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遺產神採奕奕光彩照人 單霽翔再登「揚州講壇」

2020-12-04 中國江蘇網

觀眾認真聽講。 劉江瑞 攝

單霽翔演講中。

揚州網訊 (記者 孔茜)今年是紫禁城建成的600周年,「揚州講壇」也迎來了自稱「故宮看門人」的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

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單霽翔以《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圍繞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數位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介紹了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金句迭出,觀眾頻頻熱烈鼓掌。

「揚州為大運河申遺成功立了頭功,這說明揚州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很多資源與經驗。希望有更多揚州市民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讓文化代代相傳。」演講後的媒體見面會上,單霽翔毫不吝嗇對揚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誇讚,並對揚州保護傳承利用好運河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議。

實現承諾

把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6年前,我在揚州講壇講的主題是『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如今我們實現了這個承諾,今天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夢想成真後的喜悅。」開場,單霽翔直奔主題,仍舊以他最熟悉的故宮開啟整場演講。

單霽翔介紹,長期以來,進入故宮博物院的觀眾,都是目不轉睛地往前面走,去看三大殿。而突然有一天,許多觀眾開始往西邊跑,因為在武英殿推出了「石渠寶笈特展」,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新名詞「故宮跑」。

「這次事件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收藏在庫房裡面了。」單霽翔說,於是故宮開始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過去只開放30%,2014年開放率到52%,到今天故宮已經開放到了80%以上。過去豎著很多非開放區牌子的地方變成了展區、展館,陳放在庫房裡的文物經過修復後也重見天日。

單霽翔說:「把文物鎖在庫房中死看硬守,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它們本來就來自社會的創作、人民的創造,應該重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展示它們的魅力。有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得到人們呵護,經過人們呵護的文化遺產才是有尊嚴的,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講座中,大屏幕上展示了故宮環境改造及大殿修復的前後對比圖,觀眾發出陣陣驚嘆聲。而這個改變的背後是大量艱辛的工作。單霽翔坦言:「拔一棵草或者整修一個井蓋,放在故宮的範圍數量就很龐大,需要堅韌不拔地努力。」

「希望大家來到故宮,看到的是綠地、藍天、紅牆、黃瓦的景象。」單霽翔表示,不斷開放的故宮博物院,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綠洲。

故宮經驗

深挖文化資源,將文博融入生活

在任期間,單霽翔帶領團隊圍繞故宮打造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節目刷爆全網。故宮開發的故宮口紅、故宮睡衣等文創產品開售就被賣完,「故宮出品,必屬精品」成為人們的共識。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故宮文創的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2018年故宮官網創造8.91億訪問量,位列中國文化機構第一。

談及這些成功案例,單霽翔語氣自豪,然而更讓他欣慰的是,越來越多文創產品的成功推出,為故宮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

而談到故宮文創的經驗,單霽翔分享了「故宮經驗」:「文化產品中間最好加上『創意』,深入研究人們豐富的生活需求,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融入到生活中,既有實用性又有創意性,人們才願意帶回家、才會喜歡。」

此外,單霽翔認為,文創研發不應與博物館的其它研發工作剝離,「學術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傳播文化,文創是文化傳播的好渠道。而文創研發人員也應該深入研究學術研究成果,挖掘更多文物信息,從而融入文創產品。」單霽翔說,更重要的是要發動社會力量,故宮博物院在每個重要展覽舉辦前,會進行一些交底會,介紹展覽及重要展品信息,社會機構有充裕的時間思考設計、製作,展覽一經展出,相關文創產品同步推出。

什麼是好的博物館?單霽翔的標準是,回去之後還想再來的博物館就是好的博物館。「一定要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凝鍊出自己的文化力量,推出引人入勝的展覽,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們覺得博物館就在生活中。」

寄語揚州

讓市民更多地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各項活動

2007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在揚州為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揭牌。此後十餘年來,單霽翔多次來到揚州,每每談及揚州,他的言語中處處充盈著讚譽之辭,更時刻關注揚州文化發展現狀,常常給予建設性的建議。

單霽翔說,如今說起揚州,不僅有歷史文化名城的標籤,更有「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的金字招牌,「這些都表明揚州不單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還有相當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意。」

「大運河申遺過程中,揚州立了頭功,揚州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很多資源與經驗。」單霽翔說,大運河是一條擁有生命力、活態的河,因此保護沿線景觀,保護好大運河與人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他看來,瘦西湖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案例,「無論泛舟瘦西湖上,還是走在瘦西湖里,都看不到城市現代開發項目對它景觀的影響。」

