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2021-01-21 河北新聞網

3月16日至18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來石,參觀正定古城並舉行系列主題講座。藉此機會,記者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3月17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正定國際會展中心進行《匠者仁心——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演講。 通訊員武志偉攝

中式立領藍褂、黑色千層底布鞋。3月16日晚,登上正定南城牆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依舊穿著他踏遍故宮時最鍾愛的「千層底」。參觀正定古城、在石舉辦系列主題講座,單霽翔的關注點時刻沒有離開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融入大眾生活?如何更好地與世界文明互動,讓文物走出去,展現中國神韻,貢獻中國智慧?單霽翔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融入大眾生活

讓古老文化遺產「活起來」

3月16日晚,華燈初上,流光溢彩。夜色中的正定古城被多彩的燈光映襯得更加絢麗。用現代科技的光與影點亮的千年古城,展示著時尚與傳統的和諧相融。古城牆在多彩燈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與波光粼粼的護城河水一同勾勒出一幅極富韻味的古城風貌,休閒觀光的遊客似在畫中遊。

此時,登上正定南城門,遠眺正定古城,單霽翔心潮起伏,激動不已,歷史文化名城正定的文化遺產和文物古蹟正在如此鮮活生動地走到人們生活中來。

遠處正定古城的天際線讓單霽翔念念不忘。「很多古城內建了現代建築以後,歷史建築就被淹沒了。但站在正定的城牆上,從幾個方向看,天際線處的古塔都能夠清晰地呈現出來,沒有被高樓大廈遮擋,印象很深刻。」

在單霽翔看來,這道清晰的天際線,最能體現讓文物有尊嚴地融入現代生活的理念。「這麼多市民和遊客能在晚上走出來,說明古城風貌和環境整治的效果融入了人們社會生活,人們已經把古城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了。能真切感受到遊客發自內心的興奮,這體現著人們對古城的喜愛。」單霽翔環視著古城內如織的遊客說。

眼前正定古城這幅現代與傳統和諧相融的景象,引發了單霽翔一連串的思索——

「我一直在想,什麼叫文化遺產保護好了?當它有魅力、有尊嚴時,才叫保護好了。對於城市的民眾來說,當文化遺產就在生活中,就在人們身邊,他們可以對遊客自豪地說『這就是我們正定,我們的文化遺產』時,才能算是文化遺產保護好了。對於遊客來說,什麼叫文化遺產保護好了?他們到這裡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才叫文化遺產保護好了。正定做到了。」

單霽翔介紹說,為了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讓文物「活」起來,故宮博物院近年來作了很多嘗試。

從故宮文化創意產品「朝珠耳機」,到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紫禁城的物候》系列照片,從「紫禁城裡過大年」到「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宮一次次用創意給大眾帶來驚喜,讓往日「嚴肅」的傳統文化殿堂搖身變成「網紅」地標。紫禁城的生活美學就在一次次全民熱捧中,穿越時空曼妙延伸。大眾驚喜地發現,故宮博物院在融入現代生活的路途上不斷「進階」,從推出單個「萌萌噠」的文化創意產品,到成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梯隊亮相,故宮博物院以創新之舉滿足了大眾多元化需求。

在單霽翔的記憶中,以往文創產品談不上有創意,都是千篇一律的複製品。「現在我們懂得了要研究人們生活需要什麼,還要挖掘自己藏品的信息,把藏品信息和人們的生活需求聯繫起來,才能推出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單霽翔表示,文化創意產品必須要結合人們生活,要有實用性,最好還有一點趣味性。他舉例,人們參觀故宮,對藻井印象很深,故宮文創團隊就做了藻井傘;對宮門印象很深,就做了宮門包;對於太和殿的脊獸印象很深,就做了跳棋、衣服夾子等文創產品。

故宮商店裡的商品也在不斷更新改變。單霽翔認為,博物館的商店應該充滿文化氣息,「我們現在乾脆不叫商店,叫文化創意館。我們的服裝店不叫服裝店,叫服飾館,展示故宮特有的服裝」。

在一次論壇上,單霽翔首次曬出了自家的帳本:2017年,故宮文創的銷售收入已經達到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與此同時,國內眾多博物館也在文創產品研發路上發力加速:河北博物院開發的「漢代絹紋針線包」讓人們體驗到歷史美感與日常實用性的結合;瀋陽故宮博物院開發了「八旗兵」文具套裝;上海博物館與迪士尼合作,共同開發了六大類66種文創產品……隨著大量文創產品的走紅,它們承載的傳統文化也以嶄新的姿態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在單霽翔看來,讓文物「活」起來,既要面向自身,不斷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內涵,讓文化遺產資源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又要面向公眾,創新文化傳播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讓文物背後的故事融入百姓文化生活。

