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城的秋
●王堯江(四川)
於我,姜城的秋,最先從窗前那株青槓樹開始。
這株樹,在我入住這裡的第六個年頭,對,就是蘆山地震那年,悄悄跋涉到我的窗外,並在第七年將兩根枝椏伸進了防護欄。因妨礙了晾曬衣物,妻子要砍掉它,但被我制止了。能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衝破險阻長到這麼高,這當然可以成為不被砍的理由,應該敬畏它的努力。
季節悄然輪換,九月的風捎來了殘忍的消息——葉和樹只能有一個走過季節的橋。葉子選擇回歸泥土,因為樹需要它的養份才能捱過冬天。每一片葉子都很忠實,每一片葉子都很無私,每一片葉子都有感情。每一片葉都是一首無言的詩,但讀懂它的人不多。就像我,只能從顏色和榮枯來淺層次地解讀這些本該更深情更浪漫的葉子。
當葉子泛黃的時候,秋天就要來了。
「葉子開始黃了。」我對妻子說,也對自己說,或許是對伴我朝夕的兩根枝椏說。
妻子凝視柔風中輕顫的黃葉:是不是出去走走?
這幾年,身體欠佳,身心倦怠,幾乎成天宅在家裡,也不喜歡與人來往。除了寫寫畫畫,就是站在窗前,痴痴呆呆地盯著眼下這塊狹長的、每天都在變化的、變化快得讓我跟不上節拍的土地。
「有七片葉子黃了。」我答。
妻子:「出去走走吧……」
答非所問的對話其實已經達成了共識。
濱河路邊、佛圖山下、石羊公園……銀杏樹的葉子黃了、槐樹的葉子黃了、梧桐樹的葉子也黃了。葉子是忠實的,季節到了,它就用顏色來表白。羌城的秋,也是從枝頭開始,一大片一大片,滿是濃濃的蒼黃。秋風裡,霧靄中,落葉如雨蝶翩然而下,飄零成一首首悽美的詩;枝椏上,黃色的葉片紛紛在風中輕舞或者是凋落。姜城的秋,比我的秋來得更早一些。
石羊場的桂花開得正歡,細細碎碎的花簇遠望似雲,暗香浮動飄逸在小城的空氣中。河沿上的秋菊花怒放甚豔,黃色小花如繁星綴滿河邊坡地,與堤岸上的紅樹交相映襯。一水中分二城,四橋連接兩岸,沫水澄澈如鏡。秋日藍天、流雲飛虹、花團錦簇,倒影在水中,組成一幅光豔明快的水彩畫。
羌城的秋,時若溫婉文靜的少女,腳步輕輕的縴手柔柔的,不經意間,秋風已經輕拂小城,秋雨已經潤過叢樹。氣候溫潤如春,而色彩濃烈如夏。秋水綿長,流水如音樂般舒緩,薄霧似蟬翼輕籠河面,秋水與長天渾然一色。
姜城的秋,有時也來得驟烈,似一個川西漢子,咋咋呼呼大大咧咧。聽得到聲音,見得著影像:田野裡,農民甩開黝黑的膀子收割水稻,砰砰砰……谷穗摔打板桶的聲音此起彼伏;唰唰唰……金黃的玉米棒子在脫粒機的滾筒裡飛速旋轉,玉米粒應聲而下;譁譁譁……如交響樂鏗鏘混響,疾風勁雨,葉落花謝,草木凋零。瀟瀟秋雨後,小溪漲水大河滿,一場酣暢淋漓的洗河水,將河谷洗涮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然後,交給下一個季節。
姜城的秋夜,極清涼。清涼的秋月夜,總會撥動思緒的弦……
秋月,冉冉升起。同一輪明月,照同一片土地,千年。
羌城的秋月,起於羅純山沒於靈鷲山沿不變的路徑划過姜城的天空。天空沒有留下痕跡,但天空下的土地已經堆積起厚重的歷史。當年明月,仍懸在羅純山巔,銀色的月光穿過樊敏碑頂的圓孔,投射在亭榭前的青石板上。光潔的石板反射起皎皎月光映亮了碑刻上的八分隸書,碑闕陰影裡漢巴郡太守樊敏躍然起身,娓娓講述著自己的故事。月光,照在同一片蒼涼的墓地上,東漢上計史王暉已經沉沉睡去,紫紅色的砂巖石棺,仙童伺立、饕餮銜環、左虯右螭、玄武后擁,守護著主人也守候漢魂的歸來。月光,穿過古樹,斑駁的影子灑滿神秘的石獸,九匹威儀的神獸攜漢風在沫水河谷狹長的土地上已馳騁千年……月光,凝固了空氣,西風,凝結了愁雲,肅殺的城頭上,廝殺聲漸進,壯士橫槍立馬怒目遠視,無奈勢不利兮功敗垂成,鬥膽英雄空留報國遺恨。「姜侯義膽同秋月,千載能望想像情。」(清·胡聯雲《姜城夜月之六》)月光瑩亮曠野,歷史穿越千年,姜城的土地上,經久地蕩漾著兩漢豪邁博大壯闊的氣韻。
當年秋月,也照在東街碉樓上。碉樓在昏黃的月光中落下清冷悠長的影子,樂家人站在碉樓青灰色的地磚上,翹首仰望浩渺長空,苦苦守望抗日飛將軍的歸來……
那輪秋月,那個夜晚,月亮躲進雲層,掩護紅軍夜襲蘆城監牢。貧苦的人們打碎枷鎖,走出牢籠。皎潔的月亮轉出雲層照亮閃閃的五角星,也照亮了川康紅軍前行的路。「……別了我的故鄉!離情別恨,莫繚繞我的徵裳;國淚鄉愁,莫羈絆我的戎裝。我要先踏上妖氛瀰漫的戰場,把我的熱血與頭顱貢獻給多故多難的黨……」至今,姜城人仍然在傳唱著紅軍的歌謠,紅色精神深深地滲入了姜城黨旗!
鬥轉星移,同一片土地上另一群人同樣演繹著歷史的奇蹟,一座震後涅槃而起的新姜城已在沫水河畔昂然屹立,如同枝頭秋葉凋落後,來年生發的、生機勃勃的新芽。秋月,點亮了小城希望之燈。
河對岸,成片的柿子林遠望似火,那些從春天就開始積澱的果實已經熟透,沉甸甸綴滿枝頭。站在河邊,俯瞰腳下這條流經千年的大河,滔滔河水一往無前匯入滾滾青衣江,奔向遙遠廣闊的大海。今天的姜城故事也將成為千年後的文明,沉澱在這條永不停歇的大河並構成大河文明的一部分。
枝椏上,葉子已如彩蝶翩然離去。放眼窗外,滿地已是金黃
(圖片:網絡)
●作者簡介●
王堯江 就職於蘆山縣招辦。工作之餘,喜書畫遣興、文學寄情。
來自《天府散文》