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城市規劃 ,作者單霽翔
中國城市規劃
中國城市規劃網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的官方網站(www.planning.org.cn),是中國城市規劃學科建設成果展示的窗口,是規划行業信息分享、學術知識共享的重要平臺。
導
讀
9月16日上午,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方圓閣說」欄目在線上圓滿舉行。本文為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單霽翔在「方圓閣說」所作題為「人居環境的守護與營造」的報告。
內容來源:中國城市規劃
原文標題:《單霽翔:人居環境的守護與營造》
地球已經是一顆有著40多億年歷史的藍色星球,相較而言,人類僅僅在地球上生活了很短的時間。雖然我們已經開始探索地球以外的空間,但是我們未來要更加腳踏實地的生活在這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城鄉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比如蘇州和無錫地區,以及北京市,我們從衛星影像對比中就可以發現這些年的巨大變化。但是在加速的城鎮化過程中,我們的文化遺產、文化景觀、文化資源究竟能發揮什麼作用?對人居環境有哪些貢獻?下面我就從國土層面、城市層面、區域層面以及建築層面、室內環境層面和文化藝術共6個層面談談自己的體會。
01
國土勝境
眾所周知,良渚古城遺址在2019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古工作開始較早,但是很多重大發現在新世紀以後,特別是在2006年以後,包括三重城牆的大型城址、人工夯築的祭祀建築的發現;過了十年不到,2016年前後又發現了周邊大型的水利工程。這些工程量足以證明良渚古城完全不是過去的氏族公社,而是國家的概念,它的影響力、組織能力已經達到了城市文明的程度。從三千四百年上至五千三百年的時期,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世界文化遺產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興起,特別是當一些城市、一些地區文化遺產受到威脅的時候,開始舉全國之力,甚至求助於國際社會進行拯救。著名的埃及努比亞遺址就是這樣,亞斯文水庫通過30多個國家集體行動,把它拯救了出來。這些拯救行動就誕生了一個重要的理念:文化遺產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獨有的,而是人類共同的遺產。
這個主張很快達成了共識,於是1972年誕生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即世界遺產公約。我國加入時間較晚,一直到13年以後的1985年,中國加入了世界遺產公約,兩年以後的1987年,中國有了第一批世界遺產,包括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和泰山。
當這些遺產進入國際領域,外國參觀者紛紛前來,人們才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於是很多城市開始行動起來,保護這些文化和自然遺產,把它們成功申報世界遺產,特別是1997年平遙、麗江兩座小城成功列入世界遺產以後引發了參觀和宣傳的熱潮,更多的城市希望把自己地區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申報。於是我們手裡就有一個長長的預備名單,多達五六十項,很多城市積極地不斷詢問什麼時候能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們的壓力很大。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會議在中國蘇州召開,這次會議開得很成功,但會議通過了一項規定,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文明古國來說很不利——規定一個國家每年只能申報一項文化遺產——我們資源豐富的國家和比較小的國家待遇是一樣的。