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稈畫藝術大師陳振強作品賞析

2020-12-14 瀟湘晨報

陳振強,河南開封人,1956年出生,因製作麥稈畫而名揚四海,被稱為民間藝術大師,現為河南省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還是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

麥稈畫,又稱麥草畫、麥燙畫、麥秸畫、燒燙畫等,其工藝源於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已有千年歷史,後經歷代傳播,成為一種完整的藝術形式。麥稈畫是民間純手工藝技術,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魚蟲,人物風景,花卉動物等。麥稈畫具備的環保,手工,永久保存等獨有的產品特性和藝術性,非常符合現代人們的需求理念。

三十多年來,陳振強潛心研製的麥稈畫,被稱為民間一絕,他曾榮獲河南省工藝美術展一等獎、開封市工藝美術展特等獎等。他用麥稈製作的花鳥、老虎等作品,精美絕倫,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和讚譽。其作品做為高檔的裝飾藝術品,已遠銷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村人,與麥稈畫結緣,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其間有多少的經歷,多少的坎坷,多少的磨難呢?

漫漫求索路

陳振強是73屆高中畢業生,僅以一分之差落榜,沒能圓了大學夢。那個四月,他在家鄉的田野裡徜徉,正是麥黃時節,一陣一陣的風吹過,麥浪翻滾,頎長金黃的麥稈舉起千萬顆麥穗,互相摩擦,發出沙沙的聲響,似世間萬物相愛的聲音,這情景忽然觸動了他的心弦。他想起了一個民間傳說。相傳王莽攆劉秀時,劉秀藏身一片麥地,麥草立刻化為樹林,掩護劉秀躲過一劫。後來劉秀建立東漢王朝,老百姓視麥子為祈福吉祥的聖物,於是來自民間的麥稈畫成了皇家貢品。

「我要製作麥稈畫!」陳振強從小喜歡寫寫畫畫,對藝術製作情有獨鍾。生長在農村,祖輩們世世代代都以編制手工藝而遠近聞名,他也從父輩們手裡學到不少手工藝編制技術。從此,陳振強開始了艱辛的麥稈畫製作。麥稈畫的製作工序繁多,要經過蒸、煮、浸、剖、刮、碾、畫、剪、燙、粘、貼等十幾道工序。

經過一次又一次反覆的製作,歷經千辛萬苦之後,終於製作出了陳氏金麥藝作品。作品一問世就得到縣級藝術界的認可和好評。並在參展中多次獲獎。

痴痴麥稈情

2010年,曾在杞縣工藝美術廠跟著陳振強學習製作麥稈畫的徒弟找到他,讓他重出江湖,重新開始麥稈畫的製作。

十多年來,三千多個日日夜夜,只有他自己的心知道,他放不下啊!多少次,他在做裝修時,看到裝飾一新的牆壁上掛著一幅幅裝飾畫,就想到那些年自己苦心研製的麥稈畫。

正是這種對藝術的痴迷和瘋狂,陳振強創作出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麥稈畫作品。榮獲大獎的《王者風範》,畫面上一隻威風凜凜的下山虎,雙眼傲氣逼人,皮毛深棕,乳白相間,毛茸茸的很有立體感,仿佛不經意的招惹,它就會凌空朝你撲過來。《荷塘清趣》中,清風拂過,荷葉微卷,一隻蜻蜓在花葉間流連忘返,朵朵荷花潔白晶瑩,似少女清純可愛的臉龐,讓人想起徐志摩那首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不勝水蓮花的嬌羞。

拳拳赤子心

東山再起做麥稈畫後,他的一位做五星級酒店老闆的朋友找到他,讓他做工程總監,九個月工資一百萬。如此大的誘惑力,陳振強冷靜的思考:這大半生起起落落,歷經艱辛,我到底要的是什麼?是金錢還是藝術?最終他還是選擇了藝術。