「文化遺產在沒有得到保護的時候,是蓬頭垢面的,當保護好被觀眾欣賞時才是神採奕奕、光彩照人的。」單霽翔說,文化遺產的保護最重要的是將其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把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促進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讓市民更多地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各項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油然而生文化自豪感,就會使我們的文化代代相傳,使我們的文化遺產有生命力地走向未來。」

相關焦點

  • 「網紅院長」單霽翔:這件事,給揚州記頭功
    昨天上午,2020揚州講壇啟動,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擔任首講嘉賓,給揚州市民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昨天的講座是揚州講壇2020年首場講座,也是2020運河文化嘉年華的首場活動,講主由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聯合邀請。
  • 單霽翔:文物面對觀眾時才會神採奕奕光彩照人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發表了以《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的演講。當我們的文物得不到保護、得不到展示的時候,它們是沒有面子的,它們是沒有尊嚴的,它們是蓬頭垢面的。但是它們得到了展示,面對觀眾的時候,它們才會神採奕奕、才會光彩照人。」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走進福建工程學院講述文化遺產的魅力
    央廣網福州11月1日消息(記者萬存靈 通訊員陳佳佳)「著名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的實驗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深山藏古剎的五臺山申遺整治前,當初下山就是小飯店、小茶館、小酒館、卡拉OK……」文化遺產保護的這些「冷知識」讓聆聽報告的師生大開眼界,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日前(10月28日)走進福建工程學院參加「中國優秀古村鎮」宣傳推介活動並作了題為《堅持文化自信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
    單霽翔自豪地說。故宮也時尚,故宮「正青春」。「不是把文物放在庫房裡死看嚴守就是好的保護狀態,而是應該把它們經過保護修繕,讓每個文化遺產都神採奕奕、光彩照人,有尊嚴地展示出來,重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讓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魅力。」單霽翔感慨道。「故宮博物院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這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嗎?其實不是。」
  • 單霽翔:不能沒有尊嚴地沉睡在庫房,只有面對公眾,文化遺產才能真正活起來
    兩漢文化在徐州有非常多的文化遺存……保護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情,更是全社會的事情。」在10月17日開幕的首屆漢文化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了《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報告,他提議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應賦予公眾更多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這樣才能把文化遺產保護得更好。單霽翔說,30多年來,中國擁有了一大批世界遺產,有力弘揚了人與自然和諧的中華傳統文化。就徐州來說,流過徐州全境的中國大運河於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 單霽翔: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活在當下
    藉此機會,記者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單霽翔:讓文化遺產有尊嚴地活在當下3月16日晚,登上正定南城牆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依舊穿著他踏遍故宮時最鍾愛的「千層底」。參觀正定古城、在石舉辦系列主題講座,單霽翔的關注點時刻沒有離開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如何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融入大眾生活?如何更好地與世界文明互動,讓文物走出去,展現中國神韻,貢獻中國智慧?單霽翔接受了本報記者獨家專訪。
  • 專訪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讓文化遺產資源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
    「不是把文物放在庫房裡死看嚴守就是好的保護狀態,而是應該把它們經過保護修繕,讓每個文化遺產都神採奕奕、光彩照人,有尊嚴地展示出來,重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讓人們感受到文化遺產魅力。」單霽翔感慨道。「故宮博物院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這些『世界之最』是最重要的嗎?其實不是。」
  • 十年間160多位名人大家 揚州講壇擦亮揚州文化名片
    十年間,200場講座,160多位名人大家,揚州講壇為聽眾打造了一所文化殿堂,也成為文化揚州建設的一張閃亮名片。   昨天,作為揚州講壇十周年特別活動之一,臺灣著名文化學者林清玄,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濤,江蘇省宗教局原局長、鑑真圖書館首任館長翁振進,鑑真圖書館館長、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賴永海共同參加以「回顧與前瞻」為主題的講座,暢談他們與揚州講壇的因緣。
  • 2020第一講,「網紅院長」為揚州講壇開鑼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他曾因「磨破了20雙布鞋,走遍了故宮9000多個房間」,自稱是故宮「看門人」而被眾人熟知;他曾帶領團隊圍繞故宮博物院打造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深受觀眾喜歡的節目;他帶領團隊開發出一系列深受市場青睞的故宮文創產品……他是單霽翔,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9月28日上午他將走進