無疑這個規定是正確的,就是要平衡文化多樣性,讓能力建設還不足的國家也有機會能把他們的項目申報世界遺產,使他們加入到世界遺產保護的大家庭。我們確實壓力很大,因為我們手中有長長的預備名單正在等待申報,我們就不斷地跟國際組織溝通。當時文化遺產領域的三巨頭,世界遺產中心的主任班德林,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主席佩塞特,羅馬中心的主任布希納迪,他們一直在做平衡協調的工作。我們不斷地跟他們進行闡述,我們是在城市化加速進程的過程中保護文化遺產,帶有搶救性質。
中間的年輕人就是當年的我,表情還是很沉重的、很擔憂的,但是我們必須不能浪費每一年的寶貴的機會,每年大約有140個國家申報世界遺產,每年成功的不足30項,於是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努力地讓文化和自然遺產積極地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比如2004年高句麗王城、王陵貴族墓葬申遺成功,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2006年殷墟,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2008年福建土樓,2009年五臺山,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嵩嶽寺、觀星臺、少林寺這個區域,2011年西湖文化景觀,2012年元上都遺址,2013年哈尼梯田,2014年居然兩項成功,一項是大運河,一項是絲綢之路,為什麼能兩項呢?就是因為絲綢之路是跨國申報,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共同申報,用的是吉爾吉斯斯坦的名額,2015年土司遺址,2016年花山巖畫,2017年鼓浪嶼,2018年沒有成功。
沒有一個國家年年都申報,更沒有一個國家年年都成功,所以當去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時,中國一躍成為了全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但是我認為「最多」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樣一個申報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認識,也拯救了很多的文化遺產。比如五臺山,申遺的時候我們到現場一看20多處地點全需要整治,特別是山下不可持續的旅遊產業,匯集了上千個小門臉,小飯館,小茶館,小酒館,卡拉OK屋,還有洗腳屋,把文物古蹟圍得水洩不通,怎麼能成為世界遺產呢?達成共識以後,所有旅遊設施退後十裡地建遊客服務中心,進行了整治,一年以後深山長谷的意境回來了,不但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而且得到長治久安的保護。
再一個例子,比較感人的就是西湖。杭州西湖進入新的世紀提出要申報世界遺產,這是一個非常艱苦的工作,西湖是在蓬勃發展的大城市中心廣闊的區域申報世界遺產,特別是它的景觀特色是三面雲山一面城,三面雲山裡不能再出現任何傷害西湖文化景觀的建築,做得到嗎?過去一些年杭州的地價房價超過了北京、上海,是全國最高的城市之一,誰不想在西湖附近建一個項目,一本萬利。但是杭州堅守住了,十年申遺路,今天到杭州去看,無論是漫步蘇堤白堤還是蕩舟西湖里面都看不到任何一棟侵入到西湖文化景觀不協調的建築——杭州成功了。但是杭州經濟社會發展受影響了嗎?也沒有,在西湖申遺的過程中,杭州堅定不移地從西湖時代走向了錢塘江時代,在錢塘江兩側氣勢磅礴地建了新的杭州城。G20的時候,新的杭州城美麗的照片傳向了世界各地,人們給予讚美,真正地實現了梁思成先生當年的主張:歷史性城市要保護老城,建設新城,兩者相映成輝。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改變了過去的觀念。
