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雲遊博物館 」——疫情提速中國文博線上展覽

2020-12-13 南方周末

(本系列均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谷歌藝術與文化計劃」的最新純線上展覽《你能猜到現代抽象藝術來自史前洞穴畫嗎?》(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20年3月5日《南方周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導」)

文物數量巨大而博物館展覽空間有限,故宮文物有180萬餘件,就算每年展出1萬件,一個人要想不重樣地看全,也要180年。

就硬體上來說,中國的數字採集技術在國際上並不落後。一個博物館能否做線上展覽,基本上只是一個「經費的問題」。

「這不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麼?」網友「蟈蟈」在一個抖音視頻上驚喜地看到了越王勾踐劍。這把深藏越王勾踐劍,已經一個多月沒有見過觀眾了。

「是的,在《越王時代》展覽中展出過。」發布視頻的帳號「浙江省博物館」這樣回復「蟈蟈」。

《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是浙博2019年6月的展覽,當時他們向湖北省博物館借展了越王勾踐劍。疫情期間,浙博將這個展覽做成了VR直播,在抖音上和公眾見面。武漢的寶劍在上萬人的注視下寒光閃閃。

這個展覽的標籤是「在家雲遊博物館」,參與者不止浙博。2020年2月20日,國家文物局指導抖音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館推出「在家雲遊博物館」直播活動。截至2月23日9時,該抖音標籤的點擊量已達2676萬次。

敦煌研究院則在疫情期間開通了「雲遊敦煌」的微信小程序,敦煌的部分壁畫、泥塑都能在掌上觀看。

大多數博物館沒有抖音帳號,也沒有小程序,但它們推出了多個線上展覽。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統計,疫情期間全國以各種形式上線的數字展覽,超過2000個。

疫情暴發時,某座國家一級博物館正在舉辦幾個重要的跨年特展。隨著武漢的封城,全國各地博物館也陸續關閉。該博物館的這幾個特展如今已過了閉展日期,所有的文物都還陳列在展廳裡。這些本來要被運回法國的展品,現在滯留中國——法國的疫情也日趨嚴重,羅浮宮一度宣布閉館。

在閉館的同時,該博物館把以前所有的臨時展覽都搬到線上。那幾個滯留館內的特展,也即將上線。在博物館展廳牆壁上,這些來自法國的重要美術作品靜靜懸掛著,對著空無一人的走廊;但是在虛擬空間,它們將會被許多人看到。

由疫情觸發的「網上平臺」轉型

線上辦展,是疫情期間全國大多數博物館的共同行動。2020年1月27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會議,部署文物系統疫情防控工作。針對各個博物館的閉館狀態,文物局在官網通稿中,「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

這其中,一個由國家文物局主導的專門發布線上展覽的網絡平臺,顯得特別活躍。這個剛剛成立半年多的「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以下簡稱「網上平臺」),很快成為疫情期間線上博物館資源整合的「大本營」。

「網上平臺」,是《中國文物報》報社受國家文物局委託在其政府網站上搭建的在線展覽公共平臺,於2019年5月18日開始向公眾開放。

原本,「網上平臺」主要用來展示每年文博圈各種展覽評選的優勝者。比如江西省博物館2016年推出的《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獲得了第十五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就以圖文形式在這個平臺亮相。在疫情之下,該平臺迅速調整了自身的定位。2020年1月28日,《中國文物報》報社在國家文物局的官網上發布倡議書,倡導各博物館向「網上平臺」提供展覽內容資源。

十天之內「,網上平臺」運營團隊就收到191家博物館提交的353個項目,之後又陸續收到各地大量的展覽。經過整理、遴選、編輯,2月1日以來的一個多月裡,300個網上展覽分六批推出。

這些展覽內容出現在「新展上線」模塊,位於網上平臺網站首頁的最上方,紅底黃字,甚是醒目。首批50個展覽有18個是革命歷史題材,湖北省博物館的展覽則出現在第二批名單中「。太好了,扎什倫布寺那個展覽當時故宮要閉館了沒看完,這次可以網上看了。」第四批展覽名單出現的時候,微博網友「考研美術史」興奮地說。他指的是故宮博物院在2019年12月舉辦的《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跨年展,由於疫情的關係,這個展覽被迫中斷了。

