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2020-07-31 博物館大神

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會陪同客人參觀湖南省博物館。有一次在參觀馬王堆漢墓時,一個客人問我:為什麼馬王堆一號和三號墓的墓口是方形的,而二號墓的墓口是圓形的?別說,這個問題還真把我問倒了。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一、三號墓(左)和二號墓(右)復原模型

回來以後,查閱馬王堆漢墓的考古發掘報告和發掘親歷者的相關回憶,對這個問題基本上有了自認為合理的答案。


疑問: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坑,上半部呈圓形、下半部呈方形?


當時的發掘親歷者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是古代「天圓地方」觀念的體現;另一種意見認為是墓壁垮塌造成的。


有意思的是主天圓地方觀點者多是一些歷史、美術等非考古出身的學者;主墓壁垮塌者多是一些考古出身的學者,這一點倒與馬王堆三號墓的墓主到底是利豨還是利豨兄弟之爭的分派存在一定程度的吻合。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認同墓壁垮塌的觀點。這倒並不是因為我也是學考古出身的,而是因為這種由於墓壁垮塌造成墓坑上部呈圓形、下部呈方形的現象僅僅在湖南就並不是孤例:比它時代早的有西周時期的望城高砂脊AM5、M115等,和它基本同時或晚於它的例子則更多(後面還會有介紹);而且馬王堆漢墓發掘資料顯示的種種證據也能夠證明這種觀點的合理性。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一 望城高砂脊AM5三視圖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二 望城高砂脊M115出土全景


我們來看一下馬王堆二號墓的平、剖面圖。從平面圖我們可以發現:二號墓下半部分的形狀是規則的方形;上半部分形狀不是規則的圓形,而是呈不規則的橢圓形;而且墓道兩側墓壁的兩個轉角上部也有損毀。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三 馬王堆二號漢墓平、剖面圖


再看剖面圖,同樣也是如此:下半部分墓壁是規則的斜線,上半部分尤其是南、東、西三壁都是不規則的、略有起伏的斜線。如果二號墓的墓坑是按照「天圓地方」觀念挖出來的,那麼上部應該是規則的圓形,下部應該是規則的方形;上下的坑壁也應該是斜直的或者像一、三號墓那樣有規則的臺階或轉折。因此二號墓平、剖面表明這種情況絕對不是人工開挖形成的。其實,稍微有土方工作經驗的人都會知道,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在開挖基坑的過程中坑壁滑坡造成的。


疑問:為什麼只有二號墓的墓壁垮塌,一號、三號墓的墓壁沒垮?


與馬王堆漢墓墓坑的構造和土質有關。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四 馬王堆漢墓一、三號墓構造


通過圖三、圖四可以看出,馬王堆漢墓的墓坑並不都是開挖形成的,而是下半部分是開挖出來的,上半部分是用土堆築夯打出來的。這種構築墓坑的方式並不是馬王堆漢墓首創,早在戰國時期中原地區的一些大型墓葬就採用了這種修築方式,如河南輝縣固圍村大墓和去年(2019年)山西聞喜邱家莊發掘的M5001大墓等。這裡我們不去探討古人為什麼這麼做,而是要討論這種構築方式與二號墓的墓壁垮塌有什麼關係。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五 山西聞喜邱家莊M5001


疑問:構築墓坑的方式與二號墓墓壁坍塌有何關係?


與湖南大部分地區一樣,馬王堆漢墓所在地區的原生土壤是一種夾雜有黃白色蠕蟲狀斑塊的紅土(圖四),地質學上稱為「第四紀網紋紅土」。由於這種土的蠕蟲狀特徵頗似被蟲蛀過後的樹枝(南方方言稱為「蛀夾」),因此,湖南考古界的老技工稱這種土為「蛀夾子土」。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六 網紋紅土


這種土質地堅硬緊密,直立性比較好,一般不容易垮。我們在湖南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取土後形成的這種網紋紅土斷面,這些斷面一般只會因風化逐漸侵蝕,而不會發生大面積垮塌。同樣,用這種土夯築出來的夯土直立性也很好,我省目前發現的許多戰國秦漢時期古城遺址的城牆都是用這種土夯築,至今歷經兩千多年風風雨雨依然聳立。不過這種土有一個毛病就是比較難挖,尤其是漢代的挖土工具主要是木柄鐵鍤(圖七),因此要挖出像馬王堆漢墓那麼大一個墓坑,其挖掘難度和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都可想而知。我懷疑馬王堆漢墓的墓坑一半挖一半築,而且越早的墓葬越淺,都與這種土的挖掘難度和漢初社會總體的生產力水平有關。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七 馬王堆漢墓一、三號漢墓出土鐵鍤


