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曾躲過「三劫」

2020-12-16 廣東頻道

原標題:馬王堆漢墓 曾躲過「三劫」

  熊傳薪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單衣。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

  馬王堆漢墓發掘時的場景。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偶人

  「考古,能夠讓實物『說』出歷史。」原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者熊傳薪說。

  1971年12月底,湖南長沙馬王堆,在醫院挖防空洞施工時,工人發現了遇明火呈藍色火焰的磷火。隨後,這個消息傳到了湖南省博物館。

  「在我們去現場看過之後,確認工地出現的是兩座墓葬,而且保存得十分好。」熊傳薪說,自此,馬王堆漢墓在兩千多年後重新出現在了世人的面前。

  熊傳薪如今已經近80歲,他說現在已經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以前還會寫些散記、傳記,現在則主要做一些考證留給後人。「對待人生,不僅要樂觀,更要客觀。」

  在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似乎完全找不到任何馬王堆漢墓遺址的痕跡。記者詢問醫院門口的小店老闆馬王堆漢墓所在,他五六歲的兒子搶著回答:「現在就只有一座墓還在,其他兩座墓都回填了,就在這棟樓後邊的土堆上。」

  順著店主兒子的指示,記者發現了路口一個指示牌上寫著「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坑」,拾級而上,終於看到了簡單甚至有些簡陋的「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坑」。

  為研究歷史走上考古路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在湖南博物館。」熊傳薪說。

  他1940年出生在湖南益陽桃江縣,今年已經79歲。「我已經是近80歲的人了。」熊傳薪笑著告訴記者,已經在長沙生活多年的他,對長沙的冬天早有準備,不但在家中也穿了厚厚的棉衣,而且還專門在經常工作的書房開了一臺暖風機。「走,到書房去聊,客廳冷。」

  熊傳薪在10歲時隨父母到了武漢,過了兩年他又隨父母去了重慶生活。「我父親是鐵路上的,當時正好趕上成渝鐵路通車,就到重慶工作了。」他回憶說,那時是1952年6月28日,他和家人趕在7月1日成渝鐵路通車之前到了重慶,之後便在重慶經歷了自己的初高中時光。

  「其實我那時成績還比較好的,有機會保送去讀尖端的理工科專業如飛彈、原子能等,但是我不感興趣。」熊傳薪說,那時他就讀於重慶南開中學,對文科特別是歷史很感興趣。「學著學著,就會覺得有些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所以,在1959年考大學的時候,熊傳薪報考了四川大學的歷史系。「當時的大學是五年制,在大三的時候,就從歷史系分出了兩個專業,一個是歷史專業,另一個就是考古專門化。我就選擇了考古專門化。」

  熊傳薪告訴記者,自己選擇考古專業,可能是受到了郭沫若的影響。「當時看過許多郭沫若寫的書。」他繼續說,當時了解到中國悠久的歷史,有許多都埋在了地底下。「很多歷史文獻所記載的內容還是有限,而且像《史記》《漢書》等都是後人追記前人的歷史。」

  「所以要證明中國悠久的燦爛文化,就要從地下的實物來證實。」 熊傳薪說。

  「你去湖南最合適」

  熊傳薪回憶說,當時在全國的大學中,只有北京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大學三所大學有考古專業,三所大學加起來的畢業生也只有60人。

  在1964年大學畢業時,熊傳薪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本來是要去北京工作的。「我父親是湖南人,他那時剛要調回來,正好湖南也有一個名額,加上別人也跟我說,我回去湖南工作最合適。」就這樣,熊傳薪被分配到了湖南省博物館工作。

  「當時在大學的時候,我就知道中科院在長沙進行了大量的發掘工作,這裡古時是楚國比較重要的地區,搞考古還是比較適合的。」他說,當時根據歷史文獻認為,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但隨著考古的不斷發現,證實了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等,都應該是發源地之一。」

  去到湖南省博物館工作後,熊傳薪便正式開始了考古生涯。他先是在南嶽衡山發現了西漢古墓葬,後又在瀏陽發掘了新石器時代遺址。 「1970年在北京舉辦了一個十省市的出土文物展覽,在那次展覽上我有幸認識了許多人,其中就有郭沫若先生。」熊傳薪說,當時郭老已經70多歲了,所以郭老就經常會稱他為「小熊」。

