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麥稈畫作品贈送G20峰會代表

2020-12-14 渭南市人民政府

                                  

G20峰會是由20國集團組成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今年由中國主辦。G20農業部長會議是G20杭州峰會的4個專業會之一,6月3日在西安召開。這是繼2011年法國、2015年土耳其之後召開的第三屆G20農業部長會議。有G20成員國和7個嘉賓國、6個國際組織駐華機構代表約180人出席會議。

                           

作為G20農業部長會議贈送給參會的各國農業部長與參會代表的國禮是我市傳統工藝美術麥稈畫作品《大雁塔》和《跪射俑》。此作品由我市全國勞模、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創新聯盟副會長、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賀興文與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的師生攜手共創而成。

                            

作品《大雁塔》和《跪射俑》的創作原型大雁塔和兵馬俑是古都西安和陝西省的標誌性象徵,也是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結晶的代表。此作品用精妙的麥稈畫技藝——將麥稈經過:「燻、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依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根據大雁塔和跪射俑的創作設計進行剪裁、粘貼而成。前後從構思、設計、創作,日夜趕製,七天完成100幅作品。作品光澤透亮、栩栩如生,給人一種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感,並且材料環保,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渭南的鮮亮名片。

                             

                                     

相關焦點

  • 2016年杭州g20峰會是第幾屆?g20峰會是什麼?
    2016年杭州g20峰會是第幾屆?g20峰會是什麼?中方將從創新增長方式、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推動包容聯動式發展等4個重點領域進行峰會籌備工作。  習近平強調,二十國集團是每個成員的二十國集團。中方將保持開放、透明、包容姿態,同各成員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把二十國集團維護好、建設好、發展好。相信2016年峰會將呈現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
  • 渭南市中外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掛牌儀式在蒲城縣舉行(組圖)
    希望大家今後更加關注中國傳統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建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推動渭南市文化產業的對外傳播和増進國際間的友好交流。蒲城興文麥草工藝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興文介紹了合作社的發展歷程。賀興文是全國勞模,中國美術工藝大師,陝西省麥稈畫非遺傳承人。
  • 2018年G20峰會的意義是什麼?(附g20峰會日程)
    至誠網(www.zhicheng.com)11月28日訊  一直在說20國峰會,那麼2018年g20峰會的主旨是什麼?聚焦未來是必須的,從這主題我們就可以看出全球焦距的中心,同時通過這些主題我們也可以把我投資的機會,關注全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
  • 濮陽麥稈畫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啟松 通訊員 袁冰潔創作優秀作品,慶祝祖國生日。10月1日傳來消息,濮陽市王氏麥稈畫傳承人王華平創作的麥稈畫作品《寫生蛺蝶圖》,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麥稈畫是濮陽的特色工藝,王氏麥稈畫是濮陽市麥稈畫的優秀代表之一,已經傳承數百年。第八代傳人王華平在藝術創作中,將王氏傳統麥稈畫技藝,與新型材料融合,實現了麥稈畫由平面粘貼到浮雕式立體造型的新技法,極大提高了麥稈畫的藝術感染力,為這項古老的民間工藝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 濮陽麥稈畫藝人展示制畫工藝 曾是聯合國禮品
    這老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和當地隨處可見的麥稈「血統相連」。麥稈畫原屬宮廷藝術品,起源於隋朝時期的中原地區,是華夏古老的傳統藝術之一,被譽為「中華一絕」。濮陽獨特的土壤生產小麥,麥香滿足人們舌尖享受的同時,曾經作為廢料被肆意燃燒的麥稈,經過藝術家們妙手生輝,「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奇葩享譽國內外。
  • 麥稈畫藝術大師陳振強作品賞析
    三十多年來,陳振強潛心研製的麥稈畫,被稱為民間一絕,他曾榮獲河南省工藝美術展一等獎、開封市工藝美術展特等獎等。他用麥稈製作的花鳥、老虎等作品,精美絕倫,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和讚譽。其作品做為高檔的裝飾藝術品,已遠銷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 方志偉:麥稈畫的守望者
    潮州手拉朱泥壺、潮州麥稈畫、潮州工夫茶、潮繡······這些代表著潮州傳統手工精華的手工藝及其傳人一同來到法國巴黎,向法國民眾展示潮州獨特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風貌。作為潮州麥稈畫研究藝術館的館長,方志偉帶著自己的多幅麥稈畫精品來到了巴黎進行展示。
  • 用麥稈作畫,這位非遺傳承人堅持了45年:希望麥稈畫能成為河南的一...
