惘然記》中,寫下了她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塑造的思考。
確實,反面人物的塑造比正面人物更難,因為一舉一動都是為了襯託正面人物的形象。而現實生活中人性惡的一面,主要還是來自對自己「欲望」的滿足。
這就給文學創作帶來了難度。因為站在不同的立場,就會有不一樣的表現。小說中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思維,「善」與「惡」的寫作也要表現得自然。
好書推薦:《暢銷書女王: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
張愛玲在《寫什麼》中說:「文人討論今後的寫作路徑,在我看來,是不能想像的自由——仿佛有充分的選擇的餘地似的。當然,文苑是廣大的……文人該是園裡的一棵樹,天生在那裡的,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嘗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很艱難的事。」
根據題材來創作文學作品,以最好的方式展示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寫小說、寫人物傳記、寫報告文學、寫詩歌散文……對於作者來說,體裁只是一個載體,把有生命力的故事傳遞給讀者,才是寫作的動力。
有些題材就適合歷史隨筆類的,如果用詩歌來寫,顯然不合適。但如果用小說來寫,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有人說,詩歌、小說、散文什麼文體都寫,似乎寫得「雜」了。
作為作者,就不該專注於一種文體的創作,應該把自己所想表達的思想以最恰當的文體表述出來,不應被某一種文體限制。
張愛玲在《有幾句話同讀者說》中也這樣說過:「我不會做詩的,去年冬天卻做了兩首,自己很喜歡,又怕人家看了說『不知所云』。原想解釋一下,寫到後來,竟成了一篇獨立的散文。」
作者|端木向宇 《暢銷書女王: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
授權|子語文化
排版|小雅
審核|李子語
【熱點話題】關於你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與詩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