  針對此前在湖南寧鄉出土的青銅器,熊傳薪請教郭沫若的看法,「小熊,這些青銅器有可能是李自成攻佔北京之後,從故宮帶出來的,或者是曾國藩在北京做官期間收藏,然後從北京帶到了湖南。」

  「郭老,您的看法不一定很準確。」熊傳薪說,當時他只有30歲左右,而郭老又沒什麼架子,就直接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意見」。「我沒有什麼顧忌,有什麼就講什麼,實事求是。」

  他說,在1970年之前,湖南的文物考古工作應該只能算是「啟蒙階段」,真正的轉折,是1972年馬王堆漢墓的發掘。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說實話當時我沒有估計到會有這麼大的影響。」熊傳薪說,在發掘馬王堆漢墓之後,他認為才是中國考古學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燦爛文化的一次重要的考古發掘。

  透過磷火找真相

  熊傳薪回憶,當時是1971年12月31日下午,長沙正下著大雪,湖南省博物館接到了上級部門的電話,說在馬王堆部隊醫院挖防空洞時發現了磷火。

  「當時的情況是,博物館都剩下的是『老弱病殘』了,搞考古的年輕人只有我一個。」熊傳薪說,當時博物館還留下六七個「老師傅」。他介紹說,這些人以前是長沙的「土夫子」,也就是生活所迫而進行盜墓的人,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就成了博物館的「老師傅」。「他們找墓、挖墓還是很有經驗的。」

  「老師傅告訴我,防空洞下面肯定有墓葬,而且保存很好。」熊傳薪說。

  「馬王堆那個地方我們心裡還是有底的,在1951年中科院就曾調查過,發現馬王堆的兩個土堆實際上埋著墓葬。」熊傳薪介紹,當時馬王堆所在的那個醫院是366醫院,該醫院是後來才搬過來的,所以並不知道馬王堆下面有墓葬,事發時工人們正在醫院地底下挖兩個交叉的防空洞。

  熊傳薪說,當時工人在休息的時候發現,洞內的氣體遇到了明火燃燒時呈藍色的火焰。「當時工人就說是遇到了『鬼火』,但是老師傅們通過經驗分析,應該是保存很好、且沒有被盜過的墓葬。」

  「在我們去看過之後,根據土層的顏色,發現在出現磷火的位置下面,實際上是一個墓坑。」他告訴記者,當時挖的兩個防空洞,一個是由東向西,發現了磷火;另一個是由南向北,在進去3米左右的通道右側發現了白膏泥、木炭。那次挖掘共發現了兩座墓葬。

  在向上級部門匯報的時候,熊傳薪強調,在馬王堆發現的是兩座墓葬,而不是謠傳的「鬼火」,並且墓葬保存很好;此外,兩座墓葬已經受到了醫院施工的破壞,需要繼續發掘,而且需要馬上停止施工。

  一號漢墓三次「脫險」

  熊傳薪說,1972年1月16日早上7時多,10多名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每人扛一條扁擔、一擔簸箕整隊前往。早上9時30分左右,他們和20多個招來的民工聚集到馬王堆漢墓,在寒風中開工。

  「墓有多深、有多大,要挖多少土方,當時都很難估計。」他繼續說,一共加起來只有幾十號人,不知要挖到何年何月。當時從早到晚,就是自己挑自己挖。後來只能請求社會力量支援。

  熊傳薪告訴記者,當時請工人需要花較多錢,請不動,就只能請高中生或大專生,「一是他們年輕,二是學生好奇,三是不用花很多錢,只要管頓飯就行。」

  熊傳薪回憶說,當時有人認為「乾脆只把墓裡面的東西掏出來就算了」,但是他認為,「考古不是盜墓,考古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取得完整的資料。」 最終,馬王堆漢墓還是按照熊傳薪的堅持,儘可能地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考古發掘。

  「在一號墓發掘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3個盜洞。」熊傳薪回憶說,在其中一個長方形的盜洞裡面發現了回力鞋,應是新中國成立前有人來盜掘過,這個盜洞距離地表只有兩三米;在另外一個不規則的圓形盜洞裡,他們發現了唐代的油燈,還有「開元通寶」的古錢幣,這個盜洞距離地表有五六米;此外,還有個盜洞是在墓葬的中央,那是一個直徑兩米左右、很不規則的盜洞,「這個盜洞是一直往下挖的」。