    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文 受訪者供圖一次出差,陳振強竟和麥稈畫產生了長達40餘年的緣分,持續至今。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對麥稈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也正是因為這份情愫,他製作麥稈畫時近乎痴狂,摸索出了獨具特點的陳氏麥稈畫技藝。
  • 通渭縣農民麥稈畫作品展完成布展
    通渭縣農民麥稈畫作品展完成布展 2018年08月10日 13:54:19 通渭縣文化館 作為第八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的重要展項之一
  • 通渭麥稈畫製作技藝
    麥稈畫,和剪紙、布貼一樣,都屬於剪貼藝術,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製作工藝,作品明暗有序、古色古香、高貴典雅、形象逼真,極具藝術感染力,有著「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的美稱。
  • 嘉興傳統美術丨麥稈畫
    麥稈畫,又稱「麥草畫」、「麥秸畫」、「麥稈貼」。麥稈畫屬剪貼藝術,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有「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的美稱。麥稈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古書記載,隋朝以後,麥稈畫已經成為宮廷藝術品,供皇室貴族賞玩珍藏。
  • 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平涼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唐彩萍麥稈畫作品、栩栩如生的麥稈畫,莊浪縣唐彩萍的麥稈畫已成為莊浪的一張文化產業名片。  作品被國家博物館展出並收藏  今年41歲的唐彩萍,從2003年自學麥稈工藝畫以來,在沒有師傅指點和學習資料指導的背景下,用一根根普通的麥稈創作出一幅幅構思奇巧、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麥稈畫。她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琢磨製作麥稈畫。她慢慢地摸索,熨衣服的熨鬥、修電器的烙鐵都派上了用場。一有休息日,她幾乎一天不出門,一心撲到麥稈畫製作上。
  • 麥稈畫走進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陳振強受聘客座教授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副校長吳益民為陳振強頒發客座教授聘書陳振強在發言中表示,在國家和政府大力倡導發展非遺文化產業的新時代,作為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和麥稈畫非遺傳承人,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傳統非遺項目產業做大做強,如何將麥稈畫技藝傳承下去,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希望金麥藝與藝術學院能深度合作,為今後金麥藝人才培訓、
  • 豫東農家女陳晶晶:淘金麥稈畫 成就藝術夢
    由於種種原因,雖然大學夢碎,卻另闢蹊徑,在河南省自強模範、非遺麥稈畫傳承人齊勝廣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麥稈畫製作上,取得驕人業績,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藝術家,她製作的麥稈畫產品,不僅在當地打開了市場,而且成為不少大城市麥稈畫愛好者和鑑賞者眼中的上乘之作。
  • 絲路上走來瑰寶——麥稈畫
    答:如下圖)直至九十年代,將傳統製作工藝與專業繪畫技法相結合,首創了麥稈畫的立體繪畫薰燙技法,才使麥稈畫在技法上對光影、明暗、層次的表現有了耳目一新、突飛猛進的發展。從那以後的麥稈畫製作都採用了此種兼有繪畫素描表現技法的製作工藝,使製作出的麥稈畫形象更生動、效果更突出。
  • 麥稈做成畫是什麼樣 絕對驚豔到你
    然而,製作麥稈畫畢竟費時又耗精力,加上剛結婚,生活壓力巨大,無奈之下朱軍民只得放棄麥稈畫的創作。直到2009年,朱軍民從央視看到河南麥稈畫名家湯金明的報導後,那熟悉的麥稈,又重新點燃了朱軍民埋藏已久的創作熱情。麥稈畫,因其製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是一種洋溢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間剪貼藝術,融合了國畫、版畫、書法、貼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被稱為「中華一絕」。
  • 廢棄麥稈變成畫!「麥稈畫家」的奇思妙想
    >艾慶龍 攝艾慶龍 攝艾慶龍 攝一捆麥稈、一把剪刀、一個電熨鬥、一瓶乳膠,還有捲起邊的設計圖稿……這是甘肅張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畫傳承人的工作案臺。「麥稈畫家」將農村裡隨處可見的麥稈,浸泡、加工處理後,製作出惟妙惟肖的麥稈畫作品。
  • 視頻|匠心為「筆」 麥稈成畫
    此時,正是平原縣腰站鎮麥杆畫藝人鹹德順尋找最佳材料的好時候。他匠心獨具,利用麥稈自然光澤的特性,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等麥稈兒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鹹德順自家種了10多畝地,每到麥收時節,他都要到地頭上,仔細尋覓。為了展現出畫作的光亮,熟透的麥稈才是鹹德順所渴望得到的。此時麥葉鋒芒,排列緊湊,愈發增加了選材的難度。
  • 通渭麥稈畫!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通渭麥稈畫!冉小琴為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稈畫製作傳承人,從接觸麥稈畫開始,已完成了上千幅作品,作品不僅遠銷祖國四面八方,還走出國門,到埃及、蒙古國等地參展,在對外交流中,她學到了很多外國同類產品的優秀之處。
  • 「執稈為畫」助麥稈畫傳承
    麥稈畫因其製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筆者採訪了深圳大學創業團隊「執稈為畫」項目組的創始人黃書劍談麥稈畫的傳承與復興。 黃書劍向筆者介紹道,潮州麥稈畫以麥稈為主要原料,採用剪、切、染、貼等方法,使看似平淡無奇的麥稈在畫紙上形成圖案,遠看栩栩如生,近看纖毫畢現。就是這樣一項神奇的民間手藝,卻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