第一,過去文物保護的語境下,保護泰山保護的是摩崖石刻,今天保護文化遺產,摩崖石刻和背後的山體是不可分割的,摩崖石刻的內容和泰山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於是就把整個泰山申報世界遺產,出現了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從那以後中國很多名山大川,泰山、廬山、青城山、峨眉山、武夷山、五臺山、嵩山、黃山,這些名山大川全部進入世界遺產名錄,大大開闊了我們對於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
第二,過去我們文化遺產保護是靜態的,比如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今天還要保護人們生活和生產中的文化遺產。於是這些年歷史街區、江南水鄉、傳統村落、民族村寨,人們還居住其中,也進入了名錄;還有人們生產其中的比如龍井茶園,海南的鹽田,河北的聚館棗園,也進入了文物保護。
第三,過去我們保護一座橋、一矗塔、一個古建築,後來擴大到歷史街區,歷史城鎮,歷史城市,今天還有更宏闊的氣象,開始大運河的申報,絲綢之路申報。一條隋唐大運河、京唐大運河串聯35個城市,一個絲綢之路串聯了中國和其他國家,今天我們還在努力地把大運河上的文物古蹟進行很好的保護,佛教絲綢之路、沙漠綠洲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還有海上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秦蜀古道、萬裡茶道、中東鐵路,在祖國大地上串聯起了一條條的文化遺產線路、文化帶,整個格局影響了很多城市對於今天城市遺存、城市面貌保護的喚醒。
第四,過去保護文物保護古代的,後來關注保護近代和現代的。比如蘭州給這座鐵橋過了一百歲的生日,無論是大慶第一口油井,大寨梯田、村莊、核武器研發基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紛紛列入了文物保護之列,比如克拉瑪依最後一個井架在博物館保護起來了,女排的訓練基地今天也保護起來了,這是女排精神的發源地。
第五,過去保護宮殿建築、寺廟建築、歷史性建築、紀念性建築,今天還要保護人們生活其中的傳統民居、購物的老字號。這些其實也是人們寄託鄉愁最直接的地方,過去看的是普普通通,今天我們保護各地傳統民居,包括工業遺產紛紛列入了保護之列,比如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完整地保護了它的廠區和一百多棟1953年開始建設的工人住宅。
第六,今天不但要保護物質要素的,還要保護非物質要素的。比如羌族的羌笛,黎族的黎井,哈尼族的耕作技術,傣族的潑水節,漢族過年的習俗。
總之,當我們今天看待我們國土上,這些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我們能夠變得多樣化,也更全面認識它們的價值。這些遺產也連接著很多地域、文化,展現它們的特色。
02
城市新境
我國城市建設蓬勃地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我們也擔憂很多城市現代塔林成為一座一座城市的標準照,我調研了很多城市,這些地方的政府辦公樓,看不出哪個辦公樓是南方的,哪個是北方的,哪個是西部的,哪個是東部的,它們長得都差不多。
有的城市開始進行城市文化建設,建設大廣場,大草坪,大水面,其實它們突出功能主題,而忘掉應有的文化責任。我們要更好地抓住每個城市的特色,我把這些城市特色分成了多種景觀。
一是歷史類文化景觀,很多城市都有豐富的遺存;二是鄉村類文化景觀,美麗的鄉村應該突出特色保護下來;三是山水類文化景觀,比如灕江、滹沱河;四是園林類文化景觀,歷代(包括新中國建設以後)的園林各具特色,不論是承德避暑山莊還是揚州瘦西湖,今天都應該精心進行保護。五是宗教類文化景觀,不同的宗教呈現不同的面貌;六是生產類文化景觀,獨具特色的田野,比如景德鎮瓷器的高嶺土產地、芒康鹽井、龍脊梯田,今天也作為景觀進行保護;七是遺址類文化景觀,很多城市有大遺址,如何把大遺址做到真正像公園般美麗,這些引發了今天的保護行動。