當年和陳振強一起做麥稈畫成名的一位濮陽朋友,被美國一家工藝公司看中,高薪聘請後,曾勸說陳振強也去美國發展,可陳振強還是婉言謝絕了。他說:「我生在中國,長在農村,離不開生養我的這片土地,我要讓麥稈畫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起來。」

陳振強最大的願望是,在以後還要不斷創新,更高層次地研製麥稈畫獨有的風格,讓中國這門民間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為了這個願望,他培養自己的小兒子繼承麥稈畫事業,小兒子天資聰明,很快就掌握了麥稈畫的製作技巧,並在父親的基礎上又上一個新臺階,用麥稈製作的佛教畫像,讓北京藝術界的專家們也驚嘆不已。他還多次走進高等學府,親自傳授麥稈畫的製作技術,讓麥稈畫在高校學子中流傳開來。

【來源:海外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陳振強一生只戀麥稈畫,弘揚絕技報家國
    源遠流長的古老藝術文化源泉,滋養了多少名人雅士和藝術精英。數風雲人物,還看今朝,他們用出眾的才藝,在華夏藝術的殿堂上,放射出一道道獨特絢爛的光芒。陳振強,便是這萬丈光芒中奪目的一束光。他是河南開封人,1956年出生,因製作麥稈畫而名揚四海,被稱為民間藝術大師,現為河南省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
  • 非遺麥稈畫走進開封校園 陳振強受邀講課
    1月6日下午,由開封市家庭教育學會、開封市第二十七中學教育集團華夏校區聯合主辦的家校共建之"工匠精神"進校園活動舉行,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河南大學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鄭州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陳氏麥稈畫非遺傳承人陳振強受邀為該校的300餘名師生授課。
  • 麥稈畫走進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陳振強受聘客座教授
    ■河南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民12月3日,在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舉行的「2020年閱讀推廣暨非遺傳承展啟動儀式」上,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陳氏麥稈畫的非遺傳承人陳振強被受聘為該學校的客座教授。
  • 2020年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陳振強
    源遠流長的古老藝術文化源泉,滋養了多少名人雅士和藝術精英。數風雲人物,還看今朝,他們用出眾的才藝,在華夏藝術的殿堂上,放射出一道道獨特絢爛的光芒。陳振強,便是這萬丈光芒中奪目的一束光。他是河南開封人,1956年出生,因製作麥稈畫而名揚四海,用半生走了一條艱辛卻註定輝煌的從藝路。
  • 麥秸畫非遺傳承人陳振強被授予「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來到位於開封龍亭公園東側的「開封古城文化客廳」三樓的金麥藝展廳,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陳振強的藝術代表作,並對陳振強寄予厚望:你要努力刻苦鑽研,切實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和麥稈畫藝術緊密結合起來,製作出更多優秀作品,並將作品推向全世界。
  • 陳振強麥稈畫培訓班開班
    麥稈畫 《花開富貴》陳振強大師和河南課後公司強強聯合,他親自教授的由於經營經驗不足,也由於不想讓嘔心瀝血的藝術作品去填充某些小權勢的貪慾。耿直的陳振強含淚告別了他的麥稈畫,到鄭州從事裝修行業,一幹就是整整十年。2010年前後,陳振強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說是陳振強的徒弟,曾在杞縣工藝美術廠跟著他學習製作麥稈畫,現在還想跟師傅進一步提高技藝。恍若隔世,陳振強已記不起這個徒弟了,何況工藝美術廠、麥稈畫,那是他心中不願觸及的痛,他斷然拒絕了。