  • 保護還是利用文化遺產 單霽翔:傳承才是目的
    中央文史研究館近日推出「中華文化大講堂」,單霽翔作為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大講堂首位專家,開講第一課「中華文脈與文化自信」。曾經的「故宮看門人」變身「中華傳統文化看門人」,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單霽翔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理念是,一定要讓公眾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動中來。這不是政府的專利,而是億萬民眾共同的事業。每個民眾都知道我是主人,是保護文物的參與者。」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做客蘭大
    中國蘭州網12月13日消息 2019年,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會主持輕輕一錘,中國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就是這一錘,中國擁有了第55處世界文化遺產,一躍成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第一次實證了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存在。
  • 星雲大師回鄉登「揚州講壇」開講:要做自己的貴人
    星雲大師回鄉登「揚州講壇」開講:要做自己的貴人 2016-04-22 17:12:32「禪的文化生活」。 崔佳明 攝   中新網南京4月22日電 (記者 崔佳明)1927年出生的星雲大師今年90虛歲,22日,星雲大師回家鄉揚州登臨其創辦的「揚州講壇」連續三天開講「禪的文化生活」。  當日下午2時30分,星雲大師坐著輪椅一進演講廳就受到全場聽眾起立鼓掌歡迎。
  • 林清玄三登「揚州講壇」 他把揚州當故鄉
    很多揚州人都知道林清玄,他多次來過揚州,特別是他分別於2008年、2015年、2017年,先後三次登臨「揚州講壇」,他教人要以歡喜心過生活,他也坦誠相告自己的成長之路,他還曾說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也要保持向前的姿勢。
  •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受聘為河南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顧問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攝影 許俊文11月10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河南博物院舉辦的中原國學講壇「文明向心·根脈文化」系列迎來第2講(總第285講),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受邀做客河南博物院
  • 單霽翔談文化遺產保護
    單霽翔結合多年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驗,從國土勝境、城市新境、建築情境、藝文心境、創意畫境等五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實現文化遺產的搶救性保護,多維度縱深分析了文化遺產保護的多種可能性以及文化遺產資源的多種利用空間。
  •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做客蘭大
    2019年,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大會主持輕輕一錘,中國的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就是這一錘,中國擁有了第55處世界文化遺產,一躍成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第一次實證了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存在。這一錘的背後,是數代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就是其中之一。
  • 單霽翔:「我們改變了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態度」
    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在隨後的演講中立即以「良渚古城遺址」作了有力回應:在去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的「良渚古城遺址」被毫無爭議地列入世界遺產,它以城牆、祭祀建築群、宮殿建築群的遺址和周邊強大的水利工程,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會後,埃及大使專門找到單霽翔致謝。10月22日,單霽翔在即日開啟的「中華文化大講堂」上,分享了上面的「故事」。
  • 保護傳承徐州漢文化遺產資源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徐州擁有豐富的漢文化資源,如何讓這些傳承至今的千年遺產活起來,在今天開幕的首屆漢文化論壇上,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以《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分享了他的真知灼見。 單霽翔說,第二次大戰以後,人們開始關注自己國家、自己城市中一些具有突出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遺存,國際性的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在1972年誕生,我國於1985年加入該公約。
  • 單霽翔:守護文化遺產對人居環境營造的貢獻
    達成共識以後,所有旅遊設施退後十裡地建遊客服務中心,進行了整治,一年以後深山長谷的意境回來了,不但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而且得到長治久安的保護。再一個例子,比較感人的就是西湖。杭州西湖進入新的世紀提出要申報世界遺產,這是一個非常艱苦的工作,西湖是在蓬勃發展的大城市中心廣闊的區域申報世界遺產,特別是它的景觀特色是三面雲山一面城,三面雲山裡不能再出現任何傷害西湖文化景觀的建築,做得到嗎?過去一些年杭州的地價房價超過了北京、上海,是全國最高的城市之一,誰不想在西湖附近建一個項目,一本萬利。
  • 12月17日揚州講壇舉辦「我與揚州講壇」十周年全球華文徵文展演暨...
    12/17收官,「我與揚州講壇」全球華文徵文展演暨頒獎活動向十周歲的揚州講壇送上深情祝福。>204場精彩講演活動,海內外160多位主講人來到揚州,登壇立說,成為文化揚州的新名片。比如從十二年前鑑真圖書館建設之初就參與其事的父親和小女兒,現已在南京讀大學的吳妍,回憶起自她童年成長以來,家人與鑑真圖書館深厚的因緣;而從2008年十一歲時,就由媽媽帶來聽講,現在北京中國傳媒大學二年級的學生,暑假再重回講壇擔任青年義工的潘雯智,帶來了十年的學習日記送給講壇,都是本次講壇徵文的參與者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