走出庫房大門

把文物故事講給觀眾聽

行走在博物館裡,凝視展櫃中的文物,它們所反饋給觀眾的信息總透著歷史的厚重,讓人們意識到時間的匯聚,感受到穿越時光的文化信息。如何讓文物走出「倉庫」,更多地走近公眾,是一個時代大課題。

故宮文物收藏眾多,浩如煙海。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1807558件(套),帝後璽印50060枚,慈寧宮花園裡有106棵大樹……這些掛在單霽翔嘴邊的數字裡包含著故宮人幾多汗水和心血。而這一龐大數字中的93.2%都是國家頂級的珍貴文物。如何讓這些文化珍品更多地走進大眾視線?

「先讓他們走出庫房,展示到觀眾面前來。於是故宮開辦了豐富的展覽,19個原狀陳列,更多的是專題展覽。但是我們不能滿足於此,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單霽翔認為,2014年是個轉折點。那一年,故宮開放面積超過了50%。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現在已經突破80%。大量曾經豎著「非開放區,觀眾止步」牌子的地方開放為展區、展館。

故宮收藏的10200件各個時期不同材質的雕塑,曾經很多年一直在庫房「沉睡」。那些高大的雕塑,甚至連庫房都沒有。單霽翔印象深刻的是兩尊三米多高的北齊菩薩像,在故宮南城牆的牆根底下「站」了幾十年。「每當走到這,我都說,你瞧,菩薩臉色不好。今天菩薩們臉色好了,表情也好了。這就告訴我們,文物得到保護和展示,就會光彩照人。所以我們下定決心,明年故宮600歲生日時,要讓1807558件(套)文物,每一件都光彩照人,把更多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講給觀眾聽。」單霽翔說。

要想維護眾多文物光彩照人的狀態,文物修復師功不可沒。然而,就在幾年前,大眾對這一職業還知之甚少,自從2017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後,才將這個鮮為人知的職業展現在人們面前。紀錄片中,這個職業充滿詩意和趣味,他們用畢生的精力讓沉睡千年的文物重新煥發光彩,並通過這些文物與歷史進行跨時空的對話。

實際上,文物修復工作是一個寂寞艱辛的工作,它不僅需要具有多門學科的專業知識,更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同時還承擔著巨大的責任。要求嚴格,壓力還大,因此能夠或願意從事文物修復工作的人才稀缺。相關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僅有文物修復工作者兩千多人,這幾年人員數量並沒有多少增長。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前,全國政協委員、故宮文物醫院院長宋紀蓉稱,我國有眾多文物處在自生自滅的狀態,需要更多的文物醫院、文物醫生,為文化和文化遺產「延年益壽」。

面對全國性的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匱乏,故宮博物院並未選擇獨善其身,而是聯合高校建立了中國第一所文物醫學院,培養更多實用型的、符合文物保護修復需要的文物醫生。從「醫院」到「醫學院」,一字之差,卻意味著更多人才、技術等「源頭活水」將注入這一領域,文物保護的半徑將不斷擴大。

請進來、走出去

讓更多人感受中華文化自信

故宮文創產品。 新華社發

如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創意的牽引下華麗變身。文物請進來、走出去的過程,也是中華文化自信、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過程。從走進大眾生活,到國內各地辦展,再到邁出國門,為世界文化發展注入更為積極進步的內涵,全國各地的博物館都在不斷踐行著請進來、走出去的交流展示方式。

去年12月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河北博物院共同舉辦的「漢世雄風——紀念滿城漢墓考古發掘50周年特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近距離領略來自燕趙大地的漢風古韻。1月16日,由河北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筆墨文心五百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書畫展」在河北博物院舉行開幕式。開展以來,幾乎天天觀眾爆滿。

河北博物院的請進來、走出去不是個例。為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近年來,全國各大博物館通過創新形式展示文物內涵,以實物說話,寓教於史,以豐富的精品文物展覽及活動,喚醒大眾的文化熱情。這其中,故宮博物院給出了「教科書」般的範例。

