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非遺丨活靈活現的靈臺麥稈畫

2020-12-14 隴上非遺

靈臺縣位於隴東黃土高原南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與渭河之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南與陝西省長武、彬縣、麟遊、千陽、隴縣接壤,西北與本省崇信、涇川縣毗鄰。靈臺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麥稈畫就是其中之一。

麥稈貼畫,是一種經過漂染加工的麥稈,剪幅成畫的傳統民間藝術。靈臺麥稈貼畫是甘肅省靈臺縣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婦女們即可將其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中堂。再後來,為了提高觀賞價值又用麥稈粘貼圖案,花鳥魚蟲及人物,染色或燙色,其觀賞價值很高。

靈臺麥稈畫要經過:「燻、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依麥稈本身的光澤、紋彩和質感,一般不著色,根據需要進行剪裁和粘貼而成。靈臺麥稈畫具有光澤透亮、裝鈽效果好、藝術感染力強等優點,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須知:非遺項目、圖片、視頻

相關焦點

  • 天天非遺丨古色古香的通渭麥稈畫
    石積梅 整理麥杆畫,又稱麥杆貼,也叫麥草畫,是始於隋唐時代的宮廷工藝品,在我國已有近兩千多年的歷史,和剪紙、布貼畫一樣,是一種剪貼藝術。通渭麥稈畫製作技藝選材主要為麥稈,為綠色產品。其製作工序主要有選材、泡製、衝洗、壓平、構圖、熨燙、剪切、粘貼、裝裱等。材料選取民間常見的麥稈,以厚實、堅韌、寬闊、色白者為最佳。以酸漿水泡製,使之發軟,便於剪切。隨後用自來水反覆衝洗,使之發白。將發白的麥稈用刀具從中剖開壓平,以熨鬥反覆壓制,使之光滑平實。
  • 麥稈入畫 金山熊國瑞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原標題:麥稈入畫,他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春節前夕,金山石化街道居民熊國瑞花兩個月時間,以普通麥稈為原料,創作了一幅高1.1米、寬0.6米的雄雞圖贈給街道。畫上的雄雞體態豐滿,羽毛根根分明,活靈活現。
  • 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平涼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專題】「改革開放40年新變遷 脫貧攻堅看甘肅」2018全國百家網媒扶貧攻堅典型宣傳活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   原標題: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 隋唐遺風,高貴典雅的麥稈畫
    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中國民間剪貼畫的一種,它雖然來自於民間,卻十分稀罕,更因其作為皇家貢品而非常寶貴。而麥稈畫經過千年的傳承與發展,經過一代又一代手藝人的創新和改進,衍生出了多種藝術手法和表現風格,張全宏也將這個技藝完美的繼承了下來。
  • 通渭麥稈畫製作技藝
    據考古發現,自秦朝起,麥稈畫就被我們祖先作為高檔飾品,懸掛於殿堂閣樓、豪門貴舍之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出土的秦懷王墓文物中,就發現了麥稈畫。發掘出的麥稈畫原作雖經兩千多年腐蝕,仍然色澤鮮明,不失古樸本色,令人嘆為觀止。
  • 魯山花瓷、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10月22日,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本次非遺扶貧研培班是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鄭州輕工業大學承辦,是2020年度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培訓班為期30天,在魯山花瓷非遺扶貧工坊和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工坊正式開班。
  • 鹹德順:讓民間古老麥稈畫技藝傳承不息
    鹹德順向家人展示麥秸畫作品平原非遺麥稈畫藝人鹹德順匠心獨具,利用麥稈自然光澤的特性,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等麥稈兒作品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給人以古樸自然、高貴典雅之美。這一刻,正是平原麥杆畫藝人鹹德順,創作的最佳時機。「單是前期選擇優質麥稈,就是一門考驗耐力的技術。」鹹德順說,他家種了十多畝地,每到麥收時節,他都要到地頭上,仔細尋覓。為了展現出畫作的光亮,熟透的麥稈才是鹹德順所渴望得到的。此時麥葉鋒芒,排列緊湊,愈發增加了選材的難度。光澤是包括麥稈畫在內所有藝術的魂魄,在鹹德順的麥稈畫作中,對於光的追求極為嚴苛。
  • 非遺麥稈畫走進開封校園 陳振強受邀講課
    1月6日下午,由開封市家庭教育學會、開封市第二十七中學教育集團華夏校區聯合主辦的家校共建之"工匠精神"進校園活動舉行,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河南大學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鄭州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陳氏麥稈畫非遺傳承人陳振強受邀為該校的300餘名師生授課。