由於黨和國家的重視,參與馬王堆漢墓發掘工作的隊伍集合了當時各個方面的專家,力量可謂空前強大(就是放在現在也絲毫不弱)。其中湖南省地質局對馬王堆漢墓的土壤、地質、地貌、地下水等條件進行了考察、分析和實驗。據分析,一、三號墓墓坑的上部都是由網紋紅土夯築而成。關於二號墓上部墓坑的夯土所用土,分析報告沒有提及,但據考古發掘報告和發掘親歷者的回憶,為「深褐色粘土和青膏泥」或「膏泥和淤泥」,不是網紋紅土,而且其中還有用竹樁和竹纜編織而成的用於增大拉力的竹籬笆(類似這種情況在湖南地區楚漢城址的城牆中也可以見到,只不過材料換成了木棍),可見築墓者當時應該就擔心夯土的強度問題。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八 馬王堆二號墓剖面圖


我們再看一下二號墓的剖面圖:上部圓坑部分和下部方坑部分的界限剛好與生土和夯土的界限基本重合,這應該不是一種巧合,可能是由於二號墓夯土直立性較差,在墓坑修築過程中夯土所築的上半部發生了垮塌所致。因此土質可能是二號墓上部墓壁垮塌的根本原因。二號墓是馬王堆漢墓中最早的一座墓,所以後來修三號和一號墓時吸取了教訓,上部夯土改用網紋紅土夯築。這可能就是二號墓垮塌而一、三號墓不垮的原因。


疑問: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真的是圓形的嗎?


按理,本文寫到這裡應該可以畫一個句號了。但是我忽然突發奇想: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真的是圓形的嗎?


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考古工作的精細化程度日益加深。由於發掘理念的變化、發掘技術的提高加上工作更加的嚴謹細緻,許多原來的結論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如東南地區先秦時期過去認為是平地掩埋的土墩墓,現在發現原來都是有墓坑且按一定規律布局的。又如,湖南地區早年發掘的一些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過去都只有一堆器物,沒有發現墓坑,現在經過細緻的工作,不僅發現了墓坑,很多連棺木和下葬痕跡都清理了出來。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九 湖南孫家崗遺址新石器時代墓葬葬具壓痕


秦漢時期考古也是如此。2019年,我所在保靖洞庭村發掘了一座編號M65的漢墓(圖九)。這是墓葬剛發現時的平面照片,可以發現有三種顏色的土:中間方框中是比較細膩的黃土;黃土四周有一圈青灰色的圖;青灰色的土外就是當地原生的紅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馬王堆二號漢墓的墓口為什麼是圓形的?

圖九 保靖洞庭村M65


經過發掘我們知道,M65在開挖墓坑的過程中,上部墓壁發生了垮塌;當時人用青灰色土對垮塌的墓壁進行了修補,使墓坑保持了規整的方形,就是中間黃土的區域。墓室發掘完後,我們又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對修補的墓邊進行了發掘,使之呈現出垮塌後的原始狀況,結果就出現了上部接近圓形、下部呈方形的類似馬王堆二號墓的情況。類似的現象在常德南坪漢墓、浙江安吉、湖州等地的漢代土墩墓中都有發現,可見這是當時一種比較普遍的做法。因此我忽然想到:馬王堆二號漢墓在上部墓壁垮塌後是否也進行了修補?會不會下葬時的墓口不是圓形,而是和一、三號墓一樣也是方形的?


筆者的這種思考不是為了標新立異。畢竟事情已經過去這麼久了,再回過頭來窮究其事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做考古的人都知道,考古可能是最沒有後悔藥可吃的一項工作:如果在發掘現場沒有把問題搞清楚,事後你想再翻案幾乎是不可能的。不怕你是再大的專家、發掘經驗再豐富,都只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何況作為晚輩,挑剔前人的工作也是不厚道的。


這裡我想表達的是,這件事情提醒我們這些從業者要認真對待每一項工作。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挖掉就沒有了。為了讓老祖宗留下的這些遺產傳承下去,我們自己首先要有敬畏之心,要盡最大努力做好手頭的每一項工作。雖然說考古是一門遺憾的學問,沒有人能做到盡善盡美。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盡力去做了,或許將來我們發現因為時代的局限還是會有一些遺憾,但至少我們問心無愧。