稱呼單霽翔為「最能走的院長」一點也不為過。從位於神武門西邊的院長辦公室出門向西,沿故宮紅牆逆時針行走一圈大約4公裡。3年例行巡查,單霽翔走壞了二十多雙布鞋。

稱呼單霽翔為「最能走的院長」,還因為他不但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走出庫房,走進大眾視線,還依託文物延伸教育活動,讓文物身上所承載的燦爛文明、歷史文化、民族精神走近大眾。

「故宮大量古建築修繕以後投入到教育領域,讓更多觀眾在這裡面開展學習活動。我們把這些教育活動深入到更多的城市,更多的國家。」單霽翔介紹,經過十多年的積累,故宮教育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擁有主題多樣形式豐富的教育項目、針對性很強的館校合作課程、大型主題日活動,還有舉辦多年的「故宮知識課堂」和「故宮講壇」等。2018年的故宮教育數據顯示,全年已舉辦教育活動60927場,受益觀眾超過41.3萬人。

如今,故宮國際培訓舉辦得有聲有色。在過去6年裡,國際博物館協會把69個國家230多座博物館的專業人士請到這裡來學習交流,並從這裡畢業。

說到請進來和走出去,單霽翔介紹,故宮源源不斷地把優秀的展覽吸引到故宮來,使國人不出國門就能看到精彩的世界展覽。同時,不斷帶著精品展覽走向世界各地。「過去6年,故宮博物院已經有135項展覽走出了自己的館舍,是全世界走出自己館舍,舉辦展覽最多的一個博物館。」

從最新發布的一系列外展計劃不難看出,故宮博物院「走出去」的步伐已經越邁越大:

2019年3月,赴俄羅斯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博物館舉辦「18世紀的東方盛世及清高宗乾隆皇帝」展覽;

2019年3月,赴美國史密森學會賽克勒博物館舉辦「鳳舞紫禁:清代皇后的藝術與生活」展覽;

2019年12月,赴香港科學博物館舉辦「故宮文物修復成果展」;

2019年12月,赴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

2020年3月,赴英國舉辦故宮鐘錶專題展覽……

一個個展覽,讓故宮的世界影響力越來越大,世界朋友圈也越來越大;一件件文物,充滿活力的故宮讓世人感受到來自中國強大的文化自信。

對於文化自信,單霽翔這樣解讀:「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什麼呢?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什麼?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層,最持久的力量。」  (記 者 劉 萍 曹 錚 見習記者 霍相博)

採訪手記

故宮看門人的「匠者仁心」

自稱在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門」的單霽翔,頭上有眾多民間「頭銜」:網紅院長、段子手、故宮「代言人」。「我們要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600年。」連日來,可以用沸騰、火爆來形容故宮這位「看門大爺」在石家莊所到之處。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什麼,又是如何銘記的。」近年來,故宮通過獨有的方式,悄悄地將中華文明的烙印刻在大眾心裡。「故宮熱」不僅僅火了故宮,也火了歷史,火了文化。單霽翔作為故宮博物院院長,也是故宮看門人,他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管理故宮,用一顆仁愛之心保護每一件文物、每一處古蹟,讓他們有尊嚴地活在當下,也越來越走入人們的內心,文化的歷史傳承從中得到了別樣的詮釋。

「五年前,人們擠在故宮門口的廣場買票、驗票、安檢、存包,那時候大喇叭幾乎每天都在廣播,您家的孩子找到了,到什麼地方去領。今天通過網絡購票,人們10分鐘以內就可以走進故宮博物院。」單霽翔用詼諧幽默的語言,介紹故宮近年來的變化。

在幽默語言的背後,單霽翔無時無刻不顯露著他那顆熾熱的「匠者仁心」。單霽翔說,因歷史原因,乾清宮前每年樹立「萬壽燈」和「天燈」的儀式已經停滯了179年,「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要長志氣,要通過研發將『萬壽燈』、『天燈』再次樹立起來」。通過他的講解,觀眾感受到文博人的拳拳之心,也進一步認識了這位用實力盤活沉睡文物的故宮看門人。

多年來,單霽翔帶領故宮博物院不斷踐行讓公眾更好地走近文物和歷史。《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以後,很多人關心故宮的文物修復工作,故宮希望把文物醫院作為一個面對觀眾的開放單位,於是招募志願者進行講解。觀眾可以現場見證「我在故宮修文物」的過程。「志願者們給觀眾介紹文物修復的過程,每天都有大量預約的觀眾前來參觀。」單霽翔表示,要把博物館背後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單霽翔多次提到「尊嚴」,他說文化遺產需要尊嚴,參觀的觀眾需要尊嚴,文化需要尊嚴,中華民族更需要有尊嚴。「我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單霽翔表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未來,故宮將進一步修繕館陳、豐富功能,成為有溫度的世界頂級文化殿堂,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迷人魅力。