除了在線展覽之外,該模塊還收集了「數字全景展廳(即增強現實的模擬展廳)」、各博物館的館藏文物的數字採集,以及各地的博物館大數據化平臺。就這樣,國家文物局在2019年推出的網上平臺,經由此次疫情,完成了一次突破。

「網上平臺」背後的博物館資源「

這個突發狀況的時候,其實就是拼各自積累的資源。」蘇州博物館副館長茅豔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網上平臺」之所以能成型,背後是各個博物館巨量的數字資源積累的支撐「。網上平臺」需要向各家博物館收集的材料包括:展覽簡介、展覽文字腳本、展廳實景照片、展出重點文物圖片等基本內容;如果有展廳360度全景圖片、視頻資料、自主研發的虛擬展覽產品、與陳列展覽配套的教育課程視頻等,也會受到歡迎。

蘇州博物館的資源豐厚,搶得了先機。「我們以前跟國家文物局的聯繫比較多,也有一些技術團隊的合作,所以他們在第一批的時候,就把我們實景蘇州博物館推出來了,專門做了一個專題的頁面。」茅豔說。

蘇州博物館是國內較早啟動數位化的博物館之一。「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已將『發展智慧博物館,打造博物館網絡矩陣』列入博物館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的工作人員說。而早在2014年,國家文物局就推出了首批七家博物館作為智慧博物館的試點,蘇州博物館是其中的一家。

2006年,貝聿銘設計的蘇博新館投入使用的時候,蘇博在機構設置中增設了「信息技術部」,專門負責博物館的數位化轉型,「包括對展覽和藏品的數位化採集。」茅豔說,「到2014年,不到十年的時間,基本上把我們藏品做了一遍數字採集。」這也是蘇博被國家文物局選中成為六家智慧博物館試點之一的原因。

但是這一階段的數字採集,還止步於「檔案照片」的精度要求。「當時文物局要求做文物的普查,對精度和角度有統一要求,著重記錄一下整個藏品真實的現狀,就相當於我們個人的證件照。」茅豔介紹。但是在此後的信息化應用中,這種精度的數字採集顯然不能滿足網頁上放大瀏覽的要求。

2011年之後,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蘇博也於2012年推出了App」。App上使用的藏品照片對像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時的用戶也給這款App提了很多實用的建議:「空間感可以更強一些,一些在不同展廳但可以形成故事的藏品可形成關聯」「如果有路線分布圖會更方便」。

重新進行高精度的數字採集的計劃很快被提上了日程。成為試點之後,文物局在資金上的支持陸續到位,一些重點藏品成為首批再次數位化的對象。至於什麼時候能完成幾萬件藏品的高精度數位化採集,茅豔心中也沒有時間表,「要看後續的資金支持」。

博物館的數位化,除了藏品的數字採集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線上虛擬展覽。和蘇博一樣,浙江省博物館也是國內數位化起步較早的博物館「。網上平臺」推出的六批展覽中,蘇博和浙博佔了五種,其中浙博的《越王時代》入選了第一批。

在線上展覽方面,浙博的起步比蘇博更早。在此次疫情之中,浙江省博物館是國家文物局指導抖音平臺聯合推出「在家雲遊博物館」直播活動的八家文博單位之一,這表明浙博在線上展覽的「虛擬導覽路線」方面已經頗為成熟。

2012年,浙博開了一個展覽,《惠世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當時它就與新華社、浙江大學合作做了一個同步的全景式的線上虛擬展覽。在這之前,所謂的「虛擬展覽」,有許多是「在一個網頁上進行圖文介紹」,而《惠世天工》是浙博第一個全景式的數字展覽,把展廳的場景整體採集下來,可看性更強,有3D效果。浙江省博物館信息資料中心研究員張永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從這之後,浙博的線上展覽都是類似這樣由實體展覽轉化而來。他希望未來可以做出真正的「網上展覽」:「探索一種真正的3D網上布展,也就是完全和實體展覽脫鉤。線下不一定有實體展覽,直接利用數字資源來網上布展。」

這樣的探索很可能是未來博物館數位化的趨勢之一。事實上,目前一些國外的機構,如「谷歌藝術與文化計劃」,幾年前已經推出了與實體文物、實體場景脫鉤、完全基於數字資源的線上展覽,其策展思路完全不受單個博物館藏品的限制,常常有天馬行空之感。豆瓣用戶「火柴古茲」