  • 栩栩如生麥稈畫
    張蕾依靠祖傳手藝,用麥秸稈製作「飛禽走獸、山水魚蟲」等麥稈畫,讓麥秸稈變「廢」為「寶」,作品暢銷全國各地。麥稈畫是中國獨有的特色工藝品之一,始於隋唐時期。麥稈經過「燻、蒸、漂、刮、推、燙以及剪、刻、編、繪」等多道工序,製作出的人物、花鳥、動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 河南魯山花瓷、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10月22日,在河南魯山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本次非遺扶貧研培班是由河南省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鄭州輕工業大學承辦,是2020年度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培訓班為期30天,在魯山花瓷非遺扶貧工坊和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工坊正式開班。
  • 烙鐵鑄畫 田間麥稈蝶變工藝品
    經他之手,再尋常不過的田間廢料麥稈,都會變為栩栩如生的佳作。1949年出生的柏波,從事麥稈畫研製已50多年,是麥稈畫第四代傳承人。走進柏波家,一樓是他的陳列和培訓室,四周掛滿了他製作的麥稈畫,山水、人物、花鳥……各類題材畫作活靈活現,古樸中泛金澤。
  • 用麥稈作畫,這位非遺傳承人堅持了45年:希望麥稈畫能成為河南的一...
    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文 受訪者供圖一次出差,陳振強竟和麥稈畫產生了長達40餘年的緣分,持續至今。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對麥稈有著天然的親近感,也正是因為這份情愫,他製作麥稈畫時近乎痴狂,摸索出了獨具特點的陳氏麥稈畫技藝。
  • 神奇的麥稈畫——彭陽非遺
    有誰能夠想到纖細的麥稈竟能做出漂亮的畫呢!這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彭陽縣的甕國勝就用它做出栩栩如生的畫來,並且受到人們的青睞。是因為他傳承了父親的巧手工藝,利用當地的麥稈研發出了精緻的麥稈畫作品。麥稈畫一問世就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遊客的青睞
  • 守護非遺:她讓麥稈和刺繡相遇,驚豔了我們
    這個暑假,150名中小學生跟隨新聞晨報資深記者,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堅持的力量。姚懿佳老師說,她從高中第一次看到麥稈畫作品就喜歡上了它,因為喜歡所以堅持,最終做成自己的事業,這是非常幸福的。
  • 守護非遺:她讓麥稈和刺繡相遇,驚豔了我們
    這個暑假,150名中小學生跟隨新聞晨報資深記者,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與堅持的力量。非遺守「滬」人第3期守護項目:真如麥稈畫傳承人:姚懿佳這是上海非遺麥稈畫傳承人姚懿佳和她的經典之作《豐收大吉》,你猜猜,它們是用什麼材料製作而成的呢?
  • 嘉興傳統美術丨麥稈畫
    麥稈畫,又稱「麥草畫」、「麥秸畫」、「麥稈貼」。麥稈畫屬剪貼藝術,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有「中國民間藝術一絕」的美稱。麥稈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古書記載,隋朝以後,麥稈畫已經成為宮廷藝術品,供皇室貴族賞玩珍藏。
  • 絲路上走來瑰寶——麥稈畫
    人們將大自然的產物同人類的完美技藝結合起來,創造出了麥稈畫。麥稈畫(又名麥杆畫、又叫麥秸畫)是以麥稈為材料作為基礎,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是中國獨有的民間手工藝品,更是傳統文化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今天的小編就帶著大家零距離擁抱大自然,去感受這種來自田野之間的藝術品。
  • 南充非遺傳承人祝世華:將麥稈「點草成金」
    南充非遺傳承人祝世華:將麥稈「點草成金」 2020-11-26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麥稈畫走進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陳振強受聘客座教授
    ■河南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李志民12月3日,在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舉行的「2020年閱讀推廣暨非遺傳承展啟動儀式」上,河南省金麥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陳氏麥稈畫的非遺傳承人陳振強被受聘為該學校的客座教授。
  • 麥稈畫與白酒的完美交融(圖)
    6月13日,在蜀中名城成都,中國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繼長沙站攜手中國傳統內畫技藝之後,再次在成都與麥稈畫傳承人方志偉一道,開啟「悅於形匠於心」—2016水井坊藝蘊匠心盛宴。畫與酒:取材自然的匠心之道  在這場匠心和傳統技藝的相遇中,廣東潮州麥稈畫大師方志偉講述了自己研習麥稈畫技藝半生的傳奇故事,匠心貫穿於他的藝術生涯之中,平凡卻又熠熠生輝。  方志偉老師談到,「麥稈畫需要用天然麥稈來進行創作,水井坊也是源自五穀精粹醞釀,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這也是為什麼我與水井坊合作時,覺得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