再有就是城市類文化景觀,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那就要深挖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比如白牆灰瓦的蘇州,中西合璧的青島八大關,這些都是呈現了不同城市獨特的城市特色。
北京有一條清晰的中軸線,一百年來這個中軸線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軸線上面的文物古蹟還在,中軸線脊梁的作用還在,平緩開闊的格局還在,所以北京市今天要把中軸線申報遺產。中軸線上無疑紫禁城和今天的故宮博物院是最大的一組建築,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精心地保護紫禁城周邊的環境,劃了厚厚的緩衝區和建設控制地帶,禁止大體量的建築、大規模的建築群侵入到它的文化景觀中,同時也不斷地進行整治。
我記得1997年我在北京市文物局當局長的時候,我們就看到筒子河和城牆中間居然有400多戶居民和20多個單位擠在狹小的空間裡,當時465條汙水管向筒子河排放,筒子河非常髒,瘀泥兩米多厚、垃圾浮出水面,我們就喊出了一個口號,要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21世紀,當時距離21世紀還有三年。經過三年艱苦的努力,筒子河實現了碧波蕩漾,今天無論是春夏秋冬、早中晚,天氣好的時候都有很多的照相機、攝像機,把鏡頭對準文化景觀,把美麗的照片傳到世界各地。
2012年我到故宮博物院來,我們又喊出了一個口號,把壯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給下一個六百年,紫禁城是1420年明代永樂皇帝手中建的,2020年它六百歲生日,我們希望進入六百歲生日之時能夠展現出更加壯美的景觀,三年的環境大整治我們實現了這個目標,今天人們走在故宮博物院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築,沒有任何一棟傷害環境、影響安全的現代建築,我們實現了目標,沒有食言。
我們的開放區隨之擴大,2014年開放區突破了50%,2015年到了65%,2016年到了76%,現在已經到了80%,很多地方都開放了,比如這個地方叫太和殿,過去人們參觀太和殿只能往前走,高大的宮殿,寬闊的廣場,一棵樹都沒有,太多人問過我為什麼故宮沒有樹,當時我只好說一直往北邊走,走到御花園就有樹林。其實我們知道,太和殿兩側各有一個門,西面叫右翼門,東面叫左翼門,只是從來沒有打開過,今天整治了兩邊的環境,開放了兩邊的區域,舉辦豐富多彩的展覽,打開了右翼門。人們走出右翼門能看到什麼呢?迎面就是十八棵三百年樹齡的大槐樹,人們沿著十八槐景觀走向廣闊的新開放的西部區。我們打開了左翼門,出來迎面就是騎馬射箭的建平廣場,沿著建平廣場人們走向廣闊的東部區。這時候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距離太和殿兩側一步之遙,就有這麼好的生態景觀。
現在每天數以萬計的各國觀眾來到故宮博物院,我相信他們走進故宮博物院一定會感受到,世界最大規模的古代宮殿建築群被保護得如此健康、如此有尊嚴、如此之壯美,他們會感動於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所做出的積極貢獻。在故宮觀眾人數與日俱增、我們限流每天8萬的情況下,去年突破了1900萬,達到1933萬,無疑是世界第一。
我最近去了通州,看到通州的大運河真是嚇我一跳,原來大運河變得這麼美了,過去挖沙取土的地方,今天已經碧波蕩漾了。兩岸的河堤也不是按照平常工程做法,而是人與自然可以和諧相處的自然美景。文物古蹟得到了修復,考古發掘正在進行,通州副中心呈現出非常好的未來。
03
景觀意境
過去房地產開發中大拆大建的行為確實推倒了很多傳統街巷、傳統民居,很多質量還很好的建築被成片開發摧毀了,建了冷冰冰的缺乏人性的房子。六層的建築沒有電梯,老人孩子很不方便,八層的建築沒有電梯那絕對沒有未來,這樣的高層建築摧毀了著名的牛街。我們要用文化遺產使歷史街區呈現出美麗宜居,要用文化遺產振興城市文化、促進城市景觀建設。