  熊傳薪回憶說,儘管當時他們分析該墓葬沒有被盜掘過,但是看到這麼大的盜洞仍然非常擔心。「結果在距離棺槨兩三米時,那個盜洞挖歪了,挖到東邊去了。」

  墓葬文物「獨一無二」

  「封土下面是白膏泥,之後還有一層木炭,再下面就是棺槨。」熊傳薪介紹說,在棺槨上發現了26張篾席,角落上寫有「家」字。起初,這些竹蓆的顏色跟現在的新竹蓆成色一樣為青黃色,但當考古人員把覆於其上的木炭和白膏泥清理後,竹蓆就變成褐色了。

  「當時長沙已經轟動了。」 熊傳薪回憶說,當時在馬王堆附近已經人山人海,不得不在土堆外面就圍起了欄杆。

  熊傳薪告訴記者,打開棺槨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由於棺槨密封很好,從棺槨蓋板上看不到釘子痕跡。「棺槨都是用榫卯結構連接起來的。」 他只能和工人一起小心翼翼地從側面敲開之後,再從中間取下蓋板,一共敲下了三層之後,到第四層才是內棺的蓋板。「分別為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錦飾內棺。」

  「當時看到棺槨保存如此完好,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悅。」熊傳薪說,對於考古人來說,人生中能夠遇到保存這麼完好的墓葬很震驚。

  他介紹說,在墓葬中還發現了兩三千件文物,包括漆器、竹器、樂器、絲織品等,但是沒有發現銅器。「當時在全國來講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T型非衣帛畫,這可是國寶。」 熊傳薪介紹說,這種形式的帛畫在當時稱為「非衣」,是出殯時所用的幡。

  他說,在墓坑內非常狹窄,不好打開內棺,加之天氣不好,所以,在1972年4月28日,他們用吊車將包括內棺在內的三重棺一起運到了湖南省博物館。

  「我們當時就說,今晚開棺一定要按照考古程序。」 因此直到29日凌晨5點左右,考古人員才看到裡面那位兩千多年前的『老太太』的臉部。

  熊傳薪說,當時棺材裡面是滿滿一棺材棕黃色的水,而屍體上還裹著被子和衣服,「那些絲織品就像豆腐一樣,一動就是一個洞。」

  1972年8月31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等媒體刊發了長沙馬王堆發現漢墓的報導,之後更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轉發了報導。隨後在1973年~1974年,他又和同事們進一步發掘了馬王堆二號、三號墓。

  「留一些資料給後人」

  「馬王堆漢墓在中國考古學留下了很重要的篇章。」熊傳薪說,在馬王堆漢墓發掘之後,1974年兵馬俑,1978年曾侯乙墓等重大的考古發現才相繼被發掘。通過馬王堆漢墓的發掘,才引起了各省市對文物考古的重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熊傳薪告訴記者,雖然在1972年之後,他也發現了許多大型墓葬遺址,但從事了一輩子考古,最自豪的還是能有機會發掘馬王堆漢墓。 「我覺得在當時的條件下,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還是比較科學,比較完整的。」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還是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熊傳薪說,湖南還是出土南方地區青銅器比較重要的一個地區,湖南為什麼這麼多青銅器?它到底來自哪裡?到現在都還是各有各的看法,沒有取得完整的意見。「我相信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深入,能夠得到正確的答案。」

  「人,一輩子要忠於自己愛好的事業。」熊傳薪說,現在社會進步很大,在學術上一定要防止浮躁、臆想,不要把以前已經有過論證的東西隨意推翻。

  「考古一輩子,我就是希望為中華文化的歷史再增添一些資料。」(文、圖/記者 張丹)

(責編:胡葦杭、陳育柱)

