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姜城的秋

2020-10-24 天府散文

姜城的秋


●王堯江(四川)




於我,姜城的秋,最先從窗前那株青槓樹開始。

這株樹,在我入住這裡的第六個年頭,對,就是蘆山地震那年,悄悄跋涉到我的窗外,並在第七年將兩根枝椏伸進了防護欄。因妨礙了晾曬衣物,妻子要砍掉它,但被我制止了。能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衝破險阻長到這麼高,這當然可以成為不被砍的理由,應該敬畏它的努力。

季節悄然輪換,九月的風捎來了殘忍的消息——葉和樹只能有一個走過季節的橋。葉子選擇回歸泥土,因為樹需要它的養份才能捱過冬天。每一片葉子都很忠實,每一片葉子都很無私,每一片葉子都有感情。每一片葉都是一首無言的詩,但讀懂它的人不多。就像我,只能從顏色和榮枯來淺層次地解讀這些本該更深情更浪漫的葉子。

當葉子泛黃的時候,秋天就要來了。

「葉子開始黃了。」我對妻子說,也對自己說,或許是對伴我朝夕的兩根枝椏說。

妻子凝視柔風中輕顫的黃葉:是不是出去走走?

這幾年,身體欠佳,身心倦怠,幾乎成天宅在家裡,也不喜歡與人來往。除了寫寫畫畫,就是站在窗前,痴痴呆呆地盯著眼下這塊狹長的、每天都在變化的、變化快得讓我跟不上節拍的土地。

「有七片葉子黃了。」我答。

妻子:「出去走走吧……」

答非所問的對話其實已經達成了共識。

濱河路邊、佛圖山下、石羊公園……銀杏樹的葉子黃了、槐樹的葉子黃了、梧桐樹的葉子也黃了。葉子是忠實的,季節到了,它就用顏色來表白。羌城的秋,也是從枝頭開始,一大片一大片,滿是濃濃的蒼黃。秋風裡,霧靄中,落葉如雨蝶翩然而下,飄零成一首首悽美的詩;枝椏上,黃色的葉片紛紛在風中輕舞或者是凋落。姜城的秋,比我的秋來得更早一些。

石羊場的桂花開得正歡,細細碎碎的花簇遠望似雲,暗香浮動飄逸在小城的空氣中。河沿上的秋菊花怒放甚豔,黃色小花如繁星綴滿河邊坡地,與堤岸上的紅樹交相映襯。一水中分二城,四橋連接兩岸,沫水澄澈如鏡。秋日藍天、流雲飛虹、花團錦簇,倒影在水中,組成一幅光豔明快的水彩畫。

羌城的秋,時若溫婉文靜的少女,腳步輕輕的縴手柔柔的,不經意間,秋風已經輕拂小城,秋雨已經潤過叢樹。氣候溫潤如春,而色彩濃烈如夏。秋水綿長,流水如音樂般舒緩,薄霧似蟬翼輕籠河面,秋水與長天渾然一色。

姜城的秋,有時也來得驟烈,似一個川西漢子,咋咋呼呼大大咧咧。聽得到聲音,見得著影像:田野裡,農民甩開黝黑的膀子收割水稻,砰砰砰……谷穗摔打板桶的聲音此起彼伏;唰唰唰……金黃的玉米棒子在脫粒機的滾筒裡飛速旋轉,玉米粒應聲而下;譁譁譁……如交響樂鏗鏘混響,疾風勁雨,葉落花謝,草木凋零。瀟瀟秋雨後,小溪漲水大河滿,一場酣暢淋漓的洗河水,將河谷洗涮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然後,交給下一個季節。