(一)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經過了一場保護鬥爭,最後九組建築群上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每個院子周圍劃了厚厚的建設控制地帶,整個地區得到了控制就沒有辦法開發了。開發商退走以後在這裡建社區博物館,當地老百姓不是大規模地遷走,而是在自己的故土上把自己的博物館社區建得更加有文化,用這些文化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今天大家看看三坊七巷,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是遊客們最希望到達的地點。
(二)浙江安吉生態博物館
廣大農村也開始注重自己村莊文化的保護,在貴州、廣西、雲南都建了生態博物館,南方是不是也應該建生態博物館呢?比如浙江的安吉,它是浙江舊石器文化遺址考古第一地點,有很多的文物古蹟,同時是生態非常好的地區,無論是文物古蹟、文化線路上的遺存,還是一百多萬畝的大竹海、十多萬畝的白茶園,它的方向是什麼?是繼續搞加工工業、房地產開發,還是保護青山綠水?安吉選擇了後者,他們在這裡建設了生態博物館,而不是建高大的館舍,呈現了19個各具特色的村莊景觀,包括它們的茶園、竹海都是生態博物館的內容。人們到訪這裡可以看他們製紙、制茶,看他們竹子多功能的利用,還可以看他們的年俗表演、傳統民族舞蹈、竹製樂器表演。
總之安吉通過生態保護活躍了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安吉生態環境給予表揚,「兩山」理論的誕生地就在此地。今天它成為生態博物館,得到更好的保護,我們也推廣安吉的經驗,更多的地區保護它們的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景觀。
(三)大明宮遺址公園
很多城市都有地下遺存,要使這些地下遺存成為城市建設的積極力量,而不是包袱。北京在世紀之交建了一些遺址公園,比如明皇城根遺址公園、明城牆遺址公園、菖蒲河遺址公園、圓明園遺址公園,我們希望把這樣的理念推廣到全國,首先在吉林集安建了大型的高句麗考古遺址公園,又在殷墟建了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兩項都成功列入了世界遺產。
於是我們把目光集中到最大的一片宮殿建築群——大明宮,這個二百多年的中國政治中心,在唐朝末年已經燒毀了,但是這個地方在上世紀40年代成為河南老鄉們黃泛區走西口後生活聚居地。人們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打井造田,搭棚建屋生活下來。越積累人越多,到了新的世紀已經有10萬人居住在此。
大明宮很大,是北京故宮的4倍多,10萬人居住在此壓力很大。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我們把大明宮遺址最大宮殿——含元殿進行了修繕。大家下決心要把大明宮建成遺址公園,召開包括國際古蹟理事會。遺址公園建設理念的建立,把大明宮3.2平方公裡進行整體規劃,建設遺址公園,也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
十個月的時間搬遷了10萬戶老百姓,離開了大明宮,拆遷了350萬平米的建築,大明宮遺址呈現,進行考古和公園建設。最令我感動的是當時五個拆遷辦公室全都被錦旗鋪滿了,上百面錦旗,幾百封感謝信,人們發自內心地感激我們在文物保護的過程中能夠給他們合理的安置,使他們過上新的生活。今天大明宮遺址還在建設,文物古蹟不斷通過考古發掘,通過遺址保護得到呈現,大明宮遺址今天已經成為了世界遺產。
大明宮遺址的建設我認為「無得而亦無失」:
首先,遺址得到長治久安的保護,公園不會再有違章建設、盜掘發生;
第二,城市獲得了具有文化體系的大型公園;
第三,老百姓得到了實惠,百姓在周邊樓房中得到安置。過去他們住大明宮裡的時候幾十戶一個洗手間,幾戶一個水龍頭,今天過上現代化的生活;
第四,促進了城市經濟發展,形成了大明宮周圍景觀和商業圈;