相關焦點

  • 傅舉有:馬王堆漢墓文物的守望者
    >1972年至1974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是20世紀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曾震驚了整個世界。7301工程是中央和湖南省為保護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女屍及文物而建設的文物倉庫的代號,被列為1973年第一號工程。10月,又開始負責籌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掘的相關工作。三號墓的考古發掘從11月19日開始,至12月13日完畢。5天後,即12月18日,又投入二號漢墓的發掘,至次年2月結束。
  • 長沙市區:尋訪馬王堆漢墓遺址
    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對長沙馬王堆一號、二號和三號墓進行發掘,證明這裡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隨後,將馬王堆一號墓和二號墓進行回填,只保留馬王堆三號墓,並且修建臨時展廳。結合1枚「妾辛追」的印章,判斷一號墓的主人名叫「辛追」,為二號墓主人的妻子和三號墓主人的母親。馬王堆二號墓位於一號墓西側,墓葬坍塌,槨室腐爛,保存最差。但是,這裡出土了三枚珍貴的印章,分別雕刻著「利蒼」「長沙丞相」和「軑侯之印」。由此判斷,二號墓的主人為利蒼,馬王堆三座漢墓為長沙國丞相軑侯的家族墓地。
  •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對長沙馬王堆一號、二號和三號墓進行發掘,證明這裡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後來,訛傳為「馬王堆」。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在馬王堆施工時,經常遇到塌方,出現可燃氣體。得知消息後,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工作者趕到現場,發現這裡是一座古代墓葬,編號為「馬王堆一號墓」。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對馬王堆一號墓進行發掘。隨後,在一號墓的西側和南側,又發現了二號墓和三號墓。1973年11月至1974年初,對馬王堆三號墓和二號墓進行發掘。
  •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一、三號墓(左)和二號墓(右)復原模型回來以後,查閱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掘報告和發掘親歷者的相關回憶,對這個問題基本上有了自認為合理的答案。疑問: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坑,上半部呈圓形、下半部呈方形?圖四 馬王堆漢墓一、三號墓構造通過圖三、圖四可以看出,馬王堆漢墓的墓坑並不都是開挖形成的,而是下半部分是開挖出來的,上半部分是用土堆築夯打出來的。
  • 47年前的今天,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被發掘!
    1972年7月30日,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市郊馬王堆發掘了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墓葬:馬王堆漢墓。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歷史,考查當時手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以及文化藝術和社會禮俗,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 走進馬王堆,看看你對馬王堆漢墓了解多少呢
    提起馬王堆漢墓,總有說不完的話,因為這裡蘊藏著太多神奇的傳說與動人的故事。「馬王堆」坐落在長沙市東郊。清嘉慶年間所修《長沙縣誌》認為,馬王堆與唐末五代時楚王馬殷父子有關。古稱「馬王堆」。漆器 馬王堆三座漢墓中出土的漆器,其數量至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樣,工藝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 湖南博物館馬王堆漢墓文物珍品欣賞
    三號墓的墓主人為第一代軑(dài)侯利蒼之子,生前曾是一位帶兵的將領。漆纚(xǐ)紗冠可能是當時武職官員所帶的武冠。這種紗冠對後世的影響深遠。如明代文武百官所戴烏紗帽,就是外蒙烏紗。因此,也可以說這件紗冠是我國迄今所見最早的烏紗帽實物。
  • 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學復活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   馬王堆古墓群一共有三座墓穴。一號墓出土不腐女屍後,人們對二、三號墓再現奇蹟抱有極高的期望值。不過,儘管早已被盜,二號墓中仍出土了數百件文物,其中包括「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利蒼」三枚印章。正是這三牧印章,揭開了馬王堆墓主的身份之謎。專家認定,馬王堆是西漢初期第一代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家庭墓地,其中一號墓是利蒼夫人辛追之墓,二號墓是利蒼墓,三號墓墓主是利蒼之子。
  • 馬王堆漢墓「千年女屍」為何不腐?
    辛追復原塑像  人民網北京1月21日電 (記者許心怡)日前,「馬王堆漢墓—長沙國貴族生活特展」在良渚博物院向公眾開放。據良渚博物館展覽教育部主任羅曉群和湖南博物館研究員喻燕姣介紹,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中,既有顏如玉的養生方,也有注重優生優育的古代胎教,備受關注。  帛書中含駐顏秘方 每日服酒雞蛋  據多年來一直研究馬王堆漢墓帛書的喻燕姣介紹,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包羅萬象,相當於一個微型的「地下私人圖書館」,其中大部分是失傳一兩千年的古籍。