(文/記 者 曹 錚 見習記者 霍相博)

相關焦點

  • 單霽翔:不能沒有尊嚴地沉睡在庫房,只有面對公眾,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活起來
    兩漢文化在徐州有非常多的文化遺存……保護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在10月17日開幕的首屆漢文化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了《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報告,他提議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應賦予公眾更多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這樣才能把文化遺產保護得更好。單霽翔說,30多年來,中國擁有了一大批世界遺產,有力弘揚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就徐州來說,流過徐州全境的中國大運河於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 單霽翔談文化遺產保護
    單霽翔結合多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驗,從國土勝境、城市新境、建築情境、藝文心境、創意畫境等五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現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多維度縱深分析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多種可能性以及文化遺產資源的多種利用空間。
  •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賦予公眾更多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了《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報告,談到保護文化遺產不單單是政府或者文保單位的事情,應賦予公眾更多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單霽翔說,30多年來,中國擁有了一大批世界遺產,有力弘揚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就徐州來說,流過徐州全境的中國大運河於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大運河是線性的文化遺產,她的申遺成功改變了我們保護文化遺產的思路。
  • 單霽翔做客隴右講堂,講述「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圖)
    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作了題為《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學術講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建傑主持講座。市領導安志宏、王振宇以及部分文物保護工作代表和市民群眾共200餘人聆聽了講座。作為故宮流量級IP的打造者,在任期間,單霽翔帶領團隊打造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深受觀眾喜歡的節目;開發的故宮口紅、故宮睡衣等文創產品深受市場青睞。單霽翔因「磨破了20雙布鞋,走遍了故宮9000多個房間」而被眾人熟知,自稱是故宮「看門人」。
  • 單霽翔開講:讓遊客有尊嚴地遊覽!
    ↓↓↓如何讓遊客有尊嚴地遊覽? 從「故宮黑」「故宮跑」到「故宮萌」,故宮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7月26日,《思客講堂》「創新路·工匠心」系列第三期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擔任主講嘉賓。如何讓遊客有尊嚴地遊覽? 我常常在想故宮的建築之美與龐大的文物資源如何與每一個人發生關聯?而這千萬計的遊客數量又如何享受一次有尊嚴的、高品質的遊覽?
  •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單霽翔天水「隴右講堂」開講啦!
    8月22日上午9時,原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客天水「隴右講堂」,在天水市博物館明道堂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向聽眾講述《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天水市相關領導及市直有關部門、單位幹部職工,文物保護工作者、市民群眾等200多人聆聽了講座。
  •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專題講座
    2020年9月27日,由單霽翔主講的「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專題講座在常熟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此次講座既是市委中心組專題學習報告會講座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講述了單霽翔在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期間,通過各種舉措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
  • 單霽翔領銜《遺產裡的中國》帶觀眾訪12處遺產地
    以故宮「看門人」自詡的單霽翔,將領銜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萬裡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節目由主要嘉賓組成「世遺後援會」,親身探訪中國版圖上12處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產地,在每處地點停留3天2夜,並與遺產地的保護者、研究者、居住者、見證者、體驗者相遇和同行,在互動體驗中挖掘和呈現世界遺產的隱秘和偉大。
  • 讓文化遺產神採奕奕光彩照人 單霽翔再登「揚州講壇」
    揚州網訊 (記者 孔茜)今年是紫禁城建成的600周年,「揚州講壇」也迎來了自稱「故宮看門人」的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單霽翔以《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圍繞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數位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介紹了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金句迭出,觀眾頻頻熱烈鼓掌。
  • 單霽翔:二砂文創園裡宣講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嵐 10月18日上午,鄭州二砂文化創意園包浩斯建築內高朋滿座,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先生在此舉行了《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講座,吸引了鄭州各界人士前來聆聽作為第一位曾走遍故宮9371間古建築房屋的院長,單霽翔先生在當天上午兩個小時的講座中,以「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圍繞當代文化遺產保護、故宮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數位化、文化創意產業