第五,彰顯了城市風貌,十三朝古都就在我們腳下的公園裡,我們把大明宮遺址公園建設的經驗推廣到全國擁有大型遺址的地方。於是很多城市都宣布他們要建遺址公園,要讓自己城市中的遺址也像公園般美麗,比如漢陽陵遺址公園、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金沙遺址公園、銅官窯遺址公園、哈民遺址公園等等,150多個遺址公園在全國各地出現了。
其中最令人感動的還是良渚古城遺址,20多平方公裡的區域過去曾經是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今天成為遺址公園以後進行了科學的考古與展示,今天走進這個公園真是做到了考古遺址像公園般美麗。特別令我感動的是來這個公園最多的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開始喜歡考古遺址。
04
建築情境
新的建設有的不注意歷史環境的保護,像高大的建築和古建築和諧嗎?這種光亮派的建築已經侵入到頤和園的核心景觀中了,這些奇奇怪怪的建築居然能在城市中出現。我們的文化設施,應該首先帶頭弘揚傳統文化,從張錦秋先生設計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到上海博物館,都開始做傳統建築的呈現,比如首都博物館、西藏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蘇州博物館、寧波博物館,都展現了地域特色、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
特別喜歡吳良鏞先生設計的江寧織造博物館,在城市中心區繁華地段,旁邊就是省圖書館。吳良鏞先生沒有為跟其他建築比美而建高樓大廈,而是建了一個城市盆景。人們從地鐵出來就可以進入一個免費的城市公園,在城市公園裡可以看到四季的景觀和植物,人們可以在公園休息,開展各種活動,還有一個戲臺,在山體周邊布置了35000平米的織造博物館,人們隨時可以走進博物館。這就是通過設計為城市建造的一片文化綠洲,我非常喜歡這個博物館。
良渚博物院是在良渚遺址上建立的,沒有以高大取勝,而是非常謙虛地臥在那裡,沒有傷害遺址,以平實樸素的設計迎接觀眾,裡面展現良渚八十多年來出土的文物,也是非常好的設計。
故宮博物院是用古建築建的博物館,古建築群不是為博物館而建設的,而是皇宮,今天也能成為博物館設施嗎?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探索,比如故宮最大的古建築——午門燕翅樓,2800平米,過去堆著很多的文物,文化大革命中匯集千家萬戶的外貿文物,39萬件堆放在故宮的各個庫房,佔據了很多空間,正好國家建了一個大的博物館,我們就把39萬件文物移交給了國家博物館,這樣我們的環境得到了改善,把它建成世界最有魅力的臨時展廳。
我經常接待外國的博物館館長和文化部長,他們到這個展廳眼睛都亮了,我們常年舉辦引人入勝的展覽,比如《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展》,非常有影響的《千裡江山與歷代青綠山水特展》,在《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中,每年少則2萬多觀眾,多則4萬觀眾走入這個展區。我們把慈寧宮中規模很大的宮殿做成了雕塑館,故宮裡有10200件各個時期不同材質的雕塑,過去沒有館,都在庫房睡覺,這些高大的雕塑連庫房都沒有,比如有著1500年歷史的北齊菩薩一直就在南城牆的牆根底下站著,佛像就躺在地下,冰天雪地的,作為院長每次走出來我心裡都特別的難過,這麼珍貴的文物你瞧它們臉色都不好,表情都不好,而今天臉色、表情都好了。
我第一次到庫房真是嚇一跳,我說誰躺在地上呢?他們說那是周恩來總理特別批准的贈與故宮的一套秦始皇陵兵馬俑,我說這麼珍貴的文物怎麼能躺在地上呢?真是需要搶救,我們把它進行了修復並展示出來。這就告訴我們,當我們的文物得不到保護的時候,它們是蓬頭垢面的,是沒有尊嚴的,只有它們得到了精心保護與修復,面對觀眾的時候它們才會神採奕奕,才會光彩照人。所以我們下決心一定要令紫禁城在六百年生日之時,讓收藏的所有文物都必須神採奕奕,光彩照人,所以我們加快了故宮文物院的建設,這些過去在庫房裡的文物今天得到了修繕和展示。
