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是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重要任務,更是公立醫院領導者肩負的時代使命。
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上海第十人民醫院)為實現建成「高水平、精品化、綜合性的臨床醫療中心」的願景和「與同濟大學相匹配的一流大學附屬醫院」的目標,始終堅持學科引領,瞄準學科前沿,塑造學科特色與品牌。
心內科、腫瘤科、腸道微生態診療中心、超聲醫學科等一大批優質學科湧現出來,贏得了患者口碑,確立了業界地位,這些優勢學科的成長故事也勾勒出十院高質發展的圖譜。
心內科:
永遠在搶時間
近年來,在上海市勞動模範、醫院心臟中心主任、心血管內科主任徐亞偉的帶領下,上海十院以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為特色,打造出了獨有名片。徐亞偉及其團隊開發的國際上第一個基於可穿戴心電監測設備+人工智慧算法的心肌梗死預警系統,正是其學科從醫療水平、學科建設等方面不斷突破創新的一個縮影。
2015年,上海十院嘗試「學科專科化、專科中心化、中心內部醫技護管一體化」模式,為的是以患者為中心,在此基礎上,心臟中心建立起來。心臟中心陸續建立了胸痛中心、房顫中心、心衰中心、介入治療中心、心臟影像中心、心臟康復中心,形成了從疾病預防、預警、急救到康復的全鏈條閉環。
徐亞偉介紹,擁有240張床位的心臟中心每年門診31萬人次,出院1.2萬餘人次,診療手術逾5000人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手術近千例),醫療業務體量穩居上海第二。近3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救治手術量和PCI手術量均排名全市第二,急性心肌梗死院內死亡率僅為1.32%,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目前,該科室連續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0餘項,先後承擔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上海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3年行動計劃、上海市重要疾病聯合攻關等重大項目,科研經費總計逾億元。
癌症中心:
實現復興醫學夢有了「十院速度」
2020年,2.7萬平方米的十院臨床科創園區正式啟用,並組建了腫瘤納米醫學研究平臺、代謝性疾病研究平臺、腫瘤微環境研究平臺等多個腫瘤研究平臺,這被譽為「十院速度」。同時,該院與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2400餘平方米的腫瘤細胞治療中心竣工揭牌,國內首個醫企結合協同創新平臺在十院落地生根。
「腫瘤生物治療臨床研究中心」「腦與脊髓臨床研究中心」「幹細胞臨床研究中心」和「心血管疾病臨床研究中心」,這四大中心是同濟大學在建校百年之際提出的建成世界一流醫學學科「醫學夢」的具體設想,是同濟大學醫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
作為「同濟大學腫瘤生物治療臨床研究中心」的主導建設單位,十院在同濟大學醫學夢的復興之路上不斷前行,創新腫瘤診療新模式,開拓腫瘤學科發展新格局,探索腫瘤學科科研教學新體系,在同濟大學腫瘤學科建設方面形成了「十院高度」,獨樹一幟。
該院腫瘤科主任許青猶記得,2007年年初,醫院提出建設「十院腫瘤中心」的夢想。轉眼間,14年過去,細胞生物治療大樓已經以全新面貌矗立在院內。
腫瘤學科建設力量要聚焦,不能分散,不能貪大、貪全。這是腫瘤科成立以來一直秉承的原則。該院副院長李濟宇說,通過多年積澱,醫院圍繞腫瘤學科從兩方面規劃布局,一方面聚焦腫瘤病種,另一方面聚焦診療模式和方式。在病種選擇上,醫院以結直腸癌、卵巢腫瘤、惡性黑色素瘤等癌種為主攻方向;在診療方式上,圍繞腫瘤新療法,如免疫細胞治療、抗體治療、CAR-T治療等前沿技術著重發力。此外,在診療模式上,醫院也不斷調整優化,比如多科室聯動等,來提升效率和患者滿意度。
