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認真聽講。 劉江瑞 攝
單霽翔演講中。
揚州網訊 (記者 孔茜)今年是紫禁城建成的600周年,「揚州講壇」也迎來了自稱「故宮看門人」的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
一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單霽翔以《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為題,圍繞公共服務、文物修復、文物數位化、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介紹了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實踐經驗,金句迭出,觀眾頻頻熱烈鼓掌。
「揚州為大運河申遺成功立了頭功,這說明揚州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很多資源與經驗。希望有更多揚州市民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讓文化代代相傳。」演講後的媒體見面會上,單霽翔毫不吝嗇對揚州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誇讚,並對揚州保護傳承利用好運河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議。
實現承諾
把紫禁城完整交給下一個六百年
「6年前,我在揚州講壇講的主題是『把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如今我們實現了這個承諾,今天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夢想成真後的喜悅。」開場,單霽翔直奔主題,仍舊以他最熟悉的故宮開啟整場演講。
單霽翔介紹,長期以來,進入故宮博物院的觀眾,都是目不轉睛地往前面走,去看三大殿。而突然有一天,許多觀眾開始往西邊跑,因為在武英殿推出了「石渠寶笈特展」,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新名詞「故宮跑」。
「這次事件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再也不能把99%的文物收藏在庫房裡面了。」單霽翔說,於是故宮開始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過去只開放30%,2014年開放率到52%,到今天故宮已經開放到了80%以上。過去豎著很多非開放區牌子的地方變成了展區、展館,陳放在庫房裡的文物經過修復後也重見天日。
單霽翔說:「把文物鎖在庫房中死看硬守,不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它們本來就來自社會的創作、人民的創造,應該重新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展示它們的魅力。有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得到人們呵護,經過人們呵護的文化遺產才是有尊嚴的,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講座中,大屏幕上展示了故宮環境改造及大殿修復的前後對比圖,觀眾發出陣陣驚嘆聲。而這個改變的背後是大量艱辛的工作。單霽翔坦言:「拔一棵草或者整修一個井蓋,放在故宮的範圍數量就很龐大,需要堅韌不拔地努力。」
「希望大家來到故宮,看到的是綠地、藍天、紅牆、黃瓦的景象。」單霽翔表示,不斷開放的故宮博物院,正在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片文化的綠洲。
故宮經驗
深挖文化資源,將文博融入生活
在任期間,單霽翔帶領團隊圍繞故宮打造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節目刷爆全網。故宮開發的故宮口紅、故宮睡衣等文創產品開售就被賣完,「故宮出品,必屬精品」成為人們的共識。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故宮文創的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2018年故宮官網創造8.91億訪問量,位列中國文化機構第一。
談及這些成功案例,單霽翔語氣自豪,然而更讓他欣慰的是,越來越多文創產品的成功推出,為故宮吸引了大批年輕粉絲。
而談到故宮文創的經驗,單霽翔分享了「故宮經驗」:「文化產品中間最好加上『創意』,深入研究人們豐富的生活需求,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融入到生活中,既有實用性又有創意性,人們才願意帶回家、才會喜歡。」
此外,單霽翔認為,文創研發不應與博物館的其它研發工作剝離,「學術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傳播文化,文創是文化傳播的好渠道。而文創研發人員也應該深入研究學術研究成果,挖掘更多文物信息,從而融入文創產品。」單霽翔說,更重要的是要發動社會力量,故宮博物院在每個重要展覽舉辦前,會進行一些交底會,介紹展覽及重要展品信息,社會機構有充裕的時間思考設計、製作,展覽一經展出,相關文創產品同步推出。
什麼是好的博物館?單霽翔的標準是,回去之後還想再來的博物館就是好的博物館。「一定要深挖自己的文化資源,凝鍊出自己的文化力量,推出引人入勝的展覽,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人們覺得博物館就在生活中。」
寄語揚州
讓市民更多地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各項活動
2007年,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在揚州為中國大運河聯合申遺辦公室揭牌。此後十餘年來,單霽翔多次來到揚州,每每談及揚州,他的言語中處處充盈著讚譽之辭,更時刻關注揚州文化發展現狀,常常給予建設性的建議。
單霽翔說,如今說起揚州,不僅有歷史文化名城的標籤,更有「世界運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的金字招牌,「這些都表明揚州不單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還有相當的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意。」
「大運河申遺過程中,揚州立了頭功,揚州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有很多資源與經驗。」單霽翔說,大運河是一條擁有生命力、活態的河,因此保護沿線景觀,保護好大運河與人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他看來,瘦西湖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案例,「無論泛舟瘦西湖上,還是走在瘦西湖里,都看不到城市現代開發項目對它景觀的影響。」
「文化遺產在沒有得到保護的時候,是蓬頭垢面的,當保護好被觀眾欣賞時才是神採奕奕、光彩照人的。」單霽翔說,文化遺產的保護最重要的是將其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把文化遺產的保護作為促進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讓市民更多地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各項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城市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油然而生文化自豪感,就會使我們的文化代代相傳,使我們的文化遺產有生命力地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