過去四個城門、四個角樓都不開放,今天我們試圖開放城門。過去城門做庫房,跑風漏氣的,堆著厚厚的塵土。我們把乾隆版《大藏經》小心翼翼的一塊一塊取下來進行修復,專門建了書版倉儲式的陳列展廳展示出來。東華門建成了古建築館,故宮收藏的4900件古建築相關的藏品今天終於得到了展示。我們開放了神武門,過去人們到神武門下就意味著要走出去了,今天走過去還會有驚喜,上面有兩層大型的展廳,常年舉辦引人入勝的展覽。
大戲樓已經一百多年沒有演戲了,古代木結構的建築把它修好了鎖起來糟朽得更快,越正常地使用、越經常維修,它反而會越健康,於是我們維修好暢音閣大戲樓,把它作為戲曲館對觀眾開放。我們修復了最年輕的古建築——寶蘊樓,把它作為院史陳列館,還把165米長的南大庫作為家具館,過去6200件家具是在94間小庫房裡存放的,十多年前、二十多年前推進去再也沒有出來,小一點的家具落了十一層,忍氣吞聲的。今天我們把它們展示出來,光彩照人,建了大型家具陳列館,這些精品家具跟文房四寶、琴棋書畫一起組合式陳列,還有情景式陳列、倉儲式陳列,人們可以看到每一件家具,就使這些古建築也真正能成為現代化的博物館。
05
藝文心境
我們有很多現象叫人費解,比如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前應該擺這樣的雕塑嗎?其實他們對這個城市的文化沒有理解,對這個城市市民的追求沒有體驗就敢把它建起來,就造成了雕塑垃圾。還有很多旅遊地,旌旗招展,鑼鼓喧天,街上的孩子們穿的皇帝的、太監的、特務的、警察的服裝,也讓人費解。因此,我們要不斷地提升文化正常的傳播。
故宮的展覽這些年發生了很大變化,五十年前的展覽,三十年前的展覽,十年前的展覽無疑變化很大。今天我們認真地做好每一個展覽,分主題。比如故宮收藏的五大名窯,定窯、哥窯、汝窯、官窯、鈞窯,一個一個展覽辦下來;故宮收藏明代的瓷器,當時生產瓷器的時候兩個待遇,生產好的、優質的送到皇宮,皇帝獨享,誰都看不到,生產不太好的當時打碎,深埋地下,人們也看不到。今天皇宮變成博物館,人們看到了皇宮的瓷器,地下的瓷器也重見天日了,我們就把兩者合起來,它們是親兄弟,我們就一個一個舉辦。比如故宮藏的龍紋盤,使得展覽引人入勝。同時每個展覽都要對應作品創作的人、時代和對當代的影響,不是乾巴巴地把書畫掛起來,而是場景的布置。過去使用的文房四寶,觀眾參觀的時候應該是舒適的環境,一個有文化氣息的環境,人們在這裡是學習的環境。我們認真地辦好每一個展覽,於是年輕人來故宮博物院反覆的看展覽的呈現。年輕人成為今天來故宮博物院觀展的主力,超過了50%。
我們也不斷地傳播文化,比如故宮裡的紫禁書院,人們累了可以在裡面休息,喝點茶,聽聽專家的講座,看到文化創意產品,看看圖書,這裡有很多人們喜歡的空間。受到人們的讚賞,我們就開始讓紫禁書院走向全國各地,比如在深圳、景德鎮、珠海,許榮茂先生支持我們紫禁書院的建設,無論是在福州的固陵上面建了大型的紫禁書院,還在雙遺產五臺山建了紫禁書院,這些都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綠洲,也給當地的文化傳播貢獻了力量。我們在青島建了故宮文創館,青島是海濱城市,於是我們拿出藏品中的海錯圖營造不同的氛圍。
06
規劃方法:集成創新
我們走在街上看,比如北京荷花市場歷史地段上的星巴克,傳統商業街隆福寺下面的肯德基,西安鼓樓下面的麥當勞,外國著名的品牌一定要把它們的廣告打入城市的心臟,但我們的文化自覺呢?我們如何用文化影響一代又一代的市民?所以我們要不斷地展示中國的特色文化。比如收藏近千年的青綠山水畫《千裡江山圖》,2017年第一次全卷展出。11.9米長的全卷展開以後驚豔了觀眾,中國綠山綠水近千年了還是這麼鮮豔,綠水青山下人們勞作的情景、建築的情景,還是那麼鮮活。傅熹年先生專門研究了《千裡江山圖》裡的古建築、船、橋梁,指出中國的古建築是散點透視,歐洲焦點透視只能1:4的比例,而中國古建築是1:24,九個樂章像一幅交響樂一樣呈現出的美觀。
這幅畫一出來,對很多建築裝修、建築設計、文創產品的研發給予了靈感,我們用樸實的語言敘述舉辦這個展覽,希望通過這個展覽叫人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青山綠水,用平實的語言跟人們進行交流,讓人們記得住,年輕人紛紛來看這幅國寶級的書畫。每次展覽也叫人們把展覽文化帶回家,出圖錄,出複製品,出大量的文創產品,使人們通過展覽和文創產品一起融入現實生活。