  •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開啟馬王堆文獻寶庫的管鑰鈐鍵
    馬王堆簡帛文獻的規模和價值,足以與學術史上著名的西漢孔子壁中書和西晉汲冢竹書相媲美。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華書局三方精誠合作,2014年出版了裘錫圭先生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下稱《集成》),堪稱馬王堆簡帛研究的豐碑。
  •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面世(圖)
    近日,精裝八開七巨冊《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終於擺上了案頭,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懸著的心總算落下了。1974年即已發掘完成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文獻,何時能集中完整公布?學界一直翹首以盼。  多年磨劍  《集成》責任編輯石玉保存著裘錫圭先生交付的手稿:一疊大八開的稿紙,第一頁就丹黃遍布,增、刪、改,改後再改,往後翻去,幾乎頁頁如此。  「裘先生每寫完一條校注,都會反覆斟酌,一改再改,直至滿意為止。
  • 國寶|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年代】西漢【規制】帛幅高約48釐米,寬約85釐米。【材質】帛【現狀】湖南省博物館【簡介】馬王堆帛書周易,1973年12月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與其它27種帛書一起出土。原盛於一漆盒內。由於是摺疊後放置,腐敗後而成片狀。所以從後來的拼接復原後可以推知,其摺疊方法是:先將帛卷首尾對摺,並如法又對摺兩次,然後再上下對摺而成。
  • 來長沙,看馬王堆漢墓陳列展
    震驚世界的馬王堆漢墓存在著相當多的未解之謎,比如屍身保存之謎?當時棺材內的液體是什麼?為什麼漢初的木梳現代工藝都無法完整複製......馬王堆漢墓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地位,一方面是其擁有大量的未解之謎,但最重要的是,它擁有世界上第一個溼屍且其陪葬品豐富,涉及考古學、社會學、醫學、手工製造業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的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其文化內涵大體概括為天文地理文化、醫藥養身文化、歷史哲學文化、飲食文化、永生文化、服飾紋樣文化、印染文化、色彩圖案文化、奴僕等級文化。
  • 國之重寶——馬王堆漢墓《老子》帛書甲乙本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是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軑侯利蒼(公元前?由於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馬王堆漢墓1951年,考古學家夏鼐到長沙考察,在長沙東郊五裡牌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判斷是漢代墓葬。
  • 考古故事 | 馬王堆漢墓,我難忘的發掘軼事
    以上令人瞠目結舌、不敢輕信的千古奇聞,出自馬王堆漢墓。1972年,考古學家、陶瓷研究專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周世榮先生(1931年7月—2017年10月)有幸參加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的發掘,並擔任發掘業務組副組長。
  • 高古氣息撲面而來——喜讀《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
    20世紀70年代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竹簡帛書,是近代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資料陸續公布以後,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產生了巨大的學術影響。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馬王堆漢墓竹簡帛書一直沒有完整發表。
  • 馬王堆漢墓準備申遺 歷經千年辛追遺體有望回家
    華聲報長沙消息:馬王堆漢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已緊鑼密鼓地展開。按照申遺規劃,歷經千年不朽的「老太太」辛追遺體有望搬回墓地。   據新華網報導,於1972年至1974年相繼發掘的馬王堆漢墓,出土了3000餘件西漢文物,其中逾兩千年不朽的辛追遺體、天才傑作的彩繪帛畫、僅重49克的素紗禪衣等3件文物均為世間僅有的珍品。
  • 馬王堆漢墓帛書:大部分為失傳一兩千年古籍
    九子漆奩  1971年12月底的一天,長沙366醫院挖防空洞的民工發現,原來的紅色網格土忽然變成另一種非常疏鬆的土壤,拔鋼筋時帶出一股氣體,與點菸的火柴相遇,居然著了……由此,馬王堆三座漢墓赫然展露在世人面前
  • 馬王堆漢墓發掘30周年公布辛追屍體評估報告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2100多年前的女屍辛追現在「身體狀況」怎麼樣?2002年6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動員包括解剖學、微生物學等多方面專家對古屍進行了系統研究。今年6月,所有工作全部完成。昨日,檢測項目負責人羅學港在馬王堆漢墓發掘3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公布了辛追的「健康檢查」結果:老太太「身體健康」,外形無明顯變化,皮膚仍具有彈性。
  • 馬王堆漢墓帛書:大部分為失傳一輛千年古籍(圖)
    九子漆奩   1971年12月底的一天,長沙366醫院挖防空洞的民工發現,原來的紅色網格土忽然變成另一種非常疏鬆的土壤,拔鋼筋時帶出一股氣體,與點菸的火柴相遇,居然著了……由此,馬王堆三座漢墓赫然展露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