  • 用麥稈作畫,這位非遺傳承人堅持了45年:希望麥稈畫能成為河南的一...
    在杞縣舉辦的一次工藝品展示中,陳振強的麥稈畫作品被杞縣文化館領導一眼看中。隨後,陳振強被推薦參加1986年的汴京公園工藝品展,得了特等獎。1988年,他又被推薦參加河南省工藝品展。陳振強坦言,幹裝修10年間也掙了錢,但總放不下麥稈畫這項傳統技藝。2010年,曾在美術廠跟著陳振強學習製作麥稈畫的學生找到他,鼓勵他重新開始製作麥稈畫。從學生的口中他才知道,麥稈畫在南方有廣大的市場,只要畫作質量高,根本不愁賣。陳振強南下到這名學生的工廠參觀後,內心更加篤定。
  • 非遺傳承人陳振強:將麥草畫技藝發揚光大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開封市62歲的陳振強是個巧老頭,50歲之後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摯愛——最中國、最本土的農民藝術麥草畫。  麥草畫,又稱麥稈畫、麥燙畫等,麥草畫要選取高麥做原料,稈長且紋理細膩,麥草畫要經過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粘貼、組合等十幾道工序,表現花鳥魚蟲、人物風景等。麥稈雖然在北方大地隨處可見,像草一樣不值錢,但麥草畫的價值顯現在匠人的手藝上,精品的效果常常堪比鏨金、刺繡,又獨具特色,令人叫絕。
  • 三十載堅持成就麥稈畫大師
    湖北日報訊 記者範步楊念明「我的麥稈畫,去年賣了 1000多幅,沒有庫存!」昨日一早,範文傑就來到鄂州市峒山社區的工作室趕活兒,「訂畫的太多,爭取春節前把幾個大幅作品製作出來。」範文傑是鄂州東溝鎮樊家莊的農民藝術家。
  • 濮陽麥稈畫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啟松 通訊員 袁冰潔創作優秀作品,慶祝祖國生日。10月1日傳來消息,濮陽市王氏麥稈畫傳承人王華平創作的麥稈畫作品《寫生蛺蝶圖》,已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麥稈畫是濮陽的特色工藝,王氏麥稈畫是濮陽市麥稈畫的優秀代表之一,已經傳承數百年。第八代傳人王華平在藝術創作中,將王氏傳統麥稈畫技藝,與新型材料融合,實現了麥稈畫由平面粘貼到浮雕式立體造型的新技法,極大提高了麥稈畫的藝術感染力,為這項古老的民間工藝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 以麥秸稈為原料,他將農民藝術麥草畫推向新境界
    麥草畫中的「剪」工藝為了讓自家的鏡子好賣,他開始嘗試在鏡子上做一些裝飾。有一年,他到西安時,看到一件用鏡框裝裱的工藝品,一眼竟然沒有看透材質和製作方法,於是狠了狠心,花了50元買了回去。拆開後發現,這件頂人們一個半月工資的東西,竟然是用麥稈做的!這事震驚到了他,也為他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他開始自己鑽研麥稈畫了。
  • 給非遺插上翅膀 河南麥秸畫與報社攜手合作
    8月28日,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公司與河南科技報社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今後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升金麥藝麥稈畫的知名度,共同攜手更好的傳承麥稈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導發展非遺文化產業的東風鼓舞下,作為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公司的創辦人,陳氏麥稈畫的非遺項目傳承人陳振強,在十多年創業成長的摸爬滾打中,陳氏麥稈畫在產品品種、工藝、藝術價值及麥杆文化諸方面已獨樹一幟,作品多次榮獲「中國文化博覽交易會」金獎、「中國傳統工藝品」一等獎、「河南省民間絕活」金獎、「河南省博物院創意大賽」大獎等榮譽稱號,麥稈畫雄鷹頭像被精選做進了瑞士手錶盤中
  • 渭南市麥稈畫作品贈送G20峰會代表
    作為G20農業部長會議贈送給參會的各國農業部長與參會代表的國禮是我市傳統工藝美術麥稈畫作品《大雁塔》和《跪射俑》。此作品由我市全國勞模、中國工藝美術產業創新聯盟副會長、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賀興文與西安美術學院特殊教育藝術學院的師生攜手共創而成。
