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護非遺:她讓麥稈和刺繡相遇,驚豔了我們
當城市的面貌越來越新,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那些過往時空裡的「慢工」和「細活」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為了守護傳統技藝,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指導,新聞晨報學記團聯合微紀錄片《海派百工》出品方上海汐夢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推出「非遺守『滬』人」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
-
麥稈做成畫是什麼樣 絕對驚豔到你
兒時記憶中,一到麥收時節,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是那黃燦燦的麥稈。青年時,朱軍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介紹白洋澱的蘆葦畫,一下子被吸引了,於是萌生麥稈作畫的想法。沒有老師可以請教,全憑自己摸索。先在紙上畫圖案,將麥稈劈開,然後用膠水貼上去,用熨鬥燙平……他的第一幅麥稈畫「兩隻小雞奪蚯蚓」就這樣完成。後來朱軍民和朋友合作開辦了一家麥稈畫工坊,當時做的許多麥稈畫還賣到上海城隍廟。
-
南充非遺傳承人祝世華:將麥稈「點草成金」
南充非遺傳承人祝世華:將麥稈「點草成金」 2020-11-26 1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平涼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專題】「改革開放40年新變遷 脫貧攻堅看甘肅」2018全國百家網媒扶貧攻堅典型宣傳活動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 原標題:麥稈畫非遺傳承人唐彩萍:讓麥稈畫成為莊浪的一張文化名片
-
麥稈也能如此精美
,但經由一雙巧手,搭載一份技藝,普通的麥稈就能神奇地變身,成為令人驚豔的麥稈畫。對於自小奔跑在田間地頭的她來說,常見的麥稈竟能成畫,一下就吸引了愛好書畫的陳惠平。30多年來,陳惠平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研究麥稈畫傳統技藝,共創作了200多件作品,把薄如蟬翼、色澤鮮亮的麥稈,賦予了美的形象和文化內涵,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現風格。
-
在這個地方麥稈扇子搖一搖,結婚對象就找上門了
△富文麥稈扇奶奶口中的這把定情神器就是富文麥稈扇,2010年被列入杭州市第四批非遺名錄。△富文麥稈扇非遺傳承人,方竹蘭方竹蘭奶奶今年64歲了,從小就看著外婆編扇子,自然而然就學會了,選料、麥稈辮編織、盤扇面、繡扇心花、編扎扇心花圈、裝訂都是一把好手。2011年,她被評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
[松陽]傳承非遺手藝 守護鄉土文化
松陽縣委十屆十次全會指出,要推動文化資源產業化,引導非遺項目、特色小吃、傳統「百工」向歷史文化街區集聚,要深化全縣域民俗節慶活動,建立健全常態化的活態傳承、展演機制。齋壇鄉擁有悠久的農耕歷史,孕育出獨特的民俗風情,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持續打造「魅力齋壇」。
-
天天非遺丨活靈活現的靈臺麥稈畫
靈臺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麥稈畫就是其中之一。麥稈貼畫,是一種經過漂染加工的麥稈,剪幅成畫的傳統民間藝術。靈臺麥稈貼畫是甘肅省靈臺縣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始初,將麥稈用水浸泡,待有柔性,婦女們即可將其編成小動物之類的工藝品。發展過程中,又出現了用麥稈蘸骨膠水粘貼書法對聯,中堂。
-
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各地刺繡驚豔亮相山東
在第六屆中國非遺博覽會上,有樸素的魯錦、粗獷的河湟刺繡、充滿生活氣息的黎錦雙面繡……這些充滿了東方特色的刺繡和織品,讓大家沉醉其中,引來了廣泛關注。 來自菏澤鄄城的孟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此次展示的魯錦是山東獨有的民間純棉手工提花紡織品,具有悠久的織造歷史、複雜的傳統工藝、絢麗的圖案藝術和濃鬱的民族特色,以抽象圖案的連續、平行、間隔、重複、對比等變化,形成特有的節奏和韻律。魯錦目前在魯西南地區還有傳承,完全手工製成,一米的魯錦僅織布一個環節就需要一個熟練工人花費一上午的時間。
-
對話刺繡與當代生活:非遺公開課引人入勝!