姜城的秋夜,極清涼。清涼的秋月夜,總會撥動思緒的弦……

秋月,冉冉升起。同一輪明月,照同一片土地,千年。

羌城的秋月,起於羅純山沒於靈鷲山沿不變的路徑划過姜城的天空。天空沒有留下痕跡,但天空下的土地已經堆積起厚重的歷史。當年明月,仍懸在羅純山巔,銀色的月光穿過樊敏碑頂的圓孔,投射在亭榭前的青石板上。光潔的石板反射起皎皎月光映亮了碑刻上的八分隸書,碑闕陰影裡漢巴郡太守樊敏躍然起身,娓娓講述著自己的故事。月光,照在同一片蒼涼的墓地上,東漢上計史王暉已經沉沉睡去,紫紅色的砂巖石棺,仙童伺立、饕餮銜環、左虯右螭、玄武后擁,守護著主人也守候漢魂的歸來。月光,穿過古樹,斑駁的影子灑滿神秘的石獸,九匹威儀的神獸攜漢風在沫水河谷狹長的土地上已馳騁千年……月光,凝固了空氣,西風,凝結了愁雲,肅殺的城頭上,廝殺聲漸進,壯士橫槍立馬怒目遠視,無奈勢不利兮功敗垂成,鬥膽英雄空留報國遺恨。「姜侯義膽同秋月,千載能望想像情。」(清·胡聯雲《姜城夜月之六》)月光瑩亮曠野,歷史穿越千年,姜城的土地上,經久地蕩漾著兩漢豪邁博大壯闊的氣韻。

當年秋月,也照在東街碉樓上。碉樓在昏黃的月光中落下清冷悠長的影子,樂家人站在碉樓青灰色的地磚上,翹首仰望浩渺長空,苦苦守望抗日飛將軍的歸來……

那輪秋月,那個夜晚,月亮躲進雲層,掩護紅軍夜襲蘆城監牢。貧苦的人們打碎枷鎖,走出牢籠。皎潔的月亮轉出雲層照亮閃閃的五角星,也照亮了川康紅軍前行的路。「……別了我的故鄉!離情別恨,莫繚繞我的徵裳;國淚鄉愁,莫羈絆我的戎裝。我要先踏上妖氛瀰漫的戰場,把我的熱血與頭顱貢獻給多多難的黨……」至今,姜城人仍然在傳唱著紅軍的歌謠,紅色精神深深地滲入了姜城黨旗!

鬥轉星移,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群人同樣演繹著歷史的奇蹟,一座震後涅槃而起的新姜城已在沫水河畔昂然屹立,如同枝頭秋葉凋落後,來年生發的、生機勃勃的新芽。秋月,點亮了小城希望之燈。

河對岸,成片的柿子林遠望似火,那些從春天就開始積澱的果實已經熟透,沉甸甸綴滿枝頭。站在河邊,俯瞰腳下這條流經千年的大河,滔滔河水一往無前匯入滾滾青衣江,奔向遙遠廣闊的大海。今天的姜城故事也將成為千年後的文明,沉澱在這條永不停歇的大河並構成大河文明的一部分。

枝椏上,葉子已如彩蝶翩然離去。放眼窗外,滿地已是金黃


(圖片:網絡)


