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麥稈畫走進開封校園 陳振強受邀講課

2021-01-15 周末參考

1月6日下午,由開封市家庭教育學會、開封市第二十七中學教育集團華夏校區聯合主辦的家校共建之"工匠精神"進校園活動舉行,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河南大學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鄭州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陳氏麥稈畫非遺傳承人陳振強受邀為該校的300餘名師生授課。

活動現場,陳振強結合自身成長和40餘年的從藝經歷,向大家講述了陳氏麥稈畫的創作緣起、創作初心、創作原理、創作技法和艱難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創作歷程等 ,並現場向大家演示麥稈畫"鳳凰"和"筆筒"的創作步驟過程,還邀請學生到臺前,進行現場教授如何創作麥稈畫。學生們在陳振強的悉心傳授指導下,饒有興致、認真投入地用剪刀剪麥稈,剪成的竹葉、柳葉等作品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小麥稈,大藝術。出身成長在農村的陳振強,自小與麥稈結緣,對麥稈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懷有獨特的情愫。不起眼的小麥稈經他的手能瞬間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被編織出繁花似錦的金色藝術世界。似水流年、不負遇見、繁華盡現,正是陳振強藝術人生的真實寫照。陳振強談到自己的人生閱歷時,動情地寄語同學們說:"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掌握文化知識,增強技能和本領,須知掌握一門技術是一生的財富。"

現場交流互動環節中,學生們積極踴躍舉手發言,暢談學習活動心得體會和感受。

據了解,此次家校共建之"工匠精神"進校園活動,受到了師生們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是現實和理想交匯融合的生動完美詮釋,更是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有效手段,有助於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積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有效地把學生的思維從緊張的書本學習上解放出來"偷閒一刻"。