2020年,癌症中心臨床診療數據穩步增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8日,醫院普通病房出院人數2900人次,日間病房出院人數1994人次;診療手段日益豐富,包含熱療、腹腔熱灌注及射頻治療;化療質控方面連續多年保持上海市前列,2020年度再次獲得上海市化療質控第一名;醫療聯合體規模逐漸增大,形成實質性合作,包括崇明二院(上海),江蘇宜興、河南商丘寧陵等。
超聲醫學科:
打破學科發展的「天花板」
2011年,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副院長、超聲醫學科帶頭人徐輝雄帶領科室開啟了建設之路。
他深知科室建設不能操之過急,只能因地制宜。因此,在臨床特色方面,他選擇了以相對比較容易的甲狀腺、乳腺等腹部及淺表器官超聲造影技術為突破口,逐漸使科室發展成以超聲造影、超聲介入等新技術研發和臨床應用,以及腫瘤超聲多模態成像和多功能診療一體化等為特色的現代化科室。
徐輝雄帶領團隊以不斷強化臨床診療能力為核心,開展了60餘項新技術的研究,其中很多技術在上海乃至全國都是率先開展。經過多年努力,徐輝雄所在團隊的醫療指標尤其是超聲介入的工作量和複雜程度逐漸進入華東乃至全國前列,在行業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
在他的帶領下,超聲醫學科開創了傳統醫技學科向臨床學科轉型的新局面,建設了獨立的超聲介入手術間,這在國內超聲醫學科不太常見。學科目前已有病床28張,即將規劃為58張,既有手術室,又設有日間病房。
「我一直有一個理念,超聲醫師不是技師,而是會超聲的臨床醫師,比一般臨床醫師多一雙慧眼。現在,超聲醫學科已成為一個診療一體化的臨床科室,就是要打破傳統超聲醫學科發展的『天花板』。」徐輝雄說,為進一步推進學科轉型發展,團隊還要不斷苦練內功,把超聲醫學科打造成名副其實的診療一體化的優勢科室。
徐輝雄還表示,面對精準醫學和個體化醫學的發展方向,推進影像-基因組學的融合發展也將是未來的重點,今後還會不斷推進與相關學科的融合發展,為全國各地的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診療服務。
腸道微生態診療中心:
3年登頂上海之巔
該院最值得稱道的腸道微生態診療中心成立於2017年。在秦環龍院長和李寧教授的領導下,經過3年發展,中心由最初的10人發展至目前近60人,並成為醫、技、護、管、研一體化的臨床中心,床位也由10張擴張至40張,收治患者數量逐年增長,腸道微生態病例開展業務量位居上海第一。
這個中心從事菌群移植(FMT)治療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臨床研究,目前通過FMT治療胃腸功能障礙性疾病及帕金森、自閉症、阿爾茲海默病、腫瘤免疫和代謝症候群等腸道外疾病4832例,移植63286次,長期隨訪有效率達67%,為國內單中心樣本量大、療效佳的臨床研究中心。
在上海這個醫療資源豐富、眾多知名醫院林立的城市,如何在3年時間發展成為上海第一,國內知名的學科?
據李寧介紹,科室成立伊始,得到醫院領導及各部門重點支持,醫院整合胃腸外科、肝膽外科、消化內科、內分泌及皮膚病醫院等多個相關診療平臺,致力於微生態領域的學科建設和臨床研究,設立腸道微生態專家及專病門診,同時高標準籌建了腸道微生態診療實驗室,開展深入的臨床研究與合作。
李寧還表示,與其他新醫學技術一樣,腸道菌群移植術遵循「尊重、有利、不傷害、公正」的醫學倫理學原則。就像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變革了胃潰瘍治療方式一樣,腸菌移植術的應用將促進腸功能障礙疾病的治療,推動腸道微生態技術的臨床規範應用,造福更多患者。
文:健康報記者楊金偉
編輯:張方飛
審核:曹政
喜歡就告訴我們您「在看」
【來源:健康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