●作者簡介●

王堯江 就職於蘆山縣招辦。工作之餘,喜書畫遣興、文學寄情。



來自《天府散文》

相關焦點

  • 「蘆山地方志·鄉風民俗」李靖|吹過姜城的風——吃血湯
    吹過姜城的風——吃血湯李 靖清新的晨風吹拂,喚醒了羅純山麓的薄霧,輕柔的陽光照耀,穿透籠罩在山麓的薄霧,溫暖著古城。青衣江,宛如一條玉帶緩緩繞城而過,在汨汨東去江水中我看見了姜城美麗的倒影。屈指算來,我在姜城生活已經有整整十二個年頭了。人生最美的十二年,留在了姜城。
  • 橄欖樹中國文化藝術節:品學兼優,文藝愛國好榜樣——「姜城」
    本期人氣成績冠軍暨橄欖樹中國文化藝術節全國形象宣傳大使:浙江溫州【姜城】 (附照片及藝術履歷)姜城,來自浙江溫州,就讀龍灣區永中第二小學,今年6周歲。姜城是一個有自己獨特想法的人、燦爛的笑容給人一種親和力。喜歡去嘗試新的東西、喜歡思考,敢於創新。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提升完善自己。小小的身體、大大的能量。善良樂觀,能很快融入一個新的環境,相信一定能和他成為好朋友的。這樣的他你們喜歡嗎?
  • 散文《秋語》
    秋,一個豐碩的季節,在逐漸涼爽的風中,綠油油的葉子逐漸變得五彩爛漫,花枝招展,豐盈了身軀,豐滿了情愫。想像中葉子飛落的弧線如天空靚麗的彩虹,悠然多彩漫長。  葉子飛落的過程,超越過往,超越春的稚嫩與青澀,夏的深情和厚意,承載著秋的豐盈與色彩。葉飛,回頭一望是探戈,身形搖曳,甩頭的一剎那,顯得熟悉而陌生。
  • 散文詩:秋 抒
    散文詩 秋 抒作者:水岸林木 天涼好個秋,熱戀當淨手 秋、確實來了,萬物的顏色也大不一樣。火熱年輕的大紅大綠漸漸變了,也悄悄的變色了,變成一種執重、成穩的金黃,積累為一份沉甸甸的成就! 悽悽秋風涼,瀟瀟夜煞秋。一地落紅逐波流,一樹葉黃釀陳酒。佳人憐落花,墨客嘆悲秋。這是不是一種人生的感悟,季節的無奈。極目遠眺,一縷縷花香飄零,一絲絲傷情憂愁!
  • 散文詩 秋 抒
    散文詩 秋 抒作者:水岸林木 天涼好個秋,熱戀當淨手 秋、確實來了,萬物的顏色也大不一樣。火熱年輕的大紅大綠漸漸變了,也悄悄的變色了,變成一種執重、成穩的金黃,成為一份沉甸甸的成就! 悽悽秋風涼,蕭蕭夜煞秋。一地落紅逐波流,一樹葉黃釀陳酒。佳人憐落花,墨客嘆悲秋。這是不是一種人生的感悟,季節的無奈。一縷縷花香飄零,一絲絲傷情憂愁!
  • 散文|陳春海:故鄉的秋
    故鄉人喜歡秋,特別是故鄉的秋。前些年,由於工作原因,我曾到過我國西北和江南沿海等地短時學習,給我的印象是北國的秋恣意粗獷,南國的秋溫潤恬淡,而故鄉的秋卻多少有些不一樣。「距太陽最近,離城市最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使故鄉的秋蘊含著別種風情,不同深度的顏色,相互映襯,以不同的姿態盡情舒展,交織成一種絢麗的故鄉秋圖。秋之韻、秋之醉,在收穫與希望中悠遠。每年立秋後,故鄉的秋天就像一位高潔素雅的女神邁著輕盈的步子,帶著收穫的希望和喜悅,悄無聲息地姍姍而來。
  • 散文詩欣賞:秋,早已鋪開了宣紙
    散文詩:秋,早已鋪開了宣紙早已鋪開了宣紙,我說的是秋。只等絢爛研墨,秋雨潤筆,秋風揮毫,風景之外的你慢慢潑墨,然後定格,然後珍藏。五顏六色,或風起葉落,皆可詩、可詞、可書、可畫。年輪閉合前的那些凸凹虛線,都是無從考究的歷史,有春風的軌跡,有夏雨情緒,有日月的光輝,有星辰的背書。
  • 鄉土散文:鹽源的秋
    散文)我的故鄉在鹽源(也稱潤鹽古都),曾是茶馬古道的起源地之一,歷史上曾被稱為定笮縣。故鄉人喜歡秋,特別是故鄉的秋。鬱達夫曾說過,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由於工作原因,前些年我曾到過我國的西北和江南沿海等地作短時學習,給我的印象是北國的秋恣意粗獷,南國的秋溫潤恬淡,而故鄉的秋卻有所不同。
  • 「蘆山地方志-地方風物」李靖‖吹過姜城的風——大川
    吹過姜城的風——大川李靖「碧水丹山映杖藜,夕陽猶在小橋西。微吟不道驚溪鳥,飛入亂雲深處啼。」大川,是姜城之風所能吹到的最北疆域。一、初識大川大川,毗鄰西嶺雪山,最高峰大雪峰海拔5364米。大川,雨量充足,山地落差大,加之大雪峰系大川河發源地,大川河終年流水清澈潺潺,經姜城後匯入青衣江。因水,大川變得靈動,更有鮮活生命力。大川水系極為發達,多瀑布深潭,湖泊淺灘。有大小瀑布100多條,高數十米至百米不等,有的一落深澗,有的多級梯迭,像一條白色的銀鏈在空中舞騷弄姿。瀑布一瀉三跌,數裡外可聞其聲。更有大雪塘、鴛鴦池、九龍池、石筍湖等高原海子,星羅棋布點綴著大川的莽山。