設計:盧李

初審:張興國

終審:吳順東


文章轉載自「考古邦」,已經授權,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長沙市區:尋訪馬王堆漢墓遺址
    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對長沙馬王堆一號、二號和三號墓進行發掘,證明這裡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隨後,將馬王堆一號墓和二號墓進行回填,只保留馬王堆三號墓,並且修建臨時展廳。除了馬王堆三號墓的墓坑之外,這裡也沒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馬王堆三號墓與一號墓共用一座封土堆,三號墓規模略小於一號墓,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坐南朝北,深約18米。墓口南北長約16米,東西寬約15米;墓口以下有3層臺階,每層向內收1米左右,下方的鬥型坑壁直達墓底。目前,關於三號墓的主人雖然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墓主是一號墓和二號墓主人的兒子利豨。
  • 馬王堆漢墓曾躲過「三劫」
    在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似乎完全找不到任何馬王堆漢墓遺址的痕跡。記者詢問醫院門口的小店老闆馬王堆漢墓所在,他五六歲的兒子搶著回答:「現在就只有一座墓還在,其他兩座墓都回填了,就在這棟樓後邊的土堆上。」   順著店主兒子的指示,記者發現了路口一個指示牌上寫著「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坑」,拾級而上,終於看到了簡單甚至有些簡陋的「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坑」。
  • 傅舉有:馬王堆漢墓文物的守望者
    >1972年至1974年發掘的長沙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是20世紀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曾震驚了整個世界。退休後,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究馬王堆漢墓。 南下湖南,積極投身馬王堆漢墓發掘工作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震驚全世界。這促使傅先生毅然離開北京,隻身南下,回家鄉湖南參加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的發掘工作。
  • 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對長沙馬王堆一號、二號和三號墓進行發掘,證明這裡是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三口的墓葬。2020年10月6日下午,我來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完二樓的基本陳列後,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三樓的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
  • 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學復活兩千多年前的歷史
    馬王堆漢墓發掘現場   馬王堆古墓群一共有三座墓穴。一號墓出土不腐女屍後,人們對二、三號墓再現奇蹟抱有極高的期望值。1973年9月,國務院批准湖南省發掘二、三號墓。一時間,國內考古專家雲集長沙。當年11月,三號墓開始發掘。挖到墓室東南角時,考古隊員發現有一處地方未用白膏泥填塞,已出現滲水。也就是說,由於棺槨密封不嚴,三號墓再現奇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果然,三號墓的三層套棺打開後,棺內的屍體已經腐朽,僅存骨骸。經鑑定,墓主是一位30多歲的男性。墓中出土各類文物亦達千餘件。
  • 湖南博物館馬王堆漢墓文物珍品欣賞
    馬王堆二號墓墓主人是軑侯。三號墓墓主人是他的一個兒子。在二、三號墓中都有梳篦等大量梳妝用具的發現。為什麼呢?我們大家知道,中國自古就是以「禮」治國,十分注重「禮儀」、「孝道」。正所謂「身體膚發,受之父母」。按照禮制,古代無論男女頭髮鬍鬚都要留著,不得私自損傷,這就需要不時梳理。
  • 國寶|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
    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西漢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年代】西漢【規制】帛幅高約48釐米,寬約85釐米。【材質】帛【現狀】湖南省博物館【簡介】馬王堆帛書周易,1973年12月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3號,與其它27種帛書一起出土。原盛於一漆盒內。由於是摺疊後放置,腐敗後而成片狀。所以從後來的拼接復原後可以推知,其摺疊方法是:先將帛卷首尾對摺,並如法又對摺兩次,然後再上下對摺而成。
  • 馬王堆漢墓謎團重重 3號墓主身份仍是謎
    馬王堆三號墓因白膏泥密封不嚴,故其墓主早已僅存屍骨,墓主考證至今未定。   據省博物館研究員熊傳薪介紹,迄今為止,對馬王堆三號墓墓主有3種說法。其中一種最早也是最為普遍的推斷為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子利己;第二種說法為利蒼的另一兒子利希;目前學術界又提出一種新說法,認為可能是利希的另一個兄弟,姓名不詳。
  • 長沙馬王堆漢墓有何重要發現?有何歷史價值?
    馬王堆漢墓,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東郊,由一號、二號、三號三座漢墓組成。從1972年開始發現,到1974年間,先後幾次發掘,發現了一具漢代女屍和大批的珍貴文物。二號漢墓還發現了三顆印章。這都確切無疑的證明,墓主人就是文獻上所記載的侯利倉及其家屬。墓主身份及其時代,能夠用出土文物結合文獻記載,得到確切的證實,這在考古工作中還是很少見的。一號墓發現的女屍,是利倉的妻子。經過兩千多年,這具女屍在出土時,仍然保持著完好的外形。屍身原來包裹著約二十層厚的各式絲綢衣裳,半身浸泡在略呈紅色的水裡。
  •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開啟馬王堆文獻寶庫的管鑰鈐鍵
    《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全編》:開啟馬王堆文獻寶庫的管鑰鈐鍵 2020-04-12 1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馬王堆1號漢墓「T形帛畫」上所表現的「天上人間」