一個博物館怎麼創造人居環境,怎麼能使人們在這裡享受自然文化,我們也進行了一些努力。比如春天來了,我們就從洛陽引進了上萬盆的牡丹,把故宮博物院裝點上,借這個機會我們把庫房裡和牡丹相關題材的文物提取了出來,比如說我們織繡上的牡丹,服裝上的牡丹,書畫上的牡丹,瓷器、漆器、琺瑯器、玉器、團扇一些有牡丹題材的文物都提取出來,辦了兩個大展,室內的,室外的,動態的,靜態的,物質的,非物質的,呈現出春天的氣息。秋天來了,我們就從開封引進了3萬盆菊花,菊花的花期比較長,整個秋天故宮博物院被菊花鋪滿,藉此機會我們把庫房裡跟菊花相關的文物,比如盆景、瓷器取出來,又辦了菊花的大展,人們又感受到秋天豐收氣候的景象。
過去紫禁城是養鹿的,我們從承德避暑山莊接來了瑞鹿,同時我們把文物藏品中有鹿的題材的文物提取出來,辦了瑞鹿的展覽。一部影片把延禧宮變得有名了,人們紛紛到延禧宮來看,其實延禧宮過去養魚,我們和金魚學會合作,重現了這個景觀,辦了大型的金魚展覽。總之,一座博物館可以叫人們感受到自然和文化和諧的環境,需要做不懈的努力。
此外,我們用現代技術傳播文化,建立了數字博物館。我相信這是全世界博物館中最好的數字博物館,因為它們不但在於技術先進、設備先進,關鍵在於所有的項目都是深挖文化資源所凝練出的原創。在這裡可以和1200座古建築對話,可以看到我們收藏的1500塊大地毯,可以調一個書法進行臨摹,還可以跟繪畫中的動物、植物互動,可以看到我們深藏的歷史畫卷,可以走在數字多寶閣,點擊你喜歡的器物可以放大來看,旋轉各個角度來看,還可以把它分解來看,了解它製作的過程、使用的過程。還可以走進正常不能進去的空間,比如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只有4.8平米,但今天人們在虛擬實境中走進養心殿,走進三希堂。要想穿上古代人的服裝就站在數字屏風裡,可以套一套古代人的服裝,要學織繡可以用電梭子把美麗的圖案織完,最為震撼的是虛擬實境劇場,7部影片循環播放,給你不同的參觀視角。
我們推出了《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演,814個人物,29條大船,河水、柳樹全部可以動起來。人們還可以在茶館裡體驗民宿,在汴河的船上體驗汴河的風光。總之博物館可以創造人居環境,經過三年零四個月的努力,故宮的數字故宮社區建成了。我相信這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博物館數字平臺,它的功能不斷地在延伸,比如公眾教育、文化展示、參觀導覽、資訊傳播、休閒娛樂、社交廣場、學術交流、電子商務,與時俱進。
我的老師吳良鏞先生不斷地在探索今天城市發展中如何創造好的人居環境。他的菊兒胡同的住宅,對於北京風土人情和人們風俗習慣進行深入研究,進行了設計,獲得了國際世界人居獎;他設計的孔子研究院、江寧織造博物館,都是充滿傳統文化和現代融合的人居環境意境。吳良鏞先生一直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划進行專業化的研究,特別是三十多年京津冀地區環境融合多功能的城鎮網絡建設和人居環境的推演,在今天得到了應用。
93歲的時候,吳良鏞先生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吳良鏞繪畫書法建築藝術展」,他一直倡導建築要走出建築,走到園林城市中,建築學家要研究繪畫,研究書法,走進藝術中,他對廣義建築學進行了深刻的闡釋。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了匠人營國的大展,同時他的《中國人居史》是非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著作。每當《千裡江山圖》展出來,吳良鏞先生總是要到故宮博物院來看這幅圖,他每次看《千裡江山圖》的時候都會站起來長久地凝望,這就是他心中美好的人居環境意境,給我們很多的教育和啟發。
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作者在2020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方圓閣說的發言速記整理,未經作者審閱
原標題:《單霽翔:守護文化遺產對人居環境營造的貢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