相關焦點

  • 麥稈畫走進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陳振強受聘客座教授
    ■河南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民12月3日,在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舉行的「2020年閱讀推廣暨非遺傳承展啟動儀式」上,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陳氏麥稈畫的非遺傳承人陳振強被受聘為該學校的客座教授。
  • 麥稈畫藝術大師陳振強作品賞析
    陳振強,河南開封人,1956年出生,因製作麥稈畫而名揚四海,被稱為民間藝術大師,現為河南省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還是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三十多年來,陳振強潛心研製的麥稈畫,被稱為民間一絕,他曾榮獲河南省工藝美術展一等獎、開封市工藝美術展特等獎等。他用麥稈製作的花鳥、老虎等作品,精美絕倫,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和讚譽。其作品做為高檔的裝飾藝術品,已遠銷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 陳振強一生只戀麥稈畫,弘揚絕技報家國
    陳振強,便是這萬丈光芒中奪目的一束光。他是河南開封人,1956年出生,因製作麥稈畫而名揚四海,被稱為民間藝術大師,現為河南省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2015年,他創辦的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被東方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為「華夏文化遺產保護單位。」
  • 用麥稈作畫,這位非遺傳承人堅持了45年:希望麥稈畫能成為河南的一...
    憑著這份執著的熱愛,他的畫作多次作為開封及河南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在全國進行巡展交流,「希望麥稈畫也能成為河南的一張名片。」陳振強期許道。【從沒學過美術的他,為何熱衷麥稈畫】關於麥稈畫,曾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王莽攆劉秀時,劉秀藏身一片麥地,麥草立刻化為樹林,掩護劉秀躲過一劫。
  • 陳振強麥稈畫培訓班開班
    如果說八朝古都豐厚的文化底蘊如開封地下罕見的「城摞城」,如果說古城文化客廳是開封古今翰墨書香、茶道菊韻、特色工藝的濃縮展現,那麼,位於文化客廳三樓的「金麥藝」——陳氏麥稈畫,則是古都藝術苑中一朵瑰麗的奇葩。
  • 麥秸畫非遺傳承人陳振強被授予「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來到位於開封龍亭公園東側的「開封古城文化客廳」三樓的金麥藝展廳,興致勃勃的參觀了陳振強的藝術代表作,並對陳振強寄予厚望:你要努力刻苦鑽研,切實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和麥稈畫藝術緊密結合起來,製作出更多優秀作品,並將作品推向全世界。
  • 非遺傳承人陳振強:將麥草畫技藝發揚光大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消息:開封市62歲的陳振強是個巧老頭,50歲之後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摯愛——最中國、最本土的農民藝術麥草畫。  麥草畫,又稱麥稈畫、麥燙畫等,麥草畫要選取高麥做原料,稈長且紋理細膩,麥草畫要經過蒸、煮、浸、剖、刮、碾、貼、剪、燙、粘貼、組合等十幾道工序,表現花鳥魚蟲、人物風景等。麥稈雖然在北方大地隨處可見,像草一樣不值錢,但麥草畫的價值顯現在匠人的手藝上,精品的效果常常堪比鏨金、刺繡,又獨具特色,令人叫絕。
  • 2020年鄭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陳振強
    陳振強,便是這萬丈光芒中奪目的一束光。他是河南開封人,1956年出生,因製作麥稈畫而名揚四海,用半生走了一條艱辛卻註定輝煌的從藝路。>從此,陳振強開始了艱辛的麥稈畫製作。陳振強在麥稈畫上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1986年,他的作品在我市集體經濟辦公室在汴京公園組織的工藝品展會上一鳴驚人,獲得特等獎,並在1988年河南省工藝品展覽上獲得了一等獎。他的作品還獲得開封市工藝美術展特等獎等榮譽。
  • 給非遺插上翅膀 河南麥秸畫與報社攜手合作
    8月28日,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公司與河南科技報社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今後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升金麥藝麥稈畫的知名度,共同攜手更好的傳承麥稈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貢獻。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導發展非遺文化產業的東風鼓舞下,作為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公司的創辦人,陳氏麥稈畫的非遺項目傳承人陳振強,在十多年創業成長的摸爬滾打中,陳氏麥稈畫在產品品種、工藝、藝術價值及麥杆文化諸方面已獨樹一幟,作品多次榮獲「中國文化博覽交易會」金獎、「中國傳統工藝品」一等獎、「河南省民間絕活」金獎、「河南省博物院創意大賽」大獎等榮譽稱號,麥稈畫雄鷹頭像被精選做進了瑞士手錶盤中
  • 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跟隨「河南非遺」走進澳大利亞校園
    當地時間11月27日至12月1日,澳大利亞雪梨中國文化中心在雪梨舉辦了「河南非遺」走進澳大利亞校園活動。開封市朱仙鎮木版年畫在此次活動中大放異彩。  此次活動分為靜態展覽、傳承人講座、動態展示和體驗互動四個部分,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張繼中和來自中國河南的6位非遺傳承人現場與雪梨當地150餘名學生進行了互動。這些學生來自雪梨聖安德魯大教堂學校、育文武女子中學和雪梨中學萊特校區。  當雪梨學生走進中國文化中心多功能大廳,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造型古樸的朱仙鎮木版年畫、雍容大氣的牡丹花畫、工藝獨特的三彩釉畫。
  • 麥稈入畫 金山熊國瑞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原標題:麥稈入畫,他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經過他的手,一根根不起眼的大麥稈,就變成了典雅的仕女圖、靈動的花鳥圖、展翅的雄鷹、奔騰的駿馬……而他自己也成了金山區非遺項目麥稈畫的傳承人。  為找原料跑遍郊野  熊國瑞1982年進入上海石化廠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集體宿舍裡看見一位同事正在用麥稈作畫,覺得很有趣,就問這位同事要了一些麥稈,也嘗試著做了一幅山水畫。
  • 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平涼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專題】「改革開放40年新變遷 脫貧攻堅看甘肅」2018全國百家網媒扶貧攻堅典型宣傳活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   原標題: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 天天非遺丨活靈活現的靈臺麥稈畫
    靈臺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麥稈畫就是其中之一。麥稈貼畫,是一種經過漂染加工的麥稈,剪幅成畫的傳統民間藝術。靈臺麥稈貼畫是甘肅省靈臺縣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婦女們即可將其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中堂。
  • 魯山花瓷、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10月22日,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本次非遺扶貧研培班是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鄭州輕工業大學承辦,是2020年度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培訓班為期30天,在魯山花瓷非遺扶貧工坊和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工坊正式開班。
  • 深大學生帶市民感受潮州麥稈畫
    深圳晚報訊 (記者 劉菲菲) 4月14日晚,由深圳大學創行團隊主辦的「一麥相承——走進潮州麥稈畫」活動在中心書城舉行。活動邀請了潮州麥稈畫手工藝傳承人蔡樹明、深圳市潮汕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經緯等人,共同探討「潮州麥稈畫的製作與傳承」,並現場傳授畫藝製作技巧。
  • 河南魯山花瓷、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10月22日,在河南魯山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本次非遺扶貧研培班是由河南省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鄭州輕工業大學承辦,是2020年度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培訓班為期30天,在魯山花瓷非遺扶貧工坊和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工坊正式開班。
  • 以麥秸稈為原料,他將農民藝術麥草畫推向新境界
    陳振強在認真製作麥草畫62歲的陳振強是個巧老頭,雖然出身在農村,但他這一生基本上沒碰過農活,註定是個靠手藝吃飯的人。由於受父親的影響,從小痴迷於藝術。麥草畫中的「剪」工藝為了讓自家的鏡子好賣,他開始嘗試在鏡子上做一些裝飾。有一年,他到西安時,看到一件用鏡框裝裱的工藝品,一眼竟然沒有看透材質和製作方法,於是狠了狠心,花了50元買了回去。拆開後發現,這件頂人們一個半月工資的東西,竟然是用麥稈做的!這事震驚到了他,也為他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他開始自己鑽研麥稈畫了。
  • 神奇的麥稈畫——彭陽非遺
    有誰能夠想到纖細的麥稈竟能做出漂亮的畫呢!這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的甕國勝就用它做出栩栩如生的畫來,並且受到人們的青睞。是因為他傳承了父親的巧手工藝,利用當地的麥稈研發出了精緻的麥稈畫作品。麥稈畫一問世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遊客的青睞
  • 濮陽麥稈畫藝人展示制畫工藝 曾是聯合國禮品
    這老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讓人難以和當地隨處可見的麥稈「血統相連」。麥稈畫原屬宮廷藝術品,起源於隋朝時期的中原地區,是華夏古老的傳統藝術之一,被譽為「中華一絕」。濮陽獨特的土壤生產小麥,麥香滿足人們舌尖享受的同時,曾經作為廢料被肆意燃燒的麥稈,經過藝術家們妙手生輝,「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奇葩享譽國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