  • 向秋散文|蕩金秋之十:雁過青雲
    向秋散文|蕩金秋之五:金秋墨石山向秋散文|蕩金秋之六:採風蓮花山向秋散文|蕩金秋之七:謁白馬寺銀杏訪龜山懷古向秋散文|蕩金秋之八:馬莊覓秋向秋散文|蕩金秋之九:身邊風景處處美
  • 秋 汀 唱 晚 原創首發詩散文
    絕句:秋 汀 唱 晚稻暗小橋明,竹溪過草坪。青山遮望眼,落日舍餘情。詩散文:秋 汀 唱 晚漫步在,
  • 春草秋花|散文詩:原野
    寄不寄出都無所謂,收件人在那裡,她在你的心裡,一枚印花裡藏著一顆心,一頁紙放映著故鄉的四季 ,還有若隱若現的迷離的青春,再看那從春流到秋的水,孔老夫子會有哪般的感慨?曾經的明麗歡快的舞姿,四散為枯瘦的秋水,多彩的葉子在枝頭彷徨,莽莽的原野,順著日子蔓延,伴隨著九九重陽,菊花紫,菊花黃,菊花香,一陣陣的野風裡,搖曳閒逸的風景,在菊花裡尋傷逝的痕跡,從漢賦唐詩宋詞裡聚攏故事的脈絡,不緊不慢地走 ,不緊不慢地看,就像菊,不緊不慢地開在這個深秋的原野,篤定 ,要給秋一個依靠,誰的秋天裡,藏著一個春的秘密,任紅紅黃黃的葉子搖落,伴那無法停滯的風影 ,瘋跑,菊的淺淺的笑,讓蕭瑟的秋
  • 秋(寫秋的散文)
    天淨沙 · 秋 昨夜月色昏沉。早晨寒雨殤吟。午後烏雲滾森。雁群凜凜——疾風飛葉愁深。  秋,是蕭瑟的季節,是蒼涼的季節,更是收穫的季節—— 立秋,部分植物便進入了果實期,江淮老家的白天仍暑意未消,炙風陣陣。
  • 鬱達夫《故都的秋》,民國散文之典範,沒有之一
    但在筆者眼中,鬱達夫的《故都的秋》才是真正的散文典範,寥寥不到兩千字,不僅展現了北平濃鬱的秋味,更是隱隱的表達了那年景下,年輕人心中的迷茫、傷感甚至仇恨。五味雜陳,盡在一九三四年八月的北平。悲傷之基調那麼不妨先回到那時候的北平,那時候的鬱達夫。
  • 散文欣賞:因了一場大風,冬不再掩飾對秋的虎視眈眈
    《散文:因了一場大風,冬不再掩飾對秋的虎視眈》時令進入晚秋,西北風開始發威。今日的北京,大風吼吼,且有了刺骨的意思,出門被吹了個透心涼,衣服穿薄了。還好,環湖半圈已經身暖心暖了。因了這大風,白茅頻頻向天歌,像是在揮手作別這秋,
  • 夏堅勇長篇大散文《慶曆四年秋》引熱議 新書將於明年2月上市
    揚子晚報訊(記者蔡震)我省著名作家夏堅勇創作的長篇散文《慶曆四年秋》於《鐘山》第三期發表後,在文學界和讀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這是夏堅勇繼創作宋史三部曲第一部《紹興十二年》三年後推出的又一部力作
  • 《秋若殘陽》(散文詩)
    《秋若殘陽》(散文詩) 作者:沈玉印 走在人生的路上,景色卻並非那麼鮮活而奔放,累積的是歲月,留下的卻是花白的頭髮在風中輕輕飄揚,酒越存越香,歲月卻沒有因累積而馥鬱氛芳
  • 散文欣賞:寒蟬去,秋漸濃,天高望歸鴻
    《散文:寒蟬去,秋漸濃,天高望歸鴻》九月中,早晚已是天涼好個秋了。忽然意識到耳邊少了蟬的聒噪,從哪一天開始的呢?看來這是個沒有答案的提問。正所謂,寒蟬去,秋漸濃,天高望歸鴻。
  • 人文課堂|現代散文鑑賞《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鬱達夫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裡,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 散文:聽秋
    秋,可聽乎?可。 曩昔之時,歐陽子方夜讀於山房,聞有聲自西南來者,異之,謂童子曰:「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子方嘆曰:「此秋聲也!」 秋之可聽也,宜於林下聽之。秋之至也,明河耿耿,秋蟲唧唧,仰見秋月,秋思旋起,促織甚細微,哀音何動人。於此時也,漫步林間,看修篁蕭瑟,霜林紅樹。聽野鳥悲啼,秋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