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會陪同客人參觀湖南省博物館。有一次在參觀馬王堆漢墓時,一個客人問我:為什麼馬王堆一號和三號墓的墓口是方形的,而二號墓的墓口是圓形的?別說,這個問題還真把我問倒了。
一、三號墓(左)和二號墓(右)復原模型
回來以後,查閱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掘報告和發掘親歷者的相關回憶,對這個問題基本上有了自認為合理的答案。
當時的發掘親歷者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古代「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墓壁垮塌造成的。
有意思的是主天圓地方觀點者多是一些歷史、美術等非考古出身的學者;主墓壁垮塌者多是一些考古出身的學者,這一點倒與馬王堆三號墓的墓主到底是利豨還是利豨兄弟之爭的分派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認同墓壁垮塌的觀點。這倒並不是因為我也是學考古出身的,而是因為這種由於墓壁垮塌造成墓坑上部呈圓形、下部呈方形的現象僅僅在湖南就並不是孤例:比它時代早的有西周時期的望城高砂脊AM5、M115等,和它基本同時或晚於它的例子則更多(後面還會有介紹);而且馬王堆漢墓發掘資料顯示的種種證據也能夠證明這種觀點的合理性。
圖一 望城高砂脊AM5三視圖
圖二 望城高砂脊M115出土全景
我們來看一下馬王堆二號墓的平、剖面圖。從平面圖我們可以發現:二號墓下半部分的形狀是規則的方形;上半部分形狀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呈不規則的橢圓形;而且墓道兩側墓壁的兩個轉角上部也有損毀。
圖三 馬王堆二號漢墓平、剖面圖
再看剖面圖,同樣也是如此:下半部分墓壁是規則的斜線,上半部分尤其是南、東、西三壁都是不規則的、略有起伏的斜線。如果二號墓的墓坑是按照「天圓地方」觀念挖出來的,那麼上部應該是規則的圓形,下部應該是規則的方形;上下的坑壁也應該是斜直的或者像一、三號墓那樣有規則的臺階或轉折。因此二號墓平、剖面表明這種情況絕對不是人工開挖形成的。其實,稍微有土方工作經驗的人都會知道,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開挖基坑的過程中坑壁滑坡造成的。
與馬王堆漢墓墓坑的構造和土質有關。
圖四 馬王堆漢墓一、三號墓構造
通過圖三、圖四可以看出,馬王堆漢墓的墓坑並不都是開挖形成的,而是下半部分是開挖出來的,上半部分是用土堆築夯打出來的。這種構築墓坑的方式並不是馬王堆漢墓首創,早在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些大型墓葬就採用了這種修築方式,如河南輝縣固圍村大墓和去年(2019年)山西聞喜邱家莊發掘的M5001大墓等。這裡我們不去探討古人為什麼這麼做,而是要討論這種構築方式與二號墓的墓壁垮塌有什麼關係。
圖五 山西聞喜邱家莊M5001
與湖南大部分地區一樣,馬王堆漢墓所在地區的原生土壤是一種夾雜有黃白色蠕蟲狀斑塊的紅土(圖四),地質學上稱為「第四紀網紋紅土」。由於這種土的蠕蟲狀特徵頗似被蟲蛀過後的樹枝(南方方言稱為「蛀夾」),因此,湖南考古界的老技工稱這種土為「蛀夾子土」。
圖六 網紋紅土
這種土質地堅硬緊密,直立性比較好,一般不容易垮。我們在湖南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取土後形成的這種網紋紅土斷面,這些斷面一般只會因風化逐漸侵蝕,而不會發生大面積垮塌。同樣,用這種土夯築出來的夯土直立性也很好,我省目前發現的許多戰國秦漢時期古城遺址的城牆都是用這種土夯築,至今歷經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聳立。不過這種土有一個毛病就是比較難挖,尤其是漢代的挖土工具主要是木柄鐵鍤(圖七),因此要挖出像馬王堆漢墓那麼大一個墓坑,其挖掘難度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都可想而知。我懷疑馬王堆漢墓的墓坑一半挖一半築,而且越早的墓葬越淺,都與這種土的挖掘難度和漢初社會總體的生產力水平有關。
圖七 馬王堆漢墓一、三號漢墓出土鐵鍤