  • 單霽翔將「導覽」綜藝《遺產裡的中國》
    單霽翔將「導覽」綜藝《遺產裡的中國》光明日報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李韻)曾經的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化身「導覽人」,召集明星嘉賓團,成立「世遺後援會」,帶領觀眾探尋有代表性的中國遺產地。「世遺後援會」在每處地點停留三天兩夜,並與遺產地的保護者、研究者、居住者、見證者、體驗者相遇同行,在互動體驗中挖掘和呈現世界遺產的隱秘和偉大,並為每一處「世遺地」定製一場「文化後援企劃」,讓國人重新認識隱藏的文脈和寶藏,讓文化遺產地破圈出道。這就是由中國文物學會與浙江衛視共同發起的文化類綜藝節目《萬裡走單騎——遺產裡的中國》。
  •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 要走進民眾生活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表示,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社會,與民眾生活聯繫在一起。  「論說西湖——2020西湖學研討會」9日在浙江杭州舉行。來自中國的文旅專家為「西湖的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單霽翔進行了題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杭州貢獻的世界經驗」的主題演講。  杭州目前擁有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
  • 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讓文物活起來是今天博物館建設的方向
    不過,作為故宮學院的院長,講好中國故事、傳承故宮文化成為了他現階段的主要工作,不僅如此,「讓故宮逆生長」的改革進程也還在延續。單霽翔與故宮的7年讓年近600歲的紫禁城煥發了新的生機。那些擴大開放、開展文物修復、推動故宮數位化建設的趣事每每講起都能贏得聽眾的歡笑和掌聲,而最讓單霽翔無憾的是「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
    歷經滄桑歲月,它以更加有溫度、有親和力的形象和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了「網紅」。「我們實現了『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承諾。」單霽翔自豪地說。故宮也時尚,故宮「正青春」。「不是把文物放在庫房裡死看嚴守就是好的保護狀態,而是應該把它們經過保護修繕,讓每個文化遺產都神採奕奕、光彩照人,有尊嚴地展示出來,重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讓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魅力。」單霽翔感慨道。「故宮博物院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這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嗎?其實不是。」
  • 單霽翔:文化遺產不能「束之高閣」要走進民眾生活
    單霽翔進行了題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杭州貢獻的世界經驗」的主題演講。杭州目前擁有西湖、大運河、良渚古城遺址三大世界文化遺產。在單霽翔看來,在文化遺產資源活化與保護上,杭州提供了經驗借鑑。杭州西湖位於杭州市中心,有著「三面雲山一面城」的自然景觀。
  • 保護還是利用文化遺產 單霽翔:傳承才是目的
    中央文史研究館近日推出「中華文化大講堂」,單霽翔作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大講堂首位專家,開講第一課「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曾經的「故宮看門人」變身「中華傳統文化看門人」,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單霽翔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一定要讓公眾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中來。這不是政府的專利,而是億萬民眾共同的事業。每個民眾都知道我是主人,是保護文物的參與者。」
  • 單霽翔:管理創新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這些文化遺產資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做出貢獻,具體到每個觀眾,他走出故宮博物院時,回想一下究竟獲得了什麼?」2012年,單霽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他認為,讓文物資源活起來,讓觀眾感受到它們的魅力才是最重要的。通過管理創新,他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
  • 單霽翔《一堂好課》講解文化遺產與人類的關係
    單霽翔追溯5000年中華文明 講解文化遺產與人類的關係第二堂好課主講人單霽翔,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研究生、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出版專著《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等。
  • 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聽聽海南這個文化講座怎麼說
    5月24日,省旅文廳邀請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海南省博物館報告廳舉辦文化講座。講座以《文旅融合——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由省旅文廳副廳長寧虹雯主持。 故宮博物院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為學員們介紹近年來文化遺產資源保護中的實踐經驗現場,單霽翔通過大量圖片和豐富的案例圍繞城市新境、景觀意境、建築情境、藝文心境、創意畫境等方面,介紹了近年來文化遺產資源保護中的實踐經驗,生動闡釋了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理念以及文化旅遊融合的方向,讓學員對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利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 中國歷史文化遺產 應自信地走向世界
    記者注意到了有單霽翔身影的幾張圖片:2007年東亞地區文物建築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的間隙,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西裝革履,硬是拉著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領域的「三巨頭」來中國考察溝通,局面從此打開,從2004年至2018年,中國每年至少有一項入選世界遺產保護名錄;那一年的夏天,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單霽翔頭戴「安全帽」,拆除故宮內的臨時建築,在故宮工作了一輩子的老職工看到了清皇太子讀書的南三所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