  • 通渭縣農民麥稈畫作品展完成布展
    通渭縣農民麥稈畫作品展完成布展 2018年08月10日 13:54:19 通渭縣文化館 作為第八屆通渭書畫文化藝術節的重要展項之一
  • 麥稈畫傳承人——王華平
    王華平,男,漢族,河南濮陽清豐人1971年出生於陝西延安,民建會員、王氏麥稈畫第八代傳承人,中國麥稈畫藝術大師、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常務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民間工藝美術家、中國手工藝大師「稱號」、手工委專委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中國十大創意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使者、政協濮陽市六屆委員會委員、2009河南十大傑出技術創新人物、濮陽市 「先進青年」「優秀青年稱號」、2009年度亞太文化產業成就展傑出人物、濮陽市2014—2015雙年度經濟功勳人物
  • 麥稈做成畫是什麼樣 絕對驚豔到你
    然而,製作麥稈畫畢竟費時又耗精力,加上剛結婚,生活壓力巨大,無奈之下朱軍民只得放棄麥稈畫的創作。直到2009年,朱軍民從央視看到河南麥稈畫名家湯金明的報導後,那熟悉的麥稈,又重新點燃了朱軍民埋藏已久的創作熱情。麥稈畫,因其製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是一種洋溢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間剪貼藝術,融合了國畫、版畫、書法、貼畫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被稱為「中華一絕」。
  • 麥稈畫與白酒的完美交融(圖)
    6月13日,在蜀中名城成都,中國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繼長沙站攜手中國傳統內畫技藝之後,再次在成都與麥稈畫傳承人方志偉一道,開啟「悅於形匠於心」—2016水井坊藝蘊匠心盛宴。畫與酒:取材自然的匠心之道  在這場匠心和傳統技藝的相遇中,廣東潮州麥稈畫大師方志偉講述了自己研習麥稈畫技藝半生的傳奇故事,匠心貫穿於他的藝術生涯之中,平凡卻又熠熠生輝。  方志偉老師談到,「麥稈畫需要用天然麥稈來進行創作,水井坊也是源自五穀精粹醞釀,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這也是為什麼我與水井坊合作時,覺得很親切。
  • 視頻|匠心為「筆」 麥稈成畫
    此時,正是平原縣腰站鎮麥杆畫藝人鹹德順尋找最佳材料的好時候。他匠心獨具,利用麥稈自然光澤的特性,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等麥稈兒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鹹德順自家種了10多畝地,每到麥收時節,他都要到地頭上,仔細尋覓。為了展現出畫作的光亮,熟透的麥稈才是鹹德順所渴望得到的。此時麥葉鋒芒,排列緊湊,愈發增加了選材的難度。
  • 鹹德順:讓民間古老麥稈畫技藝傳承不息
    鹹德順向家人展示麥秸畫作品平原非遺麥稈畫藝人鹹德順匠心獨具,利用麥稈自然光澤的特性,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等麥稈兒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這一刻,正是平原麥杆畫藝人鹹德順,創作的最佳時機。「單是前期選擇優質麥稈,就是一門考驗耐力的技術。」鹹德順說,他家種了十多畝地,每到麥收時節,他都要到地頭上,仔細尋覓。為了展現出畫作的光亮,熟透的麥稈才是鹹德順所渴望得到的。此時麥葉鋒芒,排列緊湊,愈發增加了選材的難度。光澤是包括麥稈畫在內所有藝術的魂魄,在鹹德順的麥稈畫作中,對於光的追求極為嚴苛。
  • 方志偉:麥稈畫的守望者
    作為潮州麥稈畫研究藝術館的館長,方志偉帶著自己的多幅麥稈畫精品來到了巴黎進行展示。除了一幅幅麥稈畫作品外,方志偉還帶來了製作麥稈畫的工具和各種原材料,他說:「我這次特意帶了一些半成品過來,好讓巴黎當地人能親手體驗一下麥稈畫製作的過程,這樣人家才能更好地認識這門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