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聖境」位於「孔孟之鄉、齊魯之邦」的山東曲阜尼山。據《史記》記載孔子父母「禱於尼丘而得孔子」,尼山因此而聞名世界。孔子也因為尼山而得名仲尼。
「尼山聖境」是尼山的核心景區。若曲阜「三孔」是國人的朝聖之地,那麼「尼山聖境」則可以說是儒家文化升華帶給我們的藝術財富。遊「三孔」我們景仰和敬畏,遊「尼山聖境」我們就會輕鬆許多。尼山聖境南鄰聖水湖,群山相抱,景區內矗立著一座七十二米高的巨型孔子銅像,格外醒目,喻意「孔門七十二賢」。主景區佔地約兩千多畝,視野開闊,山水相映,完美呈現「一山、一水、一聖人」的人文景觀。
作為2018年央視中秋晚會的主會場,尼山聖境更是在2019年推出了「夜遊尼山」的主題活動。
孔子一生|《金聲玉振》的視覺盛宴
《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釋義:孔子可說是集大成的人。所謂集大成者,就好比演奏音樂時敲擊金鐘而玉磐也有振動一樣。所謂的金聲,是節奏旋律的開始;所謂玉振,是節奏旋律的終結。所謂節奏旋律的開始,是智的體現;所謂節奏旋律的終結,是聖地體現。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如果你來到尼山聖境卻沒看《金聲玉振》的話,那你就錯過了一次和聖賢穿越時空對話的;錯過了與自己內心直面對話的機會。「集大成者,金聲玉振之也」以擊鐘為始,擊磬為終。演出縱貫孔子一生「由凡入聖」的過程。
《金聲玉振》通過最前沿的舞臺裝置、高空機械和全息影手相結合。由110多名專業演員、400多平方LED屏幕、8臺雷射投影機、300多部舞檯燈光組合而成。場面恢弘大氣、震撼人心。
古典藝術形式與當代藝術進行完美結合,動感舞臺、全息影像、炫目科技,迂百名專業演員傾情演繹,令現場觀眾在與時空和自我的對話,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感悟。
沿尋聖人足跡以樂行禮,讓觀眾做一次孔子的弟子讓明禮生活方式回歸當代人心。
禮樂聲中,揮灑百代典雅天地之間,迴蕩君子之風。
智者樂水|炫酷燈光秀
隨著《金聲玉振》緩緩落下帷幕,我們也從孔子的一生中走了出來,邁出大殿,漫步聖水湖畔,這裡又會上演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碰撞。絢麗煙火、無人機秀、實景表演、國潮雅樂表演、星觸空間、露天水幕、華美燈光秀、點亮尼山的夢幻星空。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在尼山
《論語·鄉黨第十》:「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釋義:「齋祭時用的食品不能像尋常飲食那樣,用料和加工都要特別潔淨講究。參加齋祭的人要離開家居之所居宿到齋室中。現祭的飯要儘可能選用完整的米來燒,膾要切割得儘可能細些,飯傷了熱溼、甚至有了不好的氣味,魚陳了和肉腐爛了,都不能吃;色澤異樣了不能吃,氣味不正常了不能吃,食物烹飪的夾生了或過熟了均不應當吃;不是進餐的正常時間不可以吃;羊豬等牲肉割得不符祭禮或分配得不合尊卑身份,不應當吃;沒有配置應有的醬物,不吃;肉雖多,也不應進食過量,仍以飯食為主;酒可以不劃為一限量,但也要把握住不失禮度的原則;僅釀一夜的酒,市場上賣的酒和幹肉都不可以食用(慮其不醇正精潔);姜雖屬齋祭進食時可以食用的辛而不葷之物,也不可吃得太多;助祭分得的肉,應不留神惠當天班賜;祭肉不能超過三天,過了三天就不能在吃了。
尼山大學堂的八樓,名曰「博雅堂」。陽關三疊,魯壁藏書,荷塘小炒,一品炒時蔬,孔府煎包,魯源熗鍋面……如此的環境和詩意的菜名,讓我們在品嘗美味的同時都能感受到文化的薰陶。
穿越時空的碰撞|宿在尼山
在尼山書院酒店,聞花香,聽鳥鳴,親近自然。入夜,依山而居,枕水而眠,遠離城市喧囂,沉浸世外桃源,在溫馨舒適的房間裡享受美妙睡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百家號:中年酒店汪X馬蜂窩:中年酒店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