疫情期間在家裡窩了一個多月,在網上發現了谷歌的這個計劃。該計劃目前正在首頁展出的一個展覽叫做《你能猜到現代抽象藝術來自史前洞穴畫嗎?》,策展人通過對比史前洞穴藝術和當代抽象藝術,引領觀者思考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技術門檻越來越低

一個博物館每年的特展有十幾個,但是由於經費的限制,並不會把所有的特展都會做成虛擬展覽。蘇博和浙博每年都只挑比較重要的兩三個展覽來進行數位化。浙博多年積攢下來的線上展覽,截至目前不到30個。

用不多的經費,將一個展覽進行數位化,基本步驟大致是設計虛擬導覽路線、採集、渲染、增加熱點等「。先把場景整體採集下來,儘可能地高清。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基本上現在通過攝影就能夠把展廳的作品不斷地放大,也能看到細節。但如果想做得好一點的話,把好的展品通過熱點來連結它的高清圖片、文字,還有語音等資料,在場景裡面就會把熱點做進去。」張永春所說的「熱點」,就是3D場景中的超級連結。

採集路徑的複雜程度、熱點的數量,都直接關係到一個數字展覽的價格「。一個中小型的展覽,如果展覽的參觀路線不複雜,一百來件展品中,只挑著做七八個熱點,那麼花費大約是四五萬。」杭州銀美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張軼鵬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銀美科技是浙博進行展覽數位化的外包服務商之一「。熱點的多少、採集路線的複雜程度、機器型號的選擇,都會影響價格。」

據張軼鵬介紹,從2012年到現在,線上展覽所沿用的技術思路,「一個是採集設備,一個是人機互動。技術的提升主要體現在採集設備的精度和解析度,人機互動則漸漸出現了AR眼鏡這樣的技術。就硬體上來說,中國的數字採集技術在國際上並不落後。」隨著硬體技術的門檻越來越低,一個博物館能否做線上展覽,基本上只是一個「經費的問題」。如上海博物館推出的《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線上展覽,就附帶了多個VR場景,所費不菲。除了VR場景,《丹青寶筏》還在人物年譜、人物行跡地圖上下足了工夫,學術性被注入人機互動體驗之中。

從國家文物局所統計的兩百多個線上展覽來看,這些展覽來自省市縣三級各個博物館,很多低級別的博物館一樣能做出漂亮的線上展覽。比如江蘇的泰興市和宜興市都為縣級市,他們的全景數字展示也被「網上平臺」

所收錄。可以說,隨著技術的成熟,只要經費到位,線上展覽就會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態勢。國家文物局在疫情期間做的,就是對各種線上資源加大統合的力度「。力爭在年內上線展覽數量達到1000個。」國家文物局的工作人員這樣向南方周末記者表態。

事實上,先於國家文物局的腳步,某些省份的文物部門在疫情之前就已經有了統合資源的舉措。「新展上線」模塊中羅列了九個省級文物部門所做的以省為單位的線上文物展覽數據平臺。浙江省文物局2019年4月開通的「浙江省博物館公共服務綜合平臺」也在其中「。全省的這些數字資源我們早就在匯總了,有二百多個線上展覽。」張永春說。

除了這個對外的平臺,浙江省文物局還有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對內的平臺」,即專門收集藏品數字採集的「文物數字資源管理平臺」。「這個是針對行業內的,在上面我們對所有的藏品數字資源進行共享。現在各個單位的數字的藏品都放在自己的單位裡,以後通過這個平臺資源共享,大家都參與布展。」

藏品的數字採集的必要性還在於,文物數量過於巨大而展覽空間十分有限。比如故宮文物就有186萬餘件,就算每年展出1萬件,一個人要想不重樣地看全,也要180年。

張永春現在最期待的是她之前提到過的與實體文物、實體場景脫鉤、完全基於數字資源的線上展覽,這個聚合了藏品資源的「對內平臺」,正好為這一夢想提供了龐大的「資料庫」。

湖北省博物館此次被「網上平臺」收錄的一個資料庫,就是專門做藏品的數字採集的資料庫。由於武漢大部分的文博單位人員在疫情期間都投入了「抗疫」行動,「幫助社區設置圍欄、入戶排查、幫助轉移病人、測量進出人員體溫」等等深入社區的活動,花去了文博員工的大量精力,武漢的線上展覽被收錄得並不多。