由於黨和國家的重視,參與馬王堆漢墓發掘工作的隊伍集合了當時各個方面的專家,力量可謂空前強大(就是放在現在也絲毫不弱)。其中湖南省地質局對馬王堆漢墓的土壤、地質、地貌、地下水等條件進行了考察、分析和實驗。據分析,一、三號墓墓坑的上部都是由網紋紅土夯築而成。關於二號墓上部墓坑的夯土所用土,分析報告沒有提及,但據考古發掘報告和發掘親歷者的回憶,為「深褐色粘土和青膏泥」或「膏泥和淤泥」,不是網紋紅土,而且其中還有用竹樁和竹纜編織而成的用於增大拉力的竹籬笆(類似這種情況在湖南地區楚漢城址的城牆中也可以見到,只不過材料換成了木棍),可見築墓者當時應該就擔心夯土的強度問題。
圖八 馬王堆二號墓剖面圖
我們再看一下二號墓的剖面圖:上部圓坑部分和下部方坑部分的界限剛好與生土和夯土的界限基本重合,這應該不是一種巧合,可能是由於二號墓夯土直立性較差,在墓坑修築過程中夯土所築的上半部發生了垮塌所致。因此土質可能是二號墓上部墓壁垮塌的根本原因。二號墓是馬王堆漢墓中最早的一座墓,所以後來修三號和一號墓時吸取了教訓,上部夯土改用網紋紅土夯築。這可能就是二號墓垮塌而一、三號墓不垮的原因。
按理,本文寫到這裡應該可以畫一個句號了。但是我忽然突發奇想: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真的是圓形的嗎?
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考古工作的精細化程度日益加深。由於發掘理念的變化、發掘技術的提高加上工作更加的嚴謹細緻,許多原來的結論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東南地區先秦時期過去認為是平地掩埋的土墩墓,現在發現原來都是有墓坑且按一定規律布局的。又如,湖南地區早年發掘的一些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過去都只有一堆器物,沒有發現墓坑,現在經過細緻的工作,不僅發現了墓坑,很多連棺木和下葬痕跡都清理了出來。
圖九 湖南孫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墓葬葬具壓痕
秦漢時期考古也是如此。2019年,我所在保靖洞庭村發掘了一座編號M65的漢墓(圖九)。這是墓葬剛發現時的平面照片,可以發現有三種顏色的土:中間方框中是比較細膩的黃土;黃土四周有一圈青灰色的圖;青灰色的土外就是當地原生的紅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圖九 保靖洞庭村M65
經過發掘我們知道,M65在開挖墓坑的過程中,上部墓壁發生了垮塌;當時人用青灰色土對垮塌的墓壁進行了修補,使墓坑保持了規整的方形,就是中間黃土的區域。墓室發掘完後,我們又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對修補的墓邊進行了發掘,使之呈現出垮塌後的原始狀況,結果就出現了上部接近圓形、下部呈方形的類似馬王堆二號墓的情況。類似的現象在常德南坪漢墓、浙江安吉、湖州等地的漢代土墩墓中都有發現,可見這是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做法。因此我忽然想到:馬王堆二號漢墓在上部墓壁垮塌後是否也進行了修補?會不會下葬時的墓口不是圓形,而是和一、三號墓一樣也是方形的?
筆者的這種思考不是為了標新立異。畢竟事情已經過去這麼久了,再回過頭來窮究其事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做考古的人都知道,考古可能是最沒有後悔藥可吃的一項工作:如果在發掘現場沒有把問題搞清楚,事後你想再翻案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怕你是再大的專家、發掘經驗再豐富,都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何況作為晚輩,挑剔前人的工作也是不厚道的。
這裡我想表達的是,這件事情提醒我們這些從業者要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挖掉就沒有了。為了讓老祖宗留下的這些遺產傳承下去,我們自己首先要有敬畏之心,要盡最大努力做好手頭的每一項工作。雖然說考古是一門遺憾的學問,沒有人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了,或許將來我們發現因為時代的局限還是會有一些遺憾,但至少我們問心無愧。
設計:盧李
初審:張興國
終審:吳順東
文章轉載自「考古邦」,已經授權,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