    1972年4月25日晚,繼發現「黑地彩繪棺」和「朱地彩繪棺」之後,在馬王堆漢墓1號墓出土的「套棺」第四層內棺棺蓋上發現了「T形帛畫」。 其正式的名字應該是出土「遣冊」中記錄的「非衣」。在馬王堆帛畫上,除了有玉兔、金烏(三足烏,有三足神鳥,為西王母取食),還有一個更明顯的線索,即奔月的嫦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嫦娥竊之奔月,脫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嫦娥偷吃了王母的仙藥最終飛升成仙。仔細看,在馬王堆帛畫上,月下正好隱藏了作奔月狀的嫦娥。
  • 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與兩個丈夫埋在一起,專家說漢朝很常見
    馬王堆漢墓所有出土的文物中,3號墓室最具有考古價值。常理認為他是女主人兒子的墓室,該墓室的出土文物主要以藏書為主,裡面有大量的古書典籍,一看女主人兒子便是一個十分有學問的人。所以,現在很多行內人士一提起道德經,便說自己是以馬王堆版本,如此看來它對於道德經愛好者的研究意義非常重大。它等於說將中華文化中那些邊角缺口給補齊了。伴隨馬王堆漢墓的深入研究,圍繞它的很多言論開始拋出來,其中有人提出不同的見解。整個馬王堆漢墓共分為1-2-3號墓室,老婆辛追夫人;丈夫利倉侯;還有兒子。
  • 超級貴婦的升仙之路——馬王堆漢墓T型帛畫
    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是至今保存完整的帛畫之中,描繪最為豐富和精彩的一件。畫面通身以紅色、黑色為主要的顏色,描繪了天、地、人相通的境界,以有序的層次展示出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巫鴻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是迄今發現最精美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幅西漢前期墓葬繪畫作品。
  • 國之重寶——馬王堆漢墓《老子》帛書甲乙本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馬王堆鄉,是西漢初期長沙王丞相、軑侯利蒼(公元前?年-公元前186年)及其家屬的墓葬,包括1號墓(利蒼之妻辛追,漢文帝前元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下葬)、2號墓(利蒼本人,呂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下葬)、3號墓(利蒼之子利豨,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下葬)。由於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
  • 來長沙,看馬王堆漢墓陳列展
    震驚世界的馬王堆漢墓存在著相當多的未解之謎,比如屍身保存之謎?當時棺材內的液體是什麼?為什麼漢初的木梳現代工藝都無法完整複製......馬王堆漢墓之所以擁有如此高的地位,一方面是其擁有大量的未解之謎,但最重要的是,它擁有世界上第一個溼屍且其陪葬品豐富,涉及考古學、社會學、醫學、手工製造業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的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其文化內涵大體概括為天文地理文化、醫藥養身文化、歷史哲學文化、飲食文化、永生文化、服飾紋樣文化、印染文化、色彩圖案文化、奴僕等級文化。
  • 盡在這些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品上了!
    圖1 絹裙始掘於1972年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共包括三座墓葬,墓主分別為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妻辛追、利蒼及他們的兒子。按發掘時間的先後,三座墓葬分別被命名為一號墓、二號墓和三號墓。數以百計的精美絲綢及以絲綢製成的各種物件就出自於隨葬物品保存較好的一號墓和三號墓中。從品種與織紋,以及運用在這些絲綢織物上的如刺繡、染色、繪畫、印花等諸多裝飾技法,我們可以管窺到漢初絲綢染織技術之發達,從中盡賞漢初絲綢之美。品種與織紋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綢織物品種非常豐富。
  • 馬王堆漢墓有多神奇?挖出了一鍋2500年前的藕片湯,藕片清晰可見
    浩瀚的幾千年歷史上,一個諸侯國的丞相應該沒那麼奪目吧,可是幾千年後,他和夫人的馬王堆漢墓卻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還在2016年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馬王堆漢墓一共有三個墓,一個是丞相利蒼的,一個是他夫人辛追的,還有一個是他們的兒子的。
  • 馬王堆漢墓帛畫再認識(節選)
    上世紀1972年,從長沙傳出了一件轟動全國、震驚世界的新聞,在長沙東郊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具距今2100多年的女屍,保存完好,肌肉尚有彈性。
  •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珍貴文物,以及「東方睡美人」辛追夫人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漢代漆具。1號墓出土帛畫,畫面呈「T」字形,全長2米左右,下垂的四角有飄穗,頂端系有絲帶以供懸掛,是亡者出殯時引導隨葬隊伍行進張舉的旌幡。漢墓出土文物漢墓出土的部分帛畫,出土的帛畫色彩鮮豔,莊重典雅,旌幡畫面上段繪有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天上境界;下段繪有蛟龍穿壁以及墓主出行、司閽迎候、宴饗等場面,反映了「引魂升天」的主題內容,是極為稀罕的藝術珍品集群。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棺槨。長沙馬王堆漢墓,考古人員正在處理古屍。
  • 47年前的今天,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被發掘!
    1972年7月30日,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市郊馬王堆發掘了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墓葬:馬王堆漢墓。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歷史,考查當時手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以及文化藝術和社會禮俗,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