而對於國家文物局來說,疫情過後,百花齊放的各地博物館數字資源,需要的是更加精準的服務和評價體系「。我們將研究出臺有關政策,推動建立常態化的博物館在線服務機制,將網上展覽和在線教育活動納入博物館評估指標體系。」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訂閱南方周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周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相關焦點

  • 線上看展有門道|蘇州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門道
    3月9日,一名觀眾正在收看布達拉宮「雲展覽」網上直播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攝海南省博物館「雲遊博物館 文化宅生活」全媒體直播現場圖片來自網絡「雲看展」在此次疫情期間風行於網絡。據國家文物局初步統計,全國博物館春節期間共上線展覽2000餘項,1300餘家博物館開放在線展覽。在琳琅滿目的「雲展覽」中,哪些「乾貨」最多?
  • 陝西歷史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數字資源開展線上展覽
    記者11日從陝西省文物局了解到,為彌補疫情防控期間博物館閉館後觀眾不能實地參觀的遺憾,陝西歷史博物館利用館藏文物數字資源開展線上展覽,充分發揮博物館文物文化優勢,多措並舉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服務社會公眾文化需求。
  • 博物館線上服務:防疫展覽兩不誤
    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推出「線上約會博物館」話題,推送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示範項目。國家文物局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緊急擴充內容,截至3月1日,共有300餘家博物館、370餘個線上展覽項目在平臺發布,相關內容還在持續更新發布中。全國博物館積極行動。初步統計,已有1300餘家博物館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線上展覽2000餘項。
  • 美媒:疫情沒難倒中國博物館 線上展覽讓遊客在家參觀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美媒:疫情沒難倒中國的博物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月5日報導,原題:由於新型冠狀病毒暴發導致遊客無法(實地)參觀,中國的博物館紛紛提供線上展覽 眼下,中國的遊客們不能去他們國家的眾多博物館參觀
  • 「線上雲遊」對接「實地逛館」東陽市博物館依舊等您「來」
    「自疫情爆發以來,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們從1月24日起暫停對外開放,幾乎取消了所有的現場文化活動。」日前,市博物館館長陳榮軍在採訪中說道,而在閉館期間,市博物館並沒有停止為觀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事實上,在春節前夕,我們還策劃了春節、元宵節等的節日活動。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的計劃,所有的線下活動就轉到了線上。」
  • 和書店一場五萬網絡讀者的啟示 博物館兩千場線上展覽
    思考   展廳大門暫閉, 線上的入口則剛剛打開   隨著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地文化場館正逐漸恢復開放。在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各大文博、藝術機構所探索的線上展廳風行一時。據國家文物局初步統計,全國博物館僅春節期間共上線展覽2000餘項。
  • 中國興起「博物館雲遊」
    古代錢幣展覽館近年來全年線下參觀量只有3萬人左右,但半小時直播下來,線上觀看量就達到15萬人次。隨著中國各地博物館數位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線上展覽、線上直播等形成熱潮,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滿足了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尤其在今年疫情期間,許多博物館聯手直播平臺,開展「博物館雲遊」。
  • 文博機構線上展覽來了 疫情防控期間可以「雲刷館」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5日電(記者 上官雲)2020年伊始,新型肺炎疫情暴發,出於疫情防控需要,多地博物館、美術館等宣布閉館。  記者梳理發現,雖然線下展館關閉,但近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多地各大文博單位紛紛利用數字資源,讓觀眾們以「雲參觀」「雲刷館」的方式享受文化生活。
  • 從考古盲盒到線上展覽:疫情下博物館如何自處
    在疫情期間,中國的博物館也更多轉向了線上活動的開發,比如博物館盲盒系列前陣子出現的一盒難求,亦或是一些博物館推出的線上「雲展覽」等。日前,在「SMG《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上,來自全國六家博物館的負責人就「疫情之下文博的發展」這一話題展開了分享討論。
  • 全國各地博物館推出線上服務 防疫展覽兩不誤