中國日報12月25日電 12月20日下午,2018潮州國際刺繡藝術雙年展在廣東開幕。本屆雙年展的主題為「刺繡與當代生活」。開幕當天一堂精彩的非遺公開課在位於廣東潮州的韓山師範學院國際會議中心開課。來自刺繡界的國內外刺繡藝術家共同探討「刺繡與當代生活」這一主題。
-
浙匠360 | 浦江麥稈畫:好一朵美麗的女人花
浦江有首民謠:「千根麥稈一把抓,一線穿心情思掛;日日夜夜穿不斷,姑娘手藝名天下;串扎貼團樣樣有,送到寰球萬戶家;若問此扇哪裡出?浦江東鄉姐妹家。」近日,我們再到浦江,尋訪這門手藝。「這說的都已經是50年前的事了。近50年來,浦江的麥稈扇已從扇子變為上世紀70年代的麥稈花,又正式定名為麥稈貼畫,簡稱麥稈畫。它也跟東陽木雕、青田石雕一樣,成了國家非遺和地方標誌。
-
寧夏彭陽縣舉辦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主題活動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彭陽縣圍繞「非遺傳承健康生活」主題,開展了一次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本次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兩個平臺,展示全縣非遺發展成果的同時,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廣大非遺工作者及非遺愛好者增強非遺保護和傳承意識,進一步加強地方性非遺保護和傳承力度。
-
魯山花瓷、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10月22日,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本次非遺扶貧研培班是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鄭州輕工業大學承辦,是2020年度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培訓班為期30天,在魯山花瓷非遺扶貧工坊和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工坊正式開班。
-
記錄|守護非遺:以針代筆,以線著色,她把名畫搬上繡布
再數十年,她三次賣房,以一己之力,勉強維繫著畫繡藝術,「買布,配線,請助手,每個月實打實支出十多萬,我們賣掉最後一套房子的時候,我老公說,以後再想『敗家』,都沒得敗嘍。」 可明明曾經有人出價百萬,想要買下她的心血之作,她卻偏偏選擇了免費捐贈給公共機構,只為了讓畫繡藝術得以展現在更多人的眼前。
-
潮州麥稈畫即將失傳,請守護傳承人
這種守護傳統手藝的人,我願意看著他越來越好。>就是《百鳥和鳴》帶來的。明明是一燒即著的麥稈,卻需要用到電烙鐵。在麥稈上燙出陰影和線條,再結合立體浮雕技術,以及方志偉的獨門絕技,可以將平面形象做成立體的。
-
麥稈畫與白酒的完美交融(圖)
6月13日,在蜀中名城成都,中國高端白酒品牌水井坊,繼長沙站攜手中國傳統內畫技藝之後,再次在成都與麥稈畫傳承人方志偉一道,開啟「悅於形匠於心」—2016水井坊藝蘊匠心盛宴。畫與酒:取材自然的匠心之道 在這場匠心和傳統技藝的相遇中,廣東潮州麥稈畫大師方志偉講述了自己研習麥稈畫技藝半生的傳奇故事,匠心貫穿於他的藝術生涯之中,平凡卻又熠熠生輝。 方志偉老師談到,「麥稈畫需要用天然麥稈來進行創作,水井坊也是源自五穀精粹醞釀,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這也是為什麼我與水井坊合作時,覺得很親切。
-
她用麥稈貼出《清明上河圖》
2010年3月,長23.8米、寬1.2米的巨幅麥稈剪貼畫《清明上河圖》出現在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這幅麥稈剪貼畫比原作放大了4倍多,畫面上人流穿梭,貨物雲集,屋簷上的瓦片錯落有致,甚至連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都清晰可見。這幅作品被專家評價為「在麥稈剪貼工藝史上具有裡程碑式意義」,麥稈剪貼非遺傳承人蔣雲花就是這幅作品的創作者。
-
麥稈入畫 金山熊國瑞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原標題:麥稈入畫,他用30年把自己變成了非遺傳承人 但熊國瑞卻通過多次試驗,配製出了可以給麥稈上色的顏料,創作了不少色彩豔麗的麥稈畫。 不過,配製顏料的過程並不順利,他用過作畫用的彩色顏料,用過染布用的染料,甚至用過髮廊用的染髮劑,但是作畫顏料和染布的染料都容易掉色,均告失敗。而上世紀八十年代染髮劑又只有黑色這一種,遠遠不能滿足創作彩色麥稈畫的要求。
-
非遺麥稈畫走進開封校園 陳振強受邀講課
1月6日下午,由開封市家庭教育學會、開封市第二十七中學教育集團華夏校區聯合主辦的家校共建之"工匠精神"進校園活動舉行,河南省文化產業研究會手工藝品委員會會長、河南大學非遺保護中心研究員、鄭州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陳氏麥稈畫非遺傳承人陳振強受邀為該校的300餘名師生授課。
-
河南魯山花瓷、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
10月22日,在河南魯山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開班儀式上,參訓學員王國慶激動地說。本次非遺扶貧研培班是由河南省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鄭州輕工業大學承辦,是2020年度第二期非遺扶貧研培班,培訓班為期30天,在魯山花瓷非遺扶貧工坊和魯山麥稈畫非遺扶貧工坊正式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