    浙江博物館在官網推出《雲觀展》欄目,包括數字展廳、數字文物、數字展覽等板塊。藉助線上模式,博物館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還可以「穿越時空」觀看以往的臨展。資料圖片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迫使全國各地的博物館暫時閉館。
  • 館長變主播 藏品會「說話」雲遊博物館正流行
    在雲遊中,我省不少博物館以其豐富多樣的文化內容與展示手段,形成了「線下閉館,線上開花」的態勢:浙江省博物館的「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直播講解,累計觀看人數11843人次,「在家雲遊博物館」主題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342萬次;良渚博物院的5次網絡直播活動,累計在線觀眾近40萬人次,點讚量31萬人次……線上博物館,打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為觀眾提供全天候文化服務。它在未來還有多少上升空間?
  • 「雲展覽」帶你走近文明現場 「網際網路+文博」潛力無限
    回望這不平凡的一年,「雲展覽」是文化生活中一個新興的關鍵詞。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線上展覽、博物館直播掀起熱潮;到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雲展覽」和博物館數位化建設;乃至今年下半年舉辦的博物館大展中,「雲導覽」「雲課程」「雲互動」也為展覽增色不少。《中國日報》日前梳理了今年文博界十大新聞事件,其中一條便是《全國興起「雲上博物館」》。
  • 線上「雲遊」,線下互動——徐匯「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
    線上「雲遊」,線下互動——徐匯「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2020-05-24 02: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展覽」已成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趨勢
    回望這不平凡的一年,「雲展覽」是文化生活中一個新興的關鍵詞。從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時,線上展覽、博物館直播掀起熱潮;到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關注「雲展覽」和博物館數位化建設;乃至今年下半年舉辦的博物館大展中,「雲導覽」「雲課程」「雲互動」也為展覽增色不少。《中國日報》日前梳理了今年文博界十大新聞事件,其中一條便是《全國興起「雲上博物館」》。
  • 博物館線上展覽「破局走紅」是機遇更是挑戰
    建設熱潮下,線上展覽一時發展成博物館數位化服務的「標配」,甚至成為衡量博物館發展的「標尺」。此次疫情防控下,國家文物局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利用已有文博數字資源酌情推出網上展覽,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並在政府網站「博物館網上展覽平臺」緊急擴增一批在線展覽內容,不間斷推送。
  • 雲遊博物館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接下來我要有請大家看一看備受矚目的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很多人可能會比較喜歡叫它馬踏飛燕……」近日,甘肅省博物館的講解員王雪麟,在鏡頭的指引之下帶觀眾零距離接觸了博物館中絲綢之路上的國寶典藏。疫情之下,雲遊博物館也成了年輕人足不出戶領略文化的新潮流。
  • 在家雲遊博物館,一樣有趣!
    不僅好玩還長知識  目前,國內九大一級博物館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山東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等,均已入駐抖音。通過「在家雲遊博物館」,觀眾可以足不出戶「坐」遊中國,沉浸式、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博物館的魅力。
  • 博物館線上展覽的「變」與「不變」
    吉林省博物院微視線上首播觀展人數突破20萬、偽滿皇宮博物院官網線上觀展最高日訪問量超10萬、長春文廟博物館抖音直播試水……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在「雲端」綻放,觀眾在「不方便」去現場看展覽的日子裡,通過「雲」上觀展「解渴」,以滿足公共文化需求。
  • 在家「親臨」展廳!廣州各美術館及多家博物館推出線上「看展」
    但因疫情的特殊原因,廣東美術館在春節期間閉館,避免大眾在公共空間聚集。「為此,我們緊張準備線上展廳的上線工作,為廣大藝術愛好者開通安全的觀展通道——線上虛擬展廳。」而這四大展覽,即便是到了原定撤展期,線上虛擬展廳仍將繼續開放,以供廣大群眾隨時隨地觀看。
  • 北京文博|北京地區博物館推出系列線上展覽展示
    為了豐富廣大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發揮博物館文化展覽作為精神文化產品在傳播知識、解讀文化、弘揚精神方面的積極作用,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鼓勵各地文物博物館機構因地制宜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的部署安排,北京文博為公眾匯總了一批北京地區博